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在烏克蘭佈局接近完畢,下一步是製造台海戰爭危機?

風留痕

日前,拜登終於「說服」歐洲國家向烏克蘭提供坦克等重武器。接下來可能會逼著歐洲向烏克蘭提供戰機和防空和遠程攻擊性武器。歐洲人似乎是豁去了。這正是拜登需要的。可以說,拜登拱火俄烏戰爭持久化佈局接近完畢。下一步很可能轉移陣地,製造台海戰爭危機了?

拱火俄烏衝突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削弱俄羅斯。二是製造俄歐敵意,以增強對歐洲的控制力。實際上也是坑殺不聽話的歐洲。

為達此目的,就必須要拱火戰爭的持久化。長期消耗對立,才能最大程度的同時削弱俄與歐洲國家。一個削弱的俄羅斯就不會製造更多更大的麻煩。一個削弱分裂的歐洲,更更容易受美國控制。而俄歐敵意的增加則會使這種削弱長期化。

要想使俄烏衝突持久化,自然就必須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一方面可以增強烏克蘭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消耗俄羅斯。

然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不斷升級,也是要冒風險的。先是升級向烏提供了火箭打擊系統和遠程火炮,以及一些防空導彈。如今又說服了歐洲向烏克蘭提供先進坦克,以及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要知道,這一直被視為是俄的「紅線」。俄已經明確強調,美國北約已經成為俄烏戰爭的直接交戰方。

向烏提供先進坦克和防空導彈有可能激怒俄羅斯,這一點歐洲國家是非常清楚。也正因為如此,德國一直是強烈抵制的。可德國也架不住美國不斷施壓,架不住東歐國家的鼓譟,更怕的是被歐盟給孤立了。最終也不得不在美國同意提供坦克的情況之下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德國人是想表明,確實頂不住美國的壓力。也是意在表明是美國提供先進坦克在先,也就是德國不是出頭鳥帶頭人。也算是對俄羅斯有一定的交代。

然而,不管怎麼說,俄的紅線被突破了。這使得俄與歐洲北約的敵意更加濃厚了。烏克蘭戰場上的態勢將更加激化和複雜。

付出了這麼多,冒了這麼大的險,歐盟國家恐怕也只有支持烏克蘭打持久戰一條路可走了。烏克蘭危機的和平談判之路,暫時應當是被堵死了。

這邊歐洲的坦克還沒有到位,澤連斯基就迫不及待提出要飛機和遠程導彈了。這才是澤連斯基真正需要的東西。

在俄依然擁有強大火力優勢和制空權的情況之下,烏克蘭擁有再多的坦克也改變不了戰場態勢。其實,即使獲得了美歐的戰機,恐怕也沒有太大的作用。能夠改變戰場態勢的,只有先進的防空導彈和遠程導彈。這樣才能威脅或重創俄軍甚至是俄本土。

因此,提供坦克,實際上還是拜登的一種試探。如果俄沒有強烈的反應,如果歐洲看到了削弱和戰勝俄的希望,下一步就有可能提供攻擊更強的武器。重要的是,俄歐的敵意日濃,目前雙方已經形成了騎虎難下的局面。歐洲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前衝了。

儘管德國表態絕不會提供戰機和遠程導彈,可在美國的壓力和鼓動下,未來恐怕依然還是頂不住壓力。底線的口子一旦撕開,就難以堵住了。

我們曾經分析過,澤連斯基就是在爭取把歐洲拉進戰場之上。只有把俄烏之戰演變成歐洲大戰,烏才能有得救。否則烏注定了沒有未來。

美國通過一點一點試探性踩踏俄紅線的方式升級向烏提供武器,其實也並不指望能夠逆轉戰場態勢。重要是此舉可以增強俄與北約也就是歐洲國家的敵意。實際上也就是欲把歐洲一點一點推進戰火之中。

雖然美國是北約的領袖國,可如果俄真的與北約或歐洲開戰,美國依然還是在二線或後方。現在烏克蘭是戰爭代理人,接下來歐洲國家就是美俄戰爭的代理人。美國永遠會躲在後方。

拜登也清楚,如此強烈拱火,既危險,也難以把歐洲拱進去。可只要歐洲國家被美國一點一點向戰場上推進,俄與歐洲的敵意就日濃。不管未來戰爭如何結束,在重建歐洲安全秩序的時候,俄依然還是歐洲的敵人。這樣美國才能安心。否則就是失敗。

接下來,俄烏戰爭可能升級,戰爭外溢的風險自然就大增。此時的美國應當是往回使勁了,或者說要逐漸後撤了。這樣才能避免直接引火上身。美國不能直接陷入歐洲大戰之中。

要後退也得有個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惡化製造台海戰爭危機。

近來,拜登開始與中國展開密集的互動。一方面是欲推動中美關係的再平衡。也就是脫鈎或封殺戰略下的新平衡。直說就是穩住中國不進行強烈的反制。另一方面,實際上是在推動中美恢復軍事溝通渠道。當然就是為了防止誤判而意外擦槍走火。

近來,美國軍方強烈的要求恢復軍事溝通,拜登也反復強調要建立防衝突護欄。也就是強烈表達了怕出現意外衝突的願望。

這個願望越是強烈,越表明瞭美國會對華展開新一輪的重大攻勢。在建立了防衝突護欄之後,美國的攻勢就不容易被中國「誤判」了。

目前中美之間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美國強打台灣牌。儘管已經有了「會晤共識」,可拜登恐怕依然還得打台灣牌。

因為佩洛西竄台引發了中國軍方的強烈反制,而這一輪反制令美國人非常沒有面子。這是必須要找回來的。絕不能讓世界感覺到美國在軍事上對華無能為力。

要找回顏面,就必須重新在台海製造新的危機。能通過一系列溝通穩住中國軍方最好,如果不能穩住也得強打台灣牌。也就是哪裡跌倒哪裡爬。

重要的是,製造台海戰爭危機,就有理由從俄美代理人戰爭中抽身而去。

俄歐敵意已濃,烏克蘭戰場已經升級,歐洲只能是硬著頭皮上陣,或沒有退卻的餘地。美國此時抽身,在北約或歐洲的支持下,烏克蘭也可以抵擋一氣。

如果美軍揮師台海或西太平洋一線,這樣就可以把日韓澳等盟友扯進來。儘管這幾個國家跟美國最緊,可依然還是存有二心。如果能把這幾個國家特別是日本扯進台海危機之中,對中國也是一個消耗。

日本目前最積極,不但明確要針對中國增加攻擊力和軍事部署,還反復強調要與美國一道介入台海事務。利用急於修憲強軍的心理,把日本變成一直向前拱的小卒,即使不能拱到底成「車」,也會對中國起到騷擾作用。

這邊積極炒作布林肯訪華,那邊放風麥卡錫竄台,這是一個組合拳。近來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的表態就表明瞭拜登冒險再要打台灣牌了。

雖然上一次佩洛西竄台,我方的反制已經很強烈,可這一次如果麥卡錫理竄台,這個反制肯定不會與上一次一樣,應當會做出更激烈的反制。

上一次美軍對我方的反制沒有做出什麼大的反應,這一次美軍恐怕不會再繼續丟面子了。

日前取代蔡英文執掌民進黨的賴清德公開叫囂「台獨」。如果這一次因麥卡錫竄台引發中美軍事激烈對峙,賴清德就會更囂張。很可能直接觸發中國的「反國家分裂法」。可以說,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已經認定,未來10年是中美「競爭」的關鍵期。而目前美國的競爭戰略,因為無法建立聯盟以及受到俄烏衝突等牽制而無法全力展開。

然而,封殺也好,打壓也罷,又或是「競爭」,美國都沒有多大的優勢。重要的是世界變革正在朝向不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而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與日俱增。在此時也只能是打軍事牌,這一美國的強項。

既然競爭難以取勝,那就不如把局勢徹底搞亂,以阻止中國快速追趕的腳步。儘管這是兩敗俱傷的打法,可美國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布林肯急於訪華,恐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說服中國默認麥卡錫竄台。也就是以落實會晤共識或建立防衝突護欄的名義穩住中國。也可以說是在為麥卡錫竄台打前站。

如果麥卡錫真的執意竄台,就一定是意在配合拜登的對華戰略。儘管美國黨爭激烈,但在遏華問題上還是有兩黨共識的。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對華出招。

而一旦麥卡錫竄台,中美關係就又會進一步大倒退。兩軍激烈對峙是一定的。如果台灣當局和日本再借機騷動,那戰爭危機就迫在眼前了。台海或東北亞局勢就會突變。或許拜登就是想與中國打一場新的代理人戰爭來削弱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某個南海小國很可能成為代理人。

近來美菲軍事合作加強,就有菲律賓人擔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當然還是日本的可能性最大。

日前一直強硬的韓國突然又對朝示好,又強調要推動南北統一了。這很可能是怕台海戰爭危機波及朝鮮半島,也是怕美國同時引爆半島戰爭危機。

把歐洲一步一步拱進了戰場的邊緣,歐洲也只能是全力應對俄羅斯了。而美國恐怕是要集中精力來打壓中國了。一方面有可能把日澳韓甚至是印度以及南海周邊國家扯進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脫離與俄直接開戰的是非之地。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盟友這些重要的棋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