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列根學習 – 聊聊中美競爭的下一步

西西弗評論

學學當年的列根,把美國拖入一場軍備競賽吧。也許,美國反而會重走蘇聯的老路。

1

今天的中美兩國,也許還不能算是勢不兩立的敵人,但至少兩國已經把對方當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要不美國成功打壓中國,讓中國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要不中國完成超越,取得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同時,今天的中美經濟各自有各自問題,都是有些畸形的經濟。

美國經濟是需求大於供給,是供不應求。美國經濟競爭的核心戰略是找取代中國能提供廉價工業產品的替代供應國,同時讓中國無法完成產業升級,威脅美國的技術優勢。美國保持技術領先加上靠印度越南墨西哥來取代中國提供廉價工業品,最終在競爭中取勝。

中國的經濟,是供給大於需求。中國經濟競爭的核心策略是找工業品的市場(內部和外部),穩定原材料供應,同時在技術上追趕美國。中國天天想的是拉動需求。

中美貿易,是互利的。中美脫鈎,兩國的經濟畸形都會更加嚴重,碰到更多的問題。美國本來就供不應求,脫鈎後,供給更少。中國本來就供大於求,脫鈎後,需求更少。兩國脫鈎,兩敗俱傷,但為了壓制中國,美國看上去要堅定地繼續走脫鈎路線。克魯格曼剛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贊拜登比特朗普更加對華強硬。

中美競爭的本質是,中國找需求,美國找供給。中國如果能找到額外的需求,平衡供給,在競爭中就可以取得優勢。美國如果能找到額外的供給,滿足需求,也可以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所以,中國在搞一帶一路,美國在搞供應鏈轉移。

2

如何應對中美競爭?

上一次的大國競爭是美蘇之間的競爭,那次,美國贏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蘇聯的全盛時期,美國軍事政治受困於越南戰爭,經濟受困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和滯漲。然而,僅僅過了十幾年,1991年,蘇聯解體,紅旗轟然墜地。美國取得了冷戰的勝利。

奠定美國冷戰勝利局面的是不是老布什,而是羅納德列根的八年。列根是怎麼做的?讓我們回到四十年前的1980年。

那時,西方世界製造業力量,特別是民用製造業還是非常強大的,處於供大於求,滿世界找市場找需求的狀態。中國一改革開放,外資蜂擁而至,為啥?那時的中國,就是一塊處女地。超過10億人口,巨大的單一市場。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每個中國人每天喝一瓶可口可樂,就是每天10億瓶,每年4000億瓶的銷量。

蘇聯那時相反,處於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優質民用工業品的供給遠遠滿足不了人民需求,有各種各樣的特供商店。普通人買優質商品都要排隊。那時的蘇聯,最強大的工業是軍工業,自然資源豐富,出口賺錢靠原材料。蘇聯的民用工業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毫無競爭力。蘇聯完全靠軍事工業和軍事力量,和美國勉力維持兩強爭霸的均勢。

列根上台之後,搞了啥呢?增加預算擴軍,搞了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拖入一場軍備競賽。現在我們知道,星球大戰中很多內容都是假的。

網絡上有一些質疑阿波羅計劃是真是假,美國宇航員到底是否登真的登上了月球的聲音。中國網絡上有,美國網絡上也有。當然,我沒什麼獨家證據證實或者證偽。但主流聲音認為是真的,而且目前我沒看到能證偽阿波羅計劃的有力證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還認為是真的,美國人曾經登上過月球。那段時間,美國對NASA的投入是驚人的,大力出奇跡,搞出一點現在難以想像的事情也有可能。

但星球大戰計劃(SDI)那真的是一次大欺騙,那個導彈撞導彈的實驗就是假的。而且蘇聯乃至全世界都信了。我小時候看過一些關於星球大戰的新聞,裡面什麼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動能武器,今天看也和科幻小說差不多。「星球大戰」計劃並非如表面所示的為了國家安全和防禦目的,而是為了迫使蘇聯加速軍備投入,最終削弱蘇聯的經濟實力。

這個「假旗」計劃非常成功。蘇聯本來就需求大於供給,工業能力集中在軍工。軍備競賽進一步讓蘇聯進入供不應求的短缺狀態,軍用工業繼續擴張,擠壓民用工業的資源。

星球大戰計劃是假的,但美國確實也在擴充軍備。美國本來供給大於需求,財政和軍備擴張增加了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幫助美國走出了七十年代的滯漲,當然也大幅增加了財政赤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列根用「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拖進了軍備競賽,放大了美國的優點,同時也放大了蘇聯的缺點。隨後,美國抓住技術進步的機會,經濟重回正軌。最終美國經濟蓬勃發展,蘇聯被拖垮。

3

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和美國面臨的情況與當年的美蘇正好相反。中國供大於求,到處找需求找市場,找原材料供應。美國卻供不應求,靠進口工業品來滿足國內需求,持續出現貿易逆差。

今天的中國,民用製造業強,軍用製造業弱。美國正好相反,軍用製造業強,民用製造業弱。美國的造船業只剩下軍用造船業,中國的民用造船業已經佔全球份額的50%以上。

今天的歐美千方百計的在需求側排擠中國,用各種手段,製造各種壁壘,把中國擠出歐美市場。中國找到新需求,也挺不容易的。提振內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中國不妨學一學當年列根的故智。

今天,中國的工業基礎遠大於美國,供過於求。如果民用經濟需求真的起不來,就和美國搞搞軍備競賽唄。搞軍備競賽的前提是中國把軍民融合搞好,讓民營企業真正參與到軍工產業鏈中。讓中國民營民用製造業的龐大產能,能為中國的軍備競賽貢獻力量,讓中國的軍工需求真的能惠及到民營企業。同時,增加軍工產業內的競爭,讓民營企業捲起來,提高效率,增加產能,把軍費用在刀刃上。

當然,搞軍備競賽,先得把技術代差趕上。技術差點沒問題,不能有代差。沒有代差情況下,數量就有意義了,質量有差距,就靠數量取勝。今天,殲-20和F-35,055和伯克III,也許技術上還有點差距,但肯定沒有代差了。

2023財年,在沒有疫情這種特殊事件的情況下,美國一把就比2022財年多搞了1萬億美元的赤字,頂中國五年軍費。中國每年多搞個2000-3000億美元赤字,軍費翻個番,其實不算啥。

如果把美國拉入一場軍備競賽,可以增加中國國內需求,可以加快高端製造業的進口替代,實現技術升級。畢竟軍事製造業沒法買,也買不到進口高科技產品。當然,搞這個的前提是要搞軍民融合,打破軍工企業的小圈子,要中國的民營民用企業能參與到其中,經濟領域的競爭,最終還是靠民用製造業。

今天的美國就和當年蘇聯一樣,軍事製造業畸形發展,民用製造業一蹶不振。軍工復合體拿走大量資源。那麼,無妨讓美國的製造業更畸形一點,讓美國的軍工復合體更強大一點。讓美國的印鈔機開得更猛一點。

很多朋友認為美國雖然現在製造業拉胯,但潛力大。如果美國真的軍事動員起來,美國的製造業就可以二戰一樣爆發。就算這些朋友的看法是對的,那也應該現在就用軍備激發出美國的潛力,看看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如果美國真的潛力大,中國提前知道,總比真打起來措手不及要好。

4

有些朋友說,中國人愛好和平,不搞軍備競賽。正好相反,正因為中國愛好和平,才要搞軍備競賽。今天,美國的軍事實力還是比中國更強。發展軍備,形成力量均勢,才是和平的保障。

我們經常說多極世界,但實際上,未來大概率是中美雙極對峙。軍事實力平衡,或者戰爭意願弱的一方軍事實力更強,能更大概率的回避戰爭,維護和平。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實力還是超過中國的。如果有一天,中國軍事實力達到北約日韓的總和,世界應該比現在更加和平。

如果中國的覈實力和常規軍事實力都遠遠超過美國,美國還會為台灣和中國開戰嗎?

以史為鑒,如果1938年,美國把自己的工業實力的優勢變成軍事實力,搞出幾萬架飛機,幾萬輛坦克,幾十艘航母,二戰很可能就不會發生。就算希特勒覺得美國遠在天邊,還會發瘋。至少日本那些昭和參謀就會冷靜一些。1941年珍珠港裡面要趴著三十艘航母,三萬架飛機,太平洋戰爭大概率就不會發生。當然,這個結果對那時的中國來說,不是好事。

今天,討論即將與中國開戰成為兩黨的熱門議題。美國政客越來越多地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要避免戰爭降臨到中國人頭上,就要靠中國的軍事實力。當年鋼產量差十幾倍並沒有阻止日本搞珍珠港,今天鋼產量差十倍,大概率無法阻止美國對中國開戰。但如果1941年美國在珍珠港有三十艘航母,三萬架飛機,情況絕對大不一樣。

中國發展軍備的目標,應該以北約+日韓的軍事實力總和做為目標。從製造業實物產出的規模來看,這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搞軍備競賽,一方面你自己要發展軍備,另一方面,你要讓美國清晰知道你在發展軍備。要學習列根,做了一,往外說十。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真是一個完美的榜樣。

5

有些人問,為什麼不可能是中國頭腦發熱呢?昭和參謀也可能在中國這邊。發展軍備,不會讓中國更加頭腦發熱嗎?

當然,任何人都有頭腦發熱的時候。要說中國永遠不會出昭和參謀,也不客觀。但是,我是一個中國人,而且自私自利。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避免炸彈落在我自己的腦袋上。

對中國大陸來說,台灣問題是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是無法讓步的核心利益。如果有一天中國進入戰爭狀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一定都是因為台灣。這個風險,是無法排除的。如果台灣不管不顧,宣佈法理獨立,那麼,戰爭必然到來。

如果一旦海峽兩岸開戰,要避免炸彈落在我自己腦袋上,就得賭美國不敢因為台灣,對中國大陸發動全面戰爭。那時,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就是美國決策時最重要的參考。如果中國的核力量與美國相當,常規軍事力量不亞於美國,具有威脅美國本土的能力,我相信美國是不敢發動全面對華戰爭的。

如果是中國這邊會頭腦發熱,那也寧可等我們有三千架殲20,然後再頭腦發熱吧。至少那時,頭腦發熱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負面影響不會那麼嚴重。

另外還有一點,美國今天的經濟實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上。而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又是建立在全球很多國家很多人,對」美國永遠是贏家「的信念上。「美國永遠是贏家」這個迷信不破除,後續的中美經濟競爭也就沒那麼順利。怎麼破除這個迷信,只靠經濟力量是不夠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