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突然這一齣,全球一臉懵

史客郎

馮德萊恩突然誇起我們來了!她的這場戲出來後,全球都驚呆了!

生在比利時,國籍是德國,當的是歐盟的官,拿的是歐洲的薪水,卻在為美國利益代言,哪怕常被人痛罵「美國駐歐洲總督」,這麼多年來她絲毫不在意。

但在今年4月訪華,據西方媒體說受到我們這邊的「羞辱」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一反常態,在沉默了差不多10天,卻大誇起中國來,她為啥突然變了?

1

先來看看,在4月18日,馮德萊恩是怎麼誇我們的呢?

有點肉麻。

開場白就是一頓猛烈吹捧:本月我對中國進行了訪問,我很幸運,能在清明節到北京,它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個向逝去的先輩表示尊敬的日子,這也體現了中國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

唉,還是有點怪,說明她對中國文化,瞭解得還是不夠。

這開頭第一句話,很類似有人給朋友發微信,祝他「清明節快樂」啊!

但基調總是猛烈吹捧中國,是吧?

接下來的話,馮德萊恩對我們的吹捧,那就更猛烈了。

她說:這次訪問,讓她對中國人民更加崇敬了。

馮德萊恩還說得挺有根有據的。

她說:從歷史上看,過去很多個世紀,中國人民參與塑造了世界文明;從現實來看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他們真正地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經濟。

她還特意強調說:在過去45年的時間裡,使得8億人脫貧,因此「我們絕不能忽視,中國已經轉變成一個現代經濟強國、全球主要參與者和許多尖端技術的領導者」。

然後呢?

在猛誇了中國一大段後,她開始有點和美國唱反調了:中國如今的國際和經濟地位涉及歐洲利益,也使得歐洲必須謹慎處理與中國的關係。

她是這麼說的:「在我看來,這也表明,對歐洲來說,(跟中國)脫鈎顯然是不可行的、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

之後呢?

她還自吹道:在華訪問期間,她就已經向中方表明,歐洲不希望切斷經濟、社會、政治和科學聯繫,中國對歐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

在演講中,最後她還呼籲道: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已經變了,歐洲也已經變了,所以歐洲要調整對話戰略,團結一致地與中國相處。

看到這些話,你是不是有個感覺:馮德萊恩已經成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了?

她的這番表態,其實非常不尋常,尤其對她的家世背景有所瞭解的話。

2

對德國人,只要名字裡帶著個「馮」字,祖上都是貴族,雖說德國早就是個共和國,也早就沒有了貴族,但這個「馮」字,依然不但家族榮譽的標誌,同時還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馮德萊恩也一樣,她是絕對的「白富美」。

出生政治世家,家裡有錢有勢,她爸爸是基民盟的元老級人物,就連同黨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也不得不對她和她爸爸高看一眼。

因為家境太好,馮德萊恩的人生軌跡,簡直是一帆風順,先是在大學里讀婦產科,結果還沒畢業,她就先開始了親身體驗,懷孕生孩子了。

之後呢?是乖乖不得了,接二連三地生,一口氣生了7個。

丈夫呢?也是德國人中的絕對精英,年紀輕輕,在她生下第一個孩子沒多久,就去美國,在斯坦福大學教書了。

這有多牛呢?

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在世界大學中,它第3名。她丈夫年紀輕輕,就能在這種世界頂尖大學教書,顯然妥妥的是人生贏家。

家境好,丈夫優秀。

馮德萊恩的人生,絕對是順風順水,所以她在40多歲之前,除了念個醫學博士學位,外加「噼里啪啦」,德國生1個,在美國又生了6個孩子外,基本就沒工作過。

如果按照這人生軌跡,她這輩子,應該就是個家庭主婦。

但她的人生,很快就變了:短短十幾年內,她實現了人生的N級連跳!

先是當選為德國國會議員,之後很快入閣,當上德國國防部長,之後再升官,成為了歐盟委員會主席。

這種連級跳,非常不平常:

平民出身的人,就算再想從政,再怎麼努力,在德國這種國家,如果能趕上國會議員,都已經是非常大的成就。

德國的議員,想要當上部長,非常不容易,有的人一輩子當議員,卻就是當不了部長。

至於歐盟委員會主席,那更不得了:如果把歐盟看成一個國家,那它就是歐盟的總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馮德萊恩可能是個被家庭和生孩子耽誤了的政治天才?

才不是呢!

在她當國防部長期間,德軍軍紀鬆懈,裝備保養極差,甚至由此檢查,發現德國的戰鬥機,能飛的,不到四分之一,坦克的情況也差不多,所以她得了一個稱號:「德國有史以來最差的國防部長」。

政績這麼差,之前又一直在美國生活,她為啥在歐洲政壇順風順水,還能呼風喚雨呢?

只有一個原因:美國!

是美國,才把她扶植到這麼高的位置上來!

她被提名時,當時就有媒體報導說:當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推特上宣佈時,歐洲主流媒體一片錯愕,「此前沒有任何一家媒體預料到她的名字會出現在候選人名單上」。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最希望歐洲和中國脫鈎的,馮德萊恩這次,為啥突然「反水」了呢?

3

因為她前段時間的訪華,被我們這邊扇了一巴掌!

前段時間,西方媒體不斷炒作:在我們這裡,馮德萊恩受到了羞辱!

怎麼說的呢?

大致有這麼幾點:

一、馮德萊恩這次訪華,走的居然不是走外交通道,而是像普通旅客一樣,走普通入境通道;

二、她是和小馬哥一起訪華的,但人家小馬哥可是受到最熱烈、最隆重的歡迎的,而馮呢,沒馬克龍的很多超高規格待遇不說,行程安排也很簡單;

三、更讓她狼狽的是:原來說好的訪華行程是3天,但她可能待著實在沒趣吧,3天不到,她就跑回歐洲去了。

西方媒體這番話,其實很有那麼一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為啥呢?

我們請小馬哥來,肯定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一般來說,他這種級別的,如果要出訪,通常半年前就開始準備,整個行程也要反復推敲,充分協商的。

這一點從雙方事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也能看出來。

但馮德萊恩呢?她是「插隊」的,訪華不在中方的計劃之列,事先也來不及進行充分溝通準備。

我們這邊,不可能因為馮德萊恩的「插隊」,就把已經商量好的小馬哥的行程給變掉,也不可能讓她「插隊」訪華之後,更得寸進尺,再「插隊」進馬克龍的行程裡。

而且呢?

馮德萊恩這次,也是來者不善。

在訪華之前,她發表公開講話,說現在中歐關係並不平衡,所以需要對中歐關係進行「重新平衡」,進而降低歐盟對中國的依賴,避免自身承受額外的安全風險。

她甚至還說:「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已經被凍結,但這還不夠,歐洲應該在對華問題上保持「更為大膽」的態度。

還沒上飛機,就引來了我們的批評,說她的講話有相當嚴重的錯誤,如果不是對我們沒有足夠瞭解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立場和政策進行了刻意錯誤解讀和歪曲。

到了我們這裡,她更囂張:要我們不得援助俄羅斯,還要中國不得對蛙島怎麼怎麼樣,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可謂是完美地執行了美國的決定。

結果呢?

她先是被當場洗臉,之後就灰溜溜地,坐民航客機,跑回了歐洲。

按照這個經歷,她應該惱羞成怒,和我們徹底翻臉才對,是不是?為啥她會突然變得對華友好,甚至說起連美國人都不想聽的話呢?

4

這就得從她回去後,遇到了什麼說起。

歐美的媒體,大多掌握在美國人手裡,所以它們鋪天蓋地,說馮德萊恩受到了羞辱,言下之意,當然是想挑撥中歐關係。

但是呢?

弄巧成拙,這番宣傳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很多歐洲和全世界的網友,甚至連我們兩個討厭鬼鄰居,一個印度,一個韓國的網友都知道了:馮德萊恩就是美國的人。

然後呢,當這些媒體大肆報導時,無數人湧入馮德萊恩的社交媒體留言,各種花式嘲笑,說她活該。

歐洲的領導人呢,也對她非常不滿。

像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就直截了當,對媒體說:馮德萊恩這次跑中國,是自作主張,不能代表歐盟的立場,關於中國的事,「你應該跟我協商」。

他還順道說:我們歐盟機構的領導人,如果出訪,都是可以坐專機的,你訪華時為啥要坐民航客機,你是啥意思?想標榜自己清廉,還是另有所圖,事先就策劃好,想製造事端,回來對我們歐洲人賣慘?

被批得要死。

然後呢?

馮德萊恩本來挺喜歡發社交媒體的,往往一天數推,至少一天一推,結果她回歐洲後,就一反常態,停了十天,之後才勉勉強強地,前天發了一推,祝烏克蘭人民復活節快樂。

之後呢?

更是在18日歐洲議會的發言中,她一反常態,猛烈地稱贊起我們來。

這說明了什麼呢?

可以和這件事聯繫起來:當年我們曾經想加入歐洲的導航系統,也就是伽利略計劃,但是歐洲人是怎麼幹的?它們拿了我們的錢,不讓我們參加各種核心業務,最後還逼著我們退出了。

等到我們2021年,把3名航天員送入空間站核心艙之後,歐洲人是怎麼幹的?

它們發了一封賀信:中間一句話是這樣的,祝賀我們將3名「taikonauts」送入空間站,很顯然,他們是特意把「航天員」的英文「astronauts」替換成「taikonauts」以示尊重。

而「taikon」呢?

則是由漢語拼音音譯過來的「太空」,特指中國太空宇航員。

側面也反映出歐美人實質上都是崇拜強者的,只要你比他們強,那他們就會尊重和正視你;在很多時候,你如果不給點顏色他們看看,他們反而會覺得你軟弱可欺,進而得寸進尺。

從不管是馮德萊恩回去之後大贊我們,還是用「taikonauts」這詞,都說明瞭同一個道理:西方文明是個崇拜強者的文明,溫良恭儉讓從來不是西方道德標準,你力量就多強,就展示多大的力量,體現出多強勢的態度,那才能贏得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老規矩,來個總結。

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人家對你啥態度,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第二句話是: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