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三年前慶「脫歐」,三年後愁脫困

張紅

2月1日,人們在英國倫敦參加罷工遊行。當日,約50萬英國教師、火車司機和公務員舉行罷工,要求增加薪酬

當前,在全球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的疊加影響下,英國通脹高企、經濟衰退,政壇動蕩、外交失衡。在英國內部,曾經傾向於「脫歐」的民意悄然發生了變化,媒體上甚至出現了逆轉「脫歐」的言論。歸根究底,對「脫歐」的質疑與反思源於殘酷的現實離「脫歐」時的樂觀願景相去甚遠。專家指出,英國「脫歐」缺乏深思熟慮與整體規劃,所以「脫」出了一堆麻煩。接下來,英國該何去何從呢?

「脫歐」可以逆轉?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登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題為《「脫歐」可以逆轉——方法如下》。文章預測,重新加入歐盟的想法將成為主流。文章甚至提出,可以通過兩次公投程序逆轉「脫歐」:2026年舉行第一次公投,允許英國政府與歐盟展開談判;第二次公投則是關於重新加入歐盟協議的條款。

英國《獨立報》近日主導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認為「‘脫歐’導致英國全球地位下降」,56%的受訪者認為「『脫歐』導致英國經濟形勢惡化」,65%的受訪者希望重新進行「脫歐」公投。調查機構「輿觀」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脫歐」是個錯誤。

對「脫歐」的不滿無疑源於對現實的失望。

經濟上,英國舉步維艱。正在承受高稅收、高利率和高物價三重困擾的英國,將是今年全球唯一一個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在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23年英國GDP增長預期從去年10月的0.3%下調至-0.6%。

政治上,「脫歐」留下了一個政治極化、社會分裂的英國。2016年至今,英國經歷了5任首相。在接二連三的政治動蕩中上台的蘇納克,執政剛過百日,支持率已經從去年10月的52%跌至目前的38%,不支持率則從48%升至63%。

軍事上,英國實力大幅下降。據《今日俄羅斯》報導,21世紀初,英國約佔國際軍火市場份額的7%;2022年,英國軍火份額已不足1%。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國防工業衰落,即便投入大量資金,也未必能解決英國軍隊的系統性問題,因此英國必將在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

外交上,非但「全球英國」的戰略目標沒能實現,更在國內經濟和國際環境的雙重作用下,進一步淪為美國的追隨者。分析指出,這固然是「英美特殊關係」等原因所致,但究其根本,還是英國政壇缺乏既定的、堅決的路線以及其政治遊戲規則造成的短視行為和戰略迷失。

當前,英國正面臨一場史上罕見的罷工潮。從高速公路員工到機場運輸員工,從郵政工人到鐵路工人,從教師到律師,從消防員到護士……幾乎所有行業都有罷工發生。2月1日,英國爆發了1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參與罷工人數達到約50萬人。2月6日,被視為英國驕傲的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爆發75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更糟糕的是,英國媒體普遍認為,各種大規模罷工很可能曠日持久。

選擇是有成本的」

「2016年,『脫歐派』選民以52%對48%的微弱優勢戰勝『留歐派』選民,本身就反映了民意的撕裂,當前英國的糟糕形勢則激化了民眾對『脫歐』的反面情緒,所以反對『脫歐』的比例上升。」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說,「英國『脫歐』的主要訴求之一是收回主權。英國認為自己在歐盟體系內吃虧了。比如,英國一向以自己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為榮,但是作為歐盟成員國,其他成員國公民在英國也會享受國民待遇,這讓英國感覺自己的福利被他人佔用。但是,選擇是有成本的。現在的問題是,有些人覺得『脫歐』後,英國所得大於所失,不划算,所以有了反悔之意。」

「脫歐」使英國經濟惡化,讓家庭變得更加貧困,談判的不確定性對商業投資造成了影響,新的貿易壁壘破壞了英國和歐盟之間的經濟聯繫,這已經成為經濟學家們的共識。

BBC指出,英國貿易相對於其經濟規模,總體而言已經下降。即使大多數國家在疫情最嚴重時都出現了國際貿易崩潰,但G7其他國家的貿易相對於其經濟規模都出現了反彈,但英國沒有。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間,由於與歐盟的貿易大幅下降,英國貿易開放度(貿易與GDP之比)下降8個百分點。儘管有疫情的不利影響,但英國的降幅至少比可比國家高出3個百分點。貿易成本上升還體現在英國企業在「脫歐」後面臨的繁文縟節中。在英國2021年退出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後,企業從英國進口貨物時必須填寫的海關出口申報單增加了兩倍多,進口申報單增加了50%。在商業投資方面,2016年公投中斷了英國商業投資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增長趨勢。目前,英國商業投資比公投前的趨勢水平低31%。相比之下,歐盟目前的商業投資較2016年之前高出2%。

被「脫歐派」寄予厚望的自貿協定談判也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到2023年初,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的英國貿易份額為61%,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協定生效後將升至62%。不過,總體份額已經下降,而且,英國政府未能實現到2022年底自由貿易協定覆蓋英國全部貿易80%的目標。此外,英國與印度和跨太平洋協定成員國的談判仍在進行,所花時間比此前所希望的要長。而英國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則因為北愛爾蘭問題的影響,仍難以達成。

「雖然『脫歐』有一定民意基礎,但其本身並非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而是時任首相卡梅倫一次失敗的政治賭博,背後缺乏戰略思考與對『脫歐』後出路的系統安排。英國根本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脫歐』,其成本收益如何;尤其是對於『脫歐』以後該怎麼做,英國內部沒有較一致的清晰思路與共識。『脫歐』本身帶來勞動力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外部的疫情、俄烏衝突等因素疊加影響,英國走到了今天這個糟糕的地步。」丁純說。

「依然處在陣痛期和磨合期」

彭博社引用分析人士的話指出,「市場反應表明,英國的錯誤在於,想象英國‘脫歐’可能會釋放出一隻歐洲‘老虎’」,但事實上,英國「脫歐」暴露並加劇了英國經濟的潛在弱點——生產率低、商業投資低、全球競爭力下降,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缺乏應對這些問題的戰略。

「英國依然處在『後脫歐』陣痛期和磨合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丁純說,「因為缺乏對『脫歐』的整體規劃,英國還在尋找自身定位。『全球英國』只是英國『脫歐』後對自身大體走向的一個概念,至今仍很模糊。事實上,『脫歐』之後,缺少了歐盟支撐,英國只能更加倚重美國,和美國綁得更緊。『全球英國』所追求的『開放、外向和自信』根本無從談起。」

接下來,英國面臨著重重困難。各大機構均對其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英國不僅將是今年全球唯一一個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IMF預計,2024年,英國還將成為全球主要工業國中經濟增長最慢的國家。英國央行此前也預測,英國GDP將連續兩年負增長,將是英國一個世紀以來時間最長的經濟衰退。

「脫歐」給英國和歐盟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在繼續。「北愛爾蘭相關問題就是遺留下來的一個棘手難題。雖然英國與歐盟在相關問題上達成一定共識並簽訂了《北愛爾蘭議定書》,但其中部分規定存在問題,英歐雙方至今仍無法就修改規定達成一致。」丁純說,「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脫歐’相關問題談判會進展緩慢。英國面臨國內一系列經濟民生問題,包括通脹高企、勞工短缺等,壓力重重;歐盟則因為俄烏衝突而焦頭爛額,雙方都沒有太大興趣和精力進行談判。」

當務之急是什麼?英國《金融時報》文章指出,各派政界人士都需要承認英國「脫歐」的影響,並應該盡快充實英國與歐盟僅有框架的《英歐貿易合作協定》。解決與北愛爾蘭的貿易規則爭端將是可喜的一步。但英國還需要處理阻礙其增長潛力的結構性因素。

「在這樣一個過渡期,對英國經濟前景悲觀是意料之中。但也應該看到,英國也有自身盎格魯—撒克遜經濟模式直接、迅速、果敢的優勢與特點,對經濟復甦有利。」丁純說,「至於『脫歐』的功過,最終還是需要交給時間來判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