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的4次博弈:美國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世界霸主的?

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都籠罩在「冷戰」的陰雲之下。

直到1991年,隨著唯二的「超級大國」蘇聯的解體,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美蘇爭霸」終於落下帷幕。

如今「超級大國」獨剩美國,自成世界一極。

但美國能夠成為世界霸主,卻也並非一蹴而就。

自其建國以來,美國曾進行過4次博弈,每一次博弈都使其國際地位有所提升、鞏固。最終,美國得以坐上世界霸權的頭把交椅。

走出美洲,邁向全球

獨立戰爭、美西戰爭

作為最富代表性的霸權主義國家,美國共掌握四大霸權,分別是:軍事霸權、科技霸權、金融霸權、文化霸權(或輿論霸權),這幾大霸權相輔相成,奠定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但顯然,這些霸權不是美國一建國就有的,而是一步步奪取的。

1776年7月4日,喬治·華盛頓簽署《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

剛宣佈獨立的美國異常孱弱,卻要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對抗,但美國並非孤軍奮戰。

薩拉托加戰役後,英美對峙的形勢呈現轉折,不少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開始覺得這個新生的國家似乎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弱雞,或許幫一幫,日後可以削弱英國的勢力。

薩拉托加戰役

於是,法國、荷蘭、西班牙相繼向英國發難。尤其是法國,為了幫助美國可謂是下了血本。

當時的英國固然是世界霸主,但法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並不弱,直到如今法國仍有不少海外屬地。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法國與美國簽訂了一系列軍事同盟條約,在獨立戰爭中幫了美國不少忙。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地標性建築自由女神像正是法國為了紀念獨立戰爭的勝利而贈予美國的。

1812年,出於共同的利益訴求,美國與法國又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

本來就因為英國的貿易禁運政策而懷恨在心的美國,有了法國的支持,膽子也就大了起來。於是乎,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開打了。

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

戰爭打了三年,雙方在各個戰線上互有勝負,最後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此戰助長了美國民眾的信心,也使各州愈加團結。

不過,美國的野心並不僅僅局限於美洲大陸。

事實上,美國這4次博弈,並不是單獨與某一個國家進行博弈,而是同某個區域的國家勢力進行對抗,以圖實現戰略轉移。

步入19世紀,美國工業化進程加劇,國內經濟急劇膨脹。

現如今我們都知道美國的GDP雄居世界第一,但其實早在19世紀末期,美國的經濟實力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作為後起之秀的美國,迫切需要進行海外擴張來謀求更多的利益。

但眼下,世界已經被英法兩國瓜分了大半,美國想分一杯羹都不行。但接著,美國盯上了落魄的老牌帝國西班牙。

當時西班牙僅擁有三個海外殖民地,美洲有兩個,亞洲有一個。

打著反對西班牙殘酷統治的旗號,美國向西班牙宣戰,美西戰爭於1889年4月25日正式爆發。最終,衰落的西班牙被美國擊敗,美國直接吞掉了西班牙的幾個海外殖民地。

美西戰爭的影響相當深遠,它徹底確立了美國在美洲的霸主地位。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美國邁向全球的戰略也終於得以實施。在相繼與英、西兩國的博弈中取勝後,美國開始崛起。而下一步,它將進軍歐洲。

美國向西班牙宣戰

進軍歐洲,肢解英法

世界大戰、殖民崩潰

1914年7月,一戰爆發。殖民地與世界霸權的爭奪令英、法、德、俄、奧等國在歐洲大陸上大打出手,戰火一度燒到非洲與亞洲。

而擁有地緣政治優勢的美國,並不擔心戰火會燒到本土,但爭奪世界霸主、瓜分世界的野心卻使美國有心參戰。不過,美國的普通民眾卻想好好過日子,並不願意參戰,美國迫切需要一個參戰的藉口。

為了限制英國的海上力量,1917年2月德國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即其海軍潛艇將無差別、無限制地攻擊任意駛向英國的船隻,中立國的商船也無法幸免。

而此舉無疑是斷了美國的財路,也成了美國提前參戰的主要藉口之一。

一戰

加上美國與英法集團本就有著趨近的利益訴求,所以美國很快便對德宣戰。美國的加入改變了戰局的走勢,也加速了一戰的結束。

而在參戰期間,美國不僅向同盟國、協約國陣營都出售過武器,還向協約國提供了一大筆經濟援助,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但比眼前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一戰後美國已經逐漸掌握了國際主導權。

而與此同時,隨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全球的統治秩序得到了洗牌。

在這場爭奪世界霸權、搶奪全球殖民地的「牌局」上,有些國家被迫出局,而有些國家則成功入局,美國終於分到一塊蛋糕。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讓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大債權國,欠美國錢的國家有20多個,巨大的經濟收益也為之後美國的金融霸權奠定了基礎。

但對於美國來說,這塊蛋糕還不夠大。

1939年9月,二戰爆發。但得益於地緣政治的優勢,美國這次同樣不必擔心戰火會燒到本土。不過,這對於美國來說又是一次爭奪霸權、掠奪利益的好機會,他們一顆參戰之心早就蠢蠢欲動。

當然,美國的老百姓還是不願意參戰。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十幾艘戰艦被擊沉,幾百架飛機被毀,數千人喪生。

美國民眾大怒,火速通過了參戰投票,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而與日本簽訂了軍事互助條約的德國,也被迫向美國宣戰,美國對此也予以積極回應。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戰,向來有頗多爭議。

首先是日本這一軍事行動在後來者看來實在是愚蠢至極,但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這或許是無奈之舉。

首先,當時的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已經陷入泥潭;其次,在東南亞與英美等國的利益衝突使英美等國對日本實施了經濟制裁,日本的國內經濟幾近崩潰;最後,日本也過分輕視了美國的戰鬥意志。

另外,有人認為珍珠港一戰其實是總統羅斯福帶頭實施的苦肉計,目的在於激發民眾戰鬥意志。並且,當羅斯福接到「珍珠港被偷襲」這一通知後,只是淡然地回復了一個「哦」,似乎是早就預見了日本這一行為。

但不論如何,美國總算如願以償地加入到了戰爭中。

羅斯福

經過一戰的洗禮,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工業力量也傲居全球。戰爭打的是什麼?不止是士兵和戰鬥意志,還包括雄厚的財力。

而恰好,上述這些美國都有,這使其能夠同時插手歐亞兩大戰場的戰鬥,並充當主力角色。

不同於一戰,二戰對舊世界的洗牌更為徹底。戰敗的德、意、日三國自不必多說,就連作為戰勝國的英、法、蘇皆是元氣大傷。

尤其是英國,二戰初期它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德意志帝國,損失尤為慘重,二戰後英國也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

昔日帝國的衰落,也必然伴隨著新生帝國的瓜分肢解。

二戰

二戰結束後,美國蘇聯聯手肢解了英法。兩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大半都被美蘇給搞沒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得到了空前的擴大。

但這還沒完。一戰二戰時,由於美國的領土遠離主要戰場,所以美國便提出各國可以把自家的金子交給他們來保管。

於是,美國一舉擁有了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這也催生了佈雷森頓體系的成立,簡單來說就是將美元與黃金掛鈎,鞏固金融霸權。

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國與歐洲各個老牌強國之間的博弈,接下來,便是美國與蘇聯的博弈。

美蘇爭霸,一超多強

冷戰、蘇聯解體

英法大權旁落,美蘇掌握權柄。但由於意識形態和利益訴求存在差異,美國和蘇聯並不像美國與英國一樣存在天然同盟關係,而兩國又都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冷戰」也就顯得不可避免。

1946年3月5日,隨著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的落幕,「冷戰」的序幕也被拉開了。

說是「冷戰」,主要是因為雙方都不直接動用武力,而是搞各種科技、軍備競賽。

但這並不意味著「冷戰」不會影響到世界安定。作為美蘇最激烈的對抗,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險些拉開「三戰」的序幕。

古巴導彈危機

而為了遏制對方,美國先與西歐、北美的幾個發達國家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北約,蘇聯又與東歐8國成立了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也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建立,但蘇聯卻在各種內憂外患中率先倒下。

1991年12月25日,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也意味著蘇聯的正式解體。為此,美國還特意給戈爾巴喬夫頒發了個「諾貝爾和平獎」來表彰他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此舉顯然有些許諷刺。

蘇聯沒了,美國便一家獨大,形成「一超多強」之格局。而每次博弈的勝利,都勢必伴隨著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

接下來,美國將手伸向了中東的伊斯蘭世界。

戈爾巴喬夫

橫掃中東,建立美元體系

伊斯蘭世界之災、美元石油體系

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令美國垂涎許久,直接買當然可以,但就像大人搶小孩手裡的糖一樣,有武力便可以不通過貨幣進行交換。

而當今世界,拳頭最大的無疑是美國。但你直接去和人要吧,人家肯定是不給你的,那就只能搶了。但就像前兩次世界大戰一樣,美國總得有個參戰的藉口,不然名不正,言不順。

而伊拉克卻給了美國這個機會。

1990年7月16日,伊拉克越過科伊邊境,以武力強佔了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並率軍進駐王官。

二戰結束後,沒有幾個國家敢公然侵略一個主權國家,但伊拉克就這麼做了,那它是因為啥才如此鋌而走險的呢?答案是錢。

本來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關係還算不錯,伊拉克打仗時科威特還借了伊拉克不少錢,足有上百億美元。但後來,伊拉克驚恐地發現自己還不起這筆欠款。

以賣石油為生的他們便向石油輸出國家和組織提議提高石油價格,他們好多賺點錢還科威特。但中東不少國家都指望著出口石油過活,隨便漲價會影響銷量,因此伊拉克這一提議也未能通過。

於是,伊拉克惡向膽邊生,想著我直接把你國家給打下來,應該就不用還錢了吧?

但這樣一來,一向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就有了動手的藉口。於是,美方聲稱要「維護科威特之主權及中東地區的和平」,決定向伊拉克派軍。

1991年1月,以美軍為首的多國軍隊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展開轟炸,海灣戰爭正式爆發。本來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還是挺囂張的,但幾十天的時間美軍便擊潰了伊拉克軍隊。

1991年2月28日,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海灣戰爭可謂是「冷戰」結束後美國的立威之戰,它不僅鞏固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還讓美國牢牢掌控住了中東的石油,更讓其在國際貿易中佔得絕對的主導地位。

而已經形成的美元石油體系在此戰後得到強化,美國的金融霸權變得愈加無法撼動。

點評

「冷戰」結束後,美國就已經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博弈,打垮了英國、西班牙、法國、德國、日本、蘇聯等一系列競爭對手,奪得了世界霸主的寶座。之後在中東的軍事擴張,又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回顧美國的幾次博弈,可以說是相當精彩,也極具戰略眼光。

但在美國一步步成為世界霸主的同時,也給全世界人民帶去了深重的苦難,伊拉克戰爭尤其能說明問題。

這無不在說明,侵略和擴張勢必代表著流血犧牲。■

參考文獻

[1].戴旭.美國百年來的六次全球戰略轉移.[J].領導文萃.2018.00(10)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