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計劃,土耳其不高興?不妨看看這攜手新絲路之事……

李天駒

埃爾多安

據《環球時報》報導,剛從印度參加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9月11日表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的建設離不開土耳其,「土耳其是重要的生產和貿易基地。一個沒有土耳其的走廊不會存在,東西交通最便捷的線路必須經過土耳其」。

而《環球時報》轉引兩家印度媒體的報導,值得玩味——

印度《第一郵報》的報導突出了土耳其不高興,原因是「埃爾多安的國家在建設這條連接亞洲和歐洲的貿易走廊時被繞過了」。

《印度斯坦時報》9月12日就埃爾多安的表態問道:「土耳其又回到憎恨印度的時代了嗎?」

有關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被指系印度想要挑戰「一帶一路」倡議。然而,也需要注意到,無論印度還是土耳其,與中國有類似之處,都是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在現代化之路上又都有各自的國情、不同的地緣政治環境。

土耳其國土跨越歐亞,輻射中東、俄歐和北非,扼守連通黑海和地中海的戰略要道,對東西方而言,它在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領域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土耳其人對以3結尾的年份總是引以為傲:

凱末爾

1923年10月,凱末爾領導軍民克服內外重重挑戰,成立土耳其共和國,今年剛好100週年;

再回溯至1453年5月,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開啓帝國橫跨歐亞的序幕,今年滿570週年。

對於中國來說,今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也是在整整10年前,筆者赴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文教師志願者,而如今從事土耳其研究。中國和土耳其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而通過古今絲綢之路的交流互鑒更是其中最亮麗的底色。

大歷史視角下的中土交往

有土耳其學者認為,中土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和夥伴」,雙方通過古代絲綢之路曾保持密切交流。如今,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老皇宮博物館珍藏著大量精美的中國古代瓷器,年代涵蓋元明清三朝,其數量規模和製作水平在海外藏品中位居前列。它們都是通商貿易的結果,當年,在皇室有重大慶典時往往都將之作為敬獻或賞賜的無價珍寶。

在托普卡帕宮博物館展出的中國陶瓷

到了近代,兩個國家都遭受到西方列強的猛烈衝擊,被帝國主義國家污名為「西亞病夫」和「東亞病夫」。兩個「難兄難弟」艱難摸索改革圖強之路,在追求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曲折過程中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二戰結束後,陣營對抗一度阻隔了土耳其與新中國的接觸。後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雙方經過不斷努力,於1971年正式建交。2010年,兩國關係再上新台階,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如今,同為發展中大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合作共贏成為中土兩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處理彼此關係的最大公約數。2022年9月,在撒馬爾罕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期間,兩國最高領導人會晤,雙方充分肯定了交往取得的豐碩成果,一致同意加強在多個機制和平台中的合作,為今後中土關係的深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最渴望復興絲綢之路的兩個國家

在20世紀60年代中土尚未建交時,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就以民間組織身份赴土耳其洽談商業合作,雙方得以開啓進出口交易,如中方從土耳其進口了用於紡織業的原材料。正式建交以來,兩國歷任領導人積極推動雙邊貿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兩國貿易發展勢頭更大——

這一方面順應了兩國當時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對雙方在古代以絲綢之路相連的歷史回歸。

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就曾提出建設「當代絲綢之路」。2008年,土耳其又發起「新絲綢之路」倡議,並舉辦首屆「國際絲綢之路論壇」。在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土耳其成為首批響應的國家之一,並於2015年正式提出「中間走廊」計劃。

2015年10月,在二十國集團安塔利亞峰會期間,兩國領導人親自見證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的簽署,為雙邊投資與經貿合作提供了指南與保障。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埃爾多安總統出席並作演講,對這一合作倡議展現大力支持。

中國鐵建牽頭承建的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鐵(二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開通運營的首條線路

「一帶一路」倡議同「中間走廊」計劃高度契合,不斷結出協同對接的碩果。正如土耳其外交部智庫學者所言,土耳其和中國可能是「最渴望復興絲綢之路的兩個國家」。2019年,土耳其接待中國遊客約50萬人次。2022年,中土雙邊貿易額達385.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企業積極走進土耳其,在基建、金融、服貿、科技、新能源等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持續取得當地合作夥伴和居民的高度認可。例如,中國鐵建牽頭承建的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鐵(二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開通運營的首條線路,極大方便連通了土耳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中心。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如今變為中國承建高鐵的風馳電掣。

因「時空重迭」結緣的人文學術交流

2020年,土耳其首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在伊斯廷耶大學成立,並主辦電子出版物《「一帶一路」季刊》,重點刊發土耳其和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土耳其學人在看中國時,已意識到需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立足中土交往的歷史與現實。

孔子學院的發展是中土兩國在人文領域加深合作的又一典範。目前,土耳其已有4所孔子學院,創立最早的孔子學院迄今運行已達15年。孔子學院開展的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活動,在當地青年學子心中播下了知華友華的種子。以筆者曾工作的海峽大學孔子學院為例,一位男生曾告訴我們,他之所以選擇報考海峽大學,是因為他瞭解到這裡有伊斯坦布爾第一所孔子學院。該校辦學水平類似於中國國內的清華大學,報考難度可見一斑。在他終於如願被大學錄取後,很快就選擇了孔子學院的課程,直觀感受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魅力。後來,我給他起過一個中文名「關滄海」,寓意跨越山關、以觀滄海。

孔子學院還有很多學生申請到中國進修、深造,活躍在兩國友好交往的多個領域,還有人成為了青年漢學家。這些青年一代學者通過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實地考察當代中國國情,建立了更加立體、全面的中國觀。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多極化格局的構建過程充滿機遇和挑戰。印度提出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即是一例。

筆者認為,地處亞洲大陸兩端的中土兩國在發展和安全領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一帶一路」倡議同「中間走廊」計劃的高質量對接,將使得中國和土耳其攜手同行在新絲綢之路上。兩個古老民族建設現代化的夢想如今正相互成就、交相輝映。這一點,對印度當然有啓示作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