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到底何時入侵烏克蘭?打腫臉後,美國有了新預測

王冰汝

2月16號就這樣風平浪靜的過去了,說好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呢?結果俄羅斯不僅按兵不動,還在15號傳出了「撤軍」的消息。

以至於網上流傳的段子是:由於新冠疫情,俄烏衝突改為「線上舉行」。

雖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沒有如美國所說如期而至,但是西方與俄之間的信息戰和輿論戰已經高潮迭起了。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伊戈爾·科納申科夫15日表示,隨著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一系列聯合軍演結束,俄部分軍隊將返回駐地。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立即發話說,這是撤軍哪門子撤軍?目前為止,俄羅斯在東烏邊境的軍事存在並沒有降級。而美國國務院16號也堅持:「我們從來沒有說過是16號。我們已經說了一段時間,我們正處於一個窗口期,普京可以隨時下令入侵或攻擊烏克蘭。這仍然是我們的評估,它可能發生在明天,也可能是下周,我想明確的是,我們的擔憂並沒有減少,實際上,我們的擔憂加劇了。」

聽到這些新聞的烏克蘭和俄羅斯其實都很「傻眼」。普京本週已經表示:願意與北約繼續對話。商討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對歐洲中程導彈的限制以及軍演的透明度等等。

馬克·吐溫曾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寫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美俄的之間的一次次衝突,正精准的印證著這兩個簡單的歷史規律…

冷戰美俄最嚴重的一次對抗

60年前,1962年10月14日,在一個萬里無雲的星期日,兩架美國U2飛機飛過了古巴西部的上空,並拍攝大量的照片。專家們經過放大並仔細研究後,發現照片中有一座發射台以及大量的彈道導彈設施。美國專家確信,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核彈。

1961年美國主導豬灣事件,試圖推翻卡斯特羅政權,誰知道僅僅1年後,卡斯特羅與赫魯曉夫達成默契協議,讓蘇聯把導彈專家和武器運到古巴,蘇聯人的導彈射程是2000公里,而古巴距離美國佛羅里達最短距離僅有166公里。

這一次,蘇聯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導彈佈置在了美國人的後院,引起了美國的震驚與憤怒。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發表廣播講話,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所有進攻性武器。並對古巴進行了全面的海上封鎖,美國集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龐大的登陸部隊準備參戰,而且世界各地的美軍基地也進入戒備狀態,當時美蘇可謂是劍拔弩張,核戰爭的陰影籠罩在加勒比海上空。

最終,赫魯曉夫向肯尼迪寫下一封「求和信」:信中赫魯曉夫承認了古巴導彈的存在,並且表示他本人深切地渴望和平,要求美國做出不侵略古巴的承諾。肯尼迪則重申,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安排下,停止在古巴進攻型導彈基地上的繼續施工,並且撤回一切可進攻的導彈部署。

1962年11月11日,赫魯曉夫與肯尼迪達成了私下協議,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導彈全部撤走。而美國則秘密撤走了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的彈道導彈。

在這一輪的對抗中,美國的秘密撤軍,讓美國和北約保住了面子,從宣傳目的上成為了「危機的勝利者」,而蘇聯也達到了讓美國從北約盟國領土上撤走導彈的目的,客觀來看,雙方都實現了原定目標。

而這場古巴導彈危機之後,蘇聯加大了對於核彈頭的生產,這也讓之後美蘇爭霸的格局中,蘇聯逐步轉為攻勢,之後兩個超級大國在軍備與世界格局上你來我往,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與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以及外交冷對抗,一直你來我往的持續了30年…

北約三次東擴

後來,蘇聯在這場對抗中漸漸處於下風,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30年後,蘇聯在1991年的解體,標誌著冷戰正式結束,美國和北約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成為了冷戰的勝利者:美國看到了一個擴大冷戰勝利成果,建立單極世界的好機會,為了鞏固霸權地位,美國開始力主北約吸納東歐國家,將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列入西方的地緣政治範圍。

對內美國可以通過經濟影響新加盟國,繼續鞏固自己在聯盟內的老大地位。對外則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遏制俄羅斯的崛起,避免再次對西方構成威脅。

北約第一輪的大規模擴張發生在1999年,包括前蘇聯陣營的捷克共和國,匈牙利與波蘭加入北約。莫斯科對此非常不滿,但卻又無可奈何。當北約1995年對波斯尼亞塞族人進行轟炸時,時任俄羅斯總理葉利欽只能無奈地說:「此時的景象,很可能就是北約擴張到俄羅斯聯邦邊境時的樣子,一場戰爭可能會在整個歐洲爆發。」

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太弱了,根本無法阻止北約東進,不過那時的新成員國並沒有與俄羅斯接壤。

第二次的北約東擴,徹底觸及俄羅斯核心利益,2004年,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正式加入北約,這意味著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被納入北約範疇。

當北約支持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時,觸到了俄羅斯的底線,時任俄羅斯外長格魯申科表示:「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也將會對歐洲地區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後果。」普京的表態也同樣堅定,認為這兩個國家加入北約將會對俄羅斯構成「直接威脅」。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導,普京曾在與小布殊的交談時暗示:「如果烏克蘭被接納為北約成員,它將不復存在。」

當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致力於讓國家加入北約時,此時已經逐漸恢復的俄羅斯,在2008年發動了對格魯吉亞的戰爭,在南奧塞梯的爭端問題上,普京立即出兵,對格魯吉亞狂轟濫炸,控制了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地區,格魯吉亞等不到美國與北約的支持,只能撤退。俄羅斯借這次事件,再次警告北約,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是莫斯科的紅線。但是這仍然未能阻止北約的東擴,2009年,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北約。

第三次是烏克蘭在2014年出現了西方支持的顏色革命,示威遊行最終變成了警民衝突,首都基輔一片混亂。普京再次展現出強硬的一面,借機出兵,收復克里米亞軍港,讓這個深水良港以及俄羅斯重要南部戰略要地再次回到俄羅斯。

俄羅斯會吞併烏克蘭嗎?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俄羅斯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並且經濟經濟實力回到世界前列,它依然無法完全佔領烏克蘭。這個只需要參考蘇聯、美國分別在阿富汗的教訓,過去的50年,美國在越南和伊拉克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一個小小車臣也讓俄羅斯受盡苦頭。

近代歷史提醒著每個政客,軍事佔領往往會以糟糕的結局告終。普京當然明白,試圖用武力征服烏克蘭只會帶來災難。所以他對於烏克蘭的反應是謹慎的。

美國與北約雖然不喜歡莫斯科的立場,但是這也是地緣政治的第一課(lesson 1):所有的大國對於領土附近的威脅都異常敏感。畢竟60年前,美國也曾對於蘇聯佈置在古巴的導彈暴跳如雷。

如今的美國,絕不會容忍其他國家在西半球的任何地方部署軍隊了,更不用說如果另一個大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建立軍事聯盟的話,美國會是怎樣的憤怒。這同樣也是俄羅斯的紅線:北約向格魯吉亞與烏克蘭的擴張,俄羅斯絕對不會接受。

夾在中間的烏克蘭,如今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既不能倒向北約,引起俄羅斯憤怒。也不能完全親俄,失去烏克蘭民眾的選票,繼續維持2015年簽署的《明斯克協議》。但是這對於已經搖搖欲墜的烏克蘭,又是何其的難。喜劇演員澤連斯基「戲子誤國」,在今年4月試圖修改「明斯克協議」,加強美國在解決頓巴斯地區問題的角色,之後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無法收場。

這場俄烏的衝突,看似以俄羅斯的撤軍暫時出現了緩和的開端。但是這場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14號俄羅斯杜馬議會多數表決通過一項議案,要求政府正式承認烏東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分離地區獨立。相關文件將立即呈交總統。克里姆林宮一發言人就此表示,國家杜馬決議案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意願,但政府尚未做出決定。而普京一旦承認頓巴斯地區的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個州獨立,明斯克協議就徹底破裂,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