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局變天,對華關係恐生變

2021年,隨着保守主義的退潮,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開啟了勢不可擋的左轉。

隨着美國左翼的民主黨推翻了右翼的共和黨,實現總統兩院的藍色浪潮,以色列左翼聯合推翻了執掌大權二十年的右翼利庫德集團。

9月27日,保持着中右慣性十六年的德國基民盟也在大選中被中左的社民黨擊敗。

據德國大選初步結果,肖爾茨領導的社民黨獲得25.7%的選票,領先默克爾24.1%的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成為德國議院第一大黨,獲得了優先組閣的機會。

由於極右的選擇黨大概率沒有任何人會與其聯合組閣,而極左的左翼黨也很難被其他右翼政黨接受。

因此,德國新一屆政府要麼由前四大政黨中的三家聯合組閣,要麼組成紅色的左翼聯盟。

最終的組閣結果尚未可知,但是無論哪一種組閣方案,對於我們來說,都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就像法國總統馬克龍被美國氣炸了,但是法國議員依然在替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賣命那樣。對於西方國家來說,議會以及議會政黨才是驅動國家戰略走向的關鍵,元首的權重遠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

之前,德國政壇是中間派的聯盟黨與社民黨聯合組閣,由於站在政治光譜的中間,因此對於默克爾政府來說,實用主義遠大於左右的意識形態。

因此,無論是四年前右翼的特朗普上台後,逼着德國反華,亦或者今年左翼的拜登上台,提出的「聯德制華」,都被中間的默克爾政府無情的拒絕。

在默克爾執掌歐洲的最後幾天,通過了關鍵性的中歐投資協定,立陶宛如跳樑小丑一般在歐洲的鬧事兒,也都被默克爾壓着,甚至在剛剛結束的G7峰會上,面對英美加澳的積極反華,默克爾為我們衝在了對抗昂撒婊兄弟的第一線。

但是,隨着社民黨與聯盟黨加在一起都沒有拿到50%的選票,中間派組閣的可能已經消失,德國議會的政治光譜只會向兩個左右兩個極端擴散,意識形態必然要壓過經濟利益。

譬如左翼的綠黨參與組閣,經濟上會攻擊我們的碳排放,要求我們開放市場,內政上會攻擊我們的民族政策與人權,外交上會攻擊我們的一帶一路,支持立陶宛鬧事兒。

譬如右翼的自民黨參與組閣,經濟上會威脅中歐投資協定,內政上會強力攻擊我們香港台灣問題,外交上會強化北約,支持對中國的圍堵。

為了他們基本盤的支持,他們必須要表現的非常強力。

甚至目前組閣概率最高的,就是社民黨甩開默克爾的聯盟黨,與左翼的綠黨、右翼的自民黨聯合組閣。

這樣,不僅默克爾的對華政策無法延續,在其他的中國問題上,新一屆政府也會一鍋粥,形成只會挑事兒無法合作的局面。

當然,我們也不必因為德國的政治震蕩而過於緊張。

本次新一屆德國政府由於選票過於分散,短期內無法組閣,默克爾會長期擔任留守內閣總理,維持現有的對華政策。而且就算新政府上台後,搞定了內部,對外政策的轉變也需要跟法國的馬克龍進行協調。

時間,是我們的朋友。

前提是我們做好了自己的事兒。

譬如2005年默克爾就是高舉着意識形態大旗上台,導致中德關係跌入冰點,甚至連北京奧運她都拒絕參加。但是隨着次貸危機向歐洲的波及,歐豬五國接連崩潰,很快這位德國總理就主動修復起了中德關係,推動中國進入新的黃金十年。

如今,在疫情的衝擊之下,高福利的歐洲欠下的債務遠比08年要多,未來的歐債危機只會比2010年更加嚴重,那個時候,誰沒受到衝擊,誰兜裡還有錢,誰就是歐洲的金主爸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