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關鍵性一周,俄軍後撤的五大原因

牛彈琴

毫無疑問,過去一周,是俄烏戰場的關鍵性一周。

烏軍發動猛烈攻勢,聲稱已收復了3000平方公里土地,拿下多個戰略重鎮,前鋒距國境線只有50公里。視頻顯示,一些俄軍坦克、戰車被丟棄,部分俄軍士兵淪為俘虜。

按照CNN的說法,這是讓人驚奇的一周,烏軍的成功和俄軍的失敗都同樣讓人驚奇,而且,烏軍過去一周奪取的土地,比俄軍自4 月以來佔領的所有土地還要多。

關鍵是戰場態勢發生了變化。以前基本都是俄軍在進攻、進攻、進攻,烏軍節節敗退;現在,烏軍大舉發起反攻,俄軍不得不大幅度後撤。戰場就是這樣充滿變數。

為什麼?

我不是軍事專家,綜合各種分析,完全個人的看法,不外乎五個原因。

第一,烏軍「聲東擊西」+「閃電戰」。

別忘了,烏軍一直聲稱要發動大反攻,反攻重點在哪裡呢?

反正,過去一段時間,人們都以為是南部的赫爾松。烏軍確實也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美國官員也公開說,烏軍試圖在赫爾松地區「重塑戰場」。

俄軍怎麼看?

按照西方的分析,俄軍隨即進行了軍力調整,大批戰鬥經驗豐富的增援部隊從北部調到了南部。

但很突然,烏軍在北部的哈爾科夫附近發動猛烈反擊。而且挑選了一個最薄弱的地點——一個由盧甘斯克民兵控制的地區,後面是相對薄弱的俄羅斯國民警衛隊。

這種「聲東擊西」+「閃電戰」,果然奏效。考慮到烏軍精心策劃,俄軍準備不足,戰場態勢隨即反轉,在短短一周內,烏軍長驅直入,俄軍不得不全面後撤。

第二,武器,武器,武器。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在戰場上,武器顯然至關重要。

看視頻中,烏軍使用的,是西方提供的各種高性能武器,「海馬斯」火箭炮、「毒刺」防空導彈系統、「標槍」反坦克導彈、M777榴彈炮,以及各種單兵武器。

此外,英國、美國、挪威等北約國家,還培訓了大批烏克蘭軍人,一些已經重返戰場,而且,他們是本土作戰。

現在的烏軍,與半年前的烏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反觀俄羅斯這邊,看到有分析就說,俄軍「無法與高度機動的烏軍裝甲突擊隊相比」。而且,按照西方的說法,烏克蘭戰場的大量消耗,已經讓俄羅斯彈藥面臨短缺,甚至俄正試圖從伊朗購買無人機、從朝鮮尋求彈藥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俄軍的倉促後撤,似乎也沒得到空中的有力支援。那不外乎兩個原因,1,地空配合存在問題;2,俄戰機對烏軍防空武器心有餘悸。

真相,我也不清楚。但一邊是一個俄羅斯,俄戰略利益也不僅僅只在烏克蘭,瑞典、芬蘭加入北約,意味著俄也必須在北部有所戒備;另一邊是全力出擊的烏克蘭,以及對烏克蘭傾力援助的幾乎整個西方陣營。

第三,謀略、謀略、謀略。

武器很重要,但也不是戰場的決定性因素。如果高性能武器決定一切,那美國就不會輸給塔利班,也不會悻悻地從伊拉克撤軍了。

比武器更重要的,一是士氣,二是謀略。士氣,就不多說了。在著名的《曹劌論戰》中,就有那麼一句話: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句話以前上過中學語文教材,大家可以仔細體會下。

至於謀略,別忘了那句俗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烏軍的「聲東擊西」是謀略,選擇最薄弱點進攻是謀略。那俄軍呢?

不排除確實中計的可能,指揮官的隨機應變更至關重要。看到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就很直言不諱在社交媒體上說:很明顯,俄軍犯了錯誤。我認為他們會得出一些結論。

在他看來,這中間就有指揮層的混亂,因為「如果俄羅斯總參謀部不想離開,(部隊)就不會撤退」;還有,這些俄羅斯士兵「沒有接受過適當的軍事訓練」,這導致他們不得不撤退。

另外,撤軍過程中,大量坦克等武器被丟棄,也說明俄軍前方部隊的配合確實出了點問題。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當年粟裕這樣形容杜聿明:他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

但戰場瞬息萬變,必須考慮到各種情況,士氣低迷那就沒法打勝仗,謀略不行那更是一場災難。

第四,戰爭動員問題。

俄軍拉胯,最大的焦點,很多朋友就認為,是戰爭動員的問題。

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全面戰爭動員,當時幾百萬的難民逃亡國外,但澤連斯基下令,所有適齡男子都不准出國。

為什麼?因為戰場需要烏克蘭男人。

同時,西方也是另一種全面動員,對俄羅斯各種絞殺,給烏克蘭各種武器彈藥,除了向烏克蘭提供了東歐庫存的所有蘇式武器外,西方現在又在提供可直接攻打到俄本土的海馬斯等進攻性武器。

俄羅斯這邊呢?

一直是「特別軍事行動」。

這有好處,這意味著俄烏之間還不是戰爭,有助於贏得俄國內民眾支持,同時,烏克蘭也不敢貿然進攻俄本土;但也有壞處,那就是前線部隊兵力不足,也缺乏足夠的彈藥武器。

戰爭,畢竟是燒錢的事情。沒有足夠的後勤,就很難有前方的捷報。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在很多場戰爭中,前期拉胯、後期韌性,這也是俄(蘇)軍的一貫特點。隨著局勢的變化,不排除俄羅斯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

第五,將計就計和布好口袋。

戰爭,看的是最後結果,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俄軍在後撤,西方說是大潰敗,俄方說是主動撤離,意在加強頓涅茨克的力量。但如果你仔細看戰場態勢圖,過去一周,烏軍確實大舉進攻,正在楔入俄軍後方,有些地方突入了足足有三四十公里。

這意味著什麼?

如果俄軍兩支勁旅進行背後包抄,那意味著深入的烏軍就可能被包了餃子。不管是先前撤退是被迫還是主動,那俄軍就可望一舉反轉局勢,這種殲滅性打擊,對烏軍士氣更是沉重一擊。

別忘了,誘敵深入,然後戰略包抄,一直是俄(蘇)軍作戰的一個特點。

當然,如果烏軍先頭部隊足夠勇猛,也不排除穿插成功,徹底打亂俄軍部署,甚至將凸出部的俄軍切割出來予以殲滅,那戰場態勢更對烏軍有利,並迫使俄軍進行更大範圍的撤離。

但不管怎麼說,仗打了半年多,俄軍還佔據了烏東大片土地,軍隊整體實力佔上風,尤其是重炮和空中優勢明顯,更別提戰爭的潛力;烏軍也開始反攻,西方武器不斷發揮效用,士氣不斷高漲。

烏軍的進攻,又進一步鼓舞了西方。本來,受能源價格飆漲的衝擊,西方的戰爭疲勞感加劇;但烏軍戰場的勝利,無疑又會讓西方信心陡增,對烏提供更多的援助。正如普京所警告的,美國要和俄羅斯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

這是關鍵性的一周,我們看到了戰場的劇烈變化,但變動還在繼續,但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將是格外寒冷的冬天。

可憐這片富饒的大地,不斷被炮火硝煙蹂躪;可憐曾經繁華的都市,現在變成了一片廢墟;可憐還有更多的人們,會繼續倒在血泊中。唉,可憐烏東河邊骨,曾是春閨夢裡人!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和平,真的太可貴了。記得是衝突爆發時,我就說過這句話:戰爭的勝利,永遠不會是永遠,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發動和贏得錯誤戰爭的行為,往往會擊敗自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