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美通話,10個很不同尋常的細節!

牛彈琴

資料圖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世界矚目的電話。

世界幾乎所有重要媒體,都報導了這次中美元首的電話外交。中美的官方通報和新聞稿,我一大早又看了很多遍,真是別有一番感慨。

外交無小事,細節很重要。

至少10個值得銘記的細節吧。

細節一,通話氣氛。

氣氛怎麼樣?

新華社的通稿說,「兩國元首就中美關係以及雙方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坦率溝通和交流。」

通稿最後,還有這麼一句,「這次通話坦誠深入……」

6個關鍵字:

坦率、

坦誠、

深入。

這應該都有點外交辭令。個人的理解:

坦率、坦誠,大家都不藏著掖著;

深入,進行了充分討論。

看到外電引述白宮的話說,通話是「直接和誠實」的,意思也差不多。

細節二、地點和表情。

這次在哪裡通話?

記得前兩次都是視頻通話,中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美國總統拜登雖在白宮,但在白宮的不同地方,上一次則選擇了白宮戰情室。

美方的這個地點選擇,顯然是別有用意的。

之所以在戰情室,看外電的解釋是,「通常,美國總統在這裡指揮最危險的行動以及最艱苦的談判。」

但這次,看白宮發佈的拜登現場照片,他身穿西服,左手拿著電話,右手好像還拿著一支筆,前面擺放著一些文件。

不出意料的話,前面特意虛化的文件,應該是一些提示性的內容,怕拜登萬一記不起或者說錯了。

看環境佈置,應該就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

看照片,拜登一臉嚴肅,似乎又若有所思。

細節三,玩火必自焚。

中國領導人的這五個字,上了很多國際媒體的頭條。

反正,美國福克斯電視台,字幕就是:中國告訴拜登:PLAY W/ FIRE & YOU’LL GET BURNED(玩火必自焚)。

路透社用到了標題中,標題就是: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Don’t ‘play with fire’ over Taiwan)……

文章中間則這樣翻譯這五個字:「Those who play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it」。

完全個人的感覺,玩火必自焚,這句話中文就非常嚴厲,但路透社英文用「Perish」,而不是「Burned」,感覺更嚴厲。

這是中國的嚴厲警告。

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確實也夠坦誠直接的。

細節四,民意不可違。

其實,在「玩火必自焚」這五個字前,還有五個字,同樣非常重要。

那就是「民意不可違」。

看新華社通稿,領導人是這樣對拜登說的: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以貫之的,堅決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希望美方看清楚這一點。

為什麼說有些人「玩火必自焚」,那是因為「民意不可違」,14億中國人的堅定意志,那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悖逆的。

後面還加了一句:希望美方看清楚這一點。

有強烈的情感表達,但也有理性的解釋分析,同時希望美國不要作出誤判。這應該也是談話的藝術。

細節五,重點闡述。

為什麼說這麼多台灣問題,是因為這就是這次通話的重點。新華社報道也明確說了,「(中國領導人)重點闡述了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這顯然是有針對性的,大家都知道的,美國的佩洛西老太太正在挑釁,試圖訪問台灣。

所以,這次中美領導人通話,外界最關注的一點,就是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交鋒。

除了上面擲地有聲的十個字外,中國領導人還對拜登強調:

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明明白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和現狀清清楚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雙方的政治承諾,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勢力留下任何空間……美方應該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履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這不由讓我想起今年3月份兩人視頻會晤時的一個細節。

根據新華社通稿,拜登在那次會晤中明確:

我(拜登)願重申: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願同中方坦誠對話,加強合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效管控好競爭和分歧,推動美中關係穩定發展。

中國領導人則回應:

總統先生剛才又重申,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對於你的這些表態,我是十分重視的。

把拜登的話,基本又重復了一遍。而且還說,「總統先生剛才又重申」,最後,又說,「對於你的這些表態,我是十分重視的」。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美國的承諾,我們聽了不止一遍。

但美國,說話要算數哦。

細節六,兩大赤字。

世界關注著中方的表態,中美的關切,也不僅僅只有台灣問題。

看新華社通稿,第二段中,中國領導人就明確表態:

當前,世界動蕩和變革兩種趨勢持續演進,發展和安全兩大赤字不斷凸顯。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都期待中美兩國發揮引領作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促進全球發展繁榮。這是中美兩個大國職責所在。

寥寥數語中,有對當下世界的判斷。

當下世界兩種趨勢:動蕩和變革,持續演進;

當下世界兩大赤字:發展和安全,不斷凸顯。

由此,告訴拜登: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都期待中美兩國發揮引領作用,維護世界和平安全,促進全球發展繁榮。

最後又加一句,「這是中美兩個大國職責所在。」

什麼是格局?

這就是一個大國領袖的格局。

細節七,誤判、誤讀、誤導。

三個誤,出自中國領導人對拜登說的這句話:

戰略競爭的視角看待和定義中美關係,把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是對中美關係的誤判和中國發展的誤讀,會對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產生誤導。

這也是很有針對性的。

美國最近動作不斷,除了佩洛西的挑釁外,拜登哪怕到訪中東,都要強調一下:「我們不會走開,留下一個由中國、俄羅斯或伊朗來填補的真空……」

請注意,中國,還排在俄羅斯和伊朗前面。

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但這符合實際嗎?

完全錯誤。

所以,中國領導人明確指出:

對中美關係,這是誤判;

對中國發展,這是誤讀;

對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這會產生誤導。

但美國人會認識到這一點嗎?拜登倒是說了一句:美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暢通對話,增進相互瞭解,避免誤解誤判……

但關鍵是得有行動啊!

細節八,脫鈎斷鏈搞不得。

當前,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美國更是大棒揮舞,看誰不合眼,就脫鈎,就斷鏈。

結果呢?

中國自然深受其害,美國人其實也遭殃。反正我們看到,最近國際能源價格飆升,美國通脹一度漲到40年來最高點,一些發展中國家更處於崩潰邊緣。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次通話中,中國領導人就明確告訴拜登:違背規律搞脫鈎斷鏈,無助於提振美國經濟,也將使世界經濟變得更加脆弱。

什麼意思?

美國你這麼搞,完全是違背規律,不僅美國經濟提振不起來,世界經濟更加脆弱。

很有意思的一點,就在通電話當天,美國公佈最新經濟數據,按年率計算,美國二季度GDP同比下降0.9%。

美國GDP一季度降了1.6%,二季度又是0.9%。按照經濟學界的普遍看法,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為負,那實際上美國經濟已經陷入了衰退。

所以,中國領導人也真誠建議拜登:

中美應該就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全球能源和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保持溝通……雙方要推動地區熱點問題撤火降溫,助力世界盡快擺脫新冠疫情,走出經濟滯脹困局和衰退風險……

這應該都是有所指的。

細節九,拜登的承諾。

看新華社的通稿,拜登說了這樣一段話:

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美中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也有利於各國人民。美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暢通對話,增進相互瞭解,避免誤解誤判,尋求在利益交融的領域開展合作,同時妥善管控分歧。我願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

最主要的關鍵詞:合作。

這句話,拜登確實說得很好:美中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也有利於各國人民。

另外,他還特意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

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但最關鍵的,看實際行動啊。

細節十,烏克蘭危機。

上次視頻通話,兩人談了很多烏克蘭危機,這次通話,新華社的通稿中就一句話:「兩國元首還就烏克蘭危機等交換了意見」,中國領導人重申了中方原則立場。

我個人的理解,不是說烏克蘭危機不重要,關鍵是雙方的立場很清楚,就沒必要重復以前的話了。

記得上次視頻通話中,就烏克蘭危機,中國領導人引用了兩句中國老話,一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句是「解鈴還須系鈴人」。

很形象,也很妥帖,應該也不僅僅只指俄羅斯和烏克蘭。

不知道拜登聽懂了沒有?

最後,不想多說什麼了。

這次通話,全世界高度關注。與前兩次一樣,這一系列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大擔當,什麼是大格局,什麼是大情懷,當然,還有折衝樽俎的外交風雲和人格魅力。

不由想前兩次中美視頻會晤,中國領導人一些擲地有聲的話。

歷史是公正的,一個政治家的所作所為,無論是非功過,歷史都要記上一筆。

中國講究言必信、行必果,說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說。

比口號,更要比行動。

今天的中國,確實不是以前的中國了。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徵更加明顯。但我們更要看到,這個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寧,美國人還在不斷搞事。

我們怎麼辦?

我總覺得,我們還是要淡定和自信,淡定看待風雲變幻,自信時與勢在我們這一邊。領導人前兩天就說,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國發展到這個地步,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何懼之有?

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