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再衝鋒,烏克蘭成了「絞肉機」,俄軍作戰,為何如此笨拙?

科羅廖夫

巴赫穆特的激烈戰鬥又開始了,瓦格納雇傭軍繼續不屈不撓的使用天靈蓋砸碎烏軍的防禦陣地。在經了本週的挫敗以後,俄軍和瓦格納雇傭軍又重新在巴赫穆特的東部郊區發動正面強攻。

持續五個月的血腥戰鬥,巴赫穆特戰場已經變成一部「絞肉機」,雙方在這裡損失了數千人,大量「一次性」士兵傷亡,主要陣地和村莊多次易手,拉鋸式的戰鬥。

烏軍還把最精銳的第93機械化旅(被俄軍打殘了)等部隊投入了巴赫穆特戰場,意圖一波推平俄方的瓦格納雇傭軍。但是瓦格納傭兵很頑強,不怕死,根本推不平。不過,瓦格納雇傭兵集團在巴赫穆特打了幾個月,也是每天「上班打卡式」進攻,晚上到點下班撤退回去,好幾十次佔領巴赫穆特的新聞就是這麼來的。

俄軍打仗為何如此呆板,崇尚蠻力?很多人對俄軍和瓦格納雇傭軍在巴赫穆特的一次又一次的正面強攻感到很不理解,俄軍為啥使用這樣的傷亡巨大的蠻力進攻,用天靈蓋砸碎烏軍?為啥戰術如此呆板?

沒錯,俄羅斯軍隊一直就特別喜歡使用蠻力正面強攻,這種戰術特點在一百多年來從沒變過。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學蘇聯時期,蘇軍的愚笨戰術就被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們鄙視過。

舉個例子,在二戰時期,曾經有6千德軍在105天時間裡擊敗了6萬蘇軍的105次一模一樣的進攻。

在1942年1月,蘇聯紅軍發動了大反攻,德軍第16集團軍的第二步兵軍大約10萬人被蘇聯紅軍切割包圍在傑米揚斯克地區,形勢很不利。在被蘇軍四面合圍、切斷退路的霍爾姆小鎮,駐守這裡的德軍部隊非常龐雜,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德軍臨時拼湊了一個6000人的「舍雷爾戰鬥群」堅守陣地。有6萬名蘇軍連續進攻了105天,陣亡大約1550人,另外有2200人受傷,最終也沒能攻佔霍爾姆鎮,德軍最後瓦解了蘇軍的包圍。

在圍繞著霍爾姆鎮這個彈丸之地進行的105天的血腥戰鬥中,蘇軍第3突擊集團軍出動了6個步兵師、6個獨立步兵旅、7個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調來的獨立滑雪步兵營,另外還有2個坦克旅。有各種火炮和迫擊炮489門,另外還有第7混合航空師的空中支援。

蘇軍105天時間裡,發動了105次正面強攻,正好每天進攻一次。

在整個霍爾姆戰役中,蘇軍的進攻從來不做戰術調整,所有的進攻都是蠻力鋼正面。蘇軍的每次「烏拉」衝鋒,都會在密集的彈雨中留下一大批屍體。

蘇軍所有的進攻都精確地一絲不苟地按照作戰計劃的時間表執行,以至於防守的德軍甚至能夠準確地預測到,蘇軍有多少部隊在何時將要從哪裡突破,從而可以提前做好防禦準備。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著很眼熟,像不像現在的巴赫穆特?

有朋友感覺俄軍打得「拉胯」,完全沒有了傳說中蘇聯裝甲洪流橫掃一切,氣吞山河的赫赫武功。

要我說,其實現在的狀態才是俄羅斯軍隊的日常。幾百年來,俄羅斯軍隊幾乎沒打過死人少的戰爭,他們擅長使用蠻力。

幾個例子。優秀軍隊打仗很少正面進攻,通常盡可能選擇從敵人的側翼或後方進攻。例如解放軍獨特的穿插作戰,讓進攻的決定性力量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方位。美軍也是如此,美軍特別喜歡使用左右勾拳戰術,敵人防左則攻右,防右則擊左,屢試不爽。

蘇聯時期的蘇軍的戰術比較呆板,他們最喜歡從正面突破,全力從突破口灌入,最後再擴大突破口。當然,蘇俄軍隊也採用側翼打擊,但通常是為了合圍。

相對來說,蘇俄軍隊戰術的呆板,這在50年代解放軍全面學習蘇軍時期,我們解放軍就有過深刻體驗,當時我們軍隊的將領多數認為,蘇軍作戰勇猛,但戰術能力比較低下,他們特喜歡正面突破,強調首次火力突擊,兩杯伏特加喝下去,趁著酒勁全力從突破口灌入,如果一次不行,就兩次,最多三次,不然士兵們就死光了…..

其實,解放軍和俄軍在一起才是黃金組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