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電影慘烈10倍,長津湖70年未公開的秘密,十分恐怖

何志毅: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新瑞學院院長

《長津湖》與長津湖 —— 再打一仗,中國產業能夠貢獻什麼?

都說商場如戰場。那麼,商場如何如戰場?企業家能夠從戰場學到什麼?

讓我們以長津湖戰役為例,看看統帥和將軍們考慮的問題:

打不打?什麼時間打?什麼地點打?

打擊什麼對象?投入多少兵力(資源)?派出什麼樣的隊伍?

戰役的目標如何制定?用什麼方法(海陸空、穿插包圍、圍點打援)?

過程中會發生什麼狀況以及如何應對(戰略預備隊、預案、「備胎」)?

在戰役中如何溝通協調指揮(節制、授權)?如何偵察及判斷信息?如何進行思想工作和執行紀律?

如何保障後勤?如何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和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如何發揮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作用?如何在戰場上應用最佳戰術?

……

以上問題都可以從長津湖戰役中得到答案。

我在過去25年中講授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一貫指導思想是,不要急於直接套用軍事管理怎麼應用於企業管理,而是要把這些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然後溶化在血液中,然後應用在「商戰」上。因此,先要就軍事學軍事,要看軍事著作,要懂軍事常識,要知軍事案例。

因此,要好好看看長津湖戰役這樣的經典案例。何況它是新中國和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案例,是朝鮮戰爭勝利的關鍵戰役。

在我眼中,世界軍事歷史上只有斯大林格勒戰役可以與之相比,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兩國和兩軍勢均力敵的較量。毫無疑問,長津湖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場名垂千古的偉大勝利。

美國陸戰一師把長津湖作戰視為其驕傲的資本,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國會榮譽勳章、70枚海軍十字勳章,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勳章最多的記錄。

在戰役過程中間,美國媒體曾經一片悲觀地認為陸戰一師要被志願軍圍殲了。

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長津湖戰役打響3天後的11月30日,發表了關於美國要考慮使用「有必要的所有武器(包括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的言論。所以後來陸戰一師的突圍成為了美軍的光榮史詩。

長津湖戰役為什麼不為人所知?殲滅美軍北極熊團為什麼不如殲滅南韓的白虎團出名?冰雕連為什麼不宣傳?因為馬上就涉及到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悲慘狀況?後勤準備工作怎麼做的?棉衣為什麼提供不足?26軍作為預備隊為什麼調不上來?誰應該為此負責?等等。

但「戰爭的迷霧」(軍事術語)是無奈的現實。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說了,長津湖戰役成為一種淒美的悲壯,在人類戰爭史上幾乎絕無僅有。

事後進行的無數總結和追責證明,某些個人並沒有明顯的失誤和責任,無論從最高層到中低層。否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免責。

在不充分瞭解所有歷史細節的情況下,現在所有的評論家發出的指責都是不公平的。

由於美軍大肆宣傳長津湖戰役是美軍的勝利,由於我們犧牲太大,而且沒有達到圍殲陸戰一師的原定目標,因此我們不宣傳。

戰役打成這樣慘烈,大的原因在於三點:

首先是準備太倉促;

其二是天氣太寒冷,據有關資料,當時長津湖地區中午的基本氣溫在-20℃到-25℃之間,夜晚在-28℃到-45℃之間,為50年不遇,到今天回頭看可能是百年不遇;

其三是美軍的武器裝備、工兵能力、後勤供應和海陸空協同作戰能力太強大。

但結果是,我們仍打勝了,勝利高於一切!

電影《長津湖》的熱播引發了大量的影評和對歷史上長津湖戰役的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主要想從美軍的武器裝備實力方面談一談長津湖戰役,武器裝備實力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經濟實力的基礎是產業實力,這與我的研究領域有關。

1950年所有的經濟指標都表明,中國的經濟實力是美國的零頭,甚至是零頭的零頭,那麼產業實力可想而知。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在長津湖戰役里,產業實力是如何體現的。

長津湖的重要性

長津湖在朝鮮北部狼林山脈的東部,是在山谷中的一個大水庫。再往西走,是一個叫武坪里的地方,再往北走,是一個叫江界的地方,當時北朝鮮臨時政府駐紮在江界。

其實金日成與蘇聯和中國政府已經做好準備,如果中國不出兵,金日成就將17.23萬人組成的政府、軍隊、學校、醫院、家屬等進入中國東北,成為流亡政府。

而從興南港到咸興,過五老里、真興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再從長津湖西面過柳潭里,有一條公路通到江界。

北極熊團駐紮在長津湖東面的新興里,是為了掩護柳潭里的主攻部隊。長津湖戰役前,美軍已經從興南港、咸興前進了125公里,到達了長津湖。

美軍準備盡快進攻江界,到達鴨綠江,結束戰爭。有意思的是,當時雙方都想主動進攻、都想早一點進攻,但因為都沒有準備好而推遲,結果不約而同的在11月27日發起了進攻。

麥克阿瑟相信,北朝鮮軍隊此時已經不堪一擊,也沒有了重武器裝備。因此要求美軍最精銳的海軍陸戰一師迅速輕裝前進,在聖誕節之前將金日成政府趕出朝鮮,結束戰爭。

美軍的所謂「輕裝」,仍然有機動能力和強大火力,還有天上強大的空軍支持,對付北朝鮮的殘餘部隊毫無問題。

在歷史書中我們看到,美軍在西、東兩線同時向鴨綠江推進。東線的兵力是10萬人左右,事後我軍認為長津湖戰役的直接參戰人員有3萬人,美軍記載有2.5萬人。美軍在東線興南港配合的軍艦有近200艘,含7艘航空母艦。天上可以支持的各種飛機有500多架。

麥克阿瑟的一世英名毀於長津湖。不是他錯了,而是他遇到了一個比他高明十倍以上的天才對手毛澤東。

即使到了現在,恐怕怎麼計算也不可能得出結論中國能打贏朝鮮戰爭,即怎麼計算中國都不可能出兵。

何況,從各方面分析,蘇聯也不希望或者說不敢與美國發生正面戰爭,中蘇都還在猶豫和討價還價之中。事後的各方往來電報,以及對北朝鮮流亡政府的安排都證明瞭這一點。

如果在中蘇仍猶豫不決時,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到鴨綠江邊結束戰爭,中國以後就沒有理由再出兵。這也正是毛澤東冒著很大風險要及時出兵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我軍沒有準備好也不得不打的重要原因,等到美軍陳兵於鴨綠江邊就可能鑄成大錯。

二次戰役開始時我軍胃口很大,試圖殲滅美軍四個師。東線的長津湖戰役試圖殲滅美軍陸戰一師,甚至美七師。但是事實上我軍只能以六個團的兵力圍殲了美軍一個團,而且自己基本也打殘了。

這個團並非完整的美第七師31團,據美軍記載,在長津湖水庫東側新興里的部隊是美七師23團1營、31團3營、32團1營和第57野戰炮營。

這是在陸戰一師史密斯師長一再擔心之下,阿爾蒙德軍長派來保護從下碣隅里向江界進攻的陸戰一師5團和7團的側翼。美軍軍史並不承認31團被殲滅,其建制後來一直被保留。

但由於這是一個由四個營組成的臨時團級建制單位,由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指揮,而麥克萊恩被擊斃,團旗被繳,全團基本被消滅,所以我們說全殲了美軍一個團並不為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我們再也沒有能力圍殲美軍一個團,而美軍則有能力圍殲我軍一個師。

在長津湖戰役中,我軍的戰鬥精神和氣勢徹底壓倒了美軍,在所有的美軍關於長津湖戰役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雖然都認為能夠突圍成功是一場勝利,但也都認為是慘勝,而且都對志願軍表達了極大的敬意,無一例外。

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寫的《朝鮮戰爭》也用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和我軍出兵後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寫了長津湖之戰,對志願軍表達了很大敬意,因為他們是經過頑強奮戰,不惜「玉碎」而被美軍打敗的,尤其是被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打得很慘。

長津湖戰役的結果是美軍一下撤退到三八線以南,使得整個戰局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此以後,戰爭就在三八線附近進行。

因此,說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並不為過。

美國人稱「似乎一夜工夫,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美國權威軍事學著作《朝鮮戰爭:我們第一次戰敗》描寫長津湖戰役的最後一句話是:「征服北朝鮮的巨大努力以失敗而告終。」

長津湖戰役的慘烈程度

「在朝鮮戰爭中,發生在1950年11月下旬東部戰線上的這場戰鬥,至少在中國的所有史料中敘述得十分簡單。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也許這場戰鬥進行得過分慘烈了。也許雙方所付出的代價過分巨大了。也許事後雙方均宣佈在這次戰鬥中取得『輝煌的勝利』都有點言過其實了。也許真實地回憶慘烈和代價巨大的戰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長津湖》電影總顧問王樹增先生在他1999年出版的《朝鮮戰爭》書中如是說。

22年過去了,不知道王樹增先生今天怎麼看他當年提出的問題?我也很想知道他作為《長津湖》電影的總顧問參與了多少工作?他會怎麼回答社會上對這部電影的批評?

在我看過的有關長津湖戰役的各種書籍和資料中,最為悲壯的是葉雨蒙著的《東線祭殤:極度凍餒中的廝殺》。

葉雨蒙在封面的勒口上寫道:「這並非一部戰史,而是戰爭中人的生存和毀滅的故事,是幸存者的戰爭回憶。」此書出版於2007年,他說這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報告文學。他採訪過的人不少在書出版時已經作古。

他在後記中說:「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也許會告別較長一段時間,其中的原因,恕不一一……」既然他自己用了省略號,我也不用再猜測。

我只想引用他這一部「報告文學」中的一些描寫。他曾經是38軍的戰士,後來長期在八一電影製片廠擔任影片的文學編輯。他花了17年光陰寫了六部關於朝鮮戰爭的文學作品,《東線祭殤:極度凍餒中的廝殺》是最後一部。

他採訪過的對象九死一生,吃過人肉,吃過棉花。朱彥夫說他們在黃草嶺一個高地上,最後剩下三個人,撕開一條棉被裡的棉花吃,三個人吃掉了大半條棉被。

最後另外兩個戰士杜義明和徐貞明也犧牲了,他被炸彈炸暈了。「彈片從腮上打過去,從左眼出來,把我的眼球給打出來了。」他醒來以後,「被打掉的眼球從左眼眶掉下來,吊在嘴邊,讓自己迷迷糊糊地給咽了——長時間飢餓導致的。」

朱彥夫用異常頑強的生命力拖著凍壞的肢體,在陣地上「爬了兩天兩夜,才遇到收容隊。」17歲的他被截掉了雙腳和雙手,重殘後回到山東家鄉。上個世紀90年代他還用嘴銜筆,歷時七年,寫成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當時的國防部長遲浩田給寫了序。

長津湖戰役中成建制凍死的冰雕連原型有三個,發生在從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死鷹嶺和黃草嶺附近的1081高地上。

葉雨蒙還對九兵團的傷亡人數進行了估算。

其一,毛澤東給彭德懷等人的電報中說到:「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

其二,宋時輪秘書穆俊傑在文章中披露:「第九兵團總員15萬人,作戰部隊12萬人。戰鬥減員19202人;非戰鬥減員28954人(主要為凍傷亡);減員總數為48156人,佔兵團總數的32.1%。」

其三,《軍事史林》雜誌發表的署名「仁言」的文章披露:「贏得這一勝利的第九兵團也因凍傷而損失嚴重,減員一半。」

葉雨蒙說沒有看到美第十軍的傷亡數字,陸戰一師披露的傷亡數字為:「戰鬥減員4418人,非戰鬥減員(凍傷亡)7313人,佔陸戰一師兵員總額24124人的40%以上。」

葉雨蒙認為,冬裝整齊,裝備精良的美軍陸戰一師都減員40%以上,九兵團減員人數不會僅止於32.1%,他認為「仁言」的說法減員一半」(7.5萬人)應該比較接近真實。

我查陸戰一師報出的原始數據是:陣亡604人,重傷不治114人,失蹤192人,負傷3508人,與上面的4418人吻合,凍傷及傷病7313人。這樣,陸戰一師共減員11731人。如果其兵員總額為24124的話,減員率達到49%,所以日本人兒島襄在《日本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中也計算陸戰一師在長津湖戰役中減員達50%。

據我看的資料,美陸戰一師還有兩個營留在興南沒有參加戰鬥,如果他們的總減員率達50%,其實就直接參戰人員而言,減員率可能更高。

我想借葉雨蒙的推理說,九兵團的減員率不止50%,有可能達到三分之二。尤其是20軍和27軍,在很多著作中都有描述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甚至一個師都基本上打光了的情景。

有說27軍最後能夠追擊到興南港的也只有2000人左右。作為後備軍的26軍在美軍的一路極度狂轟濫炸和冰凍傷亡下,最後能夠趕上戰場的部隊也少的可憐。這樣的說法是為了進一步說明長津湖戰役的慘烈程度。

美軍的裝備及其背後的產業實力

關於美軍的裝備和產業實力,我們來看一看以下四個場景:下碣隅里(古土里)的臨時機場,水門橋,空軍大轟炸,興南港大撤退。

首先我們看一看長津湖戰役美軍最後從興南港撤退時的景象。貝文·亞歷山大是美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又是朝鮮戰爭的親歷者。他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是以美國人視角研究朝鮮戰爭的名著。

在586頁的書中長津湖戰役的描寫佔了69頁,為全書的12%。為了撤出主打長津湖戰役的第10軍,一支有193艘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集合起來,其中包含7艘航空母艦。他認為這一次撤退相當於二戰中的敦刻爾克。

從12月11日開始到12月24日,美軍從海上運走了10.5萬名士兵、1.75萬台車輛、3.5萬噸物質和9.8萬名朝鮮難民。

在12月24日,美軍撤離的最後階段,2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3艘火箭發射艦在距離岸邊數百碼的地方排成一線,向這座被放棄的城市傾瀉了猛烈的炮火——近34000發炮彈和12800發火箭彈,其猛烈程度超過仁川登陸,還引爆了400噸凝固甘油炸藥和500枚1000噸的炸彈,把興南港炸成一片火海。由此可見,美軍在撤退時的軍事實力還有多麼強大。

其次看看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簡易機場。陸戰一師開始接到的任務是輕裝上陣,盡快打通前往江界的道路,到達鴨綠江邊。

但是史密斯師長決定步步為營,不僅帶上全部重武器,還要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修建兩個臨時機場。而且下碣隅里機場要能夠起降美軍C-47雙引擎運輸機。

興建簡易機場需要中型坦克和推土機,從真興里到古土里的公路上有多處急轉彎無法通過,工兵從11月16日(戰役打響前11天)開始改造道路,而且為了使M26潘興式坦克(重40噸)和五輛大型推土機開到下碣隅里,要加寬所有道路,這項工作到11月19日基本完成(戰役打響前8天)。

根據戰地指南要求,在4000英尺高的山地上修建能夠讓C-47運輸機起落的跑道應該為7600英尺長。但是條件和時間只允許修出2900英尺(884米)長的跑道。

在-20℃以下的凍土中,美軍工兵用13天時間完成了這個任務。在戰役打響後的第4天機場才啓用,因此後面4天是在槍林彈雨中修建的,志願軍戰士曾經突進到了機場。

美軍C-47駕駛員在只達到標準40%長度的跑道上強行起降,5天之內運來了大量戰鬥物資,運走了4312名傷員和近134具陸戰隊員屍體。

在古土里(離下碣隅里僅僅18公里)美軍還修了一條跑道525米長的簡易機場,從下碣隅里撤退到古土里後又運走了約400名傷員。可見陸戰一師的戰前準備多麼充分,工兵能力多麼強大。

戰前美軍還修建了軍需品倉庫、彈藥庫、野戰醫院等等。在戰前備足了6天食物和彈藥,每天還可以空投100噸物資。

他們一般用大量坦克組成一個環形防禦圈,志願軍幾乎無法攻破。美軍從來沒有缺乏過任何物資,甚至大有富餘,需要在撤退時全部炸光。我軍繳獲的任何重武器也立即就會被美軍飛機炸毀。

美軍配有標準的士兵A餐和B餐伙食以及軍官餐伙食,配有酒精爐,有防寒服、防寒鞋、鴨絨睡袋,甚至還有防彈衣。美軍基本上每半個小時就讓槍炮開一次火以免被凍壞。美軍為了重復使用回收的降落傘就達100多噸。

再看看長津湖戰役中的美軍空軍力量。按照貝文·亞歷山大的說法,美軍的長津湖大撤退是「美國歷史上集結戰鬥機最多的一次行動」。

「遠東空軍的每一架可投入使用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以及澳大利亞的F-51飛行中隊,都奉命為此次撤退提供掩護。」海軍迅速把由7艘航空母艦組成的快速航母艦隊駛入興南港,艦載飛機離美軍撤退時最遠的下碣隅里的直線飛行距離不到100公里,可以即時響應地面請求,最靠近的空軍機場是連浦機場,離咸興只有5公里,還可以從日本的伊丹空軍基地起飛支援。

「所有這些艦載飛機,加上遠東空軍,代表著一次令人畏懼的空中力量大集結,而且為陸戰隊員和陸軍士兵提供了一個空中保護傘,並成為整個撤退中一個可靠的空中打擊平台。」陸戰一師每個營配有兩名航空引導員,在離美軍3.2公里的範圍內,由引導員引導空軍進行打擊,3.2公里以外由空軍自主決定打擊。美軍指揮員甚至記者,都可以在防禦圈內隨意起降。

由此可以想像,天上同時幾百架戰鬥機和轟炸機瘋狂掃射、轟炸、投射凝固汽油彈的場景多麼恐怖。

無論今天高成本製作的《長津湖》、《金剛川》或其他電影都模擬不出戰場的真實狀況。

一本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中說道,當一架飛機俯衝而下時,地面士兵會感覺這架飛機、甚至一個機群是衝著他而來的,因此產生的恐懼感是巨大的。

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就是在這樣極端條件下與美軍奮戰。這也是志願軍戰士以血肉之軀卻擋不住陸戰一師在強大的、具有絕對空中打擊優勢的美國空軍掩護下強行突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我們看看水門橋。美軍在水門橋架橋的能力,也完全超出了我軍的可能的想像。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撤退的必經之路,如果被炸毀,美軍所有重武器和機動車輛都通不過。而陸戰一師有1400多輛機動車輛、坦克和大炮,志願軍竭盡全力於12月1日和4日炸斷兩次水門橋,都被美國工兵輕而易舉地修復了。

志願軍又在6日組成以姜慶雲連長為首的敢死隊,在美軍的重兵保護之下第三次炸毀了水門橋,炸開了16英尺(約5米)寬的缺口,料想美軍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修復。

可是沒有想到,美軍為此從日本運來了8套鋼構件架橋設備和4套木構件架橋設備,地面工兵收到6套鋼構件設備和3套木構件設備。美軍為此設計了專門方案,做了空投試驗,發現因為降落傘不夠大而導致重1125公斤、長2米的構件落地嚴重損壞。

因此他們立即在日本研制了更大的降落傘,並有一個裝配降落傘的陸軍特別小組隨專機到達離水門橋最近的連浦機場展開配合,地面部隊在陸戰一師第一工兵營營長帕特里奇中校的指揮下,又解決了一些其他技術困難問題。

最後美軍用31小時成功地完成了可以載重50噸的架橋任務,得以攜帶全部坦克(一輛重40噸)、車輛和火炮等重武器撤離。

此後,就是一馬平川。我們的《亮劍長津湖——第二次戰役戰事報告》裡寫道:「面對美軍如此驚人的綜合能力,如此迅速的機動速度,宋時輪和他全兵團的官兵都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驚。具有高度現代化戰爭手段的陸戰一師確確實實是個從未遇到過的勁敵。要打贏一場現代化戰爭,僅任血肉和意志是遠遠不夠的。經歷過這場戰爭的中國軍人,比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軍隊插上現代化的翅膀。」

此外,還不能不提及美軍(至少是陸戰一師)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素質。

首先是師長史密斯少將,憑自己的軍事判斷力認為麥克阿瑟和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命令其輕裝前進迅速推進到鴨綠江邊是個錯誤,因此他們帶著重武器,修路、架橋、建倉庫、建機場,步步為營,終於避免了被全殲的厄運。

在撤退時他又放棄從空中撤離的方案,堅持從地面「向後進攻」,最後成建制突圍成功。使得美國方面認為這是一次勝利而載入史冊。

在戰鬥中,美軍也出現過一個二等兵凱弗拉塔多處負傷堅守一個高地的情景,也出現過一個下級軍官三處負傷、眼球被打出來再塞回去繼續戰鬥的情節。美軍從柳潭里狼狽突圍撤退的部隊到了下碣隅裡外圍時,還刻意停下來整裝整容,邁著正步走進師部所在地。

以上的描述,都是為了使讀者明白,九兵團面對的是怎樣的敵人,這個敵人背後的產業能力和運營組織能力是多麼的強大,長津湖戰役所取得勝利是多麼的不容易,志願軍將士們是多麼的偉大。

電影《長津湖》評論

此次《長津湖》電影,是對長津湖戰役勝利宣傳一個遲到的彌補,幾乎在一夜之間使「長津湖」家喻戶曉,儘管大眾對電影本身褒貶不一,但這個作用功不可沒。陳凱歌、黃建新、吳京、易烊千璽等功不可沒。

作為經常給學生打分的教授,我給出的分數是81分。意思是在良好(70-84分)的中上水平。

我們要體諒電影的難處。首先這是商業電影,投資要回報,巨大的投資希望巨大的回報,13億投資不是小數額。

其次在於這部電影經過的審查環節估計不少,如何拿捏與平衡各種意見,如何顧及播出後國內國際各方面的意見,一定是很困難的。

有人認為志願軍英雄不應該由明星來扮演,但是明星有票房價值,而且找不是明星、看上去很普通、但能演出志願軍英雄氣質的演員不容易。

如果要我提一些建設性意見,可能如下:

1. 電影的文字腳本要更加嚴肅認真推敲,不能用寫小說的手法寫,要用報告文學的手法寫,首先要忠實於基本事實。

例如,七連不可能到志願軍總部位於西線的大榆洞去送電台,並且與劉秘書(毛岸英)有接觸。又例如,七連在河灘上裝死而遭遇敵機故意盲目掃射的情節太離奇。

2. 抓眼球的軍事打鬥場面應該減少,這些場面似乎放在任何軍事題材電影裡皆可。而長津湖戰役裡有很多精彩的戰鬥場面可以發揮。

除了圍殲新興里的31團之外,還有圍攻柳潭里陸戰一師5團、7團的戰鬥;死鷹嶺的戰鬥;古土里向下碣隅里救援部隊「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故事:美軍有投降的、有退回的、有英勇挺進到下碣隅里的;

還例如美軍夜間在槍林彈雨中依然亮著燈光開推土機搶修機場的故事,子彈打在推土機推板上叮噹作響很有畫面感;表現美軍傷亡之多又不太血腥的畫面可以是美軍從下碣隅里的機場上送走了4000多名傷員和屍體的情況等等。基於這些事實的細節發揮空間很大。

3. 電影應當重點講長津湖戰役,前面的敘述太長,兩個多小時後才開始長津湖戰役,應該略有鋪墊就直入主題。長津湖戰役打了17天,可以表達的內容十分豐富。

4. 很多人批評電影虎頭蛇尾,的確如此。有人推測要拍下集《水門橋》,但也應當對結尾有更好的安排,可以把前面的時間省出來,用水門橋體現美國空軍和工兵能力,用193艘軍艦從興南港大撤軍表現了美國海軍能力。

以我軍冒死三炸水門橋,和周邊1081高地上的又一支冰雕連,以及無可奈何地英勇追擊到興南港,望洋興嘆作為結尾。

可以想像的一個結束鏡頭是:一位我軍高級領導用望遠鏡看到美軍大撤退和最後的狂轟濫炸場面,淚流滿面地感嘆我軍多麼盼望裝備現代化。然後是我們的原子彈、衛星、航空母艦和建國70週年的大閱兵作為蒙太奇式的收尾。

5. 我感覺到了編劇、顧問、導演組、明星級演員之間的配合銜接不足。都用重量級的人物,在時間安排和投入方面一定很難配合。

例如長津湖新興里美軍第七師的團級戰鬥單位是由四個營臨時組成的,其互相的配合程度很差,更談不上軍事教科書中要求的默契。

而陸戰一師柳潭里的5團、7團和下碣隅里1團就不好對付。這也是後來毛澤東在電報中感嘆,「看來我軍目前只有能力全殲美軍一個營」的原因所在。

最後還是要感謝電影《長津湖》的製作和播出,這是對長津湖戰役志願軍烈士和英雄們的一個交待。同時我真心期待十年後還有條件再拍一次《長津湖》電影。

戰役總結及啓示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長津湖戰役的偉大,長津湖戰役的意義,都是勿庸置疑的。戰後九兵團總結了五點經驗教訓:

1. 對作戰環境調查研究不夠;

2. 倉促進入戰鬥準備不充分,對地形、道路偵察不清楚,尤其是敵情不明;

3. 26軍南調時間過遲,兵團二梯隊使用不及時;

4. 缺乏必要的對美作戰經驗與應對軍事教育;

5. 後勤工作組織不良,特別是運輸工具不能適應要求。

戰役打得過於慘烈,犧牲過於巨大,沒有取得全殲陸戰一師的即定目標。

因此,兵團領導心情沈重,沒有將長津湖戰役作為一次勝利,於12月1日向志願軍總部發出檢討電報,電報說:「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戰一師及第七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未能徹底完成上級賦予任務,應由職負主要責任,擬在戰鬥結束後召集各軍總結經驗教訓。」

每每讀到此處,我都為九兵團全軍將士感到十分委曲。將心比心,我會痛不欲生。

這樣的總結,是在當時極其特殊的情況下作出的,是一種極其嚴於律己的態度,也體現了九兵團領導(尤其是「職」宋時輪)的極其高風亮節。但是,這對於全軍將士是不公平的。

我們事後從更高的層面總結反思長津湖戰役的不足在於:

1. 原來設定的戰役目標太高;

2. 對美軍的裝備和戰鬥能力估計不足、尤其對陸戰一師的戰鬥力估計不足,對美軍海陸空協同的強大力量估計不足;

3. 對氣候的寒冷程度估計不足;

4. 我軍大後勤(不僅是九兵團的後勤)能力嚴重不足。

以上四點,都不在九兵團的責任範圍內。26軍作為預備隊隊趕不上戰場的原因主要也不在26軍和九兵團。前面說過,誰也不怪,這就是「戰爭的迷霧」。

日本隔岸觀火密切注意朝鮮戰爭,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組織了一批戰史教官非常詳細地研究了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主要依據美國、韓國和北朝鮮的史料,記錄了每一次戰役和戰鬥的細節,並附有評論,以「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的名義發表了《朝鮮戰爭》一書,共十卷1466頁。我特此摘兩段對長津湖戰役的有關評論如下:

1. 中國軍隊的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中國軍隊在美國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下,雖然苦於缺乏裝備、彈藥、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忠實地實行命令,默默地行動與戰鬥。這就是毛澤東所提倡的『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敢精神」。

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過其屍體前進,還有第三和第四波繼續跟進。他們不怕死,堅持到最後一個人的英姿,彷彿是些殉教者。雖說對面的美軍官兵,也在驚嘆其勇敢的同時,感到非常可怕!

中國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呢?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中國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已滲透到骨髓之中。」

2. 對這次戰役的評價:「中國軍隊大體上達到了目的。然而在戰術上不能說是成功的。另一方面,美軍派第一陸戰師深入北朝鮮,配合第八集團軍的攻勢,企圖將中國軍隊、北朝鮮軍隊主力包圍在平壤以北這一戰略目的沒有達到,然而,第一陸戰師保持著大部分戰鬥力撤退這一戰術行動是成功的。」

要注意日本是美國的盟友,日軍是美軍的盟軍,這本書的整體立場絕對不會站在中國一方。正因為如此,本書得出這樣的結論更加公正。

他們認為,長津湖戰役中國軍隊在戰略上勝利了,美國軍隊在戰術上勝利了。只要有些軍事常識甚至普通常識,就可以判斷,戰略勝利遠遠高於戰術勝利。

結束語

在朝鮮戰爭中,上一代中華民族的父母們奉獻了19.7萬英雄兒女,目的是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其中毛澤東奉獻了毛岸英。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4次搬家,都是自己悄悄整理攜帶了毛岸英的遺物,身邊工作人員在毛澤東逝世後才發現這個秘密。

遼寧電視台的節目披露,在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簽訂後的那一刻,美軍士兵與志願軍戰士在陣地共同聯歡,相約從此不再打仗。有新聞紀錄片和照片為證。我的親叔叔何晉齡也在電視節目中,他是志願軍最後一批回國的人員之一。

我們渴望和平、祈禱和平,但不怕打仗,準備打仗。如果再打一次長津湖戰役,我們的產業能夠貢獻什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