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讓中國得到了什麼?

雲石

一場《長津湖》電影,把大家的目光又拉回了70年前那場朝鮮戰爭。朝鮮戰爭被後世稱作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其意義和價值自然是極其重大的。不過在後世的相關分析當中,有兩項價值,被提及的不多,但卻對中國後來的發展歷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我們中國之所以能有今天,能戰略性的走向崛起和復興,都與這兩項價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首先一個,就是蘇聯1950年代對中國的傾力援建。

蘇聯援華並不是歷史禁忌,歷史教科書上基本上也都有提及,但對於蘇聯援援華的原因、力度和效果,解釋的其實並不是太深刻,大家也都有些不甚了了。

實際上,這次援華,蘇聯真的是下了血本的。蘇聯的出口援助,總價值佔到了蘇聯全年GDP的7.7%!而在中蘇友好的10年間,蘇聯派到中國的各類援助專家超過1萬人!

蘇聯為什麼會這麼慷慨?一般我們都將原因歸結於冷戰需要,以及中國的一邊倒政策。但這個說法只能解釋蘇聯為什麼援華,而遠不能解釋蘇聯為什麼如此下血本。

實際上,中國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多,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朝鮮戰爭中的卓越表現,讓蘇聯重新定義了中國的價值。

對於蘇聯來說,為了打冷戰招攬盟友當然是有必要的。但當蘇聯盟友,不代表著就一定能拿到足夠的援助。畢竟蘇聯也不是棒槌,是要講投資回報比的——尤其是當時還在位的斯大林,論政治權衡和算計更是在蘇聯歷史上登峰造極。有多大本事吃多大碗飯,中國最終能從蘇聯手裡獲得多大援助,實際上取決於中國在蘇聯眼中有多大的價值。

而最後蘇聯在對華援助方面砸下重金,這實際上是與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的抗美援朝,讓蘇聯得以在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的前提下,達到了保全朝鮮,鞏固東北亞戰略緩衝的戰略目的;同時也狠狠的打擊了美國,削弱了其之實力和國際威望。所以從蘇聯人的角度來說,這場代理人戰爭,其效果可以說是遠遠超出預期的好。而且,戰爭中中國人的表現,也刷新了其之傳統對華認知和定位,新中國從一個冷戰中的輔助型角色,變成可以在東亞方向獨當一面,幫蘇聯扛下美系壓力的重要戰略力量——相當於從衛星國,進階為重要合作夥伴。

正是這種戰略定位的改變,直接強化了蘇聯扶植中國的決心抗美援朝結束後,蘇聯對中國開啓了堪稱破天荒的超級大援助,先後援建了156個項目,涵蓋有色冶金、煤礦、煉油、重型機械、火力發電、醫藥等眾多領域。今天我們的一汽、一重、鞍鋼等大型工業、均來自於當年蘇聯援建打下的底子,還有北京熱電廠、武漢長江大橋等,也都得益於當年蘇聯的技術輸出。

中國為什麼能撈到這麼多。說白了還是憑著在抗美援朝中的優秀表現。正是這場戰爭,讓蘇聯下定了將中國打造為亞洲反美堡壘的決心,所以才有如此大手筆的援助——這基本上相當於蘇版的馬歇爾計劃,而中國則是直接受益者。

而蘇聯的這些援助,直接打下了中國重工業基礎。要知道一個國家建立重工業基礎是非常困難的。到現在為止,印度、巴西這些准地緣大國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重工業基礎。而50年代的中國,之前從來就沒有經歷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又遭遇百年衰落和戰亂,重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要建設也非常困難——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人才。

如果光憑咱們自己,當然也不是說就搞不起來,但從零起步,勢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無數的資源。而蘇聯50年代的大手筆援助,直接把困擾中國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問題一股腦解決,在短短十年內,讓中國具備了初步的重工業基礎。

這少說幫中國節省了十幾年的寶貴發展時間。而這些蘇聯留下的重工業體系,在未來改革開放後依然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因為當年打造出了相對完備的重工業體系,中國經濟才能夠在改革開放後輕工突飛猛進的過程中,依然保持平衡,依然保持獨立自主的底氣和支撐,不至於像拉美、東南亞、南亞那樣頭重腳輕,最終因缺乏重工支撐,而發展上限天花板被鎖死,只能受制於人,永遠站在產業鏈的下游充當血汗工廠不得翻身。

因為有獨立的重工業基礎,我們今天才有打破美國封鎖,向產業鏈中上游進軍的資格和本錢。而這份重工業基礎,最早就是蘇聯大禮包打下的底子。而之所以能得到這份大禮包,又源於我們抗美援朝的勝利。

這應該算是朝鮮戰爭,給今天中國留下的豐厚物質遺產。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份重要的精神遺產,就是面對美國時的自我國家民族認同。

中國歷史上是不存在強烈國家民族認同的。抗日戰爭的過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民範圍的國家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但抗日畢竟是對手是日本。隨著二戰結束,美國取代了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等老牌侵略者,成為壓在中國人頭上的一座精神大山。尤其是國民政府執政期間,美國在中國的太上皇地位不斷強化,並在《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條約》簽訂後的解放戰爭期間登峰造極,成為中國人精神上望而生畏、高山仰止的對象。

這種精神上被美國奴役,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尤其是黨外精英心中是非常普遍的。長津湖戰役中,中國參戰的第九兵團之所以衣著單薄,被大範圍凍傷凍斃,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叫張東蓀的民盟文人,將第九兵團的調動信息洩露給了一個美國特務,中方得知後為了避免第九兵團在入朝路上被美機轟炸,不得不在裝備未齊、冬衣尚未到位的情況下提前入朝,才造成了如此大巨大的非戰鬥減員慘劇。

而這個張東蓀之所以洩密,倒也不是說他主觀上反對新中國,相反,他一直是一個愛國文人,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是一個進步人士。只不過,張東蓀堅持認為中國不是美國的對手,絕不能跟美國開戰,所以中央下定決心出兵後,他別出心裁,想充當中美之間的調停人,到處找門路想跟美方搭話,結果撞上一個美國特務,然後不僅將第九兵團機密調動情報告知對方,還列了一份政協名單,告訴對方哪些人可以跟美國合作。而即便洩密事件暴露後,這個張東蓀不僅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堅持認為自己這是老成謀國;直到晚年,雖然已經認識到錯誤,也不承認自己叛國,堅持只是洩密。

這樣的民國範兒,除了書生意氣之外,其實也是精神被美國奴役的結果。而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中國人的這種對美仰視和自我矮化是不可能消除的。

這就會造成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後面的改革開放風險大增。因為一旦打開國門,西方花花世界展示在大家面前,再配合以普世價值觀洗腦,由於過去從來沒有跟美國面對面的扳手腕得勝,所以國人精神很快就會淪陷,進而被和平演變或顏色革命——蘇東集團就是這麼被玩死的。

而抗美援朝,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這場戰爭,打破了美國人依託西方百年侵略,建立在中國人心裡的美國精神奴役。使得中國人在面對美國時,能夠在精神上固守國家民族認同。

這為我們後來的改革開放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礎。後來打開國門後,雖然商人和知識分子大批大批的被美國精神奴役——所謂錢賺的越多越反動,書讀的越多越反動,但由於抗美援朝的巨大精神遺產,政府依然可以憑借宣傳機器,通過在基層營造適當的反美情緒,用自我國家民族認同穩住普通民眾,所以中國並沒有因為巨大的東西方差異,以及普世文化洗腦而山河易色,成功渡過了改革開放早中期的危險階段,並最終在近幾年,依託幾十年的雄厚物質積累,建立其鞏固的四個自信,完成了人心的回歸,徹底粉碎了西方對中國顏色革命的可能性。

這就是抗美援朝的精神價值。沒有這份強大遺產做支撐,中國可能真的很難在改革開放頭四十年,在那個人心浮動、公知橫行、全網妖孽肆虐的年代,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同時,保證國家財富積累的完成。

而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擁有了強大的四個自信。但抗美援朝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依然在延續。隨著中美對抗的趨勢化加劇,在未來,面對美國的新一輪封鎖和打壓,我們依然可以充分通過這場戰爭的勝利,激勵我們這些後人。畢竟,當年那麼苦那麼窮那麼弱,我們都能打敗正處巔峰期不可一世的美帝;現在我們可以說是要啥有啥,對方又已經疲態漸顯、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鬥不過這個即將過氣的暮年帝國?

70年前,我們在朝鮮戰勝了美國,阻擾了它對中國的軍事威脅。這一次,我們不用再在家門口防守,而是要在世界範圍內,粉碎美帝的圍剿,破除它的全球霸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