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琉球的命運,就認清了世界的真相

觀雨大神經

在琉球群島中有一個叫慶良間群島的小群島,它景色優美,離琉球本島(日稱沖繩島)很近,是著名的潛水勝地。

不過在70多年前的一天,這裡曾發生過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件。

那一天島上的一些居民突然對自己的家人和鄰居痛下殺手,在把家人和鄰居殺完後,他們又集體自殺。

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正值1945年美日沖繩戰役期間,準備進攻沖繩島的美軍打算先拿下慶良間群島,將其作為前沿基地。

於是島上的日軍自然就要進行防守,那麼他們打算怎麼個守法呢?

先殺一下島民再說。

日本人的腦迴路真的是異於常人,你打仗就打仗,沒事跑去殺島民幹什麼?

按照日軍的說法,這麼做是為了保障「軍隊的戰鬥行動不受非戰鬥人員打擾」。

也就是說殺你是因為怕你打擾我認真作戰。

在這個奇葩的理由下,日軍用洗腦和逼迫的方式勒令島上的居民自殺,於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最終慶良間群島的1000多居民幾乎被屠戮殆盡,這下日軍終於可以「認真作戰」了。

然而等美軍真打過來的時候,這幫人跑的跑降的降,總共就沒放幾槍。

被俘的日軍:

美軍攻佔慶良間群島僅用時5天,傷亡僅為31人,還不到死亡島民的零頭。

這城門失火,燒的全是池魚,然而這只是日軍琉球大屠殺的冰山一角。

在整個沖繩戰役中,日軍陣亡10萬人(包括2萬多強徵的琉球壯丁),美軍陣亡2.8萬人,那麼琉球居民死亡了多少呢?

當時琉球登記在冊的人口是47萬人,結果美軍戰後一清點,發現島上只剩下11萬人。

琉球死難者中真正死於戰火的很少,大多數是被日軍屠殺,根據專家的估算,琉球居民被日軍直接屠殺的數量在27萬以上。

此時的琉球並非剛剛被日本侵佔,而是已經被日本佔領了60多年。一代人都過去了,琉球人還是沒被日本當人看。

那麼琉球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遭此劫難呢?

這個群島在歷史上一直都沒有什麼存在感,主打就是一個與世無爭,如果硬要說有什麼錯的話,那就是它太過弱小。

今天各國對日本控制琉球的現狀早已習以為常,不過我國外長最近特意提醒了一下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

琉球並非日本領土。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要重提琉球問題?今天的琉球到底面對著一個什麼樣的處境?日本對琉球的控制又是否合法呢?

看懂了琉球的命運,你就認清了這個世界的真相。

從與世無爭到瀕臨亡國

琉球群島在廣義上包括了從台灣省到日本九州之間的一長段島鏈,在狹義上則指日本目前的「沖繩縣」區域。

在中國隋朝時期,隋煬帝派去尋訪海外異俗的將軍朱寬發現了這個群島,並將其命名為流虯。

後來在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虯」字意為「幼龍」,犯了皇家忌諱,所以更名為流求。

到了1372年,明朝又把它改名為琉球,並正式遣使前往,從此中國就與琉球王國建立了宗藩關係。

在這以後,每一世琉球國王都要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向中國稱臣納貢並使用中國的年號。即使是中國國內的改朝換代也沒有改變這個關係。

日本從17世紀開始逼迫琉球向自己進貢,所以後來琉球就保持著同時向中日兩國進貢的狀態。

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是小國的宿命,不過總體來說日子還是比較安穩的,只是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就走到了盡頭。

1873年,日本單方面宣佈琉球受日本內務府管轄,並開始阻止他們繼續向中國進貢。

1875年,日本派遣內務大臣親赴琉球,督促他們斷絕和中國的外交關係,同時還向英國訂購了一艘3700噸級的現代化蒸汽鐵甲艦。

眼瞅著山雨欲來風滿樓,亡國進入倒計時,琉球國王趕緊在1876年派出使者去大清要人。

面對這個局面,1877年上任的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也力諫清廷拿出實際行動去壓滅日本氣燄,以絕後患。

「現在日本國勢未定,兵力未足,應當乘機與之爭衡,若只為息事,隱忍遷就,琉球必滅!」

意思是趁著現在日本國力還不強,咱得趕緊出手,如果一味忍讓,琉球肯定會被日本吞併。

此時的清朝已經開展了十幾年的洋務運動,比日本明治維新的時間更長,綜合實力強於對方。如果馬上購買軍艦並出手干涉,是完全有能力扭轉局面的。

洋務運動中興建的江南製造總局:

然而清朝唯一的動作僅僅是「據理力爭」,這樣的態度最終導致何如璋無可奈何地成為了「預言家」。

1879年,日本僅派幾百人就輕鬆佔領了不設防的琉球王國,並在同年將其改為天皇直轄的「沖繩縣」,這段歷史被日本稱為「琉球處分」。

清朝選擇袖手旁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當時西北邊患未平、海軍裝備落後等等。

不過所有的原因其實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不划算。

從眼前利益來看,琉球王國的存亡對清朝影響有限,而為了他們去跟日本開戰則風險巨大,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毀掉洋務運動攢下來的「罈罈罐罐」。

於是清政府把小算盤這麼一扒拉,遂決定以口頭抗議為主。

這個思路不能說錯,就是格局太小。

日本侵佔琉球這件事並不是只和琉球有關,它關係到的是整個東亞的秩序。

清朝雖然之前被西方列強揍得滿地找牙,但在東亞這條街上仍是最靚的那個仔,所以東亞諸國之間的秩序仍是在由清朝維持。

救援琉球雖然有成本,但從維持秩序的大局來說是划算的。

反之如果放棄琉球,雖然看似沒什麼損失,但卻等於向世人宣告現在即使是東亞國家也可以隨意踐踏你的秩序。

既然如此,別人以後肯定會得寸進尺。

果然,15年後日本捲土重來,挑起甲午戰爭。

這一次清朝不僅丟失了重要的藩屬國朝鮮,還葬送了整支北洋水師,最終喜提割地賠款結局,幾十年洋務運動攢下來的「罈罈罐罐」被人一次性打包帶走。

辜負琉球的清政府終於被自己當年的鼠目寸光反噬。

從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琉球問題的起源就是日本在19世紀70年代侵佔琉球的這個「琉球處分」事件。

不過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到近代,這個時候你就算是明搶也得白紙黑字的留個協議,不然你的既得利益就沒有「保障」。

那麼日本侵佔琉球後有沒有跟清朝簽訂過什麼協議來確認這個現狀呢?

當時在美國的調停下,日本確實拿出了一個條約:《琉球條約》及《酌加條款》。

該條約把包括琉球本島在內的大部分群島劃歸日本,剩下南邊僅佔全琉球三分之一的先島群島則劃歸清朝。

日本允許清朝在這個群島上給琉球復國,也算是給清朝留了個面子。

那麼清朝簽了嗎?

清朝並不想簽。

琉球的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琉球本島(日稱沖繩島)上。至於日本扔出來的那個先島群島,基本都是些貧瘠的荒島,根本沒法大規模居住。

所以所謂的「允許琉球復國」只是個幌子,簽下這個條約就等於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徹底吞併。

清朝雖然慫不拉幾的不敢動手,但在立場上肯定是反對日本吞併琉球的,所以也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可以把琉球北邊的奄美群島劃歸日本,但中間的琉球本島還是要留給琉球。

大清現在態度有了,方案也有了,就是沒有底牌。在這個世界上,靠拳頭拿不到的東西,靠嘴巴更沒戲。

所以日本不僅沒有讓步,反而還威脅清政府,如果不接受條件就進犯中國海疆。最終清政府正常發揮,選擇妥協,同意了日本的分島方案。

於是雙方在1880年10月達成共識,並約定三個月後正式簽約。

這個字一旦簽下去,琉球王國就會從法理上被徹底抹除,一點念想也沒辦法留給後人了。

但事已至此,局面已然無力回天,接下來的三個月不過是走走程序、準備準備文書而已。

然而就在這個絕望的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硬是用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一命換一國

1880年11月20日上午,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外來了一個30多歲的中年男子。

此人名叫林世功,是琉球使臣之一。

這些使臣在1876年就被琉球王國派到清朝求援,到現在已有5個年頭。

他們在這5年裡輾轉多地,想盡了一切辦法,後來甚至每天跑到上朝的必經之路上守候,一碰到清朝大臣就跪地哭訴,但終究還是沒能搬來清朝的救兵。

個人的力量在歷史的車輪面前非常渺小,更何況他們只是幾個「彈丸小國」的使者,清廷的官員本來就不怎麼重視。

這幾個無可奈何的琉球使臣只能寄希望於神佛,定期去關帝廟祈禱國運。

然而他們等來的卻是清政府準備和日本簽約的消息以及清政府打發他們回家的幾百兩路費。

這下徹底沒希望了。

如今林世功再次站到了這個自己曾多次請願的總理衙門前,當著所有人的面,留下了一首詩: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

大意是我已經為國家奔走了五年,現在就要為國家盡忠了。我死後,希望我的國家還能夠繼續存在下去,自古忠孝難兩全,以後家裡的父母就靠兄弟們了。

詩罷,揮劍自刎,死在了總理衙門前。

總理衙門:

周圍的人群大驚失色,人們這才反應過來:林世功今天是來死諫的。

這位亡國之臣決定最後拼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換取國家的一線生機。

林世功殉國的消息傳出後,清廷震動,朝臣們不禁紛紛感嘆:

「此誠忠臣也!實屬可憫。」

一個人可能無法改變事情的結局,但永遠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所以再小的國家也有脊梁,再大的國家也有跪物。

雖然我們都知道清朝在後來還有巨大的下滑空間,但至少在那一刻,清廷確實感受到了尊嚴的份量。

大家都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現在一個偏遠小國的臣子都能以身殉國,自己作為天朝的大爺,這字還怎麼簽得下去?

於是清政府就此硬氣了一把,推翻了之前和日本達成的共識,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即使在十幾年後清政府跟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裡,也沒有明確規定琉球的歸屬問題。

所以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文件承認過日本佔領琉球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日本對琉球的統治從來就沒有任何法理依據。

林世功真的改變了一些事情。

正因為琉球地位的不確定性,所以在二戰結束後,琉球被定義為「從敵國剝離的領土」,主權地位進入到了一個待定的狀態。

也就是說它不在日本領土的範圍內,但具體怎麼處理還需要國際社會進行商議。

那麼國際社會是怎麼處理的呢?

國際法

戰後日本的全境都被美國控制,不過美國當然沒工夫去直接管理這麼大個國家,所以在具體的行政上還是要依靠日本政府這個「中間商」。

但美國對琉球則進行了「分離處理」:該群島在戰後並不由日本政府管理,而是由美軍代表盟國進行直接統治。

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二戰的盟國陣營從來就沒有把琉球看作是日本的一部分。

實際上早在戰爭結束前的開羅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先後兩次向蔣介石提議過戰後將琉球交給中國。但不知蔣介石出於何種原因,兩次都表示了拒絕。

當然,對日本領土範圍最權威的定義還是在中美英三國1945年發佈的《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里(簡稱《波茨坦公告》):

「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首先明確《開羅宣言》是所有條款的基礎,然後就是確定了日本主權的覆蓋範圍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這四個島。

當然,日本畢竟是個島國,周邊總有些零碎的小島,所以從現實出發,《波茨坦公告》也允許部分零碎的小島划入日本的主權範圍內。但至於具體是哪些小島,得由「吾人決定」。

這個「吾人」就是《波茨坦公告》的發表國,即中美英三國。

也就是說在琉球群島的歸屬問題上,除非中美英三國都同意琉球群島的主權歸日本,否則琉球群島就不屬於日本。

現實中不要說三國同意了,連一國同意都沒有。

所以琉球群島和日本的關係其實已經被國際社會定義得十分清楚了,那就是沒有關係。

另外《波茨坦公告》是建立在《開羅宣言》的基礎上的,而《開羅宣言》對日本領土的處理有一個非常直接的條款:

「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意思就是要將日本驅逐出之前那些被他們武力奪取的土地。

而琉球群島就是典型的「被武力奪取的土地」,因為之前什麼條約都沒簽,所以現在連一份可以用來掩飾的文件都沒有。

這就是當年林世功用命換來的一線生機。

在戰後具體的管理中,盟軍基本上是默認北緯30度線附近為日本和琉球的邊界線。詳情可見1946年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部發佈的《關於若干外部地區在政治上行政上和日本分離的備忘錄》。

另外1948年3月25日美國國務院的 PPS/28號檔也對日本的領土範圍有明確的表述:

「有理由認為,沖繩以及琉球島鏈的中部和南部不是屬於這些‘小島’的範疇(指《波茨坦公告》中的「其他小島」),對於最高司令部所提之北緯30度邊界線的接受,構成了一種默示的國際認可,即該線以南的琉球已經不再被視作日本的一部分。」

日本面對這個局面倒也不是完全躺平,他們在1947年非常不要臉的去請求美國看在「日本對沖繩的感情」的份上「歸還」琉球群島。

這是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站不住腳,開始打感情牌了。

但我尋思著你們對琉球群島有哪門子感情呢?島民都被你們差不多殺乾淨了吧。

當時的盟軍駐日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對這個奇葩的要求是這麼表態的:琉球人不是日本人。

所以琉球群島不屬於日本領土是一個在法律上板上釘釘的事實,哪怕日本屠殺了再多的琉球人,移民了再多的日本人去「鳩佔鵲巢」,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可以說戰後確立的一系列國際法規都站到了琉球的這一邊,當年林世功用鮮血澆灌的一線生機終於要開花結果。琉球像其他殖民地那樣擺脫殖民統治,實現自己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然而今天的琉球群島居然又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日本全面控制,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規則發明家」

我們剛才一直在討論國際法規,但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國,尤其是像美國這樣的霸權來說,法律這種東西只有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是法律,在對自己不利的時候那就是張廢紙。

只要願意,他甚至可以隨時「發明」個新的規則出來。

美國人之所以在開羅會議的時候那麼大方地提議把琉球交給中國,並非因為他們大公無私,而是因為他們當時確實不需要這裡。

按照二戰末期的世界格局,美國在東亞的敵人只有日本,琉球群島不過是拿下日本的跳板。等真的拿下了日本,這些散落在大洋上的島嶼就沒什麼太大的用處了。

就算以後跟蘇聯成為對手,琉球群島這個位置也不是什麼戰略要衝。

因為當時的中國還處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遍地都是甘當列強代理人的軍閥和買辦,這裡更有可能成為未來各國博弈的「棋盤」。

所以戰後的世界風雲似乎跟琉球沒什麼關係,怎麼處理這個群島美國根本就無所謂。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中國人在戰後拒絕成為列強棋盤,最終將各路代理人消滅並成立了新中國。這就導致中國大陸再無列強的立足之地,於是東西方博弈的戰線就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現在的第一島鏈。

這一下琉球和日本都成前線了。

面對這個劇變的形勢,美國決定推翻之前的安排,重新佈置東亞棋盤。

而這就意味著他要開始發明新規則了。

1951年,美國拉來了50多個國家在舊金山簽署了《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簡稱《舊金山和約》。

這個條約主要解決了日本戰後的領土和國際地位等問題。此後美國對琉球群島的處理方式也正是在這個條約的基礎上確定的。

該條約規定包括琉球群島、大東群島在內的一系列島嶼將被聯合國托管。在走完托管程序前,這些島嶼暫時由美國來「施政」。

也就是說在《舊金山和約》之後,美國在琉球群島上獲得了全面的施政權,他們將可以行使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在內的一切權力,成為了這個群島的實際統治者。

但這個條約有個重要的問題:中國作為主要的抗日國家之一,居然被排除在此次會議之外。

同時印度、緬甸、南斯拉夫等國則因反對美國的媾和政策拒絕參加;蘇聯、波蘭、捷克斯諾伐克等國雖然參會了但拒絕簽字。

也就是說二戰盟國陣營中的四巨頭(中美蘇英)有兩個沒簽。美國的這個「琉球大王」純屬是自封的。

根據國際法,中國既然沒簽字,這個條約對中國就是無效的,中國也從來沒有承認過《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

「舊金山對日和約由於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準備、擬制和簽訂,中央人民政府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開聲明

其實我國早在舊金山會議前就對美國對日媾和的動機產生了懷疑:

「…美國政府此種野心,純為假借聯合國名義,實行對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的長期佔領,在遠東建立侵略的軍事基地。」

—-周恩來

從後面的事態發展來看,周總理的預判可以說是非常精准了。現在美國在琉球群島建立的軍事基地已達40多個。

部分建於琉球本島(沖繩島)的美軍基地: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是在《舊金山和約》這個非法條約的框架下,美國對琉球也只是擁有施政權而已,而且還是暫時的。

等聯合國走完托管程序後,他是要把琉球交還給聯合國進行托管的。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點:

按照這個條約,美國在琉球群島的定位只是一個為聯合國打工的「經理人」,他如果哪天不想乾了可以不乾,但沒有權力去私自轉讓這個管理權。

然而等美國真的把琉球管上後,就再也沒有聯合國什麼事了。

什麼「接受聯合國托管理事會監督」,「到期交由聯合國托管」等等,都跟一個屁一樣隨風飄進了太平洋。

美國人就這麼大搖大擺地「打工打成股東」,後來乾脆把琉球的管理權私自轉讓給了已經成為自己跟班的日本。

轉讓的流程非常簡單,就是美日兩國在1971年簽了個協議(《日本和美國關於琉球與大東群島的協定》),連多找幾個國家過來開開會演演戲都省了,聯合國這個老闆當得跟個孫子似的。

根據非法的《日本和美國關於琉球與大東群島的協定》,美國把他在非法的《舊金山和約》中獲得的琉球施政權全部讓渡給了日本。

非法條約套娃了屬於是。

不過儘管有這麼一大串非法條約的加持,美國也沒敢提琉球的主權,它自始至終提的都是「施政權」。

《波茨坦公告》沒有把琉球的主權划給任何國家,這一點連美國也不敢違背。

《波茨坦公告》之所以這麼硬,是因為它是戰後秩序的主要支柱之一。

如果連《波茨坦公告》都能推翻,那戰後的規則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推翻的了,大家就可以快進到大規模兼並重組了。

所以我國現在提醒世界各國日本對琉球沒有主權,其實已經是個底線。事實上日本對琉球不僅沒有主權,連施政權都是非法的。

那麼為什麼這些國家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踐踏法律而不用承擔後果呢?

國際秩序的真相

這個世界雖然有道理,但不經常講;雖然有規則,但不經常被遵守;雖然有聯合國,但不經常有存在感。

我們作為普通人,很容易從自身生活經驗的角度去理解國際社會的邏輯。

對於普通人來說,法律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任何違法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所以遵紀守法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

但法律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方面需要高階暴力的維護,另一方面也需要普羅大眾的共識。

簡單地說就是既需要警察叔叔去抓壞人,也需要所有人都接受普法宣傳。

但在國際社會里,邏輯就完全不同了。

這個世界上雖然存在強大的國家,但不存在可以碾壓所有國家的超級力量。所以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警察」,存在的只有「大哥」。

「警察」與「大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警察維護的是整個社會的秩序,大哥維護的只是和自己相關的利益。

所以國際社會雖然在紙面上存在各種規則,但這些規則到底能得到多大程度上的遵守,完全取決於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利益糾葛。

對於普通國家來說,在國際社會這個江湖上混,「抱大腿」比「遵紀守法」要靠譜得多。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日兩國可以在琉球問題上肆無忌憚的踐踏國際法了:

一個是世界上最強的「大哥」,沒人能制裁得了他;一個是「大哥」的跟班,制裁他要看「大哥」的臉色。

而像琉球群島這種沒有大腿可抱的地區,不要說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了,當年被日軍屠殺了一半以上的居民,世界上連個願意聽他訴苦的人都沒有。

所以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我們雖然應該充分去瞭解和尊重國際法規,但也要明白一個道理:

國際法不是數理化,它的文本內容雖然是客觀的,但具體的理解和實施卻充滿了主觀因素。

叢林世界的規則永遠是為立場服務的。

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紙面規則上,那是蠢;如果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討論規則,那是壞。

不過話又說回來,列強這種踐踏國際法的行為,是不是真的就一點後果都沒有呢?

其實後果還是有的,只是沒有「警察叔叔破門而入」那麼明顯罷了。

它的最大後果就是破壞大國之間的默契。

那麼這個默契重要嗎?

非常重要。

這個世界充滿了爭議和矛盾,又沒有警察叔叔來調解,所以大家要想過上安穩的日子,就只能寄希望於大國們顧全大局,把爭議先擱置起來,也把小國的行為都管理好。

這種大國間的默契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秩序。

如果有朝一日大國間的默契被消耗殆盡,人們就會看到擺在桌面上的一堆爛賬。

前段時間我國駐法大使和西方媒體討論了一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主權定位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這三個國家在一戰前屬於俄國統治,在俄國1917年的二月革命後,他們陸續從俄國脫離,不過並沒有馬上加盟後來的蘇聯,而是直到1940年才併入。

到了1990年,波羅的海三國又帶頭脫離蘇聯獨立,但後來他們沒有去簽署蘇聯成員國互相承認主權和領土的《阿拉木圖宣言》。

《阿拉木圖宣言》簽約現場:

這個操作就導致他們現在的主權和領土缺乏合法性支撐。

所以如果深究起來的話,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是不符合戰後的國際法秩序的。

從邏輯上來說,如果西方承認他們的合法性,就沒有理由否認現在克里米亞獨立的合法性。

要麼就全認,要麼就全不認;不能總是有利於自己的地方就認,不利於自己的地方就不認。

盧大使提出這個觀點後,西方輿論一片嘩然,波羅的海三國更是暴跳如雷,他們馬上進行了反駁,並提出了他們的觀點:

咱這三個國家當年是被蘇聯「吞併」的,並非蘇聯的加盟國,所以獨立出來也就不需要去和其他的蘇聯成員國簽什麼互認主權和領土的協議。

這個觀點有問題嗎?

這個觀點在邏輯上沒問題,但他們拋出這個觀點後沒多久,自己就主動閉嘴了,並表示這個問題不要再繼續討論下去。

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回家把這個歷史賬本一翻,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大坑:

他們現在的很多領土其實是在併入蘇聯後由蘇聯從俄羅斯或其他成員國那裡划撥過來的。

比如說立陶宛就有很多領土是從波蘭划過來的,這裡面甚至包括了自己的首都維爾紐斯。

地圖中的黃色部分為蘇聯划給立陶宛的土地:

你現在不承認自己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國,那就意味著你不承認蘇聯划給你的那些領土是合法的。

行啊,那就把土地還給人家波蘭唄。

所以波蘭在此次事件中一直都保持沈默,並沒有參與西方輿論的罵街行為,因為他做夢都希望能有個大國出來為他的故土說兩句話。

其實作為人類歷史上戰爭最頻繁的地區,歐洲這樣的爛賬還有很多,大家之所以能夠相安無事,靠的就是上文所說的默契。

這些爭議大國都不提,小國自然也就只能捏著鼻子該乾嘛乾嘛去了。

但默契的存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互惠互利。

我可以從大局出發去尊重某些有利於你的規則,但前提是對於那些有利於我的規則,你也要尊重。

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

但偏偏就有一些人覺得自己享受到的權利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僅不需要為此承擔任何義務,反而還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別人。

這類人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用政治正確去代替權利和義務,在他們的眼裡不存在什麼默契和交易,有的只是「你們必須尊重我的價值觀,無條件地按我說的去做」。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經常一邊要求我們去維護他們的秩序,一邊又在孜孜不倦地踐踏我們的利益;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們的「顧全大局」當成是「自己的正義顯靈了」。

那個多次在台灣問題上挑釁中國的立陶宛就是個典型。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必要聊一聊他們的爛賬,以此提醒一下這些西方國家,如果他們真的要把默契打碎,會面臨一個什麼樣的局面。

結 語

現在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下行的週期中,理論上大家更加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把生意好好地做下去,所以我們一直都樂於去做顧全大局的那一方。

但正如本文所說,國際秩序的基礎是大國之間的默契,所以維護它需要的是所有大國的努力,光靠我們一家在這顧全大局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我們沒必要一看到外國人生氣就著急反思自己,一看到訂單少了就懷疑自己跪的姿勢是不是不夠標準。

畢竟你跪得再標準,能有人家韓國標準嗎?

該國4月份出口同比下滑14.2%,其中半導體出口更是同比暴跌41%。他們的總統跑去美國一陣唱跳Rap求對方放寬對韓國的「芯片禁令」,結果只換來了美國的一個態度:「芯片禁令」堅決不鬆綁。

然後這個總統還要表示感恩。

你看屁股翹那麼高有用嗎?

而且如果光靠翹屁股就能把錢賺了,那這個世界上還需要那麼多偉大的企業家幹什麼?

我們可以回過頭看一下我們現在堅持的一些立場:

琉球問題是白紙黑字的戰後秩序,台灣問題既是戰後秩序也是我國的主權內政,這些都是底線,裡面已經沒有任何反思的空間。

而且如果人家都踩到你的底線了還無動於衷,那就會被認為是懦弱,這樣反而不利於秩序的維護,當年的大清就是前車之鑒。

《孫子兵法》裡有一句話: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意思就是善於作戰的人從來都是主動調動別人,而不是被別人調動。

你不主動去維護秩序,秩序不會理所應當地存在;你不主動去給對手製造問題,對手就有足夠的閒工夫來整天給你找茬。

我們現在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去維護二戰後的國際秩序。

但如果西方國家無論如何都要推翻戰後秩序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

拋開在近代被逼著打開國門的晚清不談,中國古典王朝中對外開放的巔峰無疑就是唐朝了。

著名詩人王維曾這麼描繪過盛唐的氣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翻譯過來就是「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開放包容的唐朝是當時全球貿易的中心,我們耳熟能詳的絲綢之路正是在唐朝達到了繁盛的頂點,天下商賈皆匯於大唐。

那麼問題來了,絲綢之路在西漢就已經存在,為什麼直到唐朝才到達頂峰?而且為什麼一過了唐朝就迅速走向衰落?

難道其他的朝代不喜歡絲綢之路,對外國人不夠Welcome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清楚絲綢之路是怎麼在唐朝繁榮起來的。

絲綢之路雖然很早就存在,但這條路上一直都不太平。

西域長期盤踞著各類喜歡打家劫捨的遊牧政權,文明一點的就收收過路費,「粗獷」一點的就隨機把你給劫了。

有這些「大哥」在,商隊運個貨跟打仗差不多,輕則廢錢重則廢命,貿易量起不來太正常了。

而到了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把他們全都收拾了。

唐軍把絲綢之路上的各路勢力全部打成了自己的兒子,並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從此將絲綢之路全面納入了自己的保護範圍之內。

這才有了後來的貿易繁榮。

可見對外開放從來就不是一句Welcome這麼簡單,繁榮的經濟和強大的力量永遠都是統一的。

沒有天朝軍威,就沒有絲綢之路。

所以如果西方國家無論如何都要推翻戰後秩序怎麼辦?

很簡單,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如果他們不要舊秩序,那我們就建立一個新秩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