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還有機會嗎?

溫伯陵

最近伊朗又成了國際焦點,

那我們就來聊一下伊朗的前世今生吧。

01

要說伊朗,得先說伊斯蘭教的派系。

相當於中國隋唐年間的時候,阿拉伯半島出了個神人穆罕默德,聲稱受到真主的啓示,並且讓他把真主的指示宣讀給其他人,隨後他就誦讀出《古蘭經》。

從此以後,穆罕默德便走上傳播伊斯蘭教的道路,他本人也被稱為先知、穆聖。

由於伊斯蘭教的教義更簡單、內部組織更平等,很快便風靡阿拉伯半島,而用伊斯蘭教組織起來的穆斯林軍隊,也有極強的戰鬥意志和組織,20年間在阿拉伯半島、拜佔庭、波斯攻城略地。

可以說,伊斯蘭教剛問世的時候,就是超越國家實體的宗教、文化、軍事、政治、經濟組織。

632年,也就是大唐貞觀6年,穆罕默德去世,那麼誰來繼承就是個大問題。

畢竟伊斯蘭教不是佛教,穆聖留下的也不是一座寺廟,他留下的是方圓千里的地盤、數十萬軍隊、巨大的財富以及教義的解釋權。

爭奪穆聖的繼承人地位,其實和中國人爭奪皇位差不多。

一部分人認為,穆聖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只要以他為榜樣,遵照教義依葫蘆畫瓢即可,便推舉穆聖的岳父做了繼承人,他們成為遜尼派的起源。

但另一部分人覺得,穆聖生前指定堂弟兼女婿阿里做繼承人,應該由阿里做哈里發。不過他們暫時沒有爭到繼承人的地位,直到經過三代哈里發以後,阿里才正式上位。

等到阿里去世,他的支持者又說了,哈里發的地位,應該由穆聖和阿里的後代繼承,搞血緣世襲,別人是沒資格的。

這部分人就是什葉派的起源。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的兒子侯賽因出來爭位,結果被倭馬亞哈里發葉齊德的軍隊,攔在卡爾巴拉,侯賽因拒絕投降,然後和隨從一起被軍隊殺掉。

這件事以後,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血仇就結下了,直到現在都沒有化解。

一派是根據教義決定繼承權,相當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人都有機會,一派是根據血統決定繼承權,相當於九品中正制,除了阿里後代其他人都沒機會。

毫無疑問,在此後的歲月裡,遜尼派得到大發展,成為伊斯蘭教的最大派系,什葉派永遠是少數,教眾不到穆斯林總數的15%。

宗教的分裂,也影響了伊朗的選擇。

16世紀初期,薩菲王朝開始統治伊朗,因為其競爭對手奧斯曼帝國是遜尼派國家,薩菲王朝便宣佈什葉派是國教,以此做為和奧斯曼帝國的區別。

不過那時伊朗的什葉派還比較弱,做為國教有些勉強了。

直到明朝萬曆年間的時候,薩菲王朝的阿拔斯一世開始改革,在政治上搞中央集權制,從遊牧騎兵出身的軍功集團手中收回土地,實行地方官職任期制,在宗教上大力扶持小眾的什葉派。

簡而言之,阿拔斯一世削弱了舊貴族,扶持了新貴族。

從此以後,什葉派在薩菲王朝快速壯大起來,伊朗也成為什葉派鐵打的根據地,直到現在都是全世界什葉派的精神故鄉。

02

伊朗處於亞歐大陸的最核心地區,屬於東西方軍事和經濟交流的交通要道。

這樣的地緣環境,導致伊朗的千年歷史中,很長一段是被侵略的歷史。

但伊朗有個優點就是文化積澱深厚,不管哪方勢力進入伊朗,伊朗的文化人都能進入政府做官。再加上阿拉伯人送來的伊斯蘭教,更讓伊朗人一手文化一手宗教,穩坐「頑固的本土勢力。」

早在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伊朗人便學習阿拉伯語,憑借深厚的文化素質,做了阿拔斯王朝的官員,給阿拉伯人服務。

而沒有進入政府做官的伊朗文化人,也在數學、醫學、天文學等領域著書立說,甚至還提出了「太陽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說觀點。

後來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但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在軍事征服階段結束以後,很快就被各地的文明同化,在中國的蒙古人有一部分信了儒釋道,在伊朗的蒙古人則信了伊斯蘭教。

可以說,伊斯蘭教徒是伊朗的文化核心,他們在社會上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而又對國家政權有依附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近代伊朗便出現了歐萊瑪階層。

歐萊瑪是伊斯蘭學者的統稱,指有淵博知識能解釋教義的人,包括阿訇、毛拉、伊瑪目、大阿亞圖拉等等。

按照規定,歐萊瑪負責向低等級的教徒發佈命令,也要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做為回報,低等級的教徒要向他們進貢財物。

在伊朗的每個農村,都有一兩個這樣的歐萊瑪,他們一方面有嚴密的縱向師承關係,另一方面通過橫向的交流和聯姻等方式結盟,最終結成一張盤根錯節的關係網。

在伊斯蘭教的組織體系下,他們可以和政府合作,也可以獨立運作,可以傳播文化,還能隨時動員人口組織軍隊。

所以伊朗的歐萊瑪,實際上是農村最權威的負責人。

和中國歷史對比的話,伊朗的歐萊瑪階層,其實相當於中國的地主士紳。

熟悉中國歷史的我們知道,這樣的階層,不管和誰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前提是尊重傳統文化,在千年來的固定軌跡上繼續前進。

因為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便是照顧地主士紳的現實利益,尊重伊朗的傳統,即是照顧歐萊瑪階層的現實利益。

如果哪個勢力想另起爐灶,那就是砸他們的飯碗,不可能善罷甘休的。

03

19世紀開始,伊朗被俄國和英國的勢力範圍包圍。

因為俄國要建立勢力範圍,便要一直向南拱,直到打通印度洋為止,英國則要不斷的向印度周邊開拓,建立安全緩衝區,保護印度奶牛的安全。

於是,海權的英國和陸權的俄國,在伊朗迎頭相遇了,伊朗不可避免的受到海陸兩大強國的影響。

在俄國方面,1828年,伊朗和俄國簽訂《土庫曼查伊條約》,俄國在伊朗擁有了領事裁判權,俄國領事可以在伊朗境內自由通行,甚至俄國可以對伊朗的王位繼承提出建議。

幾十年後,俄國幫助伊朗組建了一支8000人的軍隊,取名為「哥薩克旅」,軍隊的士兵都是伊朗人,但軍官都是俄國人。

雖然這支軍隊是國王直接掌控的,不過俄國軍官指揮的伊朗軍隊,與其說是國王的暴力機器,不如說是俄國滲透伊朗的工具。

在英國方面,路透社的創始人拜倫·德·路透,經過英國政府的支持,於1889年成立了波斯帝國銀行,壟斷了伊朗貨幣的發行業務。

1908年,英國又在伊朗成立了「英國—波斯石油公司」,開始用伊朗的石油供養英國的軍艦,「一戰」的時候,為了保證英國軍艦的作戰能力,這家公司的原油產量從每天2400桶,增加到每天2萬桶。

俄國要的是土地和政權,英國要的是資源和經濟利益,可以說在「一戰」前後,伊朗已經喪失國家主權,淪為英俄兩國的砧板魚肉。

到了「一戰」結束以後,俄國的勢力損失慘重,想繼續染指伊朗便心有餘力不足,於是英國就想獨佔伊朗。

1920年,英國駐伊朗軍隊的指揮官埃德蒙·艾恩賽德,通過英國對伊朗的影響力,把哥薩克旅的俄國軍官全部趕走,換上伊朗軍官,然後在伊朗軍官裡選中一個人,和他說:

「現在軍隊在你的手裡,如果你想改朝換代,英國肯定是支持的。」

這都不是顛覆政府的陰謀了,簡直是光明正大的鼓動伊朗軍官造反。這個伊朗軍官聽到英國的保證,想著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那還等什麼呢,反他娘的。

經過一場政變和幾次平叛,這個伊朗軍官在1925年成為伊朗國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後來他便被人成為老巴列維。

自從近代以來,伊朗就被強國殖民蹂躪,完全可以想見,伊朗人民的民族情緒很重的,尤其是英俄兩國帶著近代文明進入伊朗,直接動搖了伊斯蘭教和歐萊瑪階層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伊朗要麼進行革命,徹底和宗教影響下的舊伊朗決裂,要麼進行自我封閉,徹底斷絕和世界的聯繫,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條路能給伊朗帶來前途。

最要命的就是不徹底革命、也不徹底封閉,和現代世界、舊伊朗都保持藕斷絲連的聯繫,這就屬於半條腿走路,遲早要出問題。

很不幸,巴列維王朝就是個半條腿走路的瘸子。

老巴列維做了伊朗國王之後,準備以土耳其的凱末爾為目標,進行雄心勃勃的世俗改革。

他確實做成一些事,例如重新整理軍隊,經常出城剿匪,處理了一大批土匪惡霸,讓伊朗人民稍微有了一些安全感。

但他沒做成的事情更多。

既然要世俗化,老巴列維便推行歐洲的西式服裝,這就得罪了傳統的伊斯蘭教徒。英國在伊朗有影響力,那麼自由主義也傳播過來,但老巴列維是國王,不允許言論自由和自由選舉,這就得罪了世俗派人士。

他要改革教育,但他改革的現代教育只在城市,基本沒有進入農村,這就造成了城鄉矛盾。

伊朗的世俗化改革折騰了近20年,看起來紅紅火火,實際上可以說一事無成。

改革不徹底等於徹底不改革,而且對於傳統的伊斯蘭教徒來說,如果伊朗的世俗化改革成功了,那還要我們做什麼?

不論精神還是物質,這都是不可接受的。

國內改革不成功也就算了,老巴列維在外交上也是一塌糊塗。

1940年代初期,「二戰」已經爆發,英國、蘇聯和德國成了交戰的敵國,就在這種國際站隊的歷史關頭,老巴列維卻選擇了中立。

中立是兩不相幫,而兩不相幫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兩邊都得罪。

你要是真的中立也就算了,偏偏老巴列維宣佈中立之後,又在實際行動上親近德國,保留了數量龐大的德國技術專家。而且伊朗縱貫鐵路是波斯灣到蘇聯的重要補給線,不驅逐德國人,蘇聯就有洩露軍事機密的風險。

這種行為在英國和蘇聯看來,就是站在德國的一邊。那就什麼都不用說了,能把你扶持起來,也能廢了你。

於是在1941年,英國和蘇聯軍隊進入伊朗,逮捕並流放老巴列維,隨後邀請美國軍隊到伊朗幫忙維護鐵路,三國在事實上瓜分了伊朗,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

當然了,英美蘇不能直接進行軍事佔領,必須找個代理人,於是他們找到老巴列維的兒子小巴列維:

「我們已經決定了,伊朗國王由你來做。」

伊朗,也就進入小巴列維時期。

小巴列維和斯大林

04

1951年代,「二戰」的硝煙已經遠去,伊朗繼續進行現代化改革。如果說伊朗什麼時候有真正改變命運的機會,毫無疑問是這次。

那年3月,伊朗的伊斯蘭會議和參議院做出決議,通過了把「英國—伊朗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方案,準備全盤接管伊朗的石油產業。

就在做出決議的一個月後,摩薩台當選伊朗首相,迅速落實國有化方案,撤銷了1993年到期的英伊石油公司特許經營權。

做為代價,伊朗會撥出石油純利潤的25%,來滿足英國要求的賠償。

石油是現代國家的命脈,伊朗又是產油大國,如果能把伊朗的石油產業收歸國有,而不是把利潤送給英國,那麼伊朗就能用這筆錢充實財政,然後投資到城市和農村,逐漸改變伊朗的社會環境,最終用現代文化消解傳統的宗教文化。

經過兩三代人,伊朗的現代化改革就完成了。

摩薩台在公開場合的演講也是這個意思:

「石油收益可以滿足國家預算,消除我國人民的貧困、疾病和落後狀況。透過消除英國公司的操縱,我們也能根除潛在的陰謀和腐敗,從而理順國家內政。」

然而對於伊朗這種主權不完整的國家來說,對伊朗友好的方案,必然對剝削伊朗的列強不友好。

畢竟他們要掌控能源、要轉移國內矛盾,沒有殖民地的話,那些矛盾只能在國內爆炸,列強也就做不成列強了。

於是面對伊朗的石油國有化要求,英國迅速啓動反擊方案。

一方面告訴合作商,國際市場不要伊朗的石油,斷了伊朗石油的銷路。

另一方面是撤走英伊公司的專家和僱員,導致伊朗石油的年產量從1950年的2.4億桶,降到1952年的1000萬桶。

伊朗的石油產不出來,產出來也賣不出去,這就要了伊朗的命。在嚴峻的經濟危機下,伊朗的人心沸騰。

英國反擊伊朗之後,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說,摩薩台有共產主義傾向,老戰友,你怎麼看?

還能怎麼看呢,既然丘吉爾說證據確鑿,那艾森豪威爾也只好相信,於是英美兩國達成共識,鏟除這個不讓人省心的摩薩台。

1953年8月,美國中情局策劃了一場政變,掀翻了摩薩台的改革,小巴列維隨後發佈官方文件,正式罷免摩薩台的職位。

這場有可能改變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就此徹底失敗。

而不久之後,伊朗新政府便和外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向全球市場大量輸出石油,美國和英國可以得到最大的份額。

做為回報,美國在軍隊、秘密警察等國家暴力機器領域,資助小巴列維。

憑借美國的資助,小巴列維整整紅火了26年,但他治下的伊朗,卻錯過了最好的一次機遇。

小巴列維和卡特

最嚴重的問題是,經過這個石油國有化運動的失敗,伊朗人民對外國干涉伊朗內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不少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認為,必須通過一些偏激的手段,伊朗才能真正獨立。

所謂更偏激的手段,只能是隱藏在農村的宗教。

可以這麼說,英國和美國爭奪石油利益的行動,不僅強化了傳統宗教對英美的敵意,還把原本可以統戰的伊朗人,逼到傳統宗教的一方。

而此後小巴列維的「白色革命」,給伊朗激烈的社會環境,加了一把最猛烈的火。

所謂白色革命,是指小巴列維希望用非暴力的方式,改革伊朗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最後重建一個新的伊朗,包括土地改革、國企私有化、森林牧場國有化、私企給工人分紅、給女性選舉權等19項改革計劃。

我們都知道,要重建國家,最重要的是土地改革,其他都是這個基礎上的細分計劃。

伊朗也是這樣。

小巴列維想通過土地改革,削弱農村地主的實力,進而削弱傳統宗教的勢力,同時培養一批忠於巴列維王朝的自耕農,並且引導一批農民進城做產業工人。

他的想法特別好,但問題是,土地改革不是政府發佈命令就能改的。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地的土地改革,要麼和中國一樣通過血流成河的革命,要麼和美國一樣通過戰爭,要麼和中國台灣一樣通過重金贖買。

從來沒有一次土地改革是隨隨便便成功的。

小巴列維的土地改革,哪項都不符合歷史慣例,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最終結果就是,伊朗農民沒有分配到滿意的土地,不少人跑到城市謀生,造成大量的城市失業人口。

而且伊朗的歐萊瑪幾乎都是農村地主,小巴列維的土地改革方案,他們受到的傷害最大,所以這群人最反對小巴列維的改革。

整個伊朗成了火藥桶。

那些對外國干涉伊朗內政不滿的人、改革中利益受損的人、城市失業的人、伊斯蘭教的學者,都對巴列維王朝不滿意。

於是巴列維王朝越來越不得人心,回歸伊斯蘭的潮流越演越烈,相當多的伊朗覺得,全盤西化的改革是走了邪路,重回伊斯蘭政權才是政治正確。

這樣的國家,不出問題就見鬼了。

05

1977年起,伊朗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朝野衝突逐漸激烈起來,遊行、放火、逮捕等手段一波比一波猛。

在伊朗人民的呼聲中,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乘坐波音747飛機回到德黑蘭,數百萬人在機場迎接,稱他為「伊瑪目。」

伊瑪目即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教長,人和真主之間的中介。

78歲的霍梅尼是什葉派的資深學者,早年間勤學苦修,1963年便成為瑪爾扎,也就是什葉派學者中等級最高的大阿亞圖拉,因為公開批評小巴列維的白色革命,被軍警逮捕並流放。

什葉派地位最高的學者,說出大家想說的話卻被流放,這樣一來,霍梅尼便有了一種神秘的悲情色彩,逐漸被伊朗的反對派看作精神領袖。

而14年的流放生涯,霍梅尼也進行了深度思考,對伊朗的前途有了明確規劃。

回到德黑蘭不到半個月,霍梅尼就在反對派的支持下,成立了臨時政府,任命邁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並且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宣佈:

「我委任了他,你們必須效忠他,這是真主的政府,違抗這個政府就是違抗真主。」

這句話說出來,大家不支持也得支持。

緊接著,霍梅尼宣佈向不投降的軍人發動聖戰,宗教的威力在這時爆發出來,軍人們紛紛放下武器,加入霍梅尼的隊伍。

革命進行的非常順利,有了霍梅尼的魔法攻擊,伊朗在3月份就通過改變政體的公投,98%的人支持用伊斯蘭共和國,取代巴列維王朝。到了年底,伊朗公投通過新的伊斯蘭憲法,霍梅尼成為伊朗的最高領袖。

根據新的憲法,最高領袖是伊朗宗教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同時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負責用教義指導國家的方向,具體事務由總統負責。

當然了,為了保證能行使最高領袖的職權,霍梅尼組建了伊朗革命衛隊,牢牢握住了槍桿子。

自此以後,伊朗徹底遠離百年來的現代化進程,重新回歸千百年的傳統,成了21世紀非常稀少的政教合一國家。

1979年發生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本質上是伊朗在現代化過程中失敗,導致伊斯蘭教什葉派為代表的舊勢力的復辟。

他們在巴列維王朝受到打擊,又對外國干涉伊朗內政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回歸傳統,進而自我封閉,稍微保證一些伊朗的獨立性。

那霍梅尼改造伊朗的方案,沒有人反對嗎?

當然有人反對,但伊朗革命後發生的兩件事,基本撲滅了這些反對派,也讓霍梅尼和伊朗共和國深入人心。

第一件事是伊朗人質事件。

英美情報部門在1953年推翻摩薩台,這件事伊朗人都記著,1979年11月革命即將成功的時候,將近400名伊朗大學生說自己是「伊瑪目的門徒」,要在伊瑪目的領導下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

美國在伊朗發動政變,當然是伊朗的恥辱,現在伊朗革命要成功了,當然要討回這筆帳。

所以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美國外交人員做人質,被伊朗人看作是對美國的勝利,狠狠出了一口惡氣。

經過這件事,霍梅尼和伊朗共和國就打上了「為國雪恥」的標籤,不管在哪個國家,這都是非常高的榮譽。

而且在和美國談判的444天中,霍梅尼和門徒們抓住時機,清理了反對派。

第二件事是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的起因很簡單,伊拉克的薩達姆想趁亂奪走伊朗的油田,又擔心伊朗要鼓動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便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兵打進了伊朗。

面對薩達姆的軍事入侵,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團結起來,打敗侵略者,就這樣兩個國家打了8年戰爭,最後誰都滅不了誰,於1988年結束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宣佈自己贏了。

伊拉克贏沒贏且不說,伊朗確實贏了。

歷史上的伊朗,經常被各種國家侵略,近現代更是被歐美列強瓜分,現在抵御住歐美國家支持下的伊拉克的軍事入侵,屬於破天荒以來的第一次。

對於伊朗來說,這份勝利,怎麼渲染都不為過。

雖然伊朗在兩伊戰爭中消耗了財富和資源,但兩伊戰爭是伊朗革命後的立國之戰,一方面稍微挺直了腰桿子,另一方面是打出了伊朗人民的自信心。

經過這兩件事,革命後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就基本站穩了,然後就一直堅持到現在。

06

以後伊朗還有沒有世俗化的機會?

幾乎沒有。

現在的伊朗是反西方、反自由化起家的,用伊斯蘭教什葉派對抗西方文明,是伊朗的立國法統,也是伊朗保證國家主權獨立的重要手段。

如果放棄了政教合一,重新開始世俗化、現代化,那就說明這幾十年來都是錯誤的,伊瑪目霍梅尼是錯誤的。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否定自己是絕對不可能的。

除非霍梅尼建立的伊朗被外敵給推翻了,伊朗才能繼續世俗化現代化,但伊朗那種地緣非常重要的國家,政權被外敵推翻,基本等同於亡國。

到那個時候,伊朗境內到處都是爭奪石油的外國勢力,還談什麼世俗化現代化呢。

現在的伊朗,起碼能把石油利潤收歸國家財政,補貼中下層伊朗人民,總比巴列維王朝強的多。

就這麼著吧。

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大部分還是生死不由人,能活一天算一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