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急太監急!美國要給中國戴上「發達國家」帽子

后沙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客觀事實,也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定位。

成為發達國家是我們的目標之一,課本上說了,「我國要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人將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實現這一目標,不急。

然而,皇帝不急太監急,美國正急著要給我們戴上「發達國家」這頂帽子。

3月27日,美國眾議院以415票支持0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

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力爭將中國的國際地位改為中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

法案還特別強調:國務卿不能讓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獲得幫助或優惠。

接下來,布林肯就要對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機構施壓,要求它們將中國列為發達國家。

美國參議院這邊在去年9月22日就已表決通過這項法案(參議院叫《基加利修正案》),投票結果為96比0 。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兩黨在反華議題上是何等團結,0反對。

美國國內破事一大堆,為什麼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如此「關心」,是想捧殺中國嗎?

當然不是。捧殺中國這活,十幾年前美國還真乾過,但沒能成功。

《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最主要目的是想增加中國的發展成本,是美國全面遏制中國的整體戰略一部份,這是帶有敵意的政治行為。

於是,一些「反思怪」又出來了,又在埋怨「厲害了我的國」、埋怨「戰狼2」、埋怨「小粉紅」……說美國議員被誤導了,以為中國超過了美國。

美國要挑釁中國,打壓中國,「反思怪」卻馬上自認有錯,還要拉著大家一起「反思」。

這種心態一般常見於下屬對領導,員工對老闆,可見,美國在它們心目中是什麼地位。

其實,美國對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早就耿耿於懷,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

一、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

當時如果不是中國決定維持人民幣匯率並保持強勁經濟發展勢頭,這場危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打擊。

因此,美國想將中國拉入G7集團(發達國家俱樂部)

美國在1999年10月通過德國,2000年7月通過日本,邀請中國參加G7。

2000年7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回應:中國無意參加G7集團,並強調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2001年,美國等國呼籲中國先成為G7觀察國,還稱中國是G7擴員首選國家。

2002年6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再次婉拒G7邀請。

2005年9月23日,美國按捺不住,再次邀請中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到華盛頓參加G7會議。

中國仍堅持之前態度:可以合作,但沒必要加入。

2006年7月,美國做了最後努力,美國財政部提議中國直接加入G7集團,並邀請中國領導人出席在聖彼得堡舉行的G7峰會。

中國對於自己的定位是非常清醒的。如果加入G7,就必須接受由西方制定的規則,承擔它們分配的任務。中國不僅會失去主動性,還會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離。

看看俄羅斯,它在葉利欽時代被拉入G7,但年年被叫去開批鬥大會,灰頭土臉,一無所獲,最終鬧翻。

再看看印度,一個勁地往G7身上蹭,蹭到脫皮了,人家還是不邀請它,因為印度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我們不貪這個發達國家的虛名,走自己的路,管你什麼G7、G8。

二、2009年-2017年

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又是中國給世界經濟帶去了信心。

2009年,奧巴馬提出中美G2概念,聽起來有種「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味道。當時一些親美人士著實興奮了一陣,但國家沒有受其影響。

如果相信美國提出的G2,中國必然會處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處境,西方不可能擁抱你,發展中國家也會對你產生不信任感,結果就是:中國無法腳踏實地發展。

當時哪有什麼「戰狼2」,人家就是想把中國架上「發達國家」,「反思怪」不反思一下嗎?

三、2017年至今

這個階段,美國已是凶相畢露,不再藏著掖著。只不過,特朗普與拜登的手段不一樣。

特朗普是想把「發展中國家」帽子戴在美國頭上,享受一下「優惠」,說白了,懂王就是見便宜就上。

2018年9月7日,特朗普在北達科他州法戈市(Fargo)舉行的一場共和黨活動中就公開說過:他們(中國)把自己稱為發展中國家,那我們也是。我認為,我們確實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用這個標籤就能得到補貼,太瘋狂了,這一切必須停止。

但美國要是真的立法給自己定個「發展中國家」身份,實在是說不過去,盟友(小弟們)也無法接受,特朗普只能過過嘴癮。

拜登卻是認真的,他要給中國戴上發達國家帽子。

兩任總統雖然手段不同,但殊途同歸。

兩院都是0張反對票,再一次證明:誰要是指望美國哪一黨哪一派會對中國友善,那純粹是幻想。

什麼是「發展中國家」?

在一百多年時間內,廣大不發達國家受盡了西方列強的掠奪和剝削,有的還淪為了殖民地。

西方列強依靠掠奪和剝削積累了財富,在經濟方面遠遠甩開了其它國家。

當它們成為發達國家時,其它國家相對應地就成為了不發達國家。

不發達國家,也叫「開發中國家」、「待開發國家」,但聽起來都不大順耳,後來就普遍稱為「發展中國家」。

二戰之後,世界上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東西方集團鬥爭日趨激烈。

雖然發達國家擁有商品傾銷、操縱匯率、貨幣霸權、操縱金融等優勢,但無法再用槍炮去佔領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地,也無法用軍事手段奴役不發達國家的勞動力。

如果發達國家不妥協,那麼它們將失去廉價的原材料、能源和勞動力。

在這種背景下,WTO(前身是國際「關稅總協定」)成立了。

在1968年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發達國家被迫承諾對不發達國家實施「普惠制」(GSP)。

GSP,就像是強盜以前搶走了別人財產,強盜發家後,成了體面人,「返現」給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也就是免關稅等補貼。

因此,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根本不是什麼西方的恩惠,這是鬥爭的結果。我們在歷史上遭受列強的掠奪還少嗎?

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瓦解,GSP變成了美國手中的政治工具和宣傳工具。

實際上,GSP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也只是杯水車薪。

像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它們能生產出什麼工業品進入歐美市場?汽車、電視、冰箱、電腦、電話、手機……都不可能。

貿易優勢仍然在發達國家這一邊。

但中國卻在加入WTO體系後,玩得風生水起。

因為,中國擁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勤勞智慧的人民,並且在80年代之前沒有向西方借過一分錢,這為後來的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美國無法用扼殺別國的手段來扼殺中國。

WTO自由貿易規則是由美國制定的,中國卻在這種規則下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貿易市場和第二大經濟體。

而美國習慣於賺輕鬆錢,賺快錢,也就是金融收割。

當年羅斯福為了避免美國再次發生大蕭條而對金融業制定的限制條款,被里根的「新自由主義」一一打破。

其後果就是美國金融業異常發達,而製造業則被掏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並不是偶然的。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表面上是對對華貿易巨額逆差的不滿,實質上是對中國不再僅僅是廉價消費品生產國的驚恐。否則,它也不會動用舉國之力打壓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

到目前為止,美國商務部已經制裁了中國600多家與科技有關的企業。

但美國還是阻止不了中國,所以,它連「發展中國家」身份都接受不了,認為中國佔了便宜。

給中國戴上「發達國家」帽子,美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疏遠中國,而美國要扮演它們的「救世主」角色,這兩天哈里斯不是去了非洲嗎?她公開勸各國離中國遠點。

「發展中國家」這頂帽子,中國還不能丟,我們沒有必要裝「豪門」。

是不是發達國家,主要看人均。

我們的人均收入、人均鐵路、人均高校、人均航母、人均核武器、人均海外軍事基地……有的省份甚至吃不起雞蛋。

跟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要理性看待。

美國有什麼資格定義中國的身份?美國政客再這麼歇斯底里地搞下去,美國自己離發展中國家也不遠了。

我們就是發展中國家,一直發展一直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