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終於露出真面目了

史客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過這麼一種感覺:有個人你非常熟悉,他的生平、學校、經歷什麼的,你覺得都知道,但突然間他像孫悟空一樣,把臉一抹,徹底變成了另一個人,然後說:不好意思,這才是我的真面目。

這條消息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今年輪到印度辦G20峰會,結果大家突然發現,晚宴邀請函中印度改名了,不是常見的「India」,而是「Bharat」!

這「Bharat」啥意思呢?

婆羅多!

在邀請函裡,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自稱「婆羅多總統」,莫迪也自稱是「婆羅多總理」!

弄得大家都在猜:印度是不是要改名了?

如果是真的,這恐怕就是大事了。

畢竟根據聯合國的說法,印度現在已經超越我們,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了!這麼一個國家,突然說自己要改名,肯定很讓大家驚訝的吧!

但千萬不要驚訝。

因為我們現在稱之為「印度」的這個國家,本來就是個假貨,「婆羅多」才是它的真名,而那個在歷史上存在過的文明古國「印度」,早就沒了。

阿三這次操作,只不過相當於臉一抹:我攤牌了,我不裝了,我根本不是印度人!

如果這樣,它只是自己玩自己,但阿三這次搞這事,背後不簡單。

為啥這麼說呢?

先得從那個存在過的文明古國,也就是真印度說起。

上張圖。

大家看出什麼來沒有?

它的全境,幾乎都在小巴內,現在的這個「印度」,反而基本沒份!

還有更尷尬的事:連印度河,它的流域也幾乎全在小巴境內!

這是為啥呢?

得從「印度」這個詞的意思講起,它的本意就是「河流」,發音差不多就是「信德」,現在巴基斯坦還專門設了個信德省。

差不多2500年前,當地出現了古印度文明,但建立者是達羅毗荼人,黑皮膚的那種人。

這文明挺發達的,因為它的城市遺址規模挺大,甚至還有那種很粗的陶制下水道水管!

連傳說中的城市良心都有!

但後來這文明突然沒了。

至於原因,現在爭論很多,誰也說不清楚,有人說是氣候變遷,有人說是雅利安人入侵,還有人說是瘟疫。

但沒事,這並不妨礙另一群和他們毫不相干的人,頂了他們的名頭。

誰呢?

就是現在自稱「印度人」這批人了。

這批人有點搞笑,因為剛開始他們自稱「信德人」,也就是那個已經沒了的古代文明。

為啥這麼肯定呢?

因為在公元前6世紀,差不多是我們春秋時,波斯國王居魯士聽說在印度河邊上,金沙挺多,就帶著大軍,跑去打現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犍陀羅了。

打下這地方後,他留了塊雕刻功績的石碑,就收兵回家了。

居魯士這一打,就打出事來了:他打的是啥地方,波斯人總得說出個道道來吧!

波斯人打犍陀羅,是為了搞黃金,不是為了搞人類學研究,因為聽到當地人自稱「信德人」,就記下了,但他們犯了個錯誤:「信德」開頭那「S」的音,被他們省掉了,成「印度」了。

他們這一錯,後面希臘人、古羅馬人都跟著錯,到最後英國人,全都跟著錯,「信德」就改變成了「印度」,最後就演化成我們熟知的「India」了。

為啥要說這事呢?

因為之後幾百年,帶兵入侵南亞次大陸的人,還有不少,比如說居魯士之後的波斯國王大流士,再比如說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熟悉一個民族的,莫過於他們的對手嘛!

但不管是大流士還是亞歷山大,都從來沒懷疑過自己的對手,不是「印度人」。

亞歷山大打進南亞次大陸,都在公元前4世紀了。

但這段冒充別人的歷史,給阿三留下了充分的自信:你們看,我們也是文明古國啊,我們在公元前2500年,就有了非常發達的文明!

為啥三哥現在這麼自信,動不動就說:中國是文明古國,崛起了;我們也是文明古國啊,我們也能崛起啊!

就是這個原因!

之前我們國內有些吹印度的,就是照著這個思路來的。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要說了:反正已經冒充了這麼多年,還蒙到了很多人,那繼續蒙,不就行了,乾嘛要改「婆羅多」呢?

因為那個文明古國「信德」,可是大有問題啊!

它有優點:夠老;

但它缺點也很明顯:不夠強,地方還小,中間還斷掉了!

顯然不能滿足三哥那激情澎湃的雄心啊!

怎麼辦呢?

就得去一本書裡找依據了。

《摩訶婆羅多》!

書名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代的故事」。

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婆羅多的國王,此人挺能打的,征服了很大一塊地盤,從遍地冰雪一直到溫暖的海洋,還把國家的首都定在象城,然後就升天了。

接著就輪到毗耶娑出場了,他是個私生子,父親是著名的苦行者破滅仙人,媽媽名叫貞信,是從魚肚子裡鑽出來的,但很漂亮。

貞信生了毗耶娑後,就嫁給俱盧國福身王,又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先後先後繼位,但又很快死去,這個王朝要絕後了,怎麼辦呢?

貞信就偷偷地,找了毗耶娑,搞了個借種生子,結果她的兩個兒媳都懷孕了,各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叫持國,一個叫般度。

持國生了100個兒子,般度又生了5個兒子,兩家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搞了一場大戰,戰爭場面極其玄幻,很多效果連現在核戰爭都沒法實現的那種,名叫俱盧大戰。

這書挺長的,據說整個翻譯成漢語的話,字數差不多得1200萬字。

看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它其實就是一本超長的神話書。

然後它就和《羅摩衍那》,成為現在也不知道叫「印度」還是叫「婆羅多」這國家,算了,還是直接一點,就稱阿三吧,並稱為兩大史詩了。

看到這裡,有人要說了:就一本書,怎麼和國名聯繫起來了呢?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阿三們大腦的神奇迴路了,他們先把它們和印度教聯繫在一起,讓它們成了印度教眾多典籍之一。

大家也都知道的,從古代到現在,絕大部分阿三們的文化水平,基本停留在胎教這個層次,慢慢地,很多人就開始用「婆羅多」這詞,來稱恆河平原這塊地方了。

看到這裡,有人又要說了:從地圖上看,恆河平原只佔了三哥地盤很小的一塊啊,現在他們把自己國名改成「婆羅多」,豈不是反而縮小了自己的疆域?

沒事!江山代有傳人,輪到英國人隆重登場了!

英國人怎麼玩的呢?

幫三哥造歷史!

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一是我們都聽說這事,在哥歷史上有個孔雀王朝,挺牛叉的,尤其是這個王朝有個阿育王,狂厲害。

這事怎麼來的呢?

大致是這麼一回事:古希臘人搞過一本書,名字叫《亞歷山大遠徵記》,上面說亞歷山大打印度時,遭到旃陀羅笈多·孔雀的堅決抵抗。

後來英國殖民印度,又搞到很多佛經,發現老提到阿育王,但佛經里沒提到阿育王姓什麼,只說他的名字叫Ashoka或Asoka,同時又提到阿育王的爺爺是月護王。

於是這就夠了。

英國人立即發揮野獸般的想像力,說旃陀羅笈多·孔雀就是月護王,也就是阿育王的爺爺。

佛經裡不是說阿育王挺牛的嗎?

那他肯定得建立一個帝國啊!

有帝國就得有王朝,那這個王朝該叫啥名字呢?

英國人一拍腦袋:旃陀羅笈多·孔雀不是月護王嗎?他姓孔雀啊!歐洲的王朝都是按照君主的姓氏來命名的,那不就結了嗎?

於是大名鼎鼎的孔雀王朝,就這麼問世了。

經過英國人發明、三哥不斷加工產生的龐大孔雀王朝疆域

然後阿三們趕緊各種修修補補,添油加醋,到現在整個孔雀王朝的疆域、詳細歷史、歷代君王啦什麼的,就統統給它補齊了!

這事怎麼形容呢?

簡單來說,就是:開局幾句話,之後全靠編!

接著再來說第二件事:在發現孔雀王朝後,英國人很快又發現了另一個新的王朝!

怎麼發現的呢?

他們無意中發現了《大唐西域記》,上面提到了戒日王,還說他祖上曾建立過一個帝國,但後來崩潰了,但他那時已經不行了。

但英國人為啥激動呢?

因為他們看到一個熟悉的詞:Gupta!

笈多!

再看看,他們覺得是月護王的那個人,名字叫什麼?

旃陀羅笈多·孔雀!

既然你們都帶著個「笈多」,那英國人就不客氣了,他們不管這兩個王朝隔了將近600年,也不管一家其實姓「孔雀」,一家姓「笈多」,立即印度歷史上的又一個王朝,也就是笈多王朝橫空出世。

怎麼說呢?

這次更猛:開局5字母,之後全靠編!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這英國人是不是有點傻,莫名其妙地,怎麼跑到南亞次大陸這麼遙遠的地方來,猛烈地幫三哥製造起很牛叉的歷史來?

英國人當然沒這麼好心。

我們得理解征服者的心理,大家不妨想一下:你如果是征服者,搞定的是一塊沒啥文化,沒啥歷史,甚至還沒啥歷史遺跡,當地老百姓也蠻荒得一塌糊塗的地方,你會不會覺得很光榮?

顯然不會嘛!

但問題是:這兩千多年,在恆河平原,三哥就是上面說得這麼一副狀況。

它在恆河平原一帶,也是有點古蹟,比如說泰姬陵、紅堡、顧特卜塔啦什麼的,但這種有古蹟,還不如沒有古蹟,因為這些古蹟基本都是莫臥兒王朝,也就是穆斯林建的!

其他的古蹟,基本都在南部,不在最早概念中的「婆羅多」中!

其實,只要去一趟印度,就明白這個最早的「婆羅多」,究竟有多虛:在中國,凡是平原地區,往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但在印度的恆河平原,人口倒也是稠密的,但不知怎麼回事,經濟卻很不發達,甚至人均GDP在印度,都屬於拖後腿的那種,遠不如南部!

英國人搞殖民,分很多種,有它直接管轄的,也有類似保護國的土邦,它直轄的殖民地,基本都在恆河平原,如果不把這地方吹得牛一點,英國人豈不是一點面子都沒有?

它的直轄領地,必須牛叉,必須文化光輝燦爛,這才配得上大英帝國的面子嘛!

但緊接著,問題又來了:1947年,英國人撐不下去了,印度獨立了,既然你都獨立了,英國人就沒必要繼續為你製造光輝燦爛的歷史了嘛!

但沒事,又有人接手了:獨立之後的印度執政政黨,而且不管是之前的國大黨,還是現在的人民黨,對製造印度的歷史,他們都極其熱衷!

到啥程度呢?

已經到了入我們腦的程度了!

大家不妨想一下,在我們大腦中,印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是不是這樣?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他們就在印度河流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印度文明,之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教因此誕生,因為對印度教的不滿,公元前7世紀時,佛教在印度誕生,之後傳播到世界各地。

印度雖然在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分裂之中,但在它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強盛的王朝,比如說孔雀王朝、笈多王朝,還有之後的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什麼的,之後印度被英國殖民,1947年獨立。

如果是這樣,恭喜你,你被成功地洗腦了。

有些洗腦程度較深的人,甚至會問出這種問題來:歷史上的印度為什麼會屢次被外族征服?

這個問題,有兩個預設立場,更深處還有一個底層立場。

兩個預設立場是:

第一、地球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個叫「印度」的國家;

第二、這個「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是由一個主體民族構成的。

底層立場呢?

則是: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文明古國,有可比性。

於是問題就來了:如果這地球上,不存在一個自古以來就叫「印度」的國家呢?這個「印度」也從來就不存在一個主體民族呢?

這問題就會變成和「歷史上的東歐為什麼屢次被外族征服」一樣,毫無意義。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印度根本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文明古國。

甚至連佛教,也和現在的印度沒啥關係,因為佛教誕生於尼泊爾的藍毗尼,而尼泊爾直到英國殖民前,還是黃種人的地盤。

說到這裡,又有人要說了:印度這麼造歷史,有用嗎?

當然沒用!

因為就算拼命製造歷史,它這塊土地上,還是有2000多種語言,100多個民族,還有20多個邦,再加上之前近600個土邦的潛在勢力,大小林立的700多個政黨!

散裝得一塌糊塗!

除此之外,它還存在這7大互不相融的宗教信仰!

不管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還是宗教和民族的對立,甚至是貧富之間的矛盾,都極有可能讓這個散裝國家,再次變成無數個碎片!

哪怎麼辦呢?

只有靠印度教了,畢竟印度人口的80%都信它,為啥之前「印度」叫得好好地,突然要改稱「婆羅多」,原因就在這裡:「婆羅多」和印度教關係更密切!

換句話說,一旦印度名字更改完成,「婆羅多」將成為一個印度教徒的國家,至於他剩下那20%的人口,比如說將近2億的木司令,還有幾千萬的錫克教徒,都將會淪為犧牲品!

和這相比,那個文明古國的虛頭銜算得了什麼?

但隨著這個改名,印度的真面目也會為世人所知:它就是一個自古以來不管是經濟,還是都文化都比較落後,既沒什麼文化成就,也沒什麼武力,還一堆民族相互仇視的地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