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美國鄰居,為什麼,加拿大富,墨西哥窮?

晨楓老苑

墨西哥的命運,總結為一句話就是: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和世界最強國相鄰,卻看不到希望,長期以來,墨西哥的人均GDP遠超中國,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不如中國,基礎實施更不如中國。

後台有人留言,你怎麼不提加拿大呢?都是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卻過得很好。

那好,今天就來聊聊加拿大。

溫莎在左,底特律在右

我第一次親眼看見加拿大,是在2015年,當時我在底特律的美國通用公司總部大樓,與加拿大的溫莎市(Windsor),僅一水之隔。兩座城市,一大一小,底特律人口70萬,加拿大溫莎人口20萬,雖然近在咫尺,氣質卻迥然不同。

底特律是什麼樣的城市?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美國典型的「廢城」,曾經是美國製造業中心,後來產業外移,富人逃離。底特律的人口自1950年以來已經減少了63%,市中心破敗不堪,癮君子如僵屍一般,在大街上遊蕩,因為治安太差,當地的房子,1美元都沒有人接手。

「廢城」底特律的市中心

而在通用公司大樓,放眼望去,一水之隔的加拿大溫莎,看上去更小巧可愛、乾淨整潔。在望遠鏡裡,我可以看到對岸: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屋前草坪,屋後泳池,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日子富足而安逸。看起來,加拿大人過得並不比美國人差。

當時我的想法是:我們小時候總被教育,落後就要挨打。但看著眼前的加拿大,既沒有核武器,也沒有航空母艦,連軍隊都只有區區7萬人,在美國眼皮底下,不是也過得好很好嘛?另外,但凡英國的殖民地,一般都很發達。比如說,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新加坡,甚至是「中國香港」,等等。總之,和美國、英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也有過同樣的想經歷。去的地方越多,經歷越豐富,思考越深入,就會慢慢修正自己原來的想法。

先說加拿大。

如今歲月靜好,當年血雨腥風。

獨立之後的美國,從未掩飾對加拿大領土的野心。美國第二任總統John Adams曾說過:「美國注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北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理應屬於美國。

19世紀,美國英語裡還有一個詞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意思是,美國被賦予了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昭昭天命」最初只是一句口號,但後來成為標準的歷史名詞。

幾年前,懂王曾經當面質問加拿大總理小土豆:「放火燒白宮的不就是你們嗎?」

有很多人說,懂王沒文化,火燒白宮的並不是加拿大人,而是英國的正規軍。這話也沒錯,但如果一定要較真,歷史的真相是:1814年8月24日,由一個愛爾蘭出生的英國將軍Robert Ross,領導一群加拿大人,火燒了美國白宮。1814年的時候,加拿大是英國的一部分,很多加拿大人參加了英國軍隊,而火燒白宮的主要成員,就是加拿大人。

火燒白宮

加拿大公民考試官方教材《Discover Canada》第17頁文字內容:In retaliation in 1814, Major-General Robert Ross led an expedition from Nova Scotia that burned down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Ross died in battle soon afterwards and was buried in Halifax with full military honours。作為報復,Robert Ross少將在1814年率領一支來自(加拿大)新斯科捨省的遠徵軍,燒毀了華盛頓特區的白宮。不久之後,Robert Ross在戰鬥中陣亡,並以全軍榮譽被埋葬在哈利法克斯。

在墓園入口的一塊匾額上這樣寫道:「多虧這些長眠於此地的水手和士兵,我們沒有變成美國人。1812年戰爭中,他們為了抵抗美國的侵略和對我們國家的兼並,在海上和陸地上奮戰至死。」

時任加拿大總理哈珀說,1812年戰爭是加拿大成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抵抗美國侵略的共同目標把英裔、法裔和原住民緊緊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是「泛加拿大認同感的起源,使聯邦的建立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加拿大的「抗美戰爭」凝聚了各族裔的共識,也是建國大業的基石!

簡言之,加拿大這個國家,就是「抗美戰爭」打出來的。

總結這場戰爭的過程:美國趁人之危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勢單力薄,向英國求援。當時,大英帝國的余威猶在,剛吞下美國獨立戰爭的苦果,這口氣不能忍,下決心要教訓一下美國。於是果斷出兵,英加合伙,把美國人打回了老家,順便燒了美國中央政府辦公室。

2014年英國駐美大使館搞了個慶祝火燒白宮200週年活動還發了插著蠟燭的白宮蛋糕照片到官推上,後來被美國網民噴得刪po道歉了……

歷史上,美國曾經2次入侵加拿大。

第一次,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當時美國十三州聯軍已經進軍加拿大,試圖將加拿大變成第14州,無奈加拿大有英國協防,美國搞不定,夾著尾巴逃跑了。

第二次,發生於1812年,也就是火燒白宮那次。在1812年的這場戰爭里,美國和加拿大首次入侵了彼此的國土,其結果卻僅是無謂的傷亡與破壞,並未給任何一方帶來利益。這份經歷讓雙方再也沒有互相動武的興趣,使北美格局日趨穩定,終於演變成現在的和平。

加拿大的人口結構和墨西哥完全不同。

根據2006年的人口統計,加拿大白人佔總人口的89%,而美國是66%。2020年,加拿大白人比例依舊高達73%。歷史上,加拿大的白人比例,一直高於美國。而墨西哥就不同,主要由Mestizo(印歐混血)60%,Amerindian(印第安人)30%,白人9%,其他1%。

本質上,加拿大和美國、英國之間的矛盾,屬於歐洲殖民者之間的內部矛盾。加拿大被美國侵略,求英國朝廷出兵,英國人有求必應,但是墨西哥被美國欺負,什麼時候見過西班牙出兵相救?很顯然,雖然都是殖民地,加拿大在英國心中的地位,遠遠超過墨西哥在西班牙眼裡的分量。

越往鄉下,黃種人比例越高

歷史上最大的兩個殖民帝國,分別是英國和西班牙。而殖民地也分為兩種,第一種,本地文明發育不完善,人口也不多,比如北美和澳洲。另外一種,本地有發育完善的古老文明,人口較多,比如印度、埃及、墨西哥等。

第一種類型,主要是英國的地盤,殖民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屠殺當地人,比如美國的印地安人,澳袋的土著,新西蘭的毛利人,加拿大的因紐特人。大屠殺之後,進行大規模移民,在當地建立大型種植園,為歐洲本土提供廉價原料,同時也把母國的治理體系導入殖民地,經過長時間的統治,殖民地就慢慢融入英國主導的盎格魯—撒克遜體系,後來美國崛起,取代英國,成為新的帶頭大哥。盎格魯—撒克遜體系就成了如今的「五眼聯盟」。

英國殖民者有一項駭人聽聞的政策,就是「割印第安人的頭皮」,憑印第安人的頭皮,就能獲得豐厚的獎勵。對美洲土著如此大規模的屠殺,發生在16世紀~19世紀,造成2500萬印度安人死亡。作為對比,現存北美印第安人僅存200多萬人,只佔英國殖民者登陸美洲時印第安人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足現在加拿大和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1703年,新英格蘭(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的清教徒,在他們的立法議會上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皮,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英國議會曾宣佈,殺戮和剝頭蓋皮是『上帝和自然賦予它的手段』。」

為了徹底消滅印第安人,英國殖民當局不惜下血本,殺死一個印第安人的賞金基本就能保證一戶白人家庭過上足足一年的中等家庭生活(最低標準)。要知道在18世紀初,英國倫敦女傭的年薪才5英鎊,波士頓的家庭醫生收取一戶顧客的年費也是5英鎊,英國皇家海軍水手的年薪不過11.5~15英鎊,英國家庭教師的年薪不過16英鎊,當時一個黑人奴隸的平均售價為25英鎊。

英國人對原住民的態度,幾乎就是趕盡殺絕,這種凶殘程度,法國人、西班牙人,也只能甘拜下風。

而對於第二種殖民地,英國和西班牙都有,他們只把殖民地當作原材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沒有系統性導入產業鏈。時間一長,這類殖民地和歐洲宗主國的差距,越拉越大,至今依然陷在困局中,不可自拔。其中,最優代表性的就是墨西哥、印度、埃及等。而墨西哥又是第二種殖民地裡面,發展相對較好的國家,原因也很簡單,靠近美國,近水樓台先得月。美國的殘羹剩飯,墨西哥第一個吃到。

說到底,所謂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美國的成功,不是英國幫助殖民地脫離貧困,而是永久地消滅了貧困人口。

幾百年後,殘酷的殺戮漸漸被世人遺忘,如今提起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人們想到的,往往是那個幾個成功的典範。而事實上,更多的殖民地,生靈塗炭之後,被遺棄在歷史的角落,無人問津。

比如說:瓦努阿圖、圖瓦盧、所羅門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伯利茲、圭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格林納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也門。

除了上面這些被遺忘的國家,極少數成功的非盎格魯-撒克遜體系殖民地,就只有香港、新加坡。

這兩個地方,都是華人為主的地區。香港能成功,除了華人本身的努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被美蘇兩大集團封殺,香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窗口,中國廣大的腹地,滋養了香港的成功。

至於新加坡,首先是因為有強有力的華人領導人,其次,佔據了馬六甲的戰略要地,再次,本身人口少,相對而言,好管理。甚至有人說,新加坡是李家坡,與其說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是李氏家族經營的一個大型公司。新加坡的成功,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的成功。

地理決定論

歷史學家湯恩比在《歷史研究》中講了一個著名的觀點:人類絕大多數的文明體都出現在溫帶,貧窮國家往往出現在熱帶。以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劃分,處在中間的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包括絕大多數最不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都處在30度線以外。如果緯度再高點,南北緯40度以外,那可都是那清一色高收入國家。

墨西哥在中等收入陷阱附近徘徊幾十年,一方面主因是美國剝削,另外一方面,地理環境決定了,墨西哥人比較懶散,缺乏進取心。

墨西哥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很多地方,糧食可以一年三熟,還有遍地的野生動物,人們沒必要長途遷徙尋找食物,沒有生存壓力,人的進取心,就會慢慢退化。

在寒冷地區,為了抵抗寒冷,需要穿更厚的衣服,需要建更好的房子,生活所迫,很多的技術進步就實現了。而且在寒冷地區,糧食基本一年一熟,就會逼著讓人富有進取心,提高農業技術,研發存儲設備。更進一步,就是遷徙、爭奪、打仗,改良武器、尋找新的生存地。氣候也許就是西歐率先誕生工業文明的原因之一吧。

賣椰子的墨西哥小姑娘

墨西哥灣有一個特爾米諾斯潟湖(Laguna de Términos),遠離大城市,幾乎沒有中文遊記描述這個偏遠的地方。在潟湖和大西洋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半島,島上有一個「卡門城」。我們在卡門城的一個路邊小店停下,休息。

小店是一個茅草屋,雖然簡陋,卻也乾淨整潔。店主小妹妹,面目清秀,和一路上所見鄉民比較起來,簡直就是仙女。我本來想買幾瓶可樂,沒想和足球一樣大的新鮮椰子,居然比一瓶可樂還便宜,果斷改喝新鮮椰汁,我記得大概5塊人民幣一個大椰子。

後來,我通過簡單的西班牙和翻譯器溝通,瞭解到,原來這個小女孩是附近村子的農民,她在這裡開一家小店,吃住都在這茅草屋中。她的茅草屋就在海邊,在這裡可以遠眺海平線,看潮漲潮落,白雲蒼狗。看起來這個小姑娘的日子過得非常有詩意,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過著悠閒的日子。這種生活真是什麼都不缺,就缺錢!

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

在我們一邊喝著椰子水,一邊在茅草屋休息,其間整整半個小時,就我們幾個客人,總共消費也就幾十元人民幣。在這段時間裡,她見路上有車過來,也沒有主動去招攬生意,而是自顧自地玩她的手機。

小姑娘待人接物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慢吞吞,不急不躁,完全沒有中國生意人那種「主動」的態度。「主動」這個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正面思考,可以是「積極進取、勤勤懇懇、商機靈敏」,負面思考,也可以是「不擇手段、死纏爛打、老奸巨猾」。但至少,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動出擊。

這位小姑娘,體現了典型墨西哥本地人的生活態度。

她的茅草屋的建築材料基本是可以就地取材,只要親戚朋友出點力,就可以很快建好,成本很低。至於她的主要商品——椰子,也是上帝的禮物,根本不需要種植,遍地都是,隨時可以摘下來賣!總之,他們的創業門檻非常低!在物產豐富的尤卡坦半島,想要一份溫飽,實在不難。

另外,尤卡坦半島沒有冬季,根本不要擔心取暖設備,夏季雖熱,但絕對沒有到不開空間沒法活的程度。我敢打賭,每天晚上,這小姑娘躺在吊床上,吹著涼爽的海風,就安然入睡了。空調是什麼東西?不需要!對他們來說,甚至連電力,都是可有可無。

生意雖然清淡,但以她對自己的要求,不影響生活,從某些方面來看,她的生活質量,可能比我們大城市的人還好,只是沒錢!只是沒錢!只是沒錢!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但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小姑娘如此佛系的生活態度,應該早就被凍死了。

殖民2.0版——高科技殖民

早期的殖民,簡單粗暴,主要手段就是佔領土地,獲得市場,奴役人民。這種方式,邊際收益越來越低,因為擴大國土面積,要花很多錢,死很多人。

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之所以崩潰,原因之一就是國土擴張過度。龐大領土內部的民族、宗教、文化差異,會讓管理成本極度膨脹,足以讓任何一個帝國,都無法承受。

波多黎各經過好幾次投票要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51州,但美國始終冷眼相對。開了這個先例還得了?那墨西哥人可能毫不猶豫投票加入美國,還有菲律賓,也曾經是美國的殖民地,二戰後,美國為何毫不吝惜地放棄了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

從經濟角度來說,國土面積大,無非圖的是土地、人口和資源。在20世紀之前,國土面積確實非常重要。但進入20世紀後,列強開始進入帝國主義,對外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對於領土侵略變得不再那麼迫切,所以傳統殖民擴張體系在逐步消解。美國等國通過金融資本就可以剝削掠奪這些國家。而武裝佔領,短期內,要付出政治軍事成本,遠期,還要付出更多的治理成本。最後,不但掠奪收益抵不上殖民成本,而且還要賠上一個殖民者的罵名。

以土地為例

農業佔GDP的產值,已經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雖然,農產品依然不可代替,但農產品的需求也有極限。另外,如今的農業產業鏈中,土地的重要性也越來越低。農業科技的重要性上升,比如說種子,尤其是轉基因種子,這方面的核心要素,掌握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手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孟山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都依賴美國的轉基因種子。

以資源為例

就在14年前的2007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就有三家石油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 Exxon Mobil

皇家荷蘭殼牌 Royal dutch shell

中國石油 PetroChina

而到了2021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只剩下一家資源類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除了另外兩家金融投資,其餘都是高科技公司。再過三五年,綠色能源發展之後,不出意外,世界前十將沒有資源類公司的位置。

如今,加拿大的GDP為1.6萬億美元,墨西哥GDP為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排名前6的公司,除了特斯拉,就是網絡科技5大巨頭。5家公司的市值,都超過墨西哥整個國家的GDP。其中4家公司市值超越加拿大的GDP。

蘋果:2.6萬億美元。

微軟:2.5萬億美元。

Google:1.9萬億美元。

亞馬遜:1.8萬億美元。

Facebook:1萬億美元。

如果說,二戰之前,帝國主義開拓市場的主要手段還是用堅船利炮征服殖民地,如今,收割超額利潤的組織,已經成了跨國高科技公司,而國家機器已經聰明地退居二線,為自己的公司撐腰。手段更加隱蔽,但利潤也更加龐大。

現在,支撐美國經濟的這些頭部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邊際成本」極低!讓我們舉一個例子。

以Google為例,它用高薪聘請了大量的軟件工程師,在美國硅谷構建了Google生態圈,你打開手機就是安卓系統,看視頻就是YouTube,導航就是Google地圖,收郵件就是Google郵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Google搜索。2020年,Google營收高達1825億美元。

對Google來說,無論用戶數量是5000萬,還是1億,又或者是10億。成本幾乎是固定的,如果1億顧客可以維持Google不虧本,那麼從1~10億這9億顧客的成本幾乎為零,多出來的收入,幾乎就淨利潤。所以,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發展戰略幾乎都一樣,前期燒錢吸引顧客,後期壟斷市場之後,開始割韭菜。

美國的支柱產業,如,好萊塢電影、微軟、Google、臉書,NBA,等等,都呈現邊際成本遞減的特性。這些高附加值產業,無論墨西哥,還是加拿大,幾乎都被美國通吃。

如今的加拿大,剩下一點點工業,也只是給美國做配套。除此之外,加拿大幾乎都是靠出賣原材料為生。現在加拿大每年要把自己每年生產的85%的石油都出口給美國,美國是加拿大的最大貿易夥伴。不過好在加拿大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有坐吃山空的資本。墨西哥就不同了,資源稟賦遠不如加拿大,而土地只有加拿大的18%,人口卻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自然日子就過得遠不如加拿大。

經濟不能獨立,主權也就談不上獨立。

你聽說過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嗎?中俄搞了這麼多年合作,在反導領域目前也就是進行計算機模擬聯合作戰而已,美國人是從冷戰時期就承包了加拿大的天空,順便廢掉了加拿大軍用航空工業。

如果你有在溫哥華轉機美國的經歷,就會知道,加拿大的機場內,居然有美國的海關。在加拿大機場入境美國,接受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官員的盤問。這樣的場景,大概也就是加拿大特色吧。

總結

都是美國的鄰居,為什麼,加拿大富,墨西哥窮?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從頭到尾,殖民者就不把墨西哥當自己人,純粹一個原材料來源地,和工業品的傾銷市場。墨西哥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也沒有教育、研發能力。

其次,墨西哥資源不如加拿大豐富,人口卻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

再次,地理原因造就了墨西哥人的性格,比較懶散,缺乏進取心。

國家和人一樣,也有嚴重的鄙視鏈。懂王當年在白宮,和助手們討論拉美難民問題時,就把拉美國家形容為Shithole,拆開看就是,shit (糞便) 和hole (坑洞),這個老頑童,童言無忌,說出了美國人心裡的真實想法:拉美都是「糞坑國家」。

除了鄙視鏈,國家之間的階層固化也非常嚴重。自從工業革命後,發達國家的陣營就幾乎沒變。核心就是那幾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然後就是西歐各國和日本。總人口不到10億。二戰後,能逆天改命的屈指可數,稱得上國家的,僅韓國、新加坡,人口不到0.6億。

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以前搞殖民,現在搞霸權。表面上看,從血雨腥風,變成慈眉善目,但本質依然沒變,就是維護自己小團體的利益。最核心的就是美國的利益,然後是「五眼聯盟」,再然後就是西歐、日本。千萬不以為抱緊美國的大腿,就可以雞犬升天,墨西哥已經跪舔美國幾百年,依然看不到希望。要逆天改命,只有靠自己。

19世紀,美國認為自己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就是統治整個北美洲。21世紀,中國的昭昭天命就是,突破西方國家的圍堵,捅破國家階層固化的天花板,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發達國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