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班公湖建跨湖大橋?

刀劍笑、叨叨姐

根據衛星照片顯示,中國正在與印度接壤的班公湖上修建一座橋樑,這將使中共能迅速調動部隊與重型武器前往中印邊境上的爭議地區。(圖/推特@detresfa_)

新年剛一開頭,來自中印邊境的一系列消息,就在印度國內引發一輪巨大的「政治喧囂」。

比較突出的兩個,一是解放軍士兵在加勒萬河谷展示中國國旗,並宣誓保衛國土。

另一個是有多家印媒炒作,發現「中國正在班公湖上建造一座新的跨湖大橋」。

但這一消息的信源,目前還只是一個推特網友發佈的一張班公湖地區的模糊圖片,沒有中印雙方的任何官方證實。

加上中國陸地國界法1月1日起正式實施,印度國內反華輿論立即活躍起來。

尤其國大黨等反對派和一些印媒,各種暗示或指責中國「挑釁」「入侵」,同時把矛頭指向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批評莫迪政府「對華投降」。

就連中印軍隊互贈糖果這個被認為互釋善意的新年傳統項目,也被說成是莫迪政府「對華軟弱」。

還有一件大事情,也讓新德里深陷對標中國的慣性思維中。

RCEP今年1月1日已經正式生效。印度曾為之進行7年多談判,卻在臨簽署前突然宣佈放棄。

耐人尋味的是,在明確宣佈放棄RCEP後,印度立刻就稱RCEP是「中國主導」或者「中國支持」。翻譯過來就是,凡是中國可能獲益的,就是印度不會支持的。

但眼見著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正式啓航,新德里心裡還是蠻失落的。有媒體直接喊出,「印度必須加入2019年被它拋棄的RCEP」。

01

海拔4000多米的加勒萬河谷,刻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讓」字樣的岩壁下面,數十名中國邊防戰士莊嚴肅立。他們面向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宣誓,並向祖國人民送上新年祝福。

這個讓無數國人動容的場景,卻在印度引起巨大的「政治喧囂」。

「到底中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什麼地方展示了國旗?」《今日印度》4日以這樣的標題,挑明印度反對派以及一些印媒真正的關注點:是在2020年6月中印邊境衝突的位置嗎?

顯而易見,如果是在當時造成人員傷亡的衝突地點,他們肯定會給中方扣上「挑釁」的帽子。

緊接著,報導拿出公開衛星圖像和谷歌地球的數據仔細比對分析,但結論是否定的:「貌似」距離發生衝突的第14巡邏點至少還有1.2公里。

不能直接拿地點做文章,一些印媒換了套路。

還是《今日印度》,在報導中說這段中國邊防戰士展示國旗的視頻在中國網絡上廣泛傳播,成了一個熱點。而社交媒體上的一些帖子,「暗示中國可能沒在加勒萬河谷退後一步」。

根據「猜測」「推理」指責中方之後,這些印媒尤其印度反對黨順勢將矛頭對準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和總理莫迪。

2日,國大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在推特上發帖,聲稱「必須對中國作出回應」。他還敦促莫迪,「必須打破沈默」。有印媒說,拉胡爾·甘地這番言論是將中方舉動視為「入侵」。

除了深受中方展示國旗之舉的刺激,不少印媒4日還稱,中方正在建造一座橫跨班公湖的新橋梁。

印度斯坦時報報導,根據一位推特用戶上傳的照片,這座在中方控制領土上建造的新橋已經接近完工。大橋建在班公湖較為狹窄的部分,預計建成後將加強該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的道路聯通,加快部隊士兵和重型裝備移動速度。

印度時報援引所謂「消息人士」的話,變相對中方新建橋梁的事予以證實。但印度官方迄今沒有任何表態。

不過,「入侵印度」的中國軍隊展示國旗並宣誓捍衛領土主權,新建跨湖大橋,加上2022年1月1日中國陸地國界法正式實施,這幾件事湊在一起,足夠印度輿論渲染炒作一番了。

在印度斯坦時報的報導中,一位印度退役少將稱,中國的陸地邊界法以及邊境基礎設施、村鎮等建設加速,已為中方「有關邊界問題的軍事化解決方案創造了條件」。

他還進一步「分析」:中方正尋求以「心理戰」和「法律戰」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要麼為了迎合印度國內外反華情緒,要麼為了反對黨政治私利而大肆炒作涉華議題,借此猛烈攻擊莫迪政府,這種氛圍下,中印士兵互贈糖果的事被上綱上線,也就不奇怪了。

7

新年第一天,中印軍隊在兩國邊境實控線上的10個地點互致新年問候並交換糖果。連印媒都說,交換糖果是中印邊境上的一項傳統,有助於緩和緊張,增進互信。

加上中印新一輪軍長級會談馬上舉行,互換糖果有進一步釋放緩和邊境衝突以及改善兩國關係信號的意味。

但到了印媒口中,這卻成了莫迪政府「對華軟弱」。

因為中印兩軍互贈糖果的地點包括「印度聲稱擁有主權、被中方非法佔領的」德姆喬克和德普桑等地區,有人據此批評莫迪政府「可能尋求在這些地區與中方達成妥協」。

一些更激烈的聲音,甚至指責莫迪政府在拉達克地區「完全向中國投降」。

一位南亞問題學者表示,印度政府、軍隊為穩定中印關係所做的這些努力是對的,這對避免雙方分歧演變為衝突具有積極意義,但包括反對派在內的一些人和力量偏偏唱反調甚至從中作梗。

這極大拉低了他們的格局。為了個人政治私利,漠視國家根本利益,這對印度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02

如果上述事件還可以歸因於有印度反對派「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因素,那麼眼見著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生效,最後階段放棄加入的新德里,心裡那是相當的不是滋味。

《印度時報》連用兩個反問發出靈魂詰問:

印度只是「防禦性地」看待RCEP,擔心它會傷害國內生產商,但他們考慮過想買到物廉價美產品的消費者嗎?

印度的生產商為什麼不能以「進攻」而非「防守」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巨大的市場(亞洲)?

它旗幟鮮明地提出,「印度必須加入2019年被它拋棄的RCEP」。

像這類呼籲加入RCEP的民間聲音,一直沒有斷過,但效果是肉眼可見的有限。

兩年多前,在泰國舉行的東亞峰會上,相關15個國家結束談判,完成簽署。莫迪當時也是親自與會,卻在最後關頭突然宣佈放棄。

當然了,加不加入、何時加入RCEP,完全是印度的主權。只是有一點應當是毋庸置疑的,這更多是經濟戰略的問題,而不該被政治化。

有一個細節,挺耐人尋味。

在明確宣佈放棄RCEP後,印度對RCEP的評價出現戲劇性變化,立刻就稱RCEP是「中國主導」或者「中國支持」。其實,在之前長達7年的談判中,印度方面從來沒有這麼「定性」過RCEP。

而且,過去這兩年多,新德里對RCEP態度的起起伏伏,也呈現出與中印關係發展相似的脈絡。

2020年1月,印度外長蘇傑生的態度還是相對溫和的:「印度尚未完全關閉RCEP的大門」。

然而,隨著接踵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印邊境對峙,新德里就把放棄加入RCEP的鍋直接甩到中國身上。

印度高級政府官員公開表態稱,鑒於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印度仍堅持拒絕加入由「中國主導」的RCEP。

到了那一年的9月,蘇傑生的態度變得強硬。

他聲稱,印度近20年來並未從全球化和各種自貿協定中受益。兩個月後,蘇傑生再度重申,外部世界並非都是自由和公平的貿易,而是「充滿非關稅壁壘和國家資本主義」,「印度要進入全球舞台,而不僅僅是為他人提供市場」。

這個「他人」是誰,蘇傑生沒有點名。但估計大多數人都猜得到,新德里只是不想為中國提供市場,和歐美等西方國家合作,那是沒有問題的。

一名不具名的印度官員就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印度不會加入實際上將導致與中國締結自貿協定的協定,而將聚焦歐盟和美國」。

於是,印度一方面繼續對RCEP保持著拒絕的態度,一方面又開始實施一項名為「早期收穫計劃」的貿易政策,目的是與英國、歐盟、澳洲、加拿大和阿聯酋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印度工商部長戈亞爾昨天表示,印度在與澳洲達成臨時自貿協議,還計劃在本月晚些時候與英國進行自貿協定談判,並在3月前達成臨時協議,而與加拿大的談判預計將在兩到三個月內啓動。

看來,新德里也很清楚,「溫室裡養花」不是提升印度企業國際競爭力,更不是實現國家競爭力整體提升的正確道路。

只是,它還得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思路,放棄凡事對標中國的心態。

03

自中印加勒萬衝突以來,新德里遇到中國因素就習慣性唱反調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有印度研究學者注意到,一方面,新德里傾向於在多邊機制裡干擾中國議程,藉口就是中國議程或中國方案不能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實為打造印度「領導型角色」服務。

另一方面,新德里希望避免多邊機製成為中國大國崛起的助推器。比如,在金磚、上合內部,印度不但很少去做促進內部團結之事,甚至還從內部搞一些拆台動作。

一句話,印度就是不想看到中國在任何多邊機制裡「出風頭」。

新德里以為,中國在拿印度當敵人,並不樂見印度發展起來。

另一位印度研究學者表示,這是一種陳舊、落後的地緣政治思想,是一種「弱鄰」的想法。

1988年,鄧小平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曾回憶說:「我1978年訪問尼泊爾時,曾見到了你們的外長,我請他帶信給你母親:我們應該改善關係,我們沒有理由不友好,沒有理由不改善我們的關係」。

鄧小平接著指出:「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

言猶在耳。

中國從來都不是印度的敵人,中國也不會拿印度當敵人。印度的敵人其實是印度自己。

按照印度的經濟發展階段,多邊平台顯然應該是它的最優選擇。

因而,適當反省自身,祛除對中國的疑慮和焦慮,才是印度能更加從容發展經濟和搞好外交的應有態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