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用「亞洲替代供應鏈」替代中國,此招不可謂不毒

風留痕

「亞洲替代供應鏈」概念是英國《經濟學人》對美國遏華戰略的解讀。就是美國準備打造一個新的供應鏈以替代中國製造的地位。也就是所謂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乍一看,此招不可謂不毒。如果真的建立起了這樣一個替代供應鏈,也等於是弱化了中國製造的地位。

「亞洲替代供應鏈」,儘管是一個新提出的概念,實際上也沒有新意。因為近些年來,美國和西方一直在鼓吹尋求一個能夠取代中國製造地位的國家。越南、印度曾一度是最佳候選國。

甚至於,美國、歐洲等國早就開始了從中國向印度、越南等國的產業轉移。甚至於一些中國企業都開始向印度、越南等國家開始轉移了。

《經濟學人》提出的替代國家有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文萊、孟加拉國、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等。

這實際上與拜登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有直接的關係。已經有意向加入這一框架的大多就是幾個國家。美國是想借這一框架的建立來孤立打壓中國。就被「經濟學人」解讀為了「亞洲替代供應鏈」戰略。

這實際上就是迎合了一個「產業轉移」概念。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第一次產業轉移,是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將自己的低端產業轉移給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及北美。

第二次產業轉移,則是美國將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如鋼鐵,紡織等轉移給了德國和日本。

第三次產業轉移,是日本和德國等將紡織、機電等附加值比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給了亞洲四小龍和拉美。亞洲四小龍指的是中國台灣香港和韓國、新加坡。

第四次產業轉移自然就是發生在中國身上了。也就是成就了如今的中國製造。

可見,產業轉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如今的中國正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推動產業轉移也是不可能避免的。

問題的關鍵就是印度、越南等國家目前能否接得住中國這個世界製造的大盤。

儘管印度、越南等國的發展勢頭不錯,但短時間之內還替代不了中國製造的地位。也就是無法滿足世界供應鏈的需求。直接導致了一些流入印度、越南等國的跨國資本又開始流出。

能否接得住產業轉移這個大盤,還要看這個國家的實力和能力。當然也要看意願。

越南有意願,但勞動力資源和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印度也有過這個想法,印度的情況最像中國,可印度人的自大心理似乎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做。

儘管迎接世界產業轉移可以為自身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可也有被日益強大的跨國壟斷資本控制一國經濟之嫌。這實際上是印度、越南不是那麼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要的是,如果在正常的或自然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加入了政治因素,也就是加入了中美對抗的因素,相關國家就更危險了。

產業轉移是一種經濟現象或規律,特別是全球化過程中必然的要推動產業轉移。但這絕不是可以利用來搞對抗的手段。加入對抗的含義這個轉移就變得畸型了,也就難以為繼。

中國已經進入了新階段,自然也需要推動適應經濟發展的產業轉移。中國要提質,一些過剩的低端產能最佳的出處就是向外轉移。

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了適應或準備未來可能出現的產業轉移。

而中國的內外雙循環經濟圈的建立,一個重要的作用就就是應對和推動產業轉移。中國的內循環經濟圈,實際上也就是內部的產業轉移。

目前看來,要說推動世界產業轉移,或者說為了迎接新的產業轉移大潮,中國早就在做充分的準備。正因為中國早就在做準備,自然就會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動力。產業轉移的方向就不會以美國的方式和意向運轉。

正因為新一輪產業轉移被賦予了大國競爭的內涵,轉移的對象國自然也就成為了大國競爭的戰場。美國的拉幫結伙戰略自然很難實現。這也是世界各國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美國一邊要推動產業轉移以弱化中國製造的地位,一邊卻也提出了振興美國製造的口號。一方面限制資本的外流,一方面吸引資本內流。同時,美國還高舉起了反全球化的大旗。這些都是阻止產業轉移的強烈信號。這會相關國家無所適從。

美國要提出要實現「雇美國人購美國貨」的口號。這就意味著美國要把自己變成產業轉移的目的地。這就叫「逆流」。其最終的結果有二。

一是破壞了世界產業鏈的建設和破壞了正常合理的產業鏈轉移;二是美國自身的產業振興也難以實現。

而中國推動的產業轉移,是不附帶政治或對抗的因素,推動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把一些產能轉移到更需要或更有發展空間的國家,或者說在資本和技術上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或建立起自己的產業體系,這應當是更受歡迎之舉。

這與美國優先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是中國產業轉移政策的競爭力優勢之處。

退一步的講,中國是世界上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中國擁有最雄厚的基礎建設設施,也就是建立了高效的運轉體系。中國也擁有最多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中國也擁有最豐富的發展經驗。重要的是,中國擁有最大的中產階段消費者群體,也就是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的內循環經濟圈也已經基本建立和有效的運轉。這就決定了中國製造的地位不是那麼輕易就可以被替代的。可以說,只要中國需要或不想,就沒有國家能夠替代中國製造的地位。

當中國製造的地位被取代的時候,也就是中國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的時候。到那時,中國產業的競爭力將更強大。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並不希望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出去。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出去,那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已經與美歐等發展中國家相類似了。就意味著中國高端或核心製造已經取得了優勢地位了。

如果中國一直專注於維護製造大國的地位,反而有可能遲滯製造強國建設。這樣美國就不會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相反,如果製造業轉移,中國將更加的集中力量主攻高端製造和優質服務業。那中國就只能是搶奪美國的高端優勢了。

因此,美國目前不是意在推動世界產業的轉移,也並不是真的想讓某國某地區取代中國,而是想孤立打壓中國。這一點世界各國也應當清楚。

所以,儘管產業轉移不可避免,可是如何進行產業轉移卻不會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美國這一招不可謂不毒,可是卻對中國難以構成毒力。甚至於到最後毒化的是美國自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