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內功頗深,但不足以應付美俄夾擊

虛聲

不知不覺中,地球村走到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對多數國家來說,只有混亂才能引發關注。這是典型的歷史走到拐點附近的混沌區域。

哈薩克斯坦亂了,大家又把目光焦距在那裡。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亂了,吃瓜群眾第一感覺就是,該國內功不夠。其實對比前蘇聯分裂出來的國家,哈薩克斯坦的內功還是相對深厚的。

按照講故事的常規套路,要先做一點鋪墊。涉及到國際關係與格局的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要弄清楚背景。

01、談背景

看看當年蘇聯解體後分裂出來的國家:共15個,主要分四大板塊。

板塊一,斯拉夫三兄弟: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鉢,但也承受了大部分來自西方的壓力。雖然普京比較強勢,但反對派抗議連綿不斷。前兩年因納瓦爾尼中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好在隨著大宗商品的復甦,俄羅斯現在基本上穩住了局面,可以和北約在東歐與中東掰手腕了。

白俄羅斯前兩年遭遇的抗議活動,比哈薩克斯坦更為劇烈。

烏克蘭更為悲催,顏色革命遭受了好幾輪。現在還處於風暴眼中心,夾在俄羅斯和北約之間,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烏克蘭旁邊的摩爾多瓦更慘,直接落到又窮又亂的下場。

這幾個國家,除了俄羅斯之外,不論是穩定性還是經濟層面,都不如哈薩克斯坦。

板塊二,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這三位老鐵在蘇聯時代經濟就不錯,獨立之後趁機加入北約與歐盟,如今經濟數據看起來也不錯,但處於西方與俄羅斯博弈的前沿,扮演反俄馬前卒角色。

這幾個國家經濟層面都比哈薩克斯坦強,但因為是反俄前沿,安全系數上不如哈薩克斯坦。

板塊三,外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

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類似,作為斯大林的故鄉,卻想加入北約;為此還被俄羅斯武力收拾一通。至今仍然是想加入北約而未遂的狀態。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則因為納卡問題打得不可開交,可謂兩半俱傷。

這幾個國家,穩定性與經濟層面都不如哈薩克斯坦。

板塊四,中亞五國: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與哈薩克斯坦。

這五個國家中,以哈薩克斯坦人均GDP最高,此次大規模抗議之前,局面還算穩定。其他幾家和阿富汗接壤,時刻提放著塔利班向外輸出革命。另外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還經常乾架。

通過這麼一番分析之後會發現,在前蘇聯分裂出來的諸多國家中,哈薩克斯坦的經濟還算可以(21世紀前十多年),局面比較穩定,算是混得不錯的。

那麼哈薩克斯坦這份功力是如何煉成的?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推行「去俄化」路線。

總體上來說,哈薩克斯坦對俄羅斯還是比較尊重的,有啥事也會與俄羅斯溝通;這次遇到暴力抗議,也是第一時間向俄羅斯求助。

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之間還有另外一層:為了國家穩定,推行慘烈的「去俄化」路線。

討論「去俄化」路線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俄化」。

02、俄化 

擺脫蒙古帝國之後,沙俄開始走上擴張之路。

最初沙俄只是在烏拉爾山以西擴張。17世紀初,沙俄開始向烏拉爾山以東擴張。

1616年,努爾哈赤稱帝,沙俄拿下西伯利亞,逼近新疆。

1644年,清軍入關,沙俄逼近蒙古高原與外東北。

到1649年,大清在中原站穩腳跟;沙俄在烏拉爾山以東拿下1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那些地方多半是凍土,水與礦產資源卻很豐富。

彼得大帝改革之後,又讓沙俄變得更為強大貪婪。

此後的歷任沙皇先後通過各種手段,從瑞典、奧斯曼、波斯、大清拿走大片領土。

在19世紀,沙俄佔領了中亞,並殘酷鎮壓了哈薩克人的反抗。

沙俄佔領一片地方之後,就會想方設法以原始的手段對其進行同化。

所謂原始手段通常有兩步:

其一,對當地原住民進行打擊、壓榨、甚至是屠殺;

其二,向當地大量移民,於是上百萬人俄羅斯人來到了哈薩克草原上。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到20世紀初期,原本幾乎沒有俄人的哈薩克草原上,俄羅斯人已經接近三分之一。因為這些俄羅斯移民,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被綁定到了一起。

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蘇聯取代沙俄,哈薩克斯坦成為蘇聯的加盟國。

蘇聯繼承了沙俄的政策,繼續對各加盟國移民,把大量難以管理的少數民族流放到哈薩克斯坦,什麼波蘭人、烏克蘭人、德意志人、高加索人、朝鮮族人等等,出現在哈薩克斯坦境內。

蘇聯這一系列操作,導致1000多萬人口的哈薩克斯坦,出現了130多個民族。

以1979年為例,哈薩克斯坦總人口大約1468萬,哈斯克族人有528萬,俄羅斯人達到了驚人的600萬,其他是少數民族人口。

蘇聯解體之前,已經徹底融化了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的傳統文化逐漸丟失,甚至連語言文字都逐漸被拋棄。

然而就在哈薩克斯坦安心地扮演加盟國角色時,蘇聯解體了。

一覺醒來,哈薩克斯坦獨立了。 

03、去俄化 

獨立之後的哈薩克斯坦,必須突出自己的特性。

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一面和俄羅斯維持和諧的關係,一面開始轟轟烈烈的「去俄羅斯化」。

第一步,確立哈薩克人的主體地位,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1、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

2、哈薩克語言及文化在哈薩克斯坦佔主體地位。

3、將哈薩克語定為國語。

當時哈薩克斯坦最大的族群是俄羅斯人,要把哈薩克斯坦變成哈薩克人的哈薩克斯坦,就要解決其他族群問題。

第二步,鼓勵俄羅斯人回遷。

當時俄羅斯人要求承認雙重國籍,但納扎爾巴耶夫拒絕了。如果承認雙重國籍,那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俄羅斯人多於哈薩克人,就會造成哈薩克斯坦是俄羅斯附庸的局面。

納扎爾巴耶夫提供補貼,鼓勵俄羅斯人遷回俄羅斯。

由於俄羅斯人本就是移民,大家原本是到帝國南疆拓荒的,親戚朋友還在俄羅斯。既然現在要劃分疆界,很多俄羅斯人不想成為外國人,就回俄羅斯了。

如此一番操作,相當一部分俄羅斯人離開了哈薩克斯坦。於是哈薩克人就成了哈薩克斯坦的第一大民族。 

當然哈薩克斯坦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因為離開的俄羅斯人,相當一部分都是技術人員。他們的離去,給原本就脆弱的哈薩克斯坦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所以從蘇聯解體到20世紀末,哈薩克斯坦經濟一直不咋地。

但短暫的陣痛過後,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在21世紀初飆升,哈薩克斯坦迎來了十幾年的好日子。政府對本國能源進行大規模補貼,讓老百姓受益。但當能源價格下降,大規模補貼難以為繼時,就引發了大規模抗議(至少表面上如此)。

這次俄羅斯派維和部隊去哈薩克斯坦,本質上來說,對哈薩克斯坦未必是好事。

第三步,和其他大國拉關係。

土耳其搞泛突厥運動,哈薩克斯坦也很積極。納扎爾巴耶夫甚至成為突厥界權威,埃爾多安甚至稱其為「突厥大長老」。去年土耳其召開「突厥聯盟」會議,納扎爾巴耶夫成為主要發言人之一。

2018年,哈薩克斯坦批准《美哈政府間關於保障通過哈薩克斯坦國境進行特殊物資商業鐵路運輸協議的修訂書》,允許美國使用裡海的阿克陶、庫雷克兩個港口,將軍用物資運往阿富汗。

土耳其和美國都是俄羅斯的死對頭。哈薩克斯坦和他們搞關係,也有制衡俄羅斯的意圖。

另外哈薩克斯坦對中國路帶戰略也比較支持,兩國貿易增長較快。

簡單來說,哈薩克斯坦通過「去俄化」這招,鞏固了本國的內功,堅持了獨立自主路線。納扎爾巴耶夫能在哈薩克斯坦乾那麼久,是因為他的貢獻真的很大。他對哈薩克斯坦的貢獻,遠勝盧卡申科之於白俄。

那麼哈薩克斯坦這身內功,能化解這場危機麼?這需要從立體史觀角度解釋。 

04、立體史觀看哈國 

哈薩克斯坦這次動蕩,雖然總統托卡耶夫一直強調有外部勢力干涉。

輿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把哈薩克斯坦的動蕩看成顏色革命,那麼很容易就聯想到美國。因為美國喜歡在俄羅斯周邊搞顏色革命。

但事情也要一分為二地看,這次動蕩,俄羅斯也是明顯的受益者。上面文章分析了,過去兩百年的時間,哈薩克斯坦的歷史就是一個「俄化」與「去俄化」的過程。

這次動蕩剛爆發,俄羅斯就心急火燎地宣佈派遣維和部隊去哈薩克斯坦,是去做慈善麼?當然不是。這是俄羅斯向中亞再次滲透的大好機會。

俄羅斯之所以那麼迅速,是因為如果動作慢了,哈薩克斯坦自己把動蕩平息了;那麼俄羅斯也就失去了這次滲透的機會。

當然這些都是傳統視角,並且是從大國博弈角度去分析的。

實際從目前看,哈薩克斯坦的主要矛盾大概率還是在內部。

哈薩克斯坦21世紀之初的好日子,是因為石油等大宗商品漲價;現在的困境,是因為石油等大宗商品在2013年之後降價,從而激發了社會矛盾。

那麼這些和立體史觀有啥關係?

邏輯非常簡單:按照立體史觀大週期律,資本是推動工業文明週期發展的原動力。

但是資本對工業文明週期的賦能有拐點。

基本上所有的資本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投機客,都在探索資本給予社會賦能的拐點,從而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平面史觀中,要尋找這種歷史觀點很不容易。

在立體史觀中有幾個關鍵因素:

1、人口因素,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人口結構面臨危機,是資本對社會賦能枯竭的一個徵兆。

2、土地因素,世界主要經濟體城市化進程結束,是資本對社會賦能枯竭的另一個徵兆。

3、全球化逆轉,能源價格結構性見頂(大致就是2013年)。

這鍵因素並不難判斷。

哈薩克斯坦屬於資源國,地廣人稀。不論是人口基數還是人口結構,都難以支撐系統性工業化建設。因此其國運沈浮主要依賴於能源價格漲跌,以及其他大國的運勢起伏。

這種邏輯推理,其實非常殘酷,即類似哈薩克斯坦這樣國家的內部矛盾、無限趨向於無解;外部又很容易受到美俄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命運無常的特性就顯露出來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