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虛虛實實的「核威懾」,究竟有幾分真?

戎評

普京的一句講話,成了這幾天西方各勢力頻頻表態的熱門話題。

起因是,在20日下令「部分動員」的演講裡,普京說了句,將使用「一切手段」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包括核威懾,還特意強調,這不是「虛張聲勢」。    

怕西方聽不明白,之後普京還特意補充解釋了,自己為啥不是「虛張聲勢」——

因為西方的反俄政策已經越界了,不止對俄羅斯造成了持續威脅,更是進行了「核訛詐」!

注意啊,這個「核訛詐」可不是隨口一說的,樁樁件件,普京的小本本兒上都是記得明明白白的——

比如,鼓勵烏克蘭炮轟俄佔的扎波羅熱核電站算不算?「北約主要國家」的某某新任女首相威脅要核爆莫斯科算不算?北約的一些高級官員曾建議對俄羅斯動用戰術核武器算不算?還有更現實的,某些勢力最近策劃的攻擊俄羅斯核設施的企圖算不算?

國防無小事啊,當然得算!

那既然西方都搞了「核訛詐」了,俄羅斯動用「一切手段」保護自己,沒毛病吧?

對於普京這番話,美國是偏向於不信的。

9月21日,在普京發佈動員講話後,美國白宮安全戰略委員會表示,他們對普京的講話「嚴肅以待」,但目前無必要提高本國部隊的戰略遏制準備程度——翻譯過來就是,重點盯著就行,都不用做額外的應對準備。

同一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是這個意思,說北約並沒有看到俄羅斯核力量的準備情況發生變化——翻譯過來就是,普京老鐵只是口頭威懾,沒有實際動靜,問題不大。

但發酵了幾天後,西方的態度現在又有點動搖了。

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查德就說,冷戰後美國第一次面臨和同級對手進行核戰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已經從理論走進了現實。

更有代表性的是歐盟外長博雷利24日的表態,他認為普京並不是「虛張聲勢」,因為基於烏克蘭最近這波大反攻的勝利,俄羅斯軍隊已經「被逼到牆角」,這種情況下,普京是可能會動用核武器的,西方必須認真以待。

還有澤連斯基,21日的時候,他說的是這事兒「有風險」,但不相信普京會對烏克蘭「訴諸核選項」,然而到了25日,忽然話鋒一轉,說也許之前是「虛張聲勢」,但現在的新局面下,「可能成為現實」。

眾說紛紜之下,那普京的「核威懾」到底可不可信呢?

或者換句話說,俄羅斯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可能動核呢?

根據俄羅斯的核理論,只要外部勢力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常規武器侵略俄羅斯本土或者其盟國,當俄羅斯國家的存在受到威脅時,俄羅斯就可以進行核打擊。

放在當前烏克蘭戰爭的語境下,會觸及這個標準的,至少有兩種情況——

其一,一旦烏克蘭四州通過公投變成俄羅斯領土,烏克蘭再進攻這四州,在法理上就等同侵犯俄羅斯國境,按照俄羅斯的防衛原則,這種情況是可以合法使用核武的。

要知道,現在俄羅斯尚未完全拿下公投四州,未來圍繞這四州的戰事很可能會走向常態化,這種背景下,動用核武器,至少在俄羅斯國內,就不存在法理方面的障礙。

其二,咱們前面說了,普京動用「一切手段」的前提,是為了應對西方的「核訛詐」,從頭到尾,普京都沒有說過要用核武器攻擊烏克蘭,一直說的,都是要應對西方「過界」的反俄政策。

梅德韋傑夫之前也說過,鑒於之前北約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動用過「禁器」的黑歷史,俄羅斯用不用核武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首先要看西方國家會做什麼,俄羅斯的反應「將與該國面臨威脅的規模一致」。

所以說白了,俄羅斯的「核威懾」,更多是為了應對西方的「過界」的干預。

那在俄羅斯的判斷裡,西方的干預有沒有「過界」呢?

和普京的講話相呼應的,幾天前拉夫羅夫突然說,「美國是烏克蘭境內衝突的參與方」,而在他前天的聯大演講裡,更是痛批西方想要摧毀俄羅斯、甚至不憚於公開討論肢解俄羅斯,「讓俄羅斯這個獨立的地緣單位從世界政治版圖上消失」。

這和之前泛泛的指責不同,相當於挑明了,俄烏戰爭,已經徹底演化成了俄羅斯和西方的戰爭,俄羅斯面臨的是被「消滅」的威脅,這種情況下,普京將核選項擺上桌面,說「並非虛張聲勢」,誰敢不信!

在這兩個層次上,俄羅斯動核,並不是不可想像的事!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

最可能出現的場景是——西方放鬆對烏克蘭的軍援限制,幫助烏克蘭在公投四州加大反攻力度,乃至讓俄軍再次出現哈爾科夫式的全線潰敗,俄軍又深陷精確打擊武器不足的困境,短期內無力扭轉局面,為了和烏軍拉開差距,最終動用少量「戰術核武器」進行試攻擊。

所謂的「戰術核武器」,爆炸威力從0.3 千噸到100 千噸不等,相對於毀天滅地的「戰略核武器」威力要小得多,當然,這個「小」也是相對而言——美國人當年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威力也只有15千噸!

然後,就是怎麼用的問題。

上策,是直接在基輔上空爆一顆,用產生的電子脈衝來癱瘓基輔的電子設備,既成功威懾了敵人,又避免了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帶來的國內外政治壓力。

中策,是直接對著戰場上炸,但俄烏對峙戰線以千里計,用戰術核彈炸烏軍的野戰部隊,數量少了顯然不夠用,用多了,核輻射超量,土地佔了又有啥用?

下策,襲擊烏克蘭的軍事基地,或者直接打基輔,滅掉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整套烏克蘭權力中心,不過顯然這樣附帶傷害太大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可能的風險。

第一重風險,就是拜登所說的來自北約的「嚴重後果」。

這個「嚴重後果」是啥,拜登有意搞「戰略模糊」,並沒有明說,但想想就知道,北約其實也沒有什麼制衡工具。

北約親自下場參戰是不用想了,現在都惜命不下場,等到俄羅斯突破核紅線就更不可能了,畢竟,烏克蘭只是一個代理人,俄羅斯核炸烏克蘭,反而平添了美國凝聚反俄力量的話語權,美國犯不著去「復仇」。

至於所謂的「核報復」就更不可能了。

首先當事國烏克蘭沒有核武器,得靠北約,而美國部署在本土之外北約國家的戰術核武器,大概是100多件,加上美國本土的一共也就5600多件,而俄羅斯有多少?

將近6000件!

當然,中間有個當量的問題,美國最大的戰略核武器單顆爆炸威力都能達到1.2兆噸,一顆就足以毀天滅地,但要知道,在大國數千核彈庫存下的核報復,已經和威力沒啥關係了,一旦核交換成為現實,就只和一件事情有關——同歸於盡的「核末日」!

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不可能拼命,被嚇破膽的歐洲更不可能拼命,最後的結果就是歐盟和北約繼續在外交和經濟層面施壓,在軍事層面為烏克蘭提供更多「限制級」軍援。

對於俄羅斯來說,真正危險的是另一重風險,就像拜登說的,俄羅斯會「自我放逐」,成為「國際賤民」,在國際社會自我孤立。

到時,甚至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全球中立各方,迫於壓力都不得不參與對俄制裁,俄羅斯真正變成「世界孤島」了。

最壞的情況下,俄羅斯經濟崩壞,內部反戰反普京呼聲大起,出現較大的政治動蕩,一如拉夫羅夫所說的「崩潰」和「肢解」變成現實,重現當年蘇聯的舊事。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不到萬不得已,普京都不可能作出核選擇。

別看普京現在表現得好像是既有決心又有動力,其實現在搬出核武器,無非就是想營造一個「核模糊」的狀態。

你說不可能吧?普京2月份就將俄羅斯的核力量轉入了戰備模式,再結合前幾天「將動用一切手段」的講話,這種核彈西指的威脅可是實實在在的,看看歐盟不同於美國和北約的表態,不就是被成功嚇住了?

但你說可能吧?俄羅斯核力量暫時卻沒有異動啊,更有意思的是,在普京講話前後,包括俄外交部在內的各部門都在頻頻三連否認,我不是、我沒有、別胡說,俄羅斯駐日大使更是抓著日媒的報導大呼「誹謗」。

通過這一手虛虛實實,普京既降低了對無核烏克蘭搞核威懾的政治壓力,又把兜底的手段拿出來,把風險擺在桌面上,給烏克蘭的進攻和西方的干預設個限,讓他們投鼠忌器。

不然,之前烏克蘭襲擊俄羅斯本土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啊,西方越過紅線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啊,不也沒見普京也啥激烈反應麼?

其實真要說起來也挺諷刺的,開戰之初就連美國都預測俄羅斯7天打下基輔,結果俄羅斯的目標一退再退,僅僅把成果圈定了尚未拿下的四州,就這,還得時不時搬出終極大殺器來「威懾」一番。

換個角度看,越是需要靠大殺器壯膽,反而越是說明了在正面碰撞中的乏力;普京對「核武器」的依賴越大,越是暴露了俄羅斯的困境。

接下來,就看普京能不能在這個冬天借著能源戰,瓦解西方反俄戰線,還有能不能成功徵召30萬士兵投入戰場,當前的俄羅斯,太需要這樣的「變數」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