張文宏說「與病毒共存」,你可能沒看懂

王乙雯:瞭望智庫觀察員

8月10日,在張家界市永定區官黎坪街道,醫務人員給居民做核酸檢測取樣

最近,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原衛生部部長高強發表的《「與病毒共存」可行嗎?》一文引起熱議。文章中提到,人類與病毒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係,並指出「既宣揚德爾塔病毒的嚴重威脅,又主張與病毒長期共存」是存在矛盾的,應「打消與病毒共存的想法」。

此文一出,有網友將矛頭指向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醫生張文宏。一個多星期前,張文宏曾發布微博,分析南京疫情促使全國經受壓力測試,博文最後提到「更加難的是需要長期與病毒共存的智慧」。

爭論一直持續。

最近,變異毒株Delta(德爾塔)來勢洶洶,三周內迅速蔓延至國內17個省市;世界範圍內,變異病毒Lambda(拉姆達)正蔓延開來。而一年多來,我們已習慣通過全員核酸檢測、隔離封閉、停工停產的方式撲滅小規模本土疫情,實現本土感染病例「動態清零」。

有媒體指出,「共存」之說,一個是指英、美等國盲目解除或放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另一個是指「新冠病毒會在地球上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

關於「與病毒共存」,庫叔從4個維度為大家呈現下當前的情況。

文 | 王乙雯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綜編。

1、病毒能否被消滅?

一個共識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曾指出,徹底消滅危險的病毒是需要明確前提的。

首先,它只會在人類世界傳播和潛伏;

其次,不會產生無癥狀攜帶者;

第三,我們不會從自然界繼續獲得新的危險病毒。

迄今為止,全世界真正實現清零的病毒只有天花病毒。另一個接近徹底消滅的病毒是脊髓灰質炎病毒,截至2018年,全世界僅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內仍有新發病例,發病人數不足30人。

那麼,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會消失嗎?

《自然》雜誌曾向119位免疫學家、傳染病專家以及病毒學家發放問卷,詢問他們對新冠病毒的看法。

近九成科學家認為,病毒會從大流行轉為局部流行——它不會徹底消失,而是會在這顆星球的不同角落輪番出現。

在國內,不少專家在疫情發展的不同時期也表達過類似觀點:

早在2020年2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就提出,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疾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今年3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沒有證據表明它將消失。「很可能將會和人類共存,就像流感一樣,而且還會出現新的冠狀病毒」。

5月,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新冠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程度慢慢降低,它與人類的長期共存將成為可能。

2021年8月,王立銘在《生命科學·巡山報告》中提到,「我們需要客觀看待一種可能性,即新冠流行無法像SARS疫情一樣被快速消滅,反而可能類似一個長期流行的『大號流感』。」

……

可以說,「與病毒共存」確實是科學界的共識。

所謂「流感化」,其實是人類在面對無法清除的病毒時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結局。普通人依靠自身免疫力或流感疫苗即可預防或康復,重症率低,不會造成醫療擠兌,也無須進行隔離和篩檢。

但就新冠病毒目前特性而言,「流感化」為時尚早。

據專家分析,目前新冠與流感還有很大不同。它不具季節性,夏天最炎熱的時候也一樣可以暴發;從傳播效能上來看,德爾塔毒株幾乎已超過流感;在致病率和病死率方面,新冠也遠遠高於流感。此外,流感至少流行了100年,加上每年的疫苗接種,人群才具備了廣泛的預存免疫,而新冠現在的預存免疫還差得太遠。

2、國內疫情到了什麼階段?

總體可控

世衛組織和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在近期聯合發布的疫情報告中指出,德爾塔毒株將在未來幾個月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目前,我國廣州、深圳、東莞、瑞麗、南京、鄭州、揚州等地已與德爾塔正面交鋒。

嚴格防控之下,為何還會出現多地感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這波疫情,毒株是在某一個節點上發生了一個超級傳播。」就是說,一個人傳了多個。可能是10多個,可能是20個,有的情況下甚至會有100個以上。

在多數情況下,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可控的。畢竟,並不是每一次、每一個鏈條上的傳播都這麼有效(一個人傳六個、一個人傳八個),所以「阻止超級傳播是新冠防控的一個重中之重」。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超級傳播」?

一方面存在個體主觀因素,比如受感染者可能免疫缺損或有基礎病,那它釋放的病毒載量可能就更大,就可能夠感染更多人。

另一方面,在密閉空間、密切接觸、人多的場合等特定條件下,也會造成超級傳播。

目前,全球疫情沒有明顯好轉,實際上還是惡化的。而管好傳播熱點,就可事半功倍。今年6月,張文宏醫生採訪中也提到,「中國可以做到清零,不代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能做到。只要其他地方清不了零,那麼這個病毒就會在世界上一直傳播,流轉。」

連日來,各地已採取多項疫情防控措施:核酸檢測、接打疫苗、應隔盡隔……

據《財經·大健康》報到,本輪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已有19個城市啟動全城或主城區全員核酸檢測,涉及5000多萬人。據不完全統計,這波核酸檢測的總費用已超19億元。

8月5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疫情總體形勢可控,只要各地嚴格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疫情在兩到三個潛伏期內就能基本得到控制。

3、現實問題

防控難度顯著提高

變異病毒傳播速度快、體內複製快、轉陰時間長,使得本輪疫情波及範圍大、人群面廣,加上多個不同來源的輸入病例導致本土疫情疊加,引起公眾普遍擔憂。

在此背景下,疫情防控的難度顯著提高。

一份流傳於網絡的會議紀要顯示,針對此輪疫情傳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分析稱,目前相比沒有變異的病毒,德爾塔的防控難度要提升10倍,清零策略遭受挑戰,清零難度很大。對此,公眾號《知識分子》發文稱,曾光確認了文件的真實性,但稱未授權該會議內容的發布。

王立銘認為,德爾塔突變株超強的傳播力,使得個人防護措施的要求大大提高,新冠密切接觸者的範圍大大拓展。以往的疫情防控措施能夠成功消滅R0在2-3甚至4-5的新冠病毒,但對於R0可能高達9的德爾塔株而言,恐怕就不再適用。

「如果進一步升級疫情管控措施,隔離更多的密切接觸者,更強有力地限制人群的出行活動,在管控疫情的同時,可能又會對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構成更大的干擾」。

另一邊,此輪疫情下,疫苗的保護作用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醫學界普遍認為,對於德爾塔,疫苗依舊展現出了「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顯著」的保護作用,特別在預防重症和感染方面效果仍很顯著。

美國疾控最近公布的信息顯示,針對德爾塔,完整接種2針mRNA疫苗后可將感染風險降低88%,將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到未接種疫苗時的1/25。

張文宏的微博也提到了關於中國疫苗的數據:近期《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在智利完成的滅活疫苗上市後的持續觀察數據,「智利評估了今年2月2日到5月1日在全國大規模疫苗接種中國滅活疫苗人群疫苗的保護力,該隊列包含1020萬智利人口,在2劑接種的人群中,中國滅活疫苗對預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為65.9% ,預防患者的住院率保護力87.5% (95% CI,86.7-88.2),預防ICU入住率的保護力為 90.3%,對死亡的保護力為 86.3%。」

張文宏認為,如果以減緩傳播和降低病死率為目標,疫苗可以承擔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若以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為目標,目前的疫苗可能無法達到。

突破性感染病例的出現,是否意味着我們需要開發新一代的疫苗?比如:研發兒童疫苗、針對突變病毒研發改良版或次世代疫苗,等等。

【註:突破性感染是指在完成疫苗接種超過14天後接種者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8月5日,市民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新冠疫苗第一臨時接種點有序接種疫苗

遺傳學博士周葉斌則指出,疫苗怎麼用,首先要考慮現在的疫情狀況,以及我們接種疫苗的目的。目前,全球疫情還很嚴重,我們在疫苗使用上需要考慮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儘快扭轉這個局面。

綜上,一個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在新冠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前提下,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兼顧民眾健康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最優解?

4、「與病毒共存」

絕非放任不管

可以肯定的是,「與病毒共存」絕不是放任不管。

儘快接種疫苗,這不僅僅是出於個人和家庭自我保護的需要,也是全球最終克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必由之路。在疫苗研發上,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針對突變毒株疫苗的研發和生產。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宇建議,「特別是針對產生免疫逃逸比較嚴重的這幾個關鍵位點,加快推進二代疫苗的上市應用,加上全國接種第三針,第三針最好是能夠接種上針對突變病毒的疫苗,那就能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

世衛組織專家指出,「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疫情反彈不是疫苗沒有發揮作用,而是在社交限制措施等方面放鬆了警惕」。部分歐美國家在嚴格疫情防控問題上左右搖擺,單純寄希望於疫苗,防控措施卻形同虛設是萬萬不行的。

除了疫苗,我們還要怎麼做?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公共衛生講席教授唐金陵此前在接受庫叔採訪時提到,有效的控制策略不是簡單地通過疫苗建立人群免疫屏障,而是通過衛生措施和疫苗接種的聯合,建立起一道阻止病毒傳播的屏障,將病毒的活路擠壓到最窄。

防線布置得越嚴密,病毒就越難逃脫。廣州和深圳成功控制德爾塔暴發的經驗說明,疫苗(兩地均有了一定的接種率,但還沒有達到最高效果)+NPI(非藥物干預)完全可以快速地控制住病毒流行。對於個人來說,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加強鍛煉,增強免疫能力等還都不能鬆懈。

在現有防控措施下,仍有一些隱患需要警惕,如:核酸檢測點設置不規範、現場組織混亂等問題造成的多人感染、定點醫院院內感染、機場管理漏洞造成感染等問題,都需要細化管理,加強防範。

此外,還有因流調信息生出的謠言相伴的網絡暴力,抬高了公眾配合流調的心理門檻,反而拖累防疫大局。

總之,在何種感染規模下啟動何種管控方案,明確各種方案的管控力度、時長、範圍,不僅要全局考慮、統籌,決策施行也是個技術活。在複雜多元的世界中,「獨善其身」到底能堅持多久?這已經不是醫學問題。■

參考資料:

《德爾塔毒株蔓延至17省,中國要考慮和病毒長期共存嗎?》| 八點健聞.2021.08.11

《訪談|德爾塔突變株會改變 「清零」 防控策略嗎?》| 知識分子.2021.08.05

《王立銘:德爾塔突變株入侵,新冠防控需要新思路 | 巡山報告》|知識分子.2021.08.06

《國際經濟觀察:曲解「與病毒共存」代價沉重》| 經濟日報.2021.08.10

《從Alpha、Delta到Lambda:病毒說變就變,我們怎麼辦?》| 瞭望智庫.2021.07.08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