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推崇武力的美國不再揮動拳頭時,已經證明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小平

終結霸道的,是王道。

美國處理問題的方式一般而言很直接也很粗暴,那就是戰爭。平均每四年打一戰的美國,在全球事務中高度依賴炮艦或炮艦外交主義,而且幾十年來都十分奏效。一言不合就開打,這才是美國。如果有一天美國不再動手了,那並不是他變善良了,而是他發怵了,這個對手不好搞呀。

自二戰結束後,幾乎所有的大型戰爭都是美國挑起的,打朝蘚、打越南、入侵格林斯達、入侵巴拿馬、發動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轟炸利比亞、空襲南聯盟、襲擊敘利亞,活脫脫就是個戰爭狂魔。但凡有國家令美國不爽,等待這個國家的就是赤裸裸的軍事進攻。

即便在對待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時,美國也總是一武當先。冷戰結束後,北約軍事組織不斷東擴,烏克蘭敘利亞等地相繼陷入戰爭泥潭,冒煙的槍管已經伸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格魯吉亞當年要不是普京的坦克裝甲部隊突然殺入,估計也早亂套了。

「如果俄羅斯沒有了,那麼還要這個世界做什麼?」

很多人認為這話說得很霸氣,但實際上平局卻從這句話裡聽出了辛酸和無奈。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被逼到生死關頭之後,又缺乏全面反擊的實力時,才會把這種「同歸於盡」的話掛在嘴邊。但凡有點別的辦法,誰願意動不動就威脅「同歸於盡」呢?就像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以為中美摩擦是大事件,但其實這點小風浪對我們而言還真算不上什麼。我們都不必動粗或言語反擊,而是雲淡風輕地表示:「貿易嘛,美國要談,隨時歡迎;美國要打,奉陪到底。」——多大點事?

實際上,美國之所以長期對華搞意識形態入侵,之所以搞什麼貿戰芯片戰之類的小花招,恰恰是在宣告著美國的失敗。因為美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一言不合就開打才是正道理。管你是中東還是歐洲,管你會毛利戰舞還是戰鬥民族,不服就打服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和霸權支柱。這樣的一個國家,居然在和中國產生摩擦之際破天荒地選擇了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這說明啥?說明美國急了,但還沒瘋。說明美國,已經失去了用武力霸凌中國的實力和可能性。

按照美國發以前動貿戰時話裡話外對中國透出的不滿來看,它對中國的不滿遠遠超過對俄羅斯或中東國家的不滿程度。以其崇尚暴力解決問題的一貫尿性,最起碼也要在朝蘚半島或南海地區掀起戰事才對。再不濟,也得讓鞭迫日本和中國在釣魚島爆發衝突,或者乾脆宣佈軍事封鎖馬六甲海峽、空襲中巴絲綢之路經濟帶、全面制裁中亞五國並划立禁飛區,以此掐斷中國一帶一路貫通中亞和歐洲的咽喉。

或者再不濟,美軍也要再搞出個軍艦扣留商船的翻版「銀河號」事件,航母艦隊停靠高雄的「台海危機」,或再一次「誤炸」我駐某小國大使館吧?

然而、可是、但是,以上這些全都沒有發生。最後,美國只敢搞起「殺人八百自損三千」的貿戰和芯片戰還有科技戰,中國經濟的確受點影響,但美國自身經濟卻更難熬了。你說這事鬧的。美國在全世界面前都敢端起黑洞洞的槍口,唯有在今天的中國面前放下了槍口,舉起了玫瑰,不斷暗送秋波表示想要坐下來好好談談。這一切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我們今天很多中國人在面對美國的時候表現得相當不自信,特別容易恐美。美國只要做出任何摩擦動作,都會有人緊張得高呼投降,甚至主張在和美國談判時盡量讓步,以避免衝突升級。這些現象是促使我不斷寫文揭露美國真相和本質的原因。我寫這些文字不是為了自誇中國,也不是為了貶損美國,而是為了捍衛真相。唯有真相是值得被尊重和重視的,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看清了這些真相之後,才能治好我們精神上的集體恐美症。

未來,中美之間的博弈還會不斷繼續下去,在經濟、文化和地緣問題上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邊打邊談、邊談邊打將會是常態。這些常態不會導致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為戰爭,也不會把中美關係催生出蜜月來,只能說雙方將不得不長期在對抗中合作,在合作中對抗。管控分歧,避免戰爭,加深共識。因此,在未來我們要和美國談判的地方很多,我們要博弈的次數也很多,頻率也不低。如果我們的輿論場、精神領域仍舊患有恐美症的話,顯然對我們的長期談判博弈而言,是相當不利的。我們可能會過分高估美國的底線,同時又做出太多不必要的讓步。

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國輿論場必須要有人站出來說點真話,讓更多人認識到美國的本質。美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軍事大國而已,沒有必要過分高估和恐懼。它的所作所為已經差不多曝光了自己的全部底牌,動武或升級衝突為全面對抗肯定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我們必須深刻認清這一點,才能在未來洞悉底牌,把握大局。

當前美國對華積極釋放談判信號而不是啓動慣用的軍事大棒,足以說明一切。接下來,中國只需要堅定走穩自己的路,以平常心對待和對等反擊美國的長期試探和出招即可。最終的勝利,必然會屬於我們。畢竟,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中國通往復興路上最大的對手不是美國,而是我們自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