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寫過,當下的中國,仍需要執行「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因為這是綜合社會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
但是,我發現,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抗拒「動態清零」,幻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
我總結了10種有關抗疫的常見謬論,供大家參考。
1)「嚴格抗疫的代價太大了。」
實際上,疫情就是和平年代的「戰爭」,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不壞的選擇。
大家的工作、生活如果受到影響,請記住,這是疫情帶來的,不是抗疫造成的。
如果不認真抗疫,疫情一旦失控,不僅民眾傷亡慘重,經濟還會受到更嚴重的衝擊。
抗疫就是為了保經濟、保民生,不抗疫才會讓經濟和民生受到更大的衝擊。
對於疫情帶來的衝擊和成本,需要每個人都少一點抱怨、多一點作為,真正做到共克時艱。
對於卡車司機等特殊困難群體,應該考慮多出台一些人性化的政策,包括方便他們的工作、為他們提供補貼等,幫助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個人渡過難關。
2)「新冠會死人,難道其他疾病就不會死人嗎?」
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任何一個時點,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是正常的。看看那些低風險地區人潮湧動的情況,甚至可以說,中國這些地區已經實現了西方徹底躺平後的「正常水平」。
以我所在的北京來說,近期有零星的病例,但是電影院、商場、醫院等都是正常開放的,更不用說景點、公園了。在北京這些只有零星疫情或者沒有疫情的地方,民眾就醫是不存在問題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因為抗疫導致大量患者出現其他疾病時無法得到及時救治最後死亡的情況。
即便是在西安、深圳、上海、吉林等過去幾個月疫情一度非常嚴重的地區,在「封城」一開始,由於整個系統還在調試當中,加上一些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問題,確實會出現一些極端的悲劇性案例。但各地在「封城」一段時間後,系統運轉會得到極大改善,民生物資保障和民眾就醫基本上是有保證的,也不存在抗疫導致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的現象。
對於抗疫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要敢於直面面對,要實事求是整改,但這並不是否定「動態清零」的理由。
相反,如果疫情失控、醫療體系崩潰,這恰恰會造成其他病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這在2020年初武漢疫情爆發時已經充分顯現出來了。
3)「美國因為新冠死了100萬人,但美國正常每年也要死幾百萬人。」
實際上,從美國2020年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新冠帶來的死亡,與其他疾病、意外帶來的死亡數字,是相互疊加的。
簡單來說,如果正常美國每年死亡200萬人,因為新冠死亡50萬人,那這一年美國的總死亡人數就會升至250萬人,並不存在因為新冠死亡了一批人,因為其他疾病和意外死亡的人就減少了的情況。
4)「中國每年死亡1000萬人,因為新冠死亡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又能怎麼樣呢?」
這種說法尤其冷血。
每一個死亡,都是一場無可奈何的悲劇。
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都會盡力避免任何一起死亡事件。明知道疫情失控會帶來幾十萬、幾百萬的死亡病例,還鼓吹共存,或者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那就實在是太冷血了。
5)「中國每年因為交通事故死亡10萬人,難道大家就不開車了嗎?」
因為交通事故死亡和因為新冠這種傳染病死亡,是兩個概念。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安全駕駛,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概率是很低的。相對於開車帶來的便利而言,開車相伴隨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但對於疫情這種傳染病來說,如果疫情失控,光靠個人努力是很難保證自己不被感染的,而一旦感染,不管死亡率多低,都有一定的死亡風險,這種風險具有很大的不可測、不可控性。
另外,疫情失控,不僅僅是造成多少死亡的問題,還會因為檢測、隔離、治療,給社會、經濟、人們生活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6)「中國抗疫就是為了面子,就是為了證明制度的優越性,但卻以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代價。」
這種說法特別無知。
中國抗疫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帶來的巨大生命和經濟代價。
中國實施「動態清零」,不是為了「面子」,更不是為了做給其他國家看。如果有不需要嚴格抗疫就能終結疫情的方式,中國一定分分鐘採用。
目前實施嚴格抗疫的策略,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中國根本不存在「為了抗疫而抗疫」的問題。
7)「很多人得了奧密克戎都沒事,為什麼要如此重視?」
很多人把個體的經驗,當成了科學事實。
奧密克戎的危害性,最終還是要看科學數據。
國外一些國家,奧密克戎流行期間,死亡總人數比德爾塔流行期間還要高。
這充分說明,奧密克戎雖然重症、危重症比例很低,但因為傳染性太強,在感染者基數出現指數級增長時,最後的死亡總數依然很多,對全社會來說,代價依然很大。
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得了奧密克戎,很可能沒什麼事情,但對於那些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來說,新冠在他們這個群體中造成的死亡率是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
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就個人來說,是一種自私,就社會來說,是一種殘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這在中國是不可能被允許的。
8)「為什麼不能居家隔離呢?」
如果在醫療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在方艙醫院、隔離酒店等設施隔離,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醫療資源不足、患者症狀又不明顯,這個時候居家隔離也是可以考慮的,但前提是必須有一整套相應的配套措施,包括社區如何有效監測居家隔離者等。
對於選擇居家隔離的個人來說,還要高度自律,不要四處亂跑。而且,一旦出現症狀,如何服藥、如何就醫等問題也要提前規劃好。否則,居家隔離很容易變成「自生自滅」。
最怕的是,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所謂的居家隔離變成了完全靠民眾自覺。到時候,哪怕只有很小一部分人不自覺,都會帶來疫情擴散的風險。
當然,對於嬰幼兒感染者,在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允許跟父母一起居家隔離,等待康復。上海讓一些嬰幼兒單獨隔離,確實讓很多為人父母的人很傷心。
9)「一直封下去,要到何年何月才是個頭啊?」
抗疫政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病毒變異、疫苗接種、藥物準備等條件發生變化,抗疫政策進行調整也是必然的。
中國目前執行「動態清零」,是綜合社會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未來,隨著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逐漸完善了,抗疫策略進行調整,中國社會在科學、有序的基礎上逐步開放,也是必然的。
但在此之前,肯定不能貿然開放。
10)「嚴格抗疫,會導致中國在全世界被孤立。」
疫情確實給中國的國際交往帶來了不利影響,但疫情期間,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並不存在被孤立的情況。
人員面對面的交往確實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但通過視頻會議等方式,也能部分替代線下的溝通。
最重要的是,中國堅持「動態清零」,先把這一波疫情撲滅,可以為後續基於科學、有序的開放爭取時間。
中國不會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這是毫無疑問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