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有改進空間

盧永雄

香港受到「超級黑雨」侵襲,全城幾近癱瘓。24小時測得的雨量逾600毫米,差不多是全年雨量4分之1,大雨如傾盤而下。7日晚 11 時至午夜 12 時錄得一小時雨量為 158.1 毫米,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是一場139年一遇的暴雨。

早前的超強颱風「蘇拉」,沒有為香港帶來太大的災難。反而已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的「海葵」,其中心風力不足8級,但它的環流仍沒有深入內陸,而是距離海岸不遠,這使它的環流如抽水機一樣,抽取西南季風暖濕氣流的補給,把巨量的雨水帶向內陸,造成由福州開始,橫掃深圳、香港的超強降雨。

天文台有作一定的預警,在周四(7日)晚上8時25分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香港廣泛地區可能受大雨影響。天文台由9時25分開始,先後發出黃色、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這種百年一遇的災難發生時,不是普通的雨災,似乎很難怪天文台不能更早預警。面對極端天氣,人力有時而窮。

亦有人說香港多處水浸,是否深圳排洪所致?觀乎香港當晚11 時起的一小時錄得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降雨量,香港本地落下前所未見的暴雨。而事後發現較大後遺症的黃大仙中心水浸和筲箕灣耀興道山泥傾瀉塌巨石,都遠離新界北區,就知本地超強降雨,才觸發了這些災禍。

1.     黃大仙中心水浸。黃大仙成水浸重災區,黃大仙中心北館地下一層被水浸沒,北館外邊地鐵站口浸到幾乎沒頂。

可以想像,當一年4分之1雨量在一小時內傾瀉而下,整條龍翔道就變作一條大河,黃泥水滾滾而下。黃大仙中心就在龍翔道旁向下低了一層左右,大量洪水就湧入黃大仙中心北館。

這是一個設計問題。但在一般大雨情況下,龍翔道的雨水即使流向黃大仙中心,路旁的疏水渠也足夠讓雨水流走,但當水量大幅提升時,什麼疏水渠也不夠了。事後孔明可以說黃大仙中心不應有這種地勢較低的設計,也可以說設計時考慮不到這種黑天鵝式災禍。難搞。

2.     筲箕灣山泥傾瀉。在這種水量的超級暴雨下,出現山泥傾瀉可說「正常」。想當年大雨中極嚴重的山泥傾瀉可說司空見慣。1972年618雨災,觀塘秀茂坪和半山寶珊道先後發生山泥傾瀉,分別奪去71人和67人的寶貴性命。1994年7月觀龍樓山泥傾瀉,導致5人死亡。港府之後大力處理高風險斜坡,到2010年更推出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近年大面積山泥傾瀉逐漸減少。今次多區有山泥傾瀉,特別是筲箕灣耀興道有巨石崩塌,是超強降雨的結果。所以防治山泥傾瀉,永遠有進步空間。

暴雨難以預料,而特區政府應變災害,較多人批評的,反而是早上5點多宣布的上班安排。當時政府宣布所有日校停課,並呼籲僱主參考8號風球,採取彈性工作安排。不少聲音指政府應直接宣布停工。

今次香港遇上百年不見的暴雨,死傷很少,已屬萬幸。希望政府汲取經驗教訓,要預備這種極端天氣,會比大家預計的多。時刻提高警覺,不要掉以輕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