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震驚:美國要求我「入侵」烏克蘭…

戎評

在美國政府和媒體的描述裡,俄羅斯最近可忙了——

先是搞了個「假旗行動」,也就是偽造一個烏克蘭軍隊挑釁俄羅斯的視頻,準備借此「師出有名」地入侵烏克蘭。

隨後,俄烏邊境十萬大軍完成了戰爭動員,「隨時都有可能發動大戰」。

好,「大義」也有了,「動員」也做了,那麼接下來無疑就是開戰了。

於是,近兩天,美國官員又信誓旦旦地說,目前莫斯科已經在邊境集結了超過7成的戰力,一旦真的開戰,最快48小時內就能打下基輔,屆時,將造成多達5萬平民及2.5萬烏克蘭士兵的傷亡,500萬人口可能成為難民。

那具體啥時候打呢?

這位官員也說了,隨著2月中旬地面結冰硬化、重型設備可以通行,俄羅斯最短7天內、最遲幾周內就將入侵烏克蘭。

這精准的時間表……普京聽了都一臉懵啊!

最絕的是,就在前幾天,美國彭博社居然一本正經地給普京「下任務」,堂而皇之發佈了一條震動全球的假新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雖然這個標題最後被刪了,但僅僅幾個小時之後,德國《圖片報》又刊發「匿名秘密部門」擬制的報告,披露俄羅斯「吞併烏克蘭的計劃」,其中包括在佔領烏克蘭後,成立一個俄、白俄、烏三國的聯盟國家這種爆炸性內容。

——從開戰理由到入侵時間再到戰後處置,西方媒體寫故事一樣全給普京規劃好了,普京想要恢復「新蘇聯」的榮光嗎?那好,照著這個劇本瞄准開槍就行了!

當然了,這裡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西方媒體這一環套一環的,難道俄烏局勢真的和他們報導的一樣,進入了戰爭倒計時嗎?

烏克蘭首先表示不服。

上月底澤連斯基就曾給拜登「拆台」,稱俄軍的部署對烏克蘭來說「完全在意料之中」,指責美國沒有根據地「過度渲染」當前局勢,是在「製造恐慌」,甚至還不無諷刺地說,待在基輔比在洛杉磯,或者美國其他犯罪猖獗的城市更加安全。

澤連斯基還很隱晦地暗示,烏克蘭最大的危機,就是國內局勢的不穩定,那麼國內局勢為啥不穩定呢——你美國又是說要打仗,又是撤大使的,導致烏克蘭投資大量外逃,老百姓恐慌,不支持弱勢、無能的現總統——這還能穩定得了嗎?

至於是拜登說的對,還是澤連斯基有道理,咱們就看一點——作為美國人口中目前「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烏克蘭政壇和輿論現在在乾嘛?吃澤連斯基和波羅申科的政爭大瓜啊!

這像是馬上要打一場亡國仗的樣子嗎?

俄羅斯也表示很扯淡。

儘管俄羅斯總統、外長或者其他政要官員,逮著機會就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無意入侵烏克蘭,但現在的局面,反倒像是拜登在給普京定「侵略」的節奏,俄政府也多少被整得有點哭笑不得,諷刺美國人「幾乎是在要求俄羅斯真的入侵」。

在俄羅斯看來,美國熱炒俄羅斯的入侵是一場「匿名官員發佈、未披露消息來源、沒有任何證據」的「三無」宣傳戰,其目的無非就是想加劇俄烏局勢的混亂。

歐盟也和美國口徑不一。

在上月美國聲明撤離外交人員當天,歐盟最高級別外交官博雷利就出來暗示過英美兩國過度誇大了形勢,他當時就說了,歐盟不會跟隨英美的腳步從烏克蘭撤離外交人員。

在美國指控俄羅斯搞「假旗行動」之後,法國智庫都出來唱反調稱這是「最糟糕的宣傳」,特別是沒有證據又愛隨意栽贓的風格,不禁又讓人想起了當年打伊拉克的那管洗衣粉。

甚至,連美國本土的部分媒體都表示了異議。

比如白宮說俄羅斯計劃製作「烏克蘭入侵」的小視頻,美國媒體當場就問了,證據呢,結果白宮拿不出來,有「美國新華社」之稱的美聯社就感嘆說,美國政府毫無根據地炒作烏克蘭問題,這將讓華盛頓本就沒剩多少的「信譽儲備」變得更加緊張。

所以,如果單看俄烏歐三方的態度,烏克蘭問題仍然是可控的,所謂的緊張局勢,背後都是美國單方面在「拱火」。

也就是澤連斯基說的——美國在試圖「製造恐慌」。

與輿論轟炸相配合的,北約國家目前正密集地向烏克蘭送武器裝備、向東歐鄰國部署軍隊,特別是近幾天拜登向東歐送去了3000美軍、北約秘書長聲稱在研究加強東翼兵力部署並稱「北約東擴是重大成就史」、美駐烏使館支持烏克蘭「應當繼續走北約之路」,哪一條都是在戳普京的臉。

可以明顯感覺到,拜登的策略明顯越發強硬了,似乎是在有意地加劇緊張,營造一種俄烏戰爭迫在眉睫、一觸即發的假象。

但問題是,拜登真的需要戰爭嗎?

對於拜登來說,美國在歐洲需要的是「可控的緊張」,當緊張超出限度時,「降溫」就是必然的選擇,因為烏克蘭並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去為烏克蘭賭博,去陷入一場比阿富汗難上無數倍的戰爭,甚至這場戰爭什麼時候開打,美國的霸權就得什麼時候崩塌!

那麼拜登現在為啥又要架起大火,不惜將局面推向戰爭邊緣呢?

原因有三——

其一,搶錢。

澤連斯基指責美國「製造恐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美國營造的戰爭氛圍,已經導致了至少125億美元的資金撤出了烏克蘭,但拜登的眼界顯然不在這區區125億,而是要通過烏克蘭這個「火藥桶」,在大歐洲複製這種資金外逃的場景。

要知道,在「末日輿論」的狂轟濫炸下,最先被洗腦、最恐慌的就是歐洲民眾,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輕易逼走歐洲資金。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月24日,在美國宣佈撤出基輔的外交官之後,歐洲金融市場應聲下跌——英國富時下跌2.63%,法國CAC下跌3.97%,德國DAX下跌3.80%,波蘭WIG下跌4.40%——這就是美國「炒作入侵威脅」的收益。

再配合美聯儲今年至少3次加息而歐洲不敢加息,美元回流的「籠子」實際已經做好,就等殺歐洲的肥羊了——烏克蘭問題本來是普京做的局,現在變成拜登的局了。

當然,咱們前面分析過,這裡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經濟形勢和預期是好於美國的,美國這一手可能會讓中國漁翁得利,那怎麼辦呢?

所以,拜登在忙於歐洲戰線的時候,也在圍繞中國製造「不穩定」的局面。

比如,俄羅斯在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太平洋投入超過140艘戰艦大搞全球軍演,美國為了「回應歐洲盟友對烏克蘭局勢的擔憂」,也只派了一艘航母在地中海意思一下,同時卻將三個航母戰鬥群派來萬里之外的南海,難道南海比歐洲還危險?當然不是,拜登要的就是南海變得危險!

還有最近的對台二次軍售、將33家中國實體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世界銀行炒作中國「貸款陷阱」、美日印澳四方峰會將要討論的加強半導體協作、即將要公佈的針對印太地區的新經濟框架等等,無不在營造一種中國投資有風險、美國掌握主動的氛圍。

一方面美國也想順勢薅中國的羊毛,另一方面,就是不想讓中國在美元回流的路上「擋道」。

這也就是為什麼,烏東局勢越緊張,美國越是硬要兩線開戰的原因。

其二,鬥爭策略。

普京「以戰逼談」,成功讓美國和北約陷入了被動,但普京提出的三個條件又要價過高,拜登根本無力滿足,畢竟,美國作為歐洲安全問題的「帶頭大哥」,必須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壓根兒沒有退步的餘地。

那這就和普京的預期存在一個落差,而這個落差,就是拜登和普京各顯神通施壓對方讓步的重點之所在。

拜登為什麼惡意炒作俄烏局勢?其實也是在給普京做入侵的壓力測試,想要摸清俄熊的底線。

要知道,從去年秋季興兵邊境以來,俄羅斯的軍事威壓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減弱了,咱們就看看在南奧賽梯、在克里米亞、在敘利亞,普京那都是行動果決,放在當前,如果真想入侵甚至吞併烏克蘭,普京打的也一定是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畢竟,陳兵邊境越久,對俄羅斯自身的負面影響也越大,普京也是要背負壓力的。

而且無論是南奧塞梯還是克里米亞的戰事,在戰前俄羅斯媒體都進行了廣泛的輿論動員,但看看現在的俄羅斯媒體,都是在反駁西方關於侵略的言論,以及申明「不戰」的意願,和大軍入侵的行動並不協調,這說明普京目前並沒有開戰的決心。

在昂撒流氓面前,只要你沒有開戰的決心,那麼你提的條件就大有砍價的空間了,所以拜登的做法,就是利用輿論給普京反向施壓,讓普京騎虎難下。

這個策略有點冒險——如果真的擦槍走火,美國在北約的經營可能一夜就被打回解放前了,但拜登現在也不得不試試,因為,隨著歐盟不甘心被犧牲掉,法德開始出來冒頭了!

法德的冒頭讓拜登建立西方「反俄統一戰線」的努力功虧一簣,更嚴重的是,在普京的有意偏向下,現在德法似乎才是俄羅斯與西方溝通的話事人,美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一個顯著的例證就是,在前面幾輪由美國主導的談判中沒有絲毫松口的普京,居然在7日和馬克龍會晤後,首次說要「盡一切努力尋找適合所有人的妥協方案」,並承諾有可能推進馬克龍提出的一些建議——如果歐洲面臨安全問題時,美國和北約無所作為,而法國取得了進展,那要美國和北約何用?

所以僅隔一天之後,白宮就出來攪局了,表示不認同歐洲正在與莫斯科進行的「單獨軌道」談判,認為美國才是「關鍵角色」,然後,話鋒一轉,美國和北約同時表達了繼續與俄對話的意願。

這也就是為什麼拜登要炒作俄羅斯「侵略」威脅的另一個原因——歐洲生了「逆骨」,只有當歐洲更加危險了,美國才能基於安全問題完全掌控歐洲。

這種掌控包括兩層含義:

一、東歐和北歐國家希望拜登強硬,所以不支持拜登與普京開展對話;而西歐國家主張直接對話,所以不支持拜登當前的策略。只要這兩種相反聲音的存在,拜登要「團結」西方盟友體系就無從下手,但是,一旦局面趨向緊張,主角就只有一個,美國就又能強勢控局了。

二,拜登反制俄羅斯的主要手段就是經濟制裁,但是這些制裁的代價主要是歐盟在承受,歐盟也不傻,明顯不想給拜登這個面子,現在好了,隨著美國有意讓局勢緊張化,壓力就轉到了歐盟一方,哪怕制裁對自己不利,含淚也得跟。

所以,美國刻意營造「戰爭氛圍」,既是在逼迫普京,也是在逼迫歐洲盟友。

其三,政治原因。

本質上,拜登在輿論上製造恐慌,和想避免局勢走向失控,這是一個邏輯的兩面,並不衝突。

這個邏輯就是,拜登需要把俄烏問題渲染成一個無解的難題,難度越大,拜登在政治上轉圜的空間也就越大,那麼一定程度的對俄「綏靖」就不會受到過大的政治壓力,反而還會成為拜登的外交政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拜登聲稱要實施「最嚴厲的制裁」,然後布林肯出面「排除了立即實施嚴厲經濟制裁的可能性」,稱要「將外交努力進行到底」;拜登硬氣地宣佈向東歐派兵,然後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參聯會主席米利這種軍方大佬出來降火,稱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仍有外交斡旋的空間」。

這就是拜登玩的玄虛。

通過這樣反反覆覆兩種口徑的表達,拜登放了狠話吧?「硬派領袖」的人設立起來了吧?同時,下面幹實事的外交部門和軍事部門,表達清楚了「不制裁、不派兵、有的談」的立場了吧?

說穿了,一切都是美國國會山的政治遊戲,都是為了選票,美國現在的民意壓倒性地反對海外用兵,拜登可能在選舉年反民意而行?

想通過戰爭轉移矛盾也是要資本的,至少拜登這屆不行!

當然,這個策略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會顯得戰略搖擺不定,難以讓人信服,比如面對俄羅斯可能的入侵,拜登很雞賊地提到了「輕微入侵」和「侵略」兩種定調,就讓一眾盟友大失所望。

可是,拜登還顧得了那麼多嗎?

其實美國大肆炒作「戰爭氛圍」,到底是虛招,還是實招,也很好判斷。

就一點,假設俄羅斯真的入侵在即,這個時候的美國和北約應該要怎麼做?

首先,哪怕是明確不向烏克蘭派兵了,至少得作出「協防」的動作吧,比如真正幫助提升烏克蘭的防禦力量,但美國軍援看似不少,送去的卻都是些小型武器、通訊設備、醫療設備及各種零部件,這是打算在重武裝的俄軍面前造一條紙糊的防線?

再退一步說,你不能在烏克蘭部署軍隊,至少可以保持政治存在吧,也算讓普京投鼠忌器,結果呢,還沒見著打仗的影子,美國外交人員先高調撤退了,搞得澤連斯基都一頭霧水,這算啥事兒?

或者再退一步說,就算是直接放棄烏克蘭了吧,但一旦俄羅斯事實入侵,真的48小時打穿基輔,接下來可就劍指東歐了,你怎麼保衛東歐的北約盟友?是靠著最近部署的兩三千兵力,還是在48小時內重新緊急調兵佈置防線?

所以,美國政府判斷俄羅斯入侵在即,卻沒有做任何應該做的準備,反常不?

虛虛實實,不過只是一個煙霧彈而已!

烏克蘭問題的背後,是普京對北約東擴30年的報復,這筆「積怨」越深,普京要價越高,最終就越有可能達成一個從此改善歐洲安全格局的大交易,真到那一天,美俄矛盾就算歷史性的緩解了,美國勢必會抽調更多的資源圍堵中國,屆時,俄羅斯地位超然,壓力將全在中國一邊。

所以,當前難解的局面,就是普京同志在給我們創造的一個難得的戰略窗口期。

你看美國近期在台海、南海、貿易制裁上搞事兒,咱們接話茬了嗎?

沒有,我們幹了啥?

與巴基斯坦商定了加快瓜達爾港的建設,與阿根廷簽署了「一帶一路」備忘錄,與俄羅斯簽署了15項內容廣泛的協議——當美國陷在歐洲的時候,我們正在加緊激活全盤的脈絡!

中國看似不是這場歐洲遊戲的玩家,那是因為不想激成中俄-西方冷戰對立的局面,但是誰都知道,中國才是背後平衡俄羅斯與西方力量對比的關鍵角色。

正是因為中國發揮的「平衡」作用,俄羅斯才有底氣漫天要價,烏克蘭問題才能夠困住美歐,地球上除了中國外的主要玩家,才能會在這個泥坑裡長期對峙下去。

所以某種程度上,拜登越是激化局勢,「維持平衡」和「打破平衡」的需求越激烈,就會越發凸顯中國這個「隱藏棋手」的價值。

因此,拜登學著普京搞「以攻代守」那一套,用「佯攻」的煙霧彈來牽引局面,頂多只是鬥爭的「術」,中國這種既抽離又入局,既神隱其外又落子其中,才是真正博弈的「勢」。

最終,無論是普京放手一搏打散了美國的北約體系,踢倒了美國搖搖欲墜的霸權多米諾骨牌,還是普京威逼成功,美歐從此異夢——

這一局,我們都是贏家!■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