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東北經濟增速全國第一

一棵青木

2023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出來了,東北的GDP增長速度排全國第一。

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國GDP增長速度平均為4.5%的情況下,遼寧省GDP增速為4.7%,自2014年以來首次高於全國平均值,黑龍江省GDP增速5.1%,自2013年以來首次高於全國平均值。

而吉林省,以8.2%的GDP增速位列全國第一,成為了今年一季度全國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振興東北喊了那麼多年都沒啥用,怎麼東北的經濟突然間就雄起了?

到底是啥神奇的政策開始生效了?

沒啥特殊政策,東北經濟這事充分說明了,一個省份的命運,既要考慮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剛建國那會,東北經濟是牛逼中的牛逼,老大中的老大。

那時候的東北生產了全國95%的機械,93.3%的電力,93%的鋼材和88%的生鐵,可以說全中國的經濟精華盡在東三省。

美國敢跨過鴨綠江威脅東三省的工業安全,就等於是在威脅新中國的經濟動脈,我們必須禦敵於國門之外,絕不能讓戰火有燒到東三省工業區的可能性。

朝鮮戰爭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打的抱頭鼠竄後,蘇聯對新中國刮目相看,開始大力援助中國。

156個援建的工業項目遍布中國,但最精華最重要的57個項目,蘇聯專家全給放在了東北。

一汽、鞍鋼、本鋼、瀋飛、瀋機,全設置在東北,放今天都是工業巨子,更別提一窮二白的新中國。

因為東北工業底子好,煤鐵資源也豐富,更因為東北離蘇聯近,不僅鐵路交通便利,甚至在1955年之前蘇聯海軍都一直駐紮在遼寧省大連港。

所以新中國的初始時期東北的經濟實力異常強大,是絕對的共和國長子,不僅收入高還全是中國急需的重工業,那時候沒有任何省份有資格和東三省比。

中蘇越甜蜜,東三省的經濟就越好,因為和蘇聯的經濟往來幾乎全從東三省這開始。

1960年代開始,中蘇開始交惡,關係不斷的變差,中國開始逐漸停止對東北的投資,有意識的把工業項目轉移到內陸省份,提出了新三線大後方計劃。

1964年,中國啓動三線工業基地建設計劃,全民備戰備荒,準備打世界大戰甚至打核戰爭,要在大西南山區建設一套完整的工業備份,在假設東北和沿海地區全部被摧毀或佔領的情況下,中國依然可以維持工業生產能力。

1969年,中蘇在珍寶島爆發武裝衝突,蘇聯陳兵百萬在東北及內蒙邊境枕戈以待,整個東北的安全局勢驟然惡化。

如果蘇聯決定開戰,鋼鐵洪流傾瀉而下,都是平原的東北是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

從1969年開始,新三線計劃進行了大提速,東三省開始拼命分拆自己的工業項目到內陸地區,幾乎把家底都掏空了。

到1979年為止,東三省向內陸省份累計遷移單位200多個,項目300多個,搬過去無數的機械設備,光隨著機器附贈的技術人員就有數十萬人,給中國建設了一個強大的大後方,大大增強了中國的戰略縱深。

安全是安全了,即便東三省被全部佔領中國也可以繼續維持工業生產能力。

但被掏空,那也是真的被掏空了,東三省這個共和國長子一騎絕塵的經濟領先優勢蕩然無存了。

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東三省轉移走了大量工業項目,經濟也還是全國第一,而且還是碾壓式的領先優勢。

今天的廣東省是中國經濟第一的省份,遙遙領先。

但在1978年,光遼寧省的經濟總量就是廣東省的3倍之多,強的那不是一點點。

然後改革開放了,歷史的進程驟然南轉。

改革開放那會蘇聯已經嚴重衰退了,瀕臨解體,且和中國關係很差,根本談不上什麼貿易。

全面融入歐美經濟體系的我們,80年代的經濟增長完全依賴於對外貿易,而歐美的貿易體系全都集中在海運身上,所以必須是港口城市才能承接對外貿易。

海運便利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在對歐美的貿易體系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經濟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

而東北僅有遼寧南部的大連有一點出海口,在全球海運貿易中只能喝到一點湯,且大連相對來說位置偏僻,遠離全球海運主航道。

海船在廣東或者上海卸貨,比跑到大連卸貨要近很多,運輸成本要低一大截。

而大連依託的東三省還特別冷,一年足足有5個月時間處於冬歇期,無法施工。

運行已建成的工廠沒問題,但建設新的工廠就不行了,對於一窮二白什麼都需要重新建設的新中國來說這太耽誤事了。

無論怎麼看,先集中全國的資源和人力優先發展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都是最優選擇,能最快速度提升中國的經濟總量。

2022年,廣東省的GDP數據已經是遼寧省的4.5倍之多,強的那不是一點點。

曾經的東三省捆在一起,經濟上都不是廣東省的對手。

但只要對外貿易不在東北搞,那東北就不可能繁華的起來。

沒有對外貿易那東北就是一個內陸省份,每年還有5個月不能施工的冬歇期,甚至可以說連內陸的中部省份都不如,這怎麼可能繁華的起來嘛,必然落後於全國平均經濟增速。

遼寧能造出遼寧號航母,能造出山東號航母,但經濟增速就是跑不贏全國平均值,老百姓很窮。

東北再奮鬥,歷史的進程擺在這,誰也沒辦法。

但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了,整個歐美直接把俄羅斯徹底剝離出了貿易體系之外。

不是俄羅斯不想和歐美做貿易,而是歐美封殺了整個俄羅斯,這直接導致俄羅斯只能參與中國主導的貿易體系。

2020年,中俄貿易額1077億美元。

2021年,中俄貿易額1468億美元。

2022年,中俄貿易額1900億美元。

2023年第一季度,中俄貿易額同比再次暴漲38.7%。

但這遠不是極限,限制中俄貿易額的,主要是落後的交通條件和俄羅斯荒涼的遠東經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重心和注意力一直都集中在歐洲,懶得搭理中國這個窮小子,而且開發遠東地區也確實是費錢費力且見效太慢,遠不如直接和歐美做生意來錢快。

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出海口比東北還少,冬歇期比東北還長。

東北為什麼經濟不行,俄羅斯遠東地區就為什麼經濟不行,而且情況還要差的多。

那麼多年了,中俄之間只修了個西伯利亞一號天然氣管道,設計運輸能力300億立方米,但實際每年只輸氣100億立方米,俄羅斯對修建西伯利亞二號毫無興趣。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伯利亞一號天然氣管道的直接滿負荷運轉,年輸氣量直接頂格300億立方米,已經無法再提升了,俄羅斯立即和中國討論盡快開建西伯利亞二號的事情。

中俄黑龍江大橋,能夠大幅提升中俄陸地運輸的能力,中國於1997年提出修建,並願承擔投資的大頭,但俄羅斯興致缺缺,拖了幾十年都沒成功推進。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整個歐美開始制裁俄羅斯,於是中俄黑龍江大橋的事情得到了俄羅斯的批准,甚至俄方還搞了個開工儀式。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開工儀式沒多久俄方的施工人員就撤了,工程停工。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積極聯繫中國,迅速推進中俄黑龍江大橋的事情,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把剩餘的工程給完工了。

2022年6月,中俄黑龍江大橋通車,速度堪稱是奇跡,俄羅斯工程隊這次的建設效率連基建狂魔的我們都挑不出毛病。

除黑龍江大橋之外,俄羅斯還從各個方面為中俄貿易的增長準備條件,從基礎建設到政策配備全方位實施,各領域都在全速推進,這導致中俄貿易的增速遠遠超過全國對外貿易增速的平均值。

按今年一季度的進度推算,今年中俄貿易規模大概率突破2500億美元,和2020年相比足足提高了250%,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而且還遠沒有到頭,因為整個俄羅斯轉移經濟重心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

而中俄貿易只能從陸地走,絕大部分都是從東北進入中國。

2023年一季度,東三省對俄羅斯的出口同比都增長了接近100%,其中吉林省甚至同比增長了200%,大幅刺激了經濟。

而其他省份和俄羅斯的貿易,也得從東三省路過,多多少少會給東三省帶來一點好處,這道理和海運年代港口城市一定最先富起來是一個道理,因為哪怕是內陸省份的外貿你也必須到了港口才能運輸。

在俄羅斯大幅擴大對中國貿易的同時,歐美開始想方設法把中國排擠出貿易體系之外,雖然我們憑借強悍的經濟基礎屹立不倒,但多多少少會受到一點影響。

在東北進行的對俄貿易,在雲貴川進行的對東盟貿易,填補了歐美對中國排擠的影響,總體經濟增速受到的干擾很低,但單純以來對歐美貿易的地區就很難受了,經濟增速降了一截。

俄羅斯經濟總量很小,對中國的貿易總量只有區區2000多億美元。

而在歐美經濟體系里,2022年我們光和美國的貿易總量就有6909億美元。

俄羅斯取代不了美國的貿易量,更不可能取代歐美的貿易量。

但沿海省份的經濟規模,遠遠高於東三省,那是數倍的差距。

對俄貿易遠不如對美貿易,但東三省經濟總量很低,如果對俄貿易都要從東三省過境的話,帶來的好處足以給東三省帶來一個極為強勁的經濟增速。

同樣2000億美元的貿易規模,給沿海省份帶來的經濟增速那會比東三省低好幾倍,因為雙方的經濟規模差好幾倍。

因此2023年一季度,東三省的經濟增速突然逆轉,全部超越了全國平均值,吉林省更是破天荒的拿下了全國經濟增長冠軍。

人沒變,政策沒變,啥都沒變,就是歷史的進程變了。

俄羅斯為保護自身戰略縱深安全,正在瘋狂的引導經濟向遠東轉移,大力開發遠東經濟特區,全力擴大對中國貿易總量。

這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也會持續給東北帶來好處,因為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大部分都要從東北過境。

自60年代東北大量拆分自身工業分發到內陸各省份之後,我們終於有一次機會可以反哺東北了。

希望那裡的人民可以因此過的富一點,結束過了幾十年的窮日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