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帶來四個重大啓示

晨陽、馬俊

今年2月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了十個月左右,目前尚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在這場被稱為數十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局部戰爭中,雙方動用的武器既有當今最先進的高超音速導彈、第五代戰鬥機、互聯網衛星通信系統,也有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的老式火炮。但最讓全球軍事界關注的,是俄烏衝突用慘痛的經驗教訓給傳統軍事理論帶來的種種重大啓示。

多次改變戰局的無人機

儘管各種武器都相繼投入俄烏衝突,但全球軍事專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雙方使用的各種無人機多次對戰局走向產生極大的影響。

美國《防務新聞》承認,此前美國傳統軍事觀點認為,常規無人機難以在高烈度現代化戰爭中生存,因此美國對於下一代無人機的要求是進一步強化高速、隱形等先進性能指標,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無人機的造價越來越貴。但俄烏衝突的經驗卻完全顛覆了這種觀點。

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面對俄軍種類齊全的防空系統,烏軍憑借性能並不出眾、由土耳其研制的「旗手」TB-2無人機取得一連串令世人矚目的戰果。尤其是圍繞蛇島的爭奪戰中,TB-2無人機接連摧毀島上的俄軍陣地和軍事設施、擊沈俄軍運輸船和巡邏艇。按照西方情報界的說法,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的沈沒,也是烏軍首先用TB-2無人機吸引了俄艦防空雷達的注意,才讓烏軍「海王星」反艦導彈得到突襲的機會。外界普遍認為,TB-2無人機對駐守蛇島的俄軍發動頻繁攻擊,是俄軍最終放棄該島的重要原因之一。陸地戰場上,社交媒體上流傳大量俄軍裝甲車輛和防空導彈被TB-2無人機摧毀的視頻。

在俄烏衝突的第二階段,隨著烏軍TB-2無人機在戰爭中逐漸損失殆盡,巡飛彈這種另類無人機又接連嶄露鋒芒。無論是烏軍使用的美制「彈簧刀」「鳳凰幽靈」,還是俄軍使用的「柳葉刀」無人機,都廣泛用於追蹤和獵殺對手坦克、自行火炮等高價值目標。在此階段,這些無人機被用作戰場消耗品。

進入10月後,俄烏雙方無人機發動的自殺式攻擊進入新模式。俄軍開始大量使用「天竺葵-2」自殺式無人機對烏克蘭後方基礎設施發動猛烈空襲。西方情報界認為,該機實際就是伊朗「見證者-136」無人機,它採用摩托發動機為動力,配備簡單的導航系統,造價低廉到只有幾千美元,卻可以攻擊上千公裡外的目標。由於使用成本低、發射數量大,即便其中部分無人機遭到攔截,也難以阻擋其他無人機對目標造成嚴重破壞,這對烏軍有限的防空力量構成極大挑戰。烏軍隨後也利用遠程無人機發動報復性攻擊。12月5日,距離前線數百公里的俄軍戰略轟炸機基地遭到烏軍遠程無人機襲擊,至少兩架戰略轟炸機受損。俄情報機構透露,烏軍是用蘇聯時代的圖-141噴氣式無人機改裝的自殺無人機。12月26日,俄戰略轟炸機基地再度遭到烏軍無人機襲擊。

防不勝防的空中防線

伴隨著俄烏衝突中無人機的大放異彩,外界普遍提出疑問:防空系統為何無法實施有效攔截?特別是俄烏衝突初期,俄地面部隊配備有相當完備的防空系統——既有S-300、S-400遠程防空系統,也有伴隨野戰部隊機動的「山毛櫸」系列中程防空導彈和「道爾」系列近程防空導彈,當時就連西方觀察家也普遍認為,TB-2無人機很難在這樣的防空系統面前生存。但出乎外界預料的是,TB-2無人機多次成功摧毀俄軍「道爾」「山毛櫸」防空系統。美國「動力」網站認為,防空系統無法24小時不間斷開機,烏軍無人機可能是利用了俄防空系統關機休整的時機進行突襲。位於縱深地區的俄軍戰略轟炸機機場接連遇襲後,還有分析認為,烏軍無人機能夠成功突襲與北約通過電子偵察探察到俄軍防空網絡的漏洞有關。

相比俄軍防空系統的表現拙劣,北約提供的防空系統在無人機面前同樣表現糟糕。今年3月,一架疑似烏軍的老式圖-141無人機從烏克蘭境內升空,沿途穿過多個北約國家,飛行距離超過500公里,最終在克羅地亞首都附近墜毀,北約防空網絡對此毫無察覺。在俄軍利用「天竺葵-2」自殺式無人機對烏克蘭後方基礎設施發動空襲後,儘管美歐接連向烏克蘭提供了多種防空導彈,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特別是防空導彈的價值遠超被攔截的廉價無人機,陷入了「成本泥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由於無人機的滲透和襲擊存在目標小、探測難和時間不確定等特性,使得傳統防空系統的防禦漏洞百出。近日韓國出動多種戰鬥機、直升機和防空火炮都沒有能攔住朝鮮無人機,再度證明瞭無人機攔截難度大。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總結稱,俄烏衝突中,雙方對無人機的創新性作戰使用震動了全球軍事界,如何應對低成本、數量大的無人機集群攻擊成為擺在軍事強國面前的全新課題。《環球時報》記者在今年珠海航展採訪期間瞭解到,針對大規模無人機集群的攻擊,目前尚缺乏「一錘定音」的有效武器,需要結合多種探測和打擊手段、利用體系化作戰模式才能加以應對。

「陸軍無用論」遭反思

在俄烏衝突之前,美國在歷次局部衝突中以壓倒性空中力量「開道」的作戰模式,讓不少觀察家鼓吹「陸軍無用論」,認為陸軍的地位將淪落到陣地佔領和戰場偵察等次要角色。

但在俄烏衝突中,雙方展開大規模地面衝突,無論是初期俄軍裝甲集群的縱深穿插,還是中後期的大規模炮戰,都是傳統陸戰裝備扮演主要角色。西方軍事觀察家認為,絕大部分國家並沒有能力像美軍那樣依靠壓倒性的空中力量獲得戰場優勢,何況美軍在局部衝突中的對手相對弱小,美軍是否有能力在面對「同等對手」時依然能憑借空軍「開路」還是未知數,因此傳統陸軍,尤其是陸軍主戰裝備重新受到各國重視。

俄軍坦克在俄烏衝突中暴露的弱點也引起各國關注。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美歐相繼推出各自的新一代主戰坦克:美國的M1X主戰坦克和德國的「黑豹」主戰坦克,它們明顯針對俄烏衝突中暴露的坦克弱點進行了改進。美歐新一代坦克的出現,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西方正對「陸軍無用論」進行反思。

局部衝突也比拼戰爭潛力

從持續時間和交戰規模看,俄烏衝突的確稱得上「數十年之最」。相比以往局部衝突主要比拼的是現有技術裝備,俄烏衝突長期化後,開始進入比拼雙方戰爭潛力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衝突時間的延續,不但俄烏已經精疲力盡,大力支持烏克蘭的美歐也同樣被捲入這場戰爭泥潭難以脫身。

烏軍主戰裝備數量有限,俄軍針對性打擊烏克蘭重工業設施後,烏軍裝備已經幾乎完全依賴西方援助。美國《星條旗報》稱,俄烏衝突剛持續了一個多月,巨大的戰爭消耗就幾乎已經搬空了西方彈藥庫。烏克蘭明確希望美國每天提供500枚「毒刺」和500枚「標槍」導彈,而這幾乎相當於美國每月的產量。在高強度的炮戰中,烏軍每天發射數以千計的大口徑炮彈,為補充戰場消耗,「美國陸軍的彈藥儲備已經下降到危險境地」。這場衝突還暴露了歐洲各國的軍力弱點。由於實際裝備的重型武器數量有限,即便德國、法國等傳統軍事強國每次也只能提供個位數的大口徑火炮。但美國《紐約時報》稱,西方援助烏克蘭的各型火炮已經損失了超過1/3。

俄羅斯也幾乎耗盡了現有戰爭儲備,要求國防工業全速生產滿足軍隊需要。俄軍在俄烏衝突初期對基輔和哈爾科夫的突擊行動失敗後,損失了大量主戰裝備,不得不重新啓用蘇聯時代的坦克和火炮。由於西方嚴厲制裁,俄軍先進導彈所需的電子設備供應也受到很大影響,直接制約了相關武器產量。■

來源:環球時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