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潰敗,末路狂奔的時刻到了

史客郎

之前說過的那場超級風暴,正在慢慢成型中!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剛剛看到了幾條消息,連珠炮式的。

第一條消息是美國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局發出的,它說:我們已經同意監管機構已接管第一共和銀行了!

啥意思呢?

就是這家銀行也和之前的硅谷銀行、簽名銀行一樣,被抹了脖子了!

在美國銀行中,第一共和銀行排名第十四。

所以它是兩個月內倒閉的第三家美國大型銀行。

第二條消息是:美國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局已指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第一共和銀行的接管人!

這是常規操作。

之前的硅谷銀行、簽名銀行,也都是這麼操作的!

第三條消息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說,它已經和摩根大通談定了,第一共和銀行將賣給摩根大通,並5月1日,將會改頭換面,作為它的分支機構存在。

對這三件事,該怎麼看呢?

我們還是用剝洋蔥的辦法,一層層剝開,看看裡面究竟藏了哪些東西。

第一層是:這三重操作,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先說結論吧!

簡單一句話:這次美國銀行的連環雷,暫時被止住了!

但它這次能被止住,一點都不是意外的事。

對這件事,我們前兩天就作過這樣的判斷:

首先,第一共和銀行肯定難逃一死。

現在它果然沒了。

當時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傳出消息的時間,實在是太特別了!

美國銀行倒閉的規律,我們之前介紹過:它們通常會選擇星期五,再把消息傳出!

為啥呢?

因為週六和周日,是休息日啊!

股市什麼的,都不開市啊!

對市場衝擊就小。

所以美國的監管機構,特別喜歡利用這兩天的時間空檔,來處理銀行倒閉的問題,等到週一時,這個被處理掉的銀行,就可以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第一共和銀行不行的消息傳出,是在當地時間4月28日,正好星期五。

今天呢?

美國和我們時差10多個小時,也已經到5月1日,算星期一了。

現在呢?

乘著這兩天的空檔,整個銀行倒閉到「重生」的「三步走」流程,也走完了:

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局同意接管;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被指定為接管人;

摩根大通收購第一共和銀行。

這件事怎麼來形容呢?

我們之前就說過:現在美國的銀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隨著美聯儲加息,基本上都變成了一個個雷,而且還都用一根根導火索連著!

所以美國的相關部門得幹嘛呢?

它們得不斷地,不管用澆水,還是手掐,把已經爆雷的銀行和其他銀行之間的導火索,給掐斷!

免得引起連鎖爆炸!

所以這次,它們利用這個週末,利用銀行倒閉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又把導火索掐斷了一次!

於是一個問題來了:接下來,會不會有下一個銀行?

這又得剝開第二層洋蔥。

還是先說結論吧!

答案是:會的!

為啥呢?

因為美國很多中小銀行,和已經倒閉的硅谷銀行、簽名銀行,還有這次的第一共和銀行一樣,都買了不少美國國債債券。

這些債券可都是量化寬鬆時代發出的呀!

所以利率極低!

美國過去10多年,可一直在搞量化寬鬆,利率極低的呀!

習慣成自然。

自然成慣例。

時間長了,大家普遍都覺得:這種低利率,基本不可能再變了。

什麼一種感覺呢?

有點像前些年買房子,不說全部吧,至少相當大一部分人都覺得房子買了,就是賺了。

結果呢?

萬沒想到:在去年3月,美聯儲突然加息了!

還是暴力加息!

這種暴力加息,造成什麼一個結果呢?

因為大家都買了美國國債,情況差不多,就以硅谷銀行為例吧!

這家銀行的投資風格,憑良心講,還是挺謹慎的:它買進了一些非常保守的金融產品,包括美國國債,按照當時的情況,絕對不會虧的那種,整體年利率有說1.6%,也有說1.73%。

反正不高,風險極小。

它當時要給儲戶的年利率,是多少呢?

大約是0.25%。

這中間就有利差了嘛!

照理說,這種投資肯定是賺的呀!

而且因為很長時間,都是低利率,都是銀行放水的狀態,所以這10多年來,搞企業經營的人,算它資金成本時,就一直都是按照很低的利率,或者乾脆按零利率來算的。

而且以此為基礎,把錢借出去了,或者買了長期債券、投資組合之類的東西。

結果好了,你美聯儲突然加息到4個點、5個點,而錢銀行貸出去呢,不少就要6到7個點,甚至更高了。

有些銀行發出的信用卡,年利率甚至都到了22%,簡直是高利貸。

對這些銀行來說,就傻眼了:美聯儲這突然一加息,它資金成本就起碼到5%。

它之前買的那些投資組合,年收益率還不到2個點,怎麼覆蓋得了?

穩賺瞬間變穩虧。

還有更慘的事:美聯儲加息,都加到這麼猛的地步了,儲戶還能接受按原來的利率來存款嗎?

顯然不能啊!

那怎麼辦?

他們就要把錢取出,存在利率更高的銀行裡!

這段時間,美國銀行在幹嘛?

高息攬儲!

非常瘋狂!

到什麼程度呢?

連蘋果這種濃眉大眼、做手機的,都拋棄了當鋪思維,開始加入了!

前段時間,蘋果推出了一款美元儲蓄賬戶,化收益率高達4.15%!

簡直就是美國版的「餘額寶」!

你要是這些中小銀行的儲戶,會怎麼想?

肯定是趕緊把錢從銀行裡取出來,趕緊存到這些利率高的銀行裡去嘛!

這就容易造成存款流失,甚至造成擠兌嘛!

所以現在美國銀行,那是處處地雷!

一大堆!

絕對不止這3家倒閉的銀行!

說到這裡,有小夥伴要說了: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美國人不都是操作成功了嗎?

今後就按這種辦法操作唄!

看到一個銀行要爆雷了,就趕緊衝去,把導火索給掐了!

這種辦法,可行不可行呢?

這又得剝開第三層洋蔥。

我們不妨來看:美國現在能救這些銀行的,有哪些可能的機構?

一是美國財政部。

它都快到國債上限了,自身難保,根本就出不起錢。

二是美聯儲。

它也盡力了,像硅谷銀行出事時,它就非常激進,搞了個BTFP政策。

這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你現在的債券啦什麼的,值多少錢,我美聯儲不管。如果銀行破產了,你只要把它們拿來,我就按面值給你兌現!

差不多是跟銀行說:你們搞投資,虧了,我承擔;賺了,你們拿去。

簡直是完全托底,讓銀行包賺不賠。

人類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好事!

消息傳出後,連英國《金融時報》都看不下去,臭罵道:美國監管機構公佈的救援方案顯示,「資本主義正在我們眼前崩潰」!

為啥連《金融時報》都要罵呢?

因為在全世界,央行從公開市場購買主權債券或者其他債券的事,確實不少,但人家一般採用的是「現代抵押品估值法」。

啥意思呢?

就是央行在收購這些債券啦什麼的,在計價時,應該怎麼來算呢?

按市場價格!

不是它的面值!

甚至有時候,央行出的價,還會比市場價格低一些!

因為按照相關理論,央行在幹這種事時,必須盡可能地保守和謹慎!這樣才能降低道德風險,來維護金融紀律!

連這種爛操作,都趕出來了。

不能說美聯儲不努力了吧?

但它能幹的,最多也就到這裡了,因為要是再幹下去,市場對美元的信心,恐怕要崩潰了。

所以,這個重擔就得落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身上去了。

這家公司設立的目的,本身就是為銀行存款提供擔保。

但這家銀行有多少資產呢?

硅谷銀行爆雷前,有1800億美元。

處理它的事,消耗掉230億美元。

之後趕上簽名銀行爆雷,再次消耗掉一筆錢,但數目不詳。

然後呢?

又趕上這次第一共和銀行的事。

再消耗掉130億美元。

所以它現在的資產,最多也就1500億美元的樣子。

但它要覆蓋美國銀行負債,有多少呢?

說起來嚇死人!

7萬億美元!

這麼來形容這事呢?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好比一個小水池。

第一個草堆著火時,從它裡面抽水,把火給滅了。

然後第二個草堆著火了。

再從它裡面抽水,把火給滅了。

但是呢?

下面等著抽它水,去滅火的草堆,將會很多!

到時候它還像現在一樣,有足夠的水嗎?

再來幾個,就沒有了!

一旦它也沒水了,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銀行連環爆了!

說到這裡,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種救銀行,只是治標,難道不能來個治本的辦法嗎?

到這裡,又得剝開第四層洋蔥了:有過機會,但錯過了。

為啥這麼說呢?

我們在前面說過:美國這些銀行為啥爆雷?

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它們太習慣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了,結果美聯儲突然加息,它們措手不及。

那美國低利率的環境是怎麼來的呢?

這事我們之前也講過好幾次:美國打贏冷戰後,一時間覺得天下無敵,自己想幹啥就可以幹啥,狂喜之下為了華爾街能更快更好地賺大錢,搞了很多金融創新,結果引發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

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是伯南克,去年獲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搞出了一種理論:量化寬鬆。

因為情況緊急嘛,就拿出來用。

伯南克用的辦法是:美聯儲拼命印鈔票,然後把它們泵入美國的金融機構。

結果就是:危機暫時被壓下去了,美國卻受了內傷。

但這病,也不是不能治。

按伯南克自己的理論,危機過後,他就應該趕緊收水,搞出一場經濟衰退來,讓該倒閉的企業倒閉,該失業的人失業。

簡單來說,就是來個「市場出清」。

但人這玩意兒,你在台下,吹吹理論,那是很容易的事。

你在台上,要他真幹,那就得考慮很多事了。

伯南克只是美聯儲主席啊,他真要是搞出一場經濟衰退來,讓該倒閉的企業倒閉,該失業的人失業。第一個跳出來臭罵的,肯定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啊。

他當時才第一任,要是真按伯南克的話去做,第二任還用選嗎?

就算2012年競選第二任成功,奧巴馬也不可能讓伯南克去幹,因為他後面,克林頓的老婆希拉里正躍躍欲試,準備當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呢!

於是,這事就拖下來了。

直到2014年伯南克下台,他都沒怎麼收水。

然後呢?

又趕上特朗普上台,美國拖著病體,和我們打了場貿易戰,受傷更重。然後船漏偏遇連夜雨,疫情又來了,美國只好啓動核動力印鈔機,這傷就成絕症了。

對自己的情況,美國人非常心知肚明。

它也知道:這病要是再拖下去,恐怕就要自爆了!

怎麼辦呢?

它發起了一場「金融超限戰」!

這戰怎麼打的呢?

拜登和他那批人絕對能稱得上是胸有成竹,有條不紊。

大致來說,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裝傻。

拜登上台後不久,美國通貨膨脹就起來了。

就有人問財政部長耶倫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之前水放得太多了,會不會通貨膨脹啊?

他們倆不約而同,裝出一臉懵的樣子:什麼通貨膨脹?

這兩人,是美國金融界的頂級專家啊!

人家一臉懵,很多人馬上覺得,不是人家裝,是自己傻。

過了一段,通貨膨脹起來了,還挺猛的樣子。

又有人去問他們了。

他們倆又笑呵呵地,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放心啦,這種通貨膨脹,是暫時性的!

但在背地裡呢?

美國在幹第二步:拱火!

想盡辦法,讓俄烏之間,發生戰爭!

拱火拱到什麼程度?

看這個人就明白了:雷茲尼科夫,現在的烏克蘭國防部長!

他原來是烏克蘭副總理!

2021年11月,他主動要求降級,當了國防部長!

之後俄烏之間,就經常出事了!

去年2月24日,俄烏開戰。

第三步呢?

但俄烏開戰之後,耶倫和鮑威爾兩人突然把臉一抹,換了副嘴臉:我們美國的通貨膨脹,那可是相當地厲害啊!

怎麼辦呢?

惡病得用猛藥治!

暴力加息!

所以在美國宣佈加息之後,我們當時就說:這是它在對全世界發動了一場「金融超限戰」:挑起俄烏戰爭,讓避險資金都往美國跑;加息縮表,讓逐利資金也往美國跑。

目標是誰呢?

最先很可能是我們。

我們房企,當時借了不少外債,其中很多是以美元計的。

它很可能想利用這種暴力加息,造成突然緊縮,衝爆掉我們的樓市。

結果呢?

我們這邊發覺不對勁,搶先下手,對房企動手術。

美國暴力加息時,我們不但沒跟著加息,拼著暫時匯率下跌,還搞起了逆週期,開始放水!

這一年多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能感受到中間的驚心動魄吧?

能這麼幹,很能顯示經濟實力。

美國就沒辦法了。

所以呢?

就只能把目標轉向自家小弟,也就是歐洲、日本和韓國了。

結果它們果然承受不住,都出問題了。

但這能就救得了美國嗎?

不能。

因為上面講過,美國這病症,實在太老了,也太重了。

搞「金融超限戰」,類似金庸小說裡的七傷拳,傷人也傷己,所以對美國來說,它的時間窗口很有限,差不多只有1年多一點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必須在內傷發作之前,做到吸乾小弟,治好自家的內傷。

所以對美國來說,這是拼死一搏!

結果呢?

大家現在也看到了。

在這1年多的時間裡,歐洲和日韓,確實遭受了重創!

但美國沒能完成吸乾它們的目標!

而美國自己積累已久的內傷,卻開始發作了!

最近這兩個月,美國為啥銀行不斷爆雷?

就是內傷發作的先期徵兆!

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美國就極度尷尬了!

它能怎麼辦?

能選擇的空間,非常有限!

一種選擇是既然事情都到這一步了,那就乾脆一條道走到黑,咬緊牙關,和歐洲、日韓死磕到底,繼續加息!

說不定歐洲和日韓會先倒呢?

那美國豈不就能大快朵頤了嗎?

但這種選擇,風險非常大。

因為美國這些銀行,為啥爆雷?

就是因為美聯儲加息啊!

如果繼續加息,豈不等於覺得一個超級大的火把,在炸藥堆裡亂跑?

一旦失手,可是會把美國炸上天的節奏啊!

另一種選擇呢?

那就是美聯儲認慫,結束加息,掉過頭,猛烈地搞降息,猛烈地搞開閘放水。

這種辦法,會讓美國病症更重!

更無藥可治!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它至少比現在就死,就自爆掉要好啊!

近段時間,第一共和銀行股爆掉,美國股市為啥上漲?就是不少機構在賭:美聯儲這次會認慫!

說到這裡,可以來個總結了。

第一句話是:留給美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它必須作出決定:究竟是拼著自爆的危險,去搏一把命;還是放手認慫,換能多活一段時間!

再過3天,美國當地時間5月4日,美聯儲要開議息會議,它就得作出!

第二句話是:不管3天後美國作出什麼選擇,這次它都敗了。

我們前面說過,美國利用俄烏戰爭的機會,發起一場「金融超限戰」,但它內傷太重,所以時間窗口很有限,差不多只有1年多一點的時間。

現在時間已到!

但它的目標沒能實現!

現在它只能在快速自爆和再吃一劑猛藥,然後慢慢等死之間,選擇一個!

什麼叫末路狂奔?

這就是!

第三句話是:對美國,我們現在根本就不用理它。

近段時間,美國人突然變得非常「熱情」,這個放話說要想來我們這裡,那個也放話說想來我們這裡,甚至還說出不會和我們脫鈎之類的話來。

這些放話,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人的自救之道。

不管是經濟,尤其具體到金融,其實挺講究「信心」這兩個字的。

他們其實所想的,無非是借著來我們這裡,給自家的市場加點信心,為今後不管是繼續加息,還是放手認慫,多加一點籌碼。

理它,就是白白給它送牌,但大家好像沒這麼好的交情吧?

還是把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話加上吧:拜登和他的那批人哪,總是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地把所有事都搞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