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午間,「華為手機」官方微博突然宣佈Mate 60的消息:
華為Mate系列手機累計發貨達到了一億台,同時於今天12:08推出「HUAWEI Mate 60Pro先鋒計劃」,讓部分消費者提前體驗。
華為表示,Mate系列手機自2013年發佈以來,累計發貨達到了一億台。此次,華為Mate 60 Pro成為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即使在沒有地面網絡信號的情況下,也可以撥打、接聽衛星電話。
華為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期間放出這一消息,許多人自然而然地關注這款手機使用什麼芯片。然而,華為官方對此三緘其口,給數碼博主們留足了發揮空間。
大家似乎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方向。
據華為終端BG CTO李小龍介紹,當前只有電信卡能支持天通衛星通話功能,可以在中國電信APP自助申請開通:查詢辦理->天地翼卡200。
除了撥打和接聽衛星電話外,華為Mate 60 Pro還可自由編輯衛星消息,選擇多條位置信息生成軌跡地圖。目前,該功能只有華為實現,華為Mate 60 Pro也成為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
衛星通話為什麼重要?因為它關乎6G,是全球手機和通訊企業正在積極佈局的下一座天王山。
01. 「6G=5G+衛星網絡」
2017 年 11 月,英國電信集團(BT)首席網絡架構師 Neil McRae對6G通信進行了展望,他認為 6G 將是「5G+衛星網絡」,在5G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並有望在 2025 年得到商用。
當然,網絡是否泛在只是6G的一個維度,卻是一個可以觀察的角度。
2018年11月,我國科技部擬將「與 5G/6G 融合的衛星通信技術研究與原理驗證」課題,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重點專項中,說明我國也已經認識到衛星通信在未來通信領域的重要性,表明衛星通信將在 5G/6G 通信時代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無線通信領域,從1G、2G到5G的迭代在C端大眾的認知中是跳躍式的,但從產業角度來說,技術的演進實際上是漸進的。「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是通信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如果2019年為「5G元年」,以10年一迭代的視角來看,當下6G技術的發展和競爭確實已經顯性化和白熱化了。
2022年9月,「捅破天」技術成為華為Mate 50與蘋果iPhone 14對決的制高點,華為全球首發衛星通信功能的時間比蘋果早了一天。雖然當時華為和蘋果都只支持衛星短消息,但這已經開啓了大眾衛星通信的時代。
實際上,包括高通這樣的芯片廠商,三星、vivo、OPPO等手機廠商,甚至吉利這樣的汽車廠商,都已經相繼入局。
今年1月6日,全球銷量最大的手機芯片廠商高通推出首個基於衛星、為旗艦智能手機提供雙向消息通信的解決方案,而且提供全球連接。
高通的衛星通信方案將最先應用於搭載第二代驍龍8旗艦移動平台的終端,這一平台就是2023年安卓陣營旗艦手機最主流的配置之一。產業鏈猜測,三星採用的可能就是高通的雙向消息通信解決方案。
2月10日,吉利汽車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發布《一圖讀懂吉利「捅破天」技術的超級智能安全生態》,包括「天眼」衛星指路、「超級大腦」智算中心提供算力支持、以及智能萬物自由鏈接的超級智能終端 ,全方位構成「天地一體」的智能互聯生態。
3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高通官宣首批衛星通信支持廠商,包括小米、vivo、OPPO、榮耀、摩托羅拉和Nothing。聯發科也推出衛星通信芯片組,率先搭載的終端是摩托羅拉defy 2和CAT S75。
7月的MWC上海展上,紫光展銳推出首款衛星通信SoC芯片V8821,在5G 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網絡)外場驗證中,測試了數據傳輸、短消息、位置共享甚至通話等功能。紫光展銳正在與vivo推動衛星通信手機商用,最早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
02. 小功能與大體系
大眾對衛星通信的感知尚不明顯,因為劃時代的產品還沒到來,但產業端的醖釀實際上已經持續很久。
早在1997—1998年,美國銥星衛星通信公司就委託摩托羅拉公司設計了一套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作為商業化低軌道衛星的鼻祖,但是,到1998年組網完成時,銥星計劃的實際耗資50多億美元,卻只能提供極其有限的上網帶寬。
另一方面,幾乎同期出現的地面蜂窩移動通信(GSM)因為用戶基數大、成本優勢明顯,從2G一路發展到5G,商業化之路十分成功;但銥星公司因為巨額的研發和系統建設費用導致公司申請破產,破產時背負的債務高達40多億美元。
但20多年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從需求側來說,4G、5G的普及激發了大量普通人的上網需求,從技術供給側來說,銥星計劃的破產並沒有擋住後來者的腳步。
2010年初,谷歌聯合匯豐銀行與歐洲有線電視運營商 Liberty Global 發起「O3b 計劃」,O3b 的原意是「Other 3 billion」,指的是目前仍舊不能夠上網的30億人,該計劃起初進展遲緩,其項目團隊隨後重新組建了OneWeb公司。
2015年,Google向SpaceX公司投資10億美元,其目的之一便是打造太空互聯網,同年,SpaceX推出Starlink項目,計劃發射約12000顆衛星組建低軌衛星通信系統。
2017年,Facebook成立子公司PointView Tech LLC,投入數百萬美元研發實驗衛星,該衛星名為 Athena,將比 Starlink 衛星網絡傳輸數據速度快10倍。除了互聯網巨頭,包括波音、空客、三星等公司都正積極地開展低軌通信衛星系統的研發工作。
2019年4月,亞馬遜推出Kuiper項目,計劃發射3236顆低軌通信衛星,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快速且低延遲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在大量的資本投入和大公司激烈的競爭中,衛星批量生產、低成本火箭等技術都逐步成熟,低軌衛星應用阻礙得到解決,其距離地面近、通信時延短、數據傳輸率高,移動終端重量、體積與個人移動設備相差無幾,更適合大眾普及等優勢日趨明顯。隨著現代移動通信和電子元器件技術的飛速發展,制約早期低軌通信衛星系統的通話質量、數據傳輸速率和使用成本等問題已經迎刃而解。
國內低軌衛星產業雖然起步較慢,但近年來發展同樣十分迅速:2021年,註冊資本100億元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在雄安成立。2022年,星網集團開始啓動衛星通信地面網絡建設,同時籌備商業火箭發射基地建設,展現出良好的商業化前景。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兩大航天集團作為我國低軌通信衛星領域 的「國家隊」,各自啓動了低軌通信項目「鴻雁」和「虹雲」星座計劃,2021年成立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公司統籌國內低軌通信衛星發展,GW星座為國內目前最大的低軌通信星座。以銀河航天為代表的民間資本低軌衛星公司,也將有效推動我國衛星互聯網商業化進程。
「目前,衛星通話的帶寬稍微窄一些,未來隨著低軌衛星的數量增加,能夠使用的帶寬會加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新懷對科工力量表示,「那樣,不僅僅是中國電信,以後移動和聯通也能支持,斷網時間也會減少乃至消除」。
從本次華為突然發佈Mate 60,率先支持天通衛星通話功能來看,中國的企業和整個產業鏈,至少沒有落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