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演的意義!

觀雨大神經

今天我們繼續聊一下台海。

我們知道在中美博弈中,台灣確實是美國手中的「一張牌」。不過美國有個問題:這張牌並非完全掌握在國家元首手裡,而是誰想打都可以打。

現在拜登自己還沒開始打,就被佩洛西搶先一步打了出去。

老妖婆這一手下來為自己換來不少政治籌碼,卻讓拜登擦屁股擦得不亦樂乎。

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說這叫「公器私用」。他們的這種政治人物的個人訴求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做派就導致很多事件不可控,因為雙方都無法完全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斷事態的發展,也無法完全基於國家利益去進行磋商。

當然了,這是美國人自己的事。對於我們來說,這張牌誰來打都一樣,只要打出來了,我們就要進行應對。

很多朋友希望我繼續聊一下我對台海局勢的看法,這當然沒問題,不過我只能基於我自己之前的預期來聊。

我對這個事件的預期在上一篇里已經講過了,可以說整個事態的發展目前並沒有超出我的預期。

目前第一階段的政治博弈已經結束,進入到了第二階段的軍事博弈。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這一系列事件最終會給兩岸局勢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考慮到這是一場海上的博弈,所以我們首先需要瞭解一些海權博弈的原理。

海權的邏輯

海權的界限天然要比陸權界限模糊,這是客觀條件決定的。茫茫大海沒有地形因素,也沒有落腳點。普通人寸步難行,而軍艦則是想去哪就去哪。

所以控制海域和控制陸地的邏輯完全不一樣。陸地上你可以選擇在交通要道或者險關隘口建立要塞,但海上不行。海上的據點只有島,至於你想控制的區域裡有沒有合適的島嶼,那就只能隨緣了。

如果島嶼合適,可以在上面修建必要的設施,那麼島嶼對海域控制權是非常有利的。

中國永暑島基地:

海島基地可以給艦隊提供補給,也可以在一個固定區域為艦隊提供警戒和空中掩護。可以說有了海島基地,艦隊將如虎添翼。

不過海島基地的作用又不是絕對的:只要艦隊夠強,即使沒有海島的依託也依然可以取得目標海域的控制權,因為軍艦本身就是一座移動的堡壘。

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艦隊,光有海島基地,那實際上是沒太大用處的。

因為海島是固定目標,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極易被遠程火力吊打。進攻方都不需要使用高端的制導導彈,只需要對準坐標猛砸便宜的火箭彈就行了。

所以要實現對某個海域的實際控制,主要靠的是本方艦隊在這裡進行常態化巡航:

  • 如果在某個爭議區域內,我的軍艦可以常態化巡航,而你來了就會被我趕走,那麼現在這個爭議區域的控制權就歸我了。
  • 如果在某個原本屬於你的控制區域里,我突然開始常態化巡航了,而你無法將我趕走,那麼這裡的控制權就不再只屬於你,而至少是雙方共有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制海權的界限是非常動態的,隨時會隨著各方實力對比的變化而變化。

當然,軍艦不可能天天蹲在邊界上站樁,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形成了一個力量的邊界後,各方就會形成共識,然後大家會接受這個現實並消停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各方的實力對比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那麼就會有人站出來改變共識。

國際社會是一個叢林世界,在這裡永遠是實力說了算;不過它又不是一個完全的叢林世界,而更像是一個江湖。這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但多多少少還是要講一些江湖規矩:

想憑實力改變共識?可以,但你要「師出有名」。

就算是美國這樣的全球霸主,教訓個弱小的對手也得拿「洗衣粉」出來秀一秀,給大家一個點頭的理由。

如果完全不講道理的話,吃瓜群眾連自欺欺人的機會都沒有,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口碑,進而導致更多的人不服,這會提高行動的阻力和成本。

這套邏輯在海權博弈中同樣適用,所以海權界限的改變往往是由事件驅動的。

比如說在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軍艦堵住黃岩島瀉湖出口,企圖抓捕在瀉湖內作業的12艘中國漁船上的船員。當時的中國漁民不得不向國家求救,於是中國海監船迅速趕往現場與菲艦對峙,後稱「黃岩島事件」。

中國執法船在抵達後便展開了長達50天的接力護漁行動,反正就是蹲在那不走了。最終中國執法船逼退了支撐不下去的菲艦,中方也借此機會開始了對黃岩島的常態化巡航,對該海域實現了實際控制。

還有個典型的案例是釣魚島。同樣是2012年,有日本政客提出方案:建議日本以政府的名義「買島」,將釣魚島「國有化」。

這個騷操作充滿了日式的小聰明,中國的應對則簡單明瞭:立刻派出大量漁政船和海警船在釣魚島開始長期巡邏。

在中方常態化巡航的初期,確實也遭到了日方艦艇的衝擊,雙方在這個階段的對峙比較激烈,經常水炮互噴,推搡衝撞。

中日水炮大戰:

後來隨著中國巡邏艦艇的數量越造越多,噸位越來越大,巡航頻率越來越高,日方便漸漸體力不支,撐不下去了。於是後來的日艦越去越少,最終這裡就形成了中方長期巡邏,日方長期抗議的局面。而這也意味著中國就此掌控了釣魚島海域的實際控制權。

通過南沙海戰,黃岩島,釣魚島,2016南海對峙等一系列事件我們可以總結出來一些規律:

  • 每一次涉及海權的突發事件往往都是對既往共識推倒重來的機會。
  • 每一次共識的推倒重來,海軍實力更強的一方都會獲得更多的優勢。
  • 對於軍力弱勢的一方來說,「避免爭議、維持現狀」是最優解。

這些其實都是擺在台面上的邏輯,沒有多少「陰謀論」在裡面。反正牌面就是這麼個牌面,邏輯就是這麼個邏輯,你非要不信邪去跳一下,那結果最終也就是這麼個結果。

軍演的意義

針對此次佩洛西的行為,中國做了很多的回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軍演了。從軍演的規模可以看得出,這是一次早有準備的行動。不過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官方用詞:該行動不僅僅被稱為「軍演」,也同時被稱為「聯合軍事行動」

也就是說這次行動不光是演練,也會起到一些實際的作用。

上文說過,海上的權力邊界主要是憑實力形成的一個共識。但是兩岸的關係比較特殊,所以雙方達成的這個的共識不完全是由實力決定的,還有很多默契在裡面。畢竟還是存在著一個「和平統一」的美好願景。

但是默契這個東西吧,它需要雙方的共同維護。不能說我跟你這默契了,你卻擱那給我拆台。一直以來台灣當局拆台的事都沒少乾,這次的「佩洛西事件」算是「咣當」一下直接把台柱給踹了。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現在的「聯合軍事行動」。那麼這個「聯合軍事行動」的作用是什麼呢?該行動最重要的意義就是:

打破默契,重塑共識。

通俗的說就是擴大我方的實際控制範圍。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張演習的地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次行動可謂是一點面子都沒給對面留,一下子就幹廢了三個默契:

  • 首先,所謂的「海峽中線」默契不復存在,以後想過就過;
  • 第二,政治軍事和經濟不再分開,高雄基隆兩個佔台灣八成貨運量的主要港口,說堵就堵;
  • 第三,對面所謂的「領海線」不復存在,火力直接砸進了12海裡「領海」,導彈甚至可以飛躍頭頂。

在這裡我們先需要瞭解一個知識,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約定,全球對領海和領空有著這麼一個共識:

離海岸12海裡內是領海,領海上空就是領空。在這個範圍內,無論是天上還是海上都是你的地盤,誰要進來都必須經過你的允許。

而12~200海裡的地方,是經濟專屬區,這裡面的資源歸你,但海面已經是公海。具體來說就是這個地方的油氣和漁業等資源只能你來開採,別人不能染指,但外來船隻和飛機可以不用經過你的許可自由進出。

而兩岸根據「九二共識」,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所以一直以來兩岸之間都存在著一個重要的默契:

海岸線12海裡的海空範圍內不隨便進去。

不過現在的局面大家也看到了,既然對岸自己把桌掀了,那麼這些默契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我們未來的行動將不會再有任何「心理負擔」。按照之前我們爭奪海權的經驗,未來還會有更多常態化的行動出現。

我軍行動中抵近台灣海岸線與對方軍艦對峙,台灣山脈清晰可見:

上文提到過,海權的邊界本質上是一種共識,所以現在皮球就踢到了對岸的腳下:我現在過來了,你敢不敢驅離?如果你不敢或者不能,那麼就代表你認可了這個現狀,原先的共識就被重塑了。

所以現在對岸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就看他們勇不勇了,不過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他們有什麼實質性的動作。

當然,對大陸來說,真正的挑戰還是來自於美國。如果美國在關鍵時刻僅是觀望,未來又只敢來公海晃蕩,搞所謂的「捍衛航行自由」,那其實也就意味著美國接受了該區域海權新界限的共識。

不過從歷史經驗看,美國對於中國附近海域的影響力是逐漸減弱的:

  • 1996年,美國航母敢於在敏感的時候開進台灣海峽中線干擾中國軍演和阻擋中方越過中線。
  • 2016年,美國2艘航母開到南海邊上對峙。
  • 2022年,美國只有1艘航母在1000公裡外看戲。

當然了,他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會不會突然下定決心殺進來,這個我們也不知道。那麼假設美國在未來真的闖進領海的話又會怎麼樣呢?

這確實是一個考驗,按照之前黃岩島、釣魚島以及2016年南海對峙的經驗來看,中國處理這種情況的基本模式是在實現常態化巡航的基礎上,對來犯的外軍進行「軟磨硬泡」式驅離。

不過因為雙方都會保持克制以避免爆發熱戰,所以這個驅離過程可能會演變成長時間的對峙。而因為事發地點基本都是在中國附近,所以中方可以使用大量軍艦進行「接力對峙」,以此來應對長時間的消耗;有必要的話會與對方發生推搡和撞擊,直至對方退出我方控制範圍為止。

中美軍艦南海對峙實例(右為中方軍艦,左為美方軍艦):

這種拿高端兵器去「械鬥」的辦法雖然看起來頗為笨拙,但卻是中國增強海洋控制力的主要方式。正是靠著這種「赤膊上陣」的對峙,中國才逐個熬走了釣魚島、黃岩島、以及南海區域的對手。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策略見效是比較慢的,基本就是「結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的節奏。不過在「江湖地位」不佔優,說話沒人聽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適合我們的選擇。

結 語

2022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原先那個我們熟悉的世界正在離我們遠去,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規則被打破,一個又一個默契被推翻,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究其根本,是因為全球經濟走到了危機的邊緣,發達國家靠發債印鈔推動的「躺贏型發展模式」走到了算總賬的時候。而他們解決經濟危機的方式無非三種:

  1. 債務出清
  2. 繼續印鈔
  3. 出門搶劫

債務出清嘛太痛苦,誰也不想破產;印鈔嘛一直在印,現在已經印到通脹爆表,印無可印;所以……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現在世界會這麼混亂了吧。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是「主動求變」:即對外界施加的變化不糾結,同時按自己的想法去主動改變周邊的局勢。

因為我橫竪預測不了你們會做什麼,所以索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切我的香腸,我也切你的香腸。這就有點像足球比賽,如果場面越來越亂,防守越來越難,那就索性隨緣防守,加強進攻,只要我最終進的球比丟的球多,就仍能佔據主動。越是面對波譎雲詭的局勢,就越要算大賬。

未來的幾天仍然十分關鍵,我們的對手們會不會採取針鋒相對的行動?我們又將如何應對?這些都有待觀察。當然我個人對聯合軍事行動的效果還是比較樂觀的,我們完全有能力在這裡朝有利於我們的方向更進一步。

通過此次聯合軍事行動,我們可以期待三個收穫:

  1. 擴大我方在該區域的控制範圍;
  2. 技術上順利完成綵排;
  3. 試探出美台的底線。

最後,無論未來如何發展,遊戲規則總是要變的,大家早晚會習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