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造不出化肥,也造不出子彈

一棵青木

印度自稱為大國,我們也覺得印度至少稱得上是半個大國。

但這樣一個人口高達14億的國家,卻造不出化肥,也造不出子彈。

化肥,一種很基礎很廉價的物資,合成方法已公佈高達百年以上,在大學課本上就能輕易學到。

在2021年全球飢餓指數排名中,印度在116個國家中排名101位,屬於「重度飢餓」的國家,全國嚴重缺糧,需要大量化肥來提升糧食產量。

但印度造不出化肥,每年都要進口天文數字的化肥,這幾年勒緊褲腰帶花巨資投建化肥廠,全套設備和技術還是從我們中國買的。

為什麼印度造不出化肥,這麼簡單的技術都不會,我簡單說一下。

首先,造出化肥很簡單,甚至實驗室裡的大學生都能用土法合成化肥,但造出便宜的化肥很難。

造出化肥是低科技,比如尿素甚至簡單到你把尿液加熱下就能獲得,但能把尿素售價壓制在一袋100元以內的技術,是絕對的高科技。

別說今天的印度不會,以前的中國也不會。

化肥有很多種,我以尿素舉例。

合成尿素的第一步,需要空分設備,其作用簡單的說就是把空氣變成液體,再從中分離出氮氣。

有了氮氣,你才有可能製造尿素,為植物補充氮元素。

想製造空分設備,最基礎的入門條件就是擁有能承受-189℃超低溫薄壁換熱器、容器、高壓液氧泵等。

如果你知道如何製造這些,那你就知道如何製造火箭燃料箱。

第二個難點,汽化爐,簡單的說這東西的作用就是把煤炭粉末轉化為合成氣,然後準備進入下一步的反應。

當然汽化爐的產物不僅能用來製造尿素,還會用來製造其他化肥和甲醇、乙醚、甲醚等一系列化工產物,就好像空分設備在分離氮氣的同時也會分離出大量的高純度氧氣當副產物一樣。

所以煤化工是一體的,會在一個巨大的工廠裡進行多層次反應,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而製造汽化爐,別的不說,最基礎的門檻就是你需要一個能承受70個大氣壓和1300℃的容器當爐子。

你要是連反應的容器都沒有,還談什麼汽化爐反應對吧。

而這個最基礎的門檻技術如果你掌握了,那製造這種反應爐的特種金屬拿過來就可以製造低配版的航空和火箭發動機。

當年蘇聯製造化肥廠的「化工自動化設計局」,本身就是火箭發動機廠。

最後一個基礎門檻,合成塔,巨大合成塔一般都有十幾層樓那麼高,可以承受150個大氣壓和450℃的溫度。

150個大氣壓代表什麼?

代表合成塔在使用壽命期間,只要出現一絲裂縫,整個合成塔就會瞬間變成巨大的炸彈。

海水中每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大部分潛艇的最大潛深是300米,其外殼能承受的大氣壓不過30個。

而能承受150個大氣壓的材質如果造成潛艇,可下潛1500米。

所以只要你能造合成塔,把這個十幾層樓的合成塔放平了,那直接就可以當深水潛艇用。

全世界能製造深海載人潛水器的國家以前只有4個,分別為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最大工作深度不超過6500米,所以製造合成塔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也是這4個。

全球第五個突破這項技術的國家是中國,製造的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突破了7000米,所以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可以製造現代化大規模合成塔的國家,且技術目前世界最先進。

以前我所說的幾個,都只是最基礎的門檻,是從化肥廠外面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外表設備,裡面蘊含的多種設備難點不一而足,很不簡單的設備其實很多,這裡就不逐個列出了。

在我們今天嘲笑印度造不出自己的化肥的時候,連化肥廠設備都要從中國買的時候,其實應該銘記,中國在十幾年之前其實也造不出自己的化肥設備。

1949年新中國建國時,美國的化肥產量是426萬噸,日本是62萬噸,印度是2萬噸,而中國是0.6萬噸。

中國第一個現代化肥廠是蘇聯援建的吉林肥料廠,其一座廠的化肥產量直接等於當時中國全國的化肥產量。

除了在50年代找蘇聯援建化肥廠外,貧窮積弱的新中國還左右逢源,找歐美援建化肥廠。

上世紀70年代,利用美蘇矛盾,毛主席果斷拍板拿出43億美元國家外匯,從歐美引入設備建設了13座現代化大型化肥廠,每座化肥廠的產能高達30~50萬噸之間,這就是鼎鼎大名的43方案。

和如今千萬噸產能的化肥廠比起來,年產30萬噸的化肥廠太落後了,但當年都是高科技。

因為拿出了43億美元買化肥廠設備,導致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時全國外匯儲備才只有2億美元,領導人出國都沒零錢都沒有,這13座化肥廠對中國的重要性可以從外匯儲備的數量上略窺一二。

隨後中國慢慢研究,慢慢突破,逐漸掌握了製造現代化肥廠設備的能力。

到了90年代末,中國終於具備了製造現代化肥廠,部分零件的能力。

然後中國開始在化肥廠行業開始逐漸的國產化替代,突破一個就替換一個,從維修化肥廠損壞的零部件開始做起,報價是歐美原裝廠商的1/10。

直到2010年左右,中國才終於掌握了現代化肥廠全套技術的製造能力,實現了現代化肥廠全套零部件的國產化。

在化肥廠零部件逐漸國產化的同時,化肥廠設備在中國的售價也開始飛速降低,帶來的是中國化肥產能的急速提高。

當年很多縣城都有小型化肥廠,幾萬噸級,全國共建設了1533個,基本每個縣都會放一個,用的是以前的老式小型化肥設備。

只要是縣城出來的孩子都會知道一個現象,那就是全國所有的縣化肥廠都倒閉了,巨大的設備和廠房近十年來都荒無人煙,本地居民每次路過時都不勝唏噓,說這是我們縣當年多好多好的單位。

這些縣化肥廠全體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突破了現代化大化肥廠設備的國產化製造技術,而大化肥廠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小化肥廠,當設備降價後直接導致小化肥廠再也沒有了存在的市場價值。

2015年,中國化肥行業的產能就急速攀升至2億噸,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巨型現代化肥廠比比皆是,但實際全國化肥的年產銷量不過5000~6000萬噸,高達1.5億噸產能閒置。

捲成這個樣子後,全球的化肥價格被中國人打成了白菜價,化肥廠設備的價格也被中國人打成了白菜價。

然後中國就開始對外國輸出中國的化肥廠設備了。

所以其實不用嘲笑印度造不出化肥,其實就連中國自己以前也造不出化肥,設備全是從歐美蘇買的,直到2010年之後才實現全部國產化。

看看中國如今2億噸的化肥年產能,全球到處推銷自家化肥廠設備的勁頭,再回想1949年時中國僅0.6萬噸的化肥年產量。

不勝唏噓,天差地別。

中國人永遠也不會缺化肥用了。

說完了化肥,說子彈。

子彈的製造技術屬於軍事機密,沒辦法瞭解太多細節,但可以把印度為什麼造不出子彈的原理稍微說一下。

製造子彈很簡單,當年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敵後軍工廠,工人用簡易工具都能手搓子彈出來供應軍需,更別提如今的印度了,製造子彈那是肯定沒問題的。

但能製造子彈,能能大規模生產廉價且質量合格的子彈,那是兩碼事。

有些國家的子彈製造成本是5元一發,而有些國家的子彈售價才5元一發。

除碾壓式的價格優勢外,還有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良品率。

每發子彈看起來都一樣,但其實每發子彈都不一樣。

即便是同一台機器,同一個操作工,造出來的子彈都不一樣。

機械振動,熱脹冷縮,材料差異,很多個環節到會導致子彈出現細微的誤差,而這些誤差累積起來,會在子彈發射時導致子彈在高速旋轉時產生飛行誤差。

同一把槍,同一個位置,同樣的空氣條件,不同的子彈點射時彈著點都是不一樣的,其最終落點會分布在一個圓圈裡,這個叫射彈散布。

質量越好的子彈,這個圓圈越小,子彈打的就越准。

而質量差勁的子彈,一開槍有時候子彈都不知道飛哪去了。

但和啞火和炸膛相比,彈著點都算小事了。

子彈是靠撞針和內部火藥激發的,這種設定就決定了子彈的可靠率永遠不可能是100%。

一旦遇到不可靠的子彈,有的啞火,有的炸膛,都會造成極嚴重和惡劣的影響。

子彈啞火這事,在很多書上和電視劇裡都看得到,當樂子看,但當兵的人如果打仗時遇到啞火,那就完全是另一種感受了。

一把槍30發子彈,當你遇到敵人時拔槍開火,結果突突突到第13發子彈的時候卡殼了,請問這個時候你是什麼感受?想不想罵人?

所以彈藥可靠性不高是一個非常打擊士氣的事情,要是士兵不敢保證自己手裡的槍一定能響,他們在很多戰鬥中就會畏手畏腳,導致戰鬥力大損。

如果是造槍,哪怕是最難的拉膛線,只要你捨得淘汰次品,多拉廢幾條膛線總能製造出良品的。

但偏偏子彈這東西無法檢查出誰是次品,因為只有開火時才能檢查,所以只能檢查一批次子彈的良品率。

良品率99.9%,就代表每1000發子彈裡必定有一發啞火的,但你永遠不知道這到底是哪一發,無法把這個次品剔除來把良品率提升至100%,只有打仗開火的時候才會知道,代價是士兵的人命。

除啞火外,質量不行的彈藥還會引發炸膛事故。

印度曾經以500萬美元一架的價格購買了美國M777火炮,但拒絕了美國的彈藥,想用印度國產的155毫米炮彈替代。

結果第一次試射就炸膛了,整個大炮被炸成了廢鐵。

士兵手裡的槍如果在開火時炸膛,那是比啞火還惡劣的事故,對士氣的打擊將是無以倫比的大,開槍都要戰戰兢兢的話那會嚴重削弱戰鬥力。

所以印度的子彈基本全靠從外國買,自己造不出來。

因為缺外匯,而子彈是有儲存年限的,且儲存時間越久良品率越低,所以印度的彈藥儲備相當的少。

印度軍隊的彈藥儲備量只能支撐10天的激烈戰鬥,打完就沒有了,必須立即從外國採購。

1999年爆發的卡吉爾衝突中,印巴兩國為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就大打出手,結果印度全國的子彈都在極短時間內被打空了,不得不緊急從以色列進口了5000萬發北約制式彈才勉強維持戰鬥。

前幾年印度覺得這個彈藥儲備量可能有點低,就把儲備量提升到了能支撐15天戰鬥的水平,但並沒有進一步提升。

因為印度覺得,既然彈藥可以隨時買最新鮮的,那就沒必要儲備那麼多,浪費錢,反正印度的歐美朋友多的是,都願意賣印度子彈。

反觀中國就不一樣了,從抗日時期就堅持彈藥的自主生產,不管成本多高都用國產的,年復一年的科研攻關,最後終於研發出了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子彈製造工藝,價格極低,良品率極高,性價比碾壓全球。

這和歐美技術封鎖無關,七八十年代歐美和中國最親密的時候我們也都在堅持軍工國產化。

印度有爭霸世界的雄心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在連武器彈藥都要靠進口前提下還有這個雄心且堅持到底,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所以吧,中印兩國的思維方式還是有差別的,且很大,你說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