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污水的真正風險是什麼,普通人又該如何應對

觀雨大神經

2023年4月,美國開啓了一項藥物的臨床試驗,這個藥物的名稱叫HOPO 14-1。

該藥物的主要功效是清除人體內的放射性污染物。

4個月後,日本福島核電站正式開始向太平洋排放帶有放射性污染物的核污水。

龍王,永遠走在雨傘開發的最前沿。

我們為什麼會「談核色變」?

日本人在福島的騷操作成功讓核輻射的話題走入了千家萬戶,人們不得不開始擔心起一個問題:

我會不會被這些核污水輻射到?

對此有人感到非常緊張,同時也有人覺得根本無所謂。

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呢?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一下核輻射產生的原理。

核輻射來自於組成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單位:原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抱團構成。

其中質子的數量就決定了原子的品種。

我們把:

  • 擁有1個質子的原子核叫1號元素(氫),
  • 擁有2個質子的原子核叫2號元素(氦),
  • 擁有3個質子的原子核叫3號元素(鋰),

…以此類推。

現在元素週期表上共有118種元素(算上同位素有3000多種)。

那麼這跟核輻射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原子僅僅是種類豐富,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核輻射什麼事,但問題是原子不僅種類豐富,它還非常不老實。

這玩意會「變身」。

在某種機緣下,一種原子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另一種原子。

  • 在極端的高溫高壓下,兩個較小的原子核可能會合併成一個較大的原子核,這叫「核聚變」。
  • 一個較大的原子核如果被不知道哪裡飛來的中子擊中,就可能分裂成兩個較小的原子核,這叫「核裂變」。
  • 也有可能什麼事都沒發生,一個較大的原子核愣是在「歲月靜好」的情況下自己裂開了,這個情況叫「核衰變」。

不管是哪種「變身」方式,過程中都會釋放出一些殘渣和能量,這就是我們聞之色變的「核輻射」。

不過核輻射也分三六九等,不同的原子或者不同的「變身」方式所能產生的輻射威力各不相同。

總體來說有三種射線:

  • 最弱的是阿爾法α射線,這是一束氦原子核流。氦原子核的個頭比較大,很容易被其他原子擋住,所以一張紙或者皮膚就能把它拒之門外。
  • 第二強的貝塔β射線,它本質上是高速電子流,穿透性比α射線強一些,不過稍微厚一點的衣服也能擋住
  • 最強的輻射是伽馬γ射線,這是一種高能電磁波,穿透性極強,薄鋼板在它面前都是渣渣。

這三種射線都可能把原子外面的電子打飛,發生電離現象,所以又被稱為「電離輻射」。

那麼人體被它們擊中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

咱細胞裡的DNA鏈會被打斷。

DNA可以理解為細胞的設計圖,有這個設計圖在,細胞才能準確的複製出結構正確的新細胞。

把DNA鏈打斷,就等於把這個設計圖燒了一個大窟窿出來。

設計圖都毀了,下次複製時自然就只能抓瞎了。

細胞抓瞎複製的結果就是生產出一大堆結構錯誤的細胞,這些細胞要麼無法存活,要麼就成為癌細胞。

如果體內有大量細胞被電離輻射擊中,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在1999年的時候,日本的一座核工業設施裡曾發生過這麼一個事故:

當時有三名技術工人為了趕時間,在提純鈾的過程中沒有按操作規程來走,結果不小心觸發了核裂變反應,於是三人瞬間被過量的核輻射照射全身。

雖然他們第一時間就被送去醫院,但其中離設施最近的兩人還是無力回天。

因為在被過量的輻射照射後,他們全身細胞的「設計圖」大多被摧毀了,於是身體失去了正常複製細胞的能力。

無法生產出新的細胞就意味著新陳代謝徹底停滯,體內細胞死一個少一個。

等大部分細胞都死亡後,身體結構就會徹底崩潰,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被輻射前後的染色體狀態:

僅僅因為粗心大意就報銷了兩個員工,該事故一方面展現了核輻射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日本在核工業管理方面的兒戲。

這個民族的責任心就如同方便面裡的牛肉片,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大部分只存在於廣告中。

12年後,他們終於捅出了更大的簍子。

那麼福島現在排放的核污水是不是也會釋放出這種讓人全身崩潰的巨量輻射呢?

那倒不至於,1999年事故的受害者是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近距離接觸核裂變反應。

他們當時是硬吃了一波由核裂變產生的強大輻射,不過這種強度的輻射並不會出現在自然環境中。

因為在自然環境下不存在發生核裂變或核聚變的條件。

我們在自然環境中有可能接觸到的核輻射主要是來自於核衰變。

福島的污水裡到底藏著什麼?

一提到核污染,我們會首先聯想到核反應堆裡的核燃料棒。

不過跟大家的直觀感覺不同的是,核燃料棒在新出廠的時候其實是幾乎無毒的。

構成核燃料棒的主要材料是鈾235,它只會衰變放出微量的α射線,連人的皮膚都射不穿,所以工作人員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接觸它。

甚至連原子彈也一樣,技術人員可以穿著短袖組裝含有高濃度鈾235的原子彈。

不過核燃料棒雖然無毒,但如果大量的燃料棒共同插入反應堆,就會因為超出臨界體積而觸發核裂變反應。

該反應會導致鈾235隨機裂開成不同的物質,於是這個過程就會產生出很多大自然里不存在的新東西。

比如說:碘131、銫137、氙133、氪88……

這些東西就比較恐怖了,因為它們的原子核結構非常不穩定,所以會自己發生核衰變並釋放出大量輻射。

雖然核衰變的輻射強度遠比不上核聚變或核裂變,但它仍會對生物造成長期傷害。

而福島的核污水裡正是充滿了這類物質,大約有60多種放射性同位素。

在談論福島核污水時,「洗地黨」們往往會提出這種觀點:

所有核電站都在排放核廢水,憑什麼揪著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不放?

這其實就是在偷換概念了。

正常核電站確實會排放廢水,但它排的這個廢水僅僅是用於給反應堆降溫的冷卻水。

冷卻水不會接觸到反應堆,它只是在反應堆外殼的外面進行循環。

即使是反應堆內部用來浸泡核燃料棒和傳導熱量的純淨水,也是基本無毒的,因為劇毒的核廢料都會被封印在燃料棒中,永遠不見天日。

但福島的核污水就不同了,它是在反應堆裡的燃料棒已經熔化後才直接灌進去的海水,這些海水把本應封印在燃料棒裡的的核廢料全都帶了出來。

下圖非常直觀的展現了這兩種水的區別:

所以正常核電站排出來的水叫「核廢水」,本身不含核廢料顆粒;福島現在排出來的水叫「核污水」,富含多種核廢料顆粒。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另外還有人把核電站輻射量的安全線標準當成是核電站的實際輻射量,然後宣揚「正常核電站的輻射量也很高」,以此來為福島排污洗地。

這完全是混淆視聽。

因為正常核電站的實際輻射量要遠遠小於安全線標準。

比如說大亞灣的安全線是130G貝克勒爾,但它實際運行的輻射量僅為0.18G貝克勒爾,差不多是千分之一的水平。

不過還是會有人對正常核電站的核廢水提出質疑:

它雖然沒有接觸反應堆,但畢竟是在反應堆外面走了一遭,免不了被反應堆的輻射照射到,這樣會不會變得有毒呢?

答案是不會。

因為構成水分子的氫原子和氧原子結構非常穩定,反應堆的輻射無法讓它們發生衰變。

而不衰變就沒有放射性,所以被照射過的水還是原來的樣子,沒有一絲絲改變。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

輻射射線就好比機關槍的子彈,水就好比一頭豬。

一頭豬就算被子彈打中了,它的肉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有毒。

真正危險的,是射出子彈的機關槍。無論我們吃不吃這頭豬,都要躲開那挺機關槍。

而核廢料顆粒物就是一堆不停發射子彈的機關槍。

所以真正危險的不是被輻射過的水,而是水裡的核廢料顆粒。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福島核污水裡面全是「機關槍」,那咱以後是不是連海邊都不能去了呢?

那倒不至於,因為這些「機關槍」的威力其實很有限。

核衰變射線的射程和威力本來就不如核聚變和核裂變,再加上又被稀釋過,所以當你走在海邊的時候,那些射線根本就夠不著你,就算夠著了也無法穿過你的皮膚。

所以我們不用過分擔心,咱人類怎麼說也是在地球上長期進化出來的物種,這點防護能力還是有的,除非…

你把這些核廢料吃到肚子裡去了。

我們體內的細胞可沒有皮膚保護。而且進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也不存在「射程」的問題,它是在對著你的細胞貼臉輸出,甚至還會隨著水分進入細胞內部大殺特殺。

所以吃進核廢料就相當於吞下了一批永不停歇的機關槍,它們會不分晝夜的對著你的所有細胞突突突。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會有越來越多的細胞設計圖紙(DNA)被破壞,於是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細胞生產錯誤」。

而這些都是潛在的癌細胞。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美國人開始研究如何「清除人體內的放射性污染物」了吧?

雖然在福島核電站停止運行後,其周邊的輻射劑量正在逐漸降低,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在恢復正常」。

因為真正的問題早已不在核電站本身的輻射劑量上,而在那一大堆富含核廢料顆粒的污水裡。

那麼這些髒東西會進入到我們的肚子裡嗎?

日式「OK」

目前全球對日本的排污行為爭議很大。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核污水有害」這個事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有爭議的主要是「核污水排海後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日本的肇事者們認為沒影響。

他們憑什麼這麼認為呢?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

雖然核污水有毒,但按照日方的說法,這些水在排海之前都已經做了「無害化處理」,完全「符合安全標準」。

日本用來處理核污水的系統叫ALPS(多核素處理系統),東京電力公司(下文簡稱「東電」)宣稱該系統能夠通過一系列化學和物理方式去除污水中幾乎所有的重元素放射性物質。

處理完後的水裡只會剩下氚和碳14等少數輕原元素放射性物質。

當然了,輕元素只是相對容易被人體排出,並不代表沒有毒性。

對此東電表示他們會對污水進行稀釋,稀釋100倍後再排。

這個方案咋一聽好像沒啥毛病,但仔細一想就完全經不起推敲。

因為這就好比我打算往裝滿水的澡盆裡倒一杯尿,不過為了「濃度達標」,我先從澡盆裡舀一壺水出來跟這杯尿混合一下,然後再一起倒進澡盆裡。

我不知道這麼操作的意義是什麼,但日本人覺得很OK。

第二個理由就是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背書,該機構出具了一份報告證明福島排放的核污水「符合安全標準」。

這兩個理由總結起來就是:

我對核污水進行了處理,國際權威機構也認可了這個處理,所以我直接排海沒毛病。

這個邏輯倒是頗為自洽,只是「國際權威機構認可」這個事的水分其實很大。

國際原子能機構確實出具了一份報告,但它同時還在這份報告裡寫了一個免責聲明:

這段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這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關於在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ALPS處理水的安全相關方面的審查報告。其中表達的觀點不一定能夠反映國際原子能機構會員國的觀點。儘管已經小心翼翼地維護了本報告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準確性,但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會員國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該信息可能產生的後果和責任。

簡單的說就是我雖然出了報告,但「不承擔任何後果和責任」。

而且該機構不僅在報告裡強調了免責,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也撇清了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該機構中的中國專家對這份報告的態度並非「認可」,而是「對報告倉促發出表示遺憾」。

那麼堂堂一個國際權威機構的行為為什麼會這麼扭扭捏捏呢?

這是因為該報告雖然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出的,但裡面用到的數據全都是由日本單方面提供的。

原子能機構雖然可以基於日方的數據得出一個專業的結論,但並不能保證日方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

那麼日本人會不會提供一份真實而全面的數據出來呢?那些核污水里是不是真的只剩下「少數輕元素放射性物質」了呢?

這就取決於他們的做事態度和誠信水平了。

我們作為旁觀者不敢隨意評論日方數據的可靠性,但我們可以通過回望整個福島核事故的過程來判斷日本人的做事態度和誠信水平。

日本「工匠」的福島秀

這個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以及海嶺地震帶。

日本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是一個地震高發區。其面向太平洋的海岸線沒有任何大陸和島嶼阻擋,隨時都要直面颱風和海嘯的威脅。

所以這裡根本就不適合建設核電站,但日本人還是建了。

既然要在海洋災害高發的地方建核電站,那就要充分考慮海洋災害的風險,尤其是海嘯。

那麼要如何預防海嘯呢?

很簡單,建個防波堤唄。

只要建起足夠高的防波堤,就算遭遇海嘯也能把它擋在外面,保證核電站的安全。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建得越高,需要花的錢就越多。

如果參考日本歷史上發生過的海嘯,這個防波堤至少應該建到20米左右才比較靠譜。

結果東電公司為了省錢和方便取水,只建了6米。

然後2011年的海嘯高度是15米。

核電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無論是運行還是關閉,都需要嚴格的遵循相關步驟和規定,否則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比如說核電站的反應堆需要一直進行冷卻,不然就可能過熱爆炸,所以水循環系統是不能隨便停下來的。

現在海嘯來襲,眼瞅一個浪過來就會把整個核電站淹沒,那麼這裡面的各個系統還能維持正常運行嗎?

如果在建設時就考慮到了這類極端情況並做了相應的準備,比如說把備用設備放到高處安全的地方,那麼就完全可以撐過此次危機。

然而東電公司為了省錢,他們把包括備用發電機在內的所有設備都埋到了地下…

結果一個大浪打過來,所有設備全部停電宕機,水循環全部中斷,反應堆開始「原地燒水」,一旦水位被燒乾到低於安全性,堆芯就會面臨過熱熔毀的風險。

這個時候需要立刻向上級匯報,讓政府集中一切資源立刻修復關鍵設備,恢復供電,然後擇機關停反應堆。

不過上報事故就意味著「背鍋」,而且關停反應堆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東電公司在這個危急關頭決定「再等等看」。

於是這幫四平八穩的大爺們一邊向外界隱瞞事故,一邊眼睜睜的看著反應堆內部的水全部燒乾。

等他們終於下定決心打算停堆時,反應堆內部已經因為充滿水蒸氣而處在了高溫高壓的狀態,無法進行相關操作了。

堆芯熔毀的風險就越來越大。

如果反應堆的堆芯真的熔融了,那麼燃料棒就會在高溫下熔成一坨不停發熱的岩漿。

更要命的是這坨富含鈾的高溫岩漿密度極高,所以會一直往下沉。

接下來這坨岩漿會熔穿反應堆鍋底,然後再一路往下熔穿底座的水泥地板,最後熔到地下水層去。

這可怎麼辦?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馬上把海水灌到反應堆內部去降溫,等溫度降下來後再進行停堆操作。

此時反應堆還沒爆炸,一切都還來得及。

然而東電又一次選擇了「再等等看」。

為啥呢?

因為直接把海水灌進去會導致反應堆永久報廢,東電不想賠掉整個反應堆,所以就只在外殼外面澆水降溫,而堆芯內部依然紅得發燙。

可以說是相當佛系了。

此時反應堆內部燒乾的水分已經在極端高溫的條件下被分解成了氫氣和氧氣,為了減小反應堆內部的氣壓,工作人員只好打開洩壓閥門,把氫氣排出反應堆。

這下整個廠房都瀰漫著氫氣了。

我們都知道氫氣有個特點:它稍微碰到一點火星就會燒起來。

而此時處在混亂狀態下的廠房,到處都可能出現火星。

果不其然,這些氫氣很快就碰到了它們宿命中的火星,於是一聲巨響後,發電站的房頂飛上了天空。

在1號機組率先上天後,東電公司居然沒有對剩下的機組採取任何有效行動,然後在之後幾天內,2、3、4號機組又相繼爆炸。

事態已然難以收拾。

不過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仍然還有補救的辦法。

此時的東電公司需要馬上做兩件事:

一是趕緊往反應堆裡灌入硼水,因為硼可以抑制核裂變反應,減慢它的進程。

二是趕緊在核電站的底座下面挖出個能把整個底座包裹在內的地洞出來,然後往這個地洞灌入大量的水泥和硼砂。

這樣萬一堆芯真的發生熔融並熔穿了反應堆底座,大量的水泥和硼砂可以阻止它繼續下沉。

但這兩件事是有代價的。

  • 灌入硼水會導致反應堆徹底報廢;
  • 在底座下面挖地洞會讓乾活的工人暴露在巨量的輻射中。

代價如此之大,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猜到東電公司會怎麼做了。

沒錯,因為對「修復反應堆」還抱有幻想,所以他們沒有在第一時間灌入硼水,於是反應堆很快就處在了熔融的邊緣。

等到他們終於想通並決定灌入硼水時,晚了。此時反應堆的反應已經剎不住車,堆芯最終還是過熱熔毀。

那麼他們有沒有派出敢死隊去反應堆底座下面挖地洞灌水泥和硼砂呢?

對不起,壓根找不到人願意去。

蘇聯當年為了搶救切爾諾貝利事故,徵召了60萬勇士並付出了犧牲近6萬人的慘重代價,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這才降低了事故的影響範圍,保住了歐洲的未來。

而日本人的熱血只存在於漫畫中。

在他們的「注目禮」下,福島熔化的堆芯一邊肆意的播撒輻射一邊向地下沉降而去。

東電公司後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往破損的反應堆灌入海水降溫,以延緩堆芯沈降的速度,但並沒有什麼用。

另外福島核電站的海拔位置太低,甚至低於地下水位,結果地下水持續從熔穿的大洞滲入,最終和灌入的海水以及核物質混在一起,成為了現在讓人頭疼的核污水。

更麻煩的是,即便是事故發生十餘年後的今天,地下水還在源源不斷的從破口處滲入,因此每天新增產生的核污水高達100~150噸。

現在核污水總量已經超過130萬噸,並且還在增加中,東電公司的儲水罐根本不夠用,他們早就想把這些污水排到海裡去了。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核事件的嚴重程度是分有等級的,其中最輕微的是1級,最嚴重的是7級。

當福島核電站最開始被地震和海嘯襲擊時,按標準僅是一個3級核事故。

結果在日本人的一系列騷操作下,該事故的嚴重性硬是從3級一路攀升到了7級,其實際後果甚至比歷史上著名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還要嚴重。

日本人啊…此處省去500字無法過審的語言。

這就是日本人在福島核事故中的做派,那麼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考慮這個問題:

同樣是這些人,他們現在會給全世界提供出可靠的數據嗎?

8月25日,韓國媒體披露了日本拒絕其他國家對排污水域進行直接取樣的事實。

也就是說現在所有的檢測樣本均來自於東電公司。

8月26日,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東電公司終於承認目前儲水罐中有約66%的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質含量超標。

更令人揪心的是,之前被日本人吹上天的那個ALPS過濾系統,現在被發現有很多已經損壞了。

現在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全球對日本排污的行為會存在如此大的爭議了吧?

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在去年12月發佈的一份立場文件中指出:

「東電公司和日本政府提供的支持數據不充分,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正確;同時抽樣協議、統計分析和假設都存在缺陷,這些都導致安全結論存在缺陷。」

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秉林則表示: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持性審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東電的數據,但東電的安全記錄不是很好。沒有人真正知道釋放如此大量的污水對自然環境會造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

事實上早在2016年,美國西海岸就檢測到了毒性很大的放射性元素銫-134。

所以東電到底有沒有處理好污水?是不是早就開始偷偷排放了?誰也不知道。

總的來說,現在全球對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態度大致可以分成「無害派」和「審慎派」。

「無害派」認為排污不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影響,「審慎派」則認為排污的後果無法預計。

那麼到底哪種觀點更接近現實呢?

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僅從技術上來說,人們之所以會對排污的後果產生爭議,主要是因為各自關注的焦點不同。

「審慎派」主要關注的是污染總量,而「無害派」則主要關注污染濃度。

在「審慎派」看來,如此巨量的放射性污染物被排入大海,它的影響肯定是客觀存在的。

而且此次核污染排放的數量為人類歷史之最,所以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因此無法準確預判後果。

「無害派」的基本邏輯就比較簡單了,他們來來去去都是在表達這麼一個意思:

拿130萬噸污水除以全球海水總量132.2億億噸,這個濃度低到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對海洋不會有影響。

然而這個邏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核污水排入大海後並不會老老實實的平均分配到每一滴海水裡。

這些污染物在「搖勻」之前會被海洋生物吃掉。

首先吸收這些污染物的是藻類,然後海蝦之類的生物會吃掉藻類,再然後就是小魚吃蝦米,大魚吃小魚。

最終大量的污染物會富集到食物鏈頂端的動物體內,富集濃度最多可達初始濃度的100萬倍。

正是因為存在污染物富集的現象,所以片面談論污染物濃度是沒有意義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裡可能會出現大批富集了過量污染物的海洋生物。

而它們正是人類餐桌上的常客。

這就是福島核污水對人類世界帶來的最大風險:海產品毒化。

上文提到過,大多數稀釋後的核衰變輻射威力較弱,一般不會影響人體,但前提是你不能吃到肚子裡去。

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顧問小組的科學家裡士滿表示:

如果較大的生物吃掉較小的受污染生物,氚就可能會集中在食物網中。人體皮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電離輻射,但如果你吃了能夠釋放β射線的放射性污染物,你體內的細胞就會暴露。

而氚的輻射正是β射線。

東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學家和海洋化學家大阪茂吉(Shigeyoshi Otosaka)也表示:

氚的有機結合形式可以在魚類和海洋生物中積累。

對於海洋生物可能會被污染的問題,東電公司的回應是在排污口3公里以內的區域沒有常規的捕魚活動,所以不用擔心。

這個說法就非常搞笑了。

排污口3公里以內不捕魚就沒事了?難道你的核污水不會漂到3公里以外?

海洋食物鏈是一張大網,130萬噸的污水入海,我們舌尖上的那些海魚不可能全都能躲過去。

至於最終會有多少海洋生物被影響,科學家們目前只能給出這樣的答復:

規模前所未有,後果無法預測。

畢竟按計劃他們要排30年。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確定未來的海洋裡會不會出現一群「輻射魚」,然後被某些倒霉蛋吞到肚子裡。

日本人成功把吃海鮮這個愜意的活動搞成了俄羅斯輪盤賭。

這個時候就有人拿歷史上的海上核試驗來說事,表示「美蘇兩國以前在海裡炸了那麼多次核彈都沒事,現在日本排點核污水怎麼了?」

在海裡搞核試驗固然可惡,但有一說一,核彈的工作時間只有零點幾毫秒,其產生的污染物遠沒有長年累月持續工作的核電站那麼多。

要知道核電站每年都會消耗掉幾十噸鈾235。

而一顆核彈只有幾十公斤鈾235,且大部分還來不及參與反應就被炸散了,一次核爆中真正起反應的鈾235只有幾公斤。

所以兩者造成的污染數量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根本沒有可比性。

既然後果如此不可預料,為什麼日本人還要選擇直接排海的方式呢?這是不是當前技術水平下的無奈之選呢?

當然不是。

最差的選擇

福島的核污水除了直接排到海裡外,還可以選擇固化填埋、電解排放、蒸汽排放、注入地表等處理方式。

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任何一種處理方式都比直接排海對環境的影響更小。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要選擇直接排海呢?

因為這個方法最便宜。

這很東電。

下面這張圖很直觀的展現了幾種處理方式的成本差異。

但你要說他們省錢嘛,其實也沒省多少。

五種方案中最貴的也不過2400億日元,折合16億美元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2022年GDP達4.23萬億美元,政府財稅收入接近5000億美元。

咱現在就算拋開道德不談,只看日本自身的利益,這也是一個非常愚蠢的選擇。

首先他自己的漁業就會受到致命打擊。

這個產業的年產值是上百億美元,每年光是出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海產品就有10億美元。

現在先不說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買不買日本的海鮮,就連日本人自己都大幅減少了海鮮的採購,以至於現在在日本市場出現了大量海鮮打折的情況。

跟著日本漁業一起被毀的,還有日本的國家口碑。

這種把自己的垃圾往別人家裡扔的行為必然會被釘上人類文明的恥辱柱。

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東電公司想省下十幾億美元。

日本的躬匠們深刻詮釋了什麼叫做「因小失大」。

不過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不要臉,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口碑還是很在意的,所以日本政府專門投入了700億日元去處理世界上關於排放核污水的負面輿論。

有這錢你升級一下處理方案不好嗎?

出現這種奇葩的局面,說明日本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團結的能力。

東電公司只考慮自己的財務報表,不考慮日本漁民的前途和國民的健康;日本政府只考慮自己的口碑形象,不考慮東電公司的實際困難…

沒有人從全局出發去考慮問題,大家都只顧著甩掉自己身上的鍋。反正只要責任不是自己的,再嚴重的後果都與自己無關。

這就是一堆無恥又雞賊的冢中枯骨。

而日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這種拖大家下水的事,跟佔據世界主要話語權的西方國家有很大關係。

可以說正是西方國家的大開綠燈,才有了日本的肆無忌憚。

難道他們不擔心自己被污染嗎?

就比如說美國,它自己就是環太平洋國家之一,核污水在排放後很快就會抵達美國沿岸。

那他們為什麼會容忍日本的行為呢?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

首先,西方國家和日本是政治上的盟友,任何問題都有利益勾兌的空間。

其次,西方國家大都是大西洋國家。即使是美國,也有一半的海岸線在大西洋那邊。

雖然大西洋理論上最終也會受到影響,但受影響的程度肯定會遠遠小於太平洋,所以他們對太平洋的污染沒那麼著急。

如果事後證明太平洋的海產品真的沒法用了,這些國家大可高價把大西洋的海產品賣給太平洋國家。

當然了,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去除體內核污染的藥物。

何樂而不為?

再次,大家也不要把國家簡單的看成一個整體,符合美國政客的利益,不等於符合美國普通人的利益。

只要價格合適,美國的政客們當然可以犧牲美國人民的健康。反正貴族們永遠可以食用經過嚴格檢疫的絕對安全的食品。

人與人的餐桌並不相通。

事實上因為輿論的控制,現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普通人甚至不知道日本正在往太平洋排放核污水。

最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也有很多核廢料需要處理。

他們其實也想用成本低廉的方案處理掉,現在正好讓日本開個頭,幫他們「投石問路」一下。

如果國際社會最終對日本的行為逆來順受,那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採用類似的方式來處理核廢料。

美國放置在馬紹爾群島的核廢料填埋場:

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們先來看看福島排污對於普通人而言的具體風險是什麼。

好消息是我們接觸到的海水基本還是安全的。你以後去海邊散步,游泳,甚至嗆兩口海水都沒啥問題。

因為如果僅從海水的角度看,污染物的濃度確實非常低(福島附近除外)。

但正如上文所說,污染物會在海洋食物鏈中富集,所以吃海鮮會成為問題。

從海鮮種類上來說,越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有可能富集到的污染物就越多,比如說鯊魚。

從地理上來說,越接近日本海域的海洋生物就越危險。

按照日本的計劃,整個排放過程將持續30年以上(2023年度預計排放3.12萬噸,分4次排放)。

這是在自己家門口「核能養魚」了。

特別謹慎的朋友,可以直接選擇從此告別海鮮。

但客觀的說,海產品是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完全一刀切也不現實。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潛在的風險等級進行一下細分。

首先日本東面海域的海產品肯定是高危了,另外考慮到地理因素,俄羅斯的千島群島也會第一時間受到污染。

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一些國家進口日本的產品然後貼上自己的標籤冒充「非日本產品」賣過來。

如果想吃進口海鮮,大西洋的產品相對更安全。

當然了,我們大多數時候食用的還是本國出產的海鮮。

那麼國產海鮮的風險大不大呢?

福島核污水在洋流的影響下會先流向太平洋,並不會馬上抵達我國沿岸。

而且污染物在食物鏈中的富集也需要時間,再加上它每年的排放量也有限,所以短期內對我國周邊的產品影響不大。

核污水將在240天後抵達第一島鏈(電腦預測):

不過人們如果想長期安全地食用海產品,就需要相關部門在這一兩年的時間窗口裡建立起完善的檢疫系統。

只要我們能夠將那些體內含有污染物的海產品檢測出來並排除在餐桌外,那麼我們就是安全的。

另外還有一個專屬於中國人的好消息,我國在新疆利用鹽鹼地進行海產品養殖的項目現在已經成功。

目前新疆已經在咸水養殖場建立起了大量的海鮮基地,養殖品種包括了魚、蝦、蟹等,今年預計會實現3000噸的量產,並且已經出口到俄羅斯和日本等國。

當然了,我們當年搞這個項目的初衷其實只是為瞭解決內陸吃海鮮物流成本太高的問題,誰也沒想到現在居然成了一個重要的戰略儲備。

果然吃貨的運氣總不會太差。

所以普通人在這場災難中還是有不少選擇的,受衝擊最大的還是漁業和海產品相關的從業者。

那麼作為從業者應該怎麼辦呢?

在這種飛來橫禍的衝擊下,市場情緒肯定會出現一個非理性的波動。

比如說一開始會有很多人選擇在污水還沒到的時候瘋狂消費,等掐指一算污水到了就馬上停止購買海產品。

這樣的市場波動是無法避免的,作為從業者來說只能接受。不過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市場會出現分化。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並不相同。

一部分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麻木,然後恢復對海產品的消費;另一部分人則會長期保持謹慎的態度。

所以對於商家來說,你面臨的選擇題其實就是要不要在未來去爭取那些「謹慎人士」的購買力。

如果你不打算爭取,那麼你其實不需要做什麼,扛過這段市場的波動期就完事了。

如果你打算爭取,那麼就要積極主動的去應對這個風險。

比如說主動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輻射檢測,保證出售給消費者的是沒有受到污染的海產品。

當然了,對食品進行輻射監測並不簡單,你的檢測過程和設備要有說服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口碑。

這雖然意味著額外的成本投入,但同時也很是一個巨大藍海,任何的風險之下都孕育著新的機會。

結 語

福島排放核污水是全人類的災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受害者,所以我們除了要想辦法應對自己遭受的風險外,還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反對這樣的行為。

有人會說現在排都排了,反對還有用嗎?

當然有用。

正如前文所說,福島的這130多萬噸污水並非一次性全部排完,而是要持續排放30年以上。

也就是說現在雖然開始排了,但一開始排出來的量還不算多,如果他們能夠迷途知返,及時改用更好的處理方式,那麼海洋受到的危害就會大大減少。

那麼日本人有可能迷途知返嗎?

靠他們自己幡然醒悟肯定是沒戲的,必須還得加上足夠的外部壓力。

所以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去對日本進行制裁和抵制,只有讓他們感受到切膚的疼痛,才能逼迫他們重新權衡排放核污水的利弊。

而如果我們無動於衷,不僅福島的污水會大搖大擺的排上三十年,其他西方國家的核廢料也很可能會依葫蘆畫瓢的採用類似的廉價方式去處理。

所以這個時候還在為日本排污行為洗地的人,他們要麼認知水平嚴重不足,要麼立場傾向很有問題,俗稱非蠢既壞。

我們今天對待該事件的態度往小了說是關係到我們的「海鮮自由」,往大了說它其實是一場保護我們未來的戰爭。

而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

全文完

附錄一:核電站的安全防線和福島事故的教訓。

在正常核電站裡,針對有毒放射性元素至少設計了三道以上防線:

最內層的防線是耐高溫和腐蝕的陶瓷顆粒。

核燃料棒出廠時候就把鈾235核燃料熔進了陶瓷內部。這些陶瓷圓柱體顆粒的耐高溫和腐蝕能力很強,即使存放幾百萬年也不會朽壞。

於是在鈾235裂變成核廢料的整個反應過程中,所有的放射性有毒元素都被封死在這個陶瓷顆粒內部。

只要陶瓷顆粒不腐蝕不熔化,有毒的核廢料就沒法擴散出來。

第二層防線是耐高溫耐腐蝕的鋯金屬管。

含鈾陶瓷顆粒會被塞進鋯金屬管然後焊死。這樣一來即便有少數幾個陶瓷顆粒意外裂開,有毒核元素也逃不出鋯金屬管。

也就是說核燃料棒從出廠開始,只要保證它不熔化,裡面的鈾235以及裂變後的毒素就會永遠被封在陶瓷和鋯金屬管內,不會與外界發生接觸。

在核能發電的過程中,幾百根鋯金屬管會被捆綁在一起組合成一個「核燃料組件」。

這些核燃料組件插入反應堆後會超過臨界體積並誘發核裂變反應,然後它們自己會發熱。

核電站利用這些熱量去「燒開水」,然後產生蒸汽去推動渦輪轉動發電。只要循環水泵一直在轉,熱水一直循環流動,鋯金屬管就不會自己把自己燒熔。

第三層防線是反應堆壓力容器殼體,也就是插入鋯金屬管用來煮開水的高壓鍋。

即便是鋯金屬管萬一破裂了,也還有高壓鍋封著核輻射物質不擴散出來。

另外核電站由厚重的水泥牆搭建的外殼可以算是第四道防線,理論上在這一層層的保護中,放射性核毒物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來。

然而福島核電站屬於比較早期的設計,其老式的沸水堆核電站缺陷很多。

而且東電公司為了省錢選擇了偷工減料,把核電站建在了僅比海面高幾米的位置,循環水泵機房甚至低於海平面。

結果海嘯來的時候,海水淹沒機房水泵,循環水泵停轉,導致反應堆內部沒有水循環,開始不斷持續「乾燒」升溫,最終高溫過熱,堆芯熔化。

這個結果導致陶瓷和鋯金屬管都被燒熔成一坨岩漿一樣的高溫爛泥,最終甚至熔穿了高壓鍋的鍋底和水泥地板,一直熔到地下水去了。

這個強放射性高溫「熔岩」一路燒穿了三層防線,儘管日本採用灌海水等操作去搶救,然而裡面的強放射性有毒核物質早就已經擴散,融入了灌注的冷卻海水和地下水裡面。

需要說明的是,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蘇聯組織了敢死隊去搶救,他們在反應堆基座下面挖地道灌入大量水泥和硼砂,最終成功阻止了強放射性高溫「熔岩」一路熔穿到地下水層。

而日本沒有敢死隊,眼睜睜看著強放射性高溫「熔岩」不停往下熔穿,最終劇毒強放射性物質跟地下水攪合到了一起。

2015年的時候,日本曾經派工業機器人游泳潛入這些毒水中去看看情況,結果顯示超強放射性爆表,連機器人都被輻射到宕機。

這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的核事故,無論對日本本土還是全球海洋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然而在西方媒體的刻意低調下,人們對這起事故的嚴重性普遍缺乏足夠的認知。■

附錄二:正常核電站輻射劑量和福島污水輻射劑量對比(單位:0.1G貝克勒爾)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