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7日上午7點左右,中東地區再次戰雲密佈。
之所以說是「再次」,是因為全世界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隔一段時間爆發一次衝突是「有預期」的。
但是這次軍事衝突的方式和走向卻讓全世界都「大吃一驚」。
在過去一些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中,絕大多數都是以色列的長期壓迫,然後巴勒斯坦的短時間強烈釋放,接著是以色列更強的物理輸出,最後是國際社會斡旋,雙方實現停火。
10月7日,最先宣佈軍事行動的是巴勒斯坦哈馬斯旗下的卡桑旅,他們最初宣佈「2小時內向以色列定居點發射了超過5000發火箭炮」。
這種陣勢雖然很「嚇人」,但也很傳統。我們翻開過去十幾年的網絡新聞,巴以小型軍事衝突衝突往往都是巴勒斯坦大規模發射火箭炮,然後以色列最終用更強的火炮甚至導彈反制。
最終雙方會公佈大量的軍事人員和平民死傷數據,最終往往巴勒斯坦的死傷人數是以色列的5~10倍。
不過這次巴勒斯坦哈馬斯的「軍事突襲」卻和以往都大不相同。
5000發火箭炮更像是第一輪掩護火力,根據網絡媒體和中東媒體的報導,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從海陸空三方面全面突襲進入以色列定居點和軍事基地。
巴勒斯坦哈馬斯的這次軍事行動,有三個過去軍事衝突都沒有的「鮮明特點」。
第一個是「善用輿論戰」。
過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武裝衝突,因為以色列與歐美傳媒集團的「親近關係」,巴勒斯坦幾乎是「靜音」狀態。
但這次巴勒斯坦武裝人員通過短視頻,自媒體等渠道,將戰場成果第一時間向全球「實況直播」。
透過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的「視頻直播」,以色列軍隊較強的戰備素養與軍事素質被「戳破」。
因為在10月7日突襲中被擊斃和俘虜的以色列軍人和軍官,絕大多數都穿著短褲,在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一鍋端。
這就引出了哈馬斯這次突襲的第二個特點:絕密的滲入式作戰。
過去的巴以衝突,戰場主力是「火箭炮對轟」以及以色列空軍的「報復性轟炸」。
以色列軍方很可能也對這種衝突模式產生了慣性,因此即便是一些軍營收到了巴勒斯坦「火炮攻擊」的報告,也會習慣性認為是「傳統作戰」,而放鬆警惕。
以色列軍方完全想不到這次唱主角的是哈馬斯地面作戰部隊,直接突襲哨所,軍營甚至軍事基地,絕大多數以色列軍人都是睡夢中穿著短褲被俘虜和擊斃。
根據網絡媒體發佈的視頻和照片,哈馬斯武裝人員從突襲的軍事基地,炸毀甚至繳獲了坦克,俘虜了坦克與戰車的「駕乘士兵」。
哈馬斯方面還宣佈,活捉了以色列特種作戰部隊「縱深旅」的一位少將指揮官。雖然以色列政府隨即召開軍事安全會議,宣佈進入戰爭狀態,但前24小時,哈馬斯的戰果讓世界震驚,而以色列軍方還沒有「系統性組織起反擊」。
第三個特點:小組式作戰,槍聲響遍以色列街頭。
網上已經出現以色列民眾拍攝的「巷戰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巴勒斯坦哈馬斯雖然出動的戰鬥兵力並不多,但是他們除了攻擊軍事基地,已經以「小組化作戰模式」,滲透進入以色列的人口稠密地區。
這些「小組作戰」軍人,單兵作戰能力刷新了大家對哈馬斯「泥腿子反抗組織」的固有印象,他們破壞力極強,而且以色列錯失先機,根本不可能用空軍優勢或者導彈優勢對自己的人口稠密地區發動攻擊。
最終以色列軍方只能選擇在自己的人口稠密區與哈馬斯武裝人員一個個街區的打巷戰,最終結果就是不到24小時,以色列公佈的死亡數據就近百,受傷數據近千。
正因為這次哈馬斯突襲展現的「三大特點」,讓全世界對巴以這輪軍事衝突的發展比過去幾年的「小衝突」要悲觀許多。
在上世紀1982年之後,巴以之間長達四十年裡,每隔幾年都會有「小衝突然後國際斡旋停火」的緊急事態發生。
這次哈馬斯突襲的「三大特點」,讓人們有兩個「悲觀預測」,預計這次軍事衝突無法很快平息。
第一個悲觀預測:就是哈馬斯沒有「背後助力」的背景下,是很難用「絕密滲透」的方式,短時間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如果哈馬斯背後有「隱藏大佬」幫助他們訓練和指揮這麼龐大的作戰,如今「總動員」已下,必然是「取得重大戰果」以及國際形勢的根本變化,「幕後大佬」才會選擇隨時停戰,不像過去,巴以雙方可以自行決定何時停戰。
第二個悲觀預測:哈馬斯突襲的三大成果,對以色列的巨大殺傷,對以色列政府威信的巨大挫傷,都比過去二十年的軍事衝突「效果大得多」。
過去巴勒斯坦發動火炮襲擊,以色列死傷數十人,以色列隨即報復性發射導彈,飛機轟炸,造成巴勒斯坦數百人死傷,隨即雙方停火談判。
可這次巴勒斯坦第一天就造成以色列數百死傷,並且「小組式潛入作戰」,平民傷亡一定會快速增加,這樣以色列就必須「打大仗」,才能夠最終獲勝與輓回威信。
按照不欠以色列的死傷數據,按照以往武裝衝突的死傷比例,要對巴勒斯坦造成數千的傷亡才會「收手」。
而這次巴勒斯坦已經發佈了「全民皆兵」的動員令,如果以色列讓巴勒斯坦傷亡數千,巴勒斯坦也很難像過去那樣接受和平斡旋。
最終雙方不斷「升級衝突」,從而讓許多專家悲觀的預期「第六次中東戰爭」可能爆發。
二戰以來,歷次巴以衝突引爆的中東戰爭,都不是簡單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雙方衝突。
是美國「軍事武器物資與資金支持」無限供應下,以色列與整個「中東阿拉伯世界」的戰爭。
無論這場戰爭的規模有多大,美國拜登政府最近兩年多一直策劃的「以色列與沙特陣營」的大和解都將成為「泡影」。
這次巴以衝突的激烈引爆,對於美國來說,有兩大暴擊。
第一方面,就是拜登政府主導的,讓以色列與中東國家的和解進程,經濟融合進程與基建互聯互通願景都成為「夢幻泡影」。
第二方面,美國政府在支撐烏克蘭軍事彈藥和資金已經捉襟見肘的背景下,接下來還要陷入「中東戰爭」的泥潭,雙線作戰,可能引爆國內經濟和社會危機。
這場突如其來的巴以激烈衝突,對中國則是「喜憂參半」。
不利的一面,是中東戰爭必然導致油價上漲,資源價格暴漲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中國製造業復甦受阻,還好,中國的能源多元化佈局以及乘用車電動化的比例提升,讓這次油價衝擊的影響,遠小於過去任何一次。
相對有利的一面,是美國同時陷入俄烏衝突與巴以衝突兩大泥潭,對中國的打壓和而只會繼續,但是「階段性求和」的身段也會更柔軟一些,中國獲得的「戰略機遇期」會延長一些。
巴以衝突的再次激烈引爆,是美國二戰以來「在中東不斷製造問題」的結果,中國原本提供了最和平也最美好的「答案」。
但中國答案的「正確」,或許要全世界見證「美國問題」造成的更多血淚,才能領會。我們能做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與廝殺中積蓄力量,迎接曙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