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炸了北溪管道!一個歷史分水嶺事件

Chairman Rabbit

結論:《華盛頓郵報》關於烏克蘭炸毀北溪管道的報導將極大損害烏克蘭的國際形象,改變美/西方民眾對俄烏衝突及烏克蘭的看法,削弱其對烏克蘭的支持意願及投入,並最終加速戰爭的結束。歷史也許將證明,《華盛頓郵報》報導是改變俄烏戰爭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事件。         

正文:                             

習近平主席於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國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並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距離中美領導人印尼巴釐島G20峰會會面時隔恰好一年。         

對拜登而言,俄烏問題仍然排在議程首位,一方面白宮要堅持援烏,一方面也希望進一步給中國施壓。不過這段時間,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來,俄烏戰爭陷入僵局,美國國內援烏聲音不斷減弱,反對聲音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俄烏問題尚未解決,又冒出來一個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並讓白宮陷入極大的被動。在以色列問題上,如果拜登處理不好的話,還可能因此丟掉2024年大選。    

俄烏、巴以問題,都放在中美領導人會談的議程上。但就在會晤前,冒出了一件可能改變歷史進程的分水嶺事件:原來北溪管道是烏克蘭炸的!                        

一、背景:烏克蘭能否堅持,取決於美/西方援烏陣營是否能夠堅持          

俄烏戰爭爆發後,一開始人們認為很快會出結果;但數月後,大家發現,這場戰爭不會一下收場,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持久戰。         

復盤來看,普京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時是有諸多考慮不周的,使其陷入後面的軍事與政治被動。普京也不得不因此調整行動的目標與戰略、戰術,就是把目標變為守住所佔的東烏克蘭四州領土(及克里米亞),並把速戰速決變為持久戰。         

烏克蘭之所以能夠堅持,依靠的是美/西方的援助——特別是美國的援助。普京一定相信,只要俄羅斯軍事上能守住,內部在政治和民情上能穩住,則假以時日,西方陣營一定會先分化、先瓦解。       

  • 一個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援烏聯盟的瓦解;
  • 一個是美國國內援烏共識的瓦解(民主黨vs共和黨;大選更替)。         

俄國人瞭解西方政治內不同群體的關係,對此是有把握的。     

擺在烏克蘭面前的挑戰是:如何繼續聚攏美/西方。歸根結底是要說服美國民眾:烏克蘭的利益和美國的利益是一致的。          

這個好像有點難。事實證明,不到兩年,美/西方的援烏陣營正在瓦解。    

而如果美國停止援烏,則烏克蘭將只能接受最終的結果,即被迫放棄領土。                   

二、美國國內民情的變化          

美國民眾對援烏的信心和熱情都在快速消減。近期拜登希望國會進一步批准240億美元的援烏計劃,遭到朝野與輿論的大量反對聲音。分享一些美國的民意調查。                   

1.路透社/Ipsos的民調(2023年10月份)         

對華盛頓是否「應該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有41%的受訪者表示同意(5月份時為46%,支持者下降);35%的人持反對態度(5月份時為29%,反對者上升),其餘人表示「不確定」。

——分黨派來看,52%的民主黨人支持向烏克蘭提供武器(5月份為61%,支持者下降),而共和黨只有35%(5月份時為39%)

調查並顯示,有34%的民主黨人和56%的共和黨人認為烏克蘭問題「與[美國]無關,我們不應該干涉」。                   

2.Gallup的民調(2023年10月份)          

參考鏈接:https://news.gallup.com/poll/513680/american-views-ukraine-war-charts.aspx         

1)「俄烏衝突中,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幫助是太多了,還是不足,還是恰到好處?」

綠線是認為美國對烏克蘭提供的幫助「太多了」的佔比,從2022年8月開始一路提升到2023年10月的41%;

深藍線是認為美國幫助「不足」者,從之前接近40%一路下降到現在的25%。

2)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

只有14%的民主黨人認為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幫助「太多了」(深藍);    

持有這一觀點的共和黨人達62%(橘色);獨立選民為44%(淺綠)

3)是應該幫烏克蘭收復領土,還是應該趕緊結束戰爭?   

支持幫助收復領土的人(藍線)逐漸下降,目前佔54%:

支持趕緊結束戰爭(意即「打成什麼樣是什麼樣」)的逐漸上升(綠線),目前佔43%;                   

4)針對盡快結束戰爭,不同黨派選民的看法:

支持盡快結束戰爭者(「打成什麼樣是什麼樣」,俄羅斯保有佔領的烏克蘭領土):

獲55%的共和黨受訪者(橘色))和49%的獨立受訪者(淺綠)認同,且一路攀升

獲民主黨受訪者認同較少,佔19%,有微弱下降但能大致維持

5)對烏克蘭的財務援助是否應該一直繼續下去,還是有時間期限?

上圖,綠色是認為對烏克蘭的財務支持應該一直繼續下去者;藍色則認為必須有時間期限。

61%的美國人認為援烏應當有時間期限,37%的人則認為援烏應一直堅持下去;

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人的看法差不多,認為援烏有時間期限的都在六成左右;認為援烏應該一直堅持的不足四成;

決定性的因素是政治黨派: 84%的共和黨人認為援烏應該有時間期限;65%的人認為援烏應該一直堅持。中間黨派的看法和一般美國人差不多:六成以上認為應設期限,不足四成認為應該繼續堅持。

6)誰正在贏得俄烏戰爭?

全美國來看,64%的人認為雙方都不是贏家

認為烏克蘭佔優的人(20%)比俄羅斯(14%)的稍微多一些。男女兩性、不同年齡段、種族的人基本看法接近。唯獨共和黨人認為俄羅斯佔優。中間黨派認為雙方差不多(17% vs 16%)。民主黨人更樂觀,32%的人認為烏克蘭在贏得戰爭。這應該也是他們支持繼續對烏克蘭投入並且可不設時間期限的原因。     

3.小結:          

1.美國民眾對烏克蘭的信心與支持都在減弱,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國不應無限援烏。

2.在俄烏問題上,導致看法分歧的最大因素是政黨屬性:共和黨希望停止援烏,民主黨希望繼續援烏;

3.明年就是美國大選,美國政府是否繼續援烏,就看大選結果

1)如特朗普上台,可以判定,美國援烏立即會中止。    

2)如拜登連任,則白宮需要尋求一個逐漸「退出」俄烏衝突的計劃

4.所以,對於俄羅斯/普京來說,就是繼續堅持。

5.對於烏克蘭/澤連斯基來說,除非發生大逆轉,使美/西方輿論對烏克蘭的信心、支持或同情巨大提升,否則,時間將不是烏克蘭的朋友:

1)烏克蘭取得重大軍事勝利

2)俄羅斯國內發生重大政治動蕩

3)俄羅斯訴諸違反人道主義/國際法和邊界底線的軍事手段(例如用戰略核武)

4)其他可能導致戰局變化的俄方的重大失誤或挫折         

這時,卻出現了一個極不利於烏克蘭的事件:謀劃、執行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真的是烏克蘭。                   

三、《華盛頓郵報》獨家報導:烏克蘭秘密執行了炸毀北溪管道的行動          

1.報導內容    

2023年11月11日,《華盛頓郵報》發佈獨家新聞報導:「據烏克蘭國內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官員以及其他熟悉秘密行動細節的人士透露,一位與烏克蘭情報機構有深厚聯繫的高級烏克蘭軍官在去年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事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2023/11/11/nordstream-bombing-ukraine-chervinsky/)              

先說明,《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是自由派/左翼/偏民主黨的主流媒體,從編輯、記者到讀者,都屬於力挺援烏的一方。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人揣測北溪管道會不會是烏克蘭炸的,畢竟烏克蘭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澤連斯基由始至終對此都矢口否認,人們覺得這個提法偏陰謀論。但從今年3、4月份開始,就不斷曝出線索,將襲擊方引向烏克蘭。《華盛頓郵報》與德國的《明鏡》(Der Spiegel)隨即也開展了正式的聯合調查。6月份,《華盛頓郵報》曾發佈報導,稱CIA在烏克蘭襲擊前即已知情,但再次被澤連斯基矢口否認。這次這個報導,是《華盛頓郵報》把證據鏈串齊了,自信能夠一舉實錘烏克蘭。         

這是一個驚天炸彈,尤其考慮到它來自民主黨「喉舌」內部,像是自己人背後捅刀,對美國「援烏事業」會有極大負面影響,在發佈前,《華盛頓郵報》一定也有充分的政治考量。         

下面大段摘取正文部分內容(作者譯):

圖:Roman Chervinsky上校    

Roman Chervinsky48歲,是一名受榮獲勳章的上校,曾在烏克蘭特種部隊服役。瞭解他角色的人稱,他是「北溪行動」的「協調員」,負責管理後勤即支持一個由6人組成的團隊。該團隊以假身份租用了一艘帆船,使用深海潛水設備在天然氣管道上安放爆炸裝置。2022926日,這三起爆炸在俄羅斯到德國貫穿波羅的海的北溪1號和2號管道上造成了大規模洩漏。這次襲擊,使得四條天然氣傳輸管道中僅剩一條完好,而冬季即將來臨……

「據瞭解他的角色的人士透露,Chervinsky並不是孤立行動,也不是這次行動的策劃者……據熟悉行動實施方式的消息人士透露,這名軍官接受了來自更高級別的烏克蘭官員的命令,最終向烏克蘭最高級別的軍事官員Valery Zaluzhny將軍彙報……這次襲擊使得烏克蘭的外交關係面臨緊張,並遭到了美國官員的反對。」

「烏克蘭對俄羅斯軍隊發起了許多大膽而秘密的行動。但北溪攻擊指向的目標,是為歐洲數百萬人提供能源的民用基礎設施。儘管Gazprom——俄羅斯國有天然氣集團擁有北溪51%的股份,但德國、法國和荷蘭等西方能源公司也是合作夥伴,在該項目上也投資了數十億美元。長期以來,烏克蘭一直抱怨北溪俄羅斯繞過烏克蘭的管道,剝奪了基輔的巨額運輸收入。」

「通過他的律師,Chervinsky否認了與管道破壞事件有任何的關聯。他在致《華盛頓郵報》和《德國之鏡》(Der Spiegel)的書面聲明中表示:有關我參與諾德流襲擊的猜測完全是俄羅斯散步的毫無根據的宣傳。該兩家媒體正共同推動一項調查,調查Chervinsky的角色。

「切爾文斯基的角色展示了烏克蘭戰時政府的複雜動態與內部對立,烏克蘭的情報和軍事機構常常與政治領導層存在的緊張關係」。

「據熟悉他任務的人所說,自20222月俄烏衝突以來,Chervinsky一直在烏克蘭特種部隊的某單位服役,致力於對被俄羅斯佔領的該國地區的抵抗活動。他向Viktor Hanushchak,少將報告工作,後者是一位經驗豐富並備受尊敬的軍官,直接與Zaluzhny將軍溝通。    

Chervinsky非常適合執行需要掩蓋烏克蘭責任的秘密任務。他曾在該國軍事情報機構以及烏克蘭安全局(SBU)擔任高級職位,與關鍵的軍事和安全領導人維持著公對公及私人層面的密切聯繫。

Chervinsky參與北溪的行為與澤連斯基公開否認烏克蘭參與的說法直接矛盾。澤連斯基在今年六月的一次新聞採訪中回應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稱。「烏克蘭沒有進行任何這樣的行動。我也絕不會那樣做。」(當時,《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報導,稱CIA在襲擊之前已得知烏克蘭的計劃)

「北溪行動從一開始的設計,就旨在把澤連斯基排除在外。」

「據CIA獲得的情報報告,計劃和執行過程涉及的所有人員直接向國防首長Zaluzhnyy報告,所以澤連斯基不會知道這一行動(這份情報報告也由馬薩諸塞州空軍國民警衛隊成員傑克·特謝拉在Discord聊天平台上分享過)。多國官員私下表示,他們確信澤連斯基本人並未親自批准北溪行動。」

「據熟悉這些行動規劃的人士透露,其他針對俄羅斯軍隊的烏克蘭秘密行動,也都繞過了烏克蘭總統的參與。」

20226月,荷蘭軍事情報機構MIVD獲得了烏克蘭可能計劃襲擊北溪的信息。據熟悉這些對話的人士透露,CIA通過一名中間人向Zaluzhnyy轉達了美國反對此類行動的立場。美國官員相信襲擊已被取消。然而,事實證明,它只是被推遲了三個月,並使用了與最初計劃不同的任務出發點。計劃的關鍵要素,包括轟炸團隊的人數、租用船隻、潛水裝備和偽造身份等,都保持不變。」    

「荷蘭軍事情報機構還向美國報告了烏克蘭計劃襲擊黑海的另一條管道——土耳其海底管道(TurkStream)的情況。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該行動從未執行。2022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層表示,俄羅斯安全部門阻止了烏克蘭對土耳其海底管道的襲擊。但俄羅斯當局提供的細節很少,沒有人被控參與這個所謂的陰謀。

「一些介紹Chervinsky參與北溪襲擊的人士為這位資深情報官員辯護,稱他是出於烏克蘭的最大利益行事。他們認為,炸毀管道有助於阻止俄羅斯利用天然氣銷售中獲得經濟收益,剝奪了普京利用天然氣進行政治施壓的手段。」

2. 小結:(針對烏克蘭襲擊北溪管道事件本身)         

1)烏克蘭炸毀北溪管道,本質是一個恐怖襲擊;

2)Chervinsky指控《華盛頓郵報》的報導都是毫無根據的俄羅斯「宣傳」,更是極為荒誕。這都是西方主流媒體透過西方情報機構獲得的信息;

3)澤連斯基是不可能不知情的,這個屬於「髒活兒」,澤連斯基只是在形式上被隔離了,不具體參與。但大家是有默契的。這種組織形態和黑社會差不多;

4)這個事情也說明,在當代社會,涉及大量人參與的秘密行動是掩蓋不住的,紙包不住火,最終一定會有人爆料;

5)對於烏克蘭來說,只要能夠打擊俄羅斯,可以不擇手段,沒有底線原則。對他們來說,一切手段都是正義的。對於這個事,烏克蘭不會與盟國商量,因為本質上它並不尊重盟國,不把盟國的利益和訴求放在眼裡——不僅對歐洲,對美國也一樣。烏克蘭甚至會傲慢地認為,「炸掉這個管道是為了你們好!」從骨子裡,烏克蘭就認為這些外部國家(從政府和人民)都是服務自己事業的棋子和資源;    

6)烏克蘭第一時間就指控是俄方轟炸北溪,賊喊捉賊,並且在證據呈現後,仍不斷否認自己的參與,更充分顯示這個政府做事的不擇手段和沒有底線,而澤連斯基確實是一個演員和小丑。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炸毀烏克蘭卡霍夫卡水電站,還有攻擊核電站,是不是都是烏克蘭人自己乾的;還有他們描述的殺戮事件和俄羅斯戰爭罪行——有多少是烏克蘭宣傳計劃的一部分?可以看到,為了升級戰爭,烏克蘭是不擇手段的。由於烏克蘭沒有底線,你也無法再相信它說的任何東西。

7)再看美國,從始至終,美國只是大致的知情,但基本被蒙在鼓裡,也無法真正的影響和控制烏克蘭。這就和現在的美國無法控制以色列一樣。這充分體現了美國被盟友利用、綁架、牽著鼻子走的特徵                 

四、俄烏戰爭的分水嶺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可能是俄烏戰爭的分水嶺。 

1. 人品及「與誰合作」的問題:烏克蘭在沒有與盟國協商炸毀的情況下徑直炸毀北溪管道,讓歐洲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這會讓西方人認為烏克蘭是一個沒有道德操持底線、不擇手段的國家。這極大損害、透支了烏克蘭在西方世界享有的有限的「道德資本」,也讓西方民眾發現,烏克蘭在骨子裡與現代西方主流並不享有共同價值(正如以色列與西方主流不享有共同價值一樣),不是一個「好」的合作夥伴。整個事情也與「民主」、「自由」等事情毫無關係

2. 戰爭性質:基於此,俄烏衝突其實是一個東斯拉夫民族內部衝突、「內戰」的延續,與美/西方並沒有必然聯繫。說俄羅斯進襲烏克蘭,就一定會進一步攻擊東歐其他國家的說法,未必成立,更像是一個支持援烏的敘事。如此的話,美/西方也沒有必要捲入

3. 對戰爭持久性的判斷:烏克蘭轟炸「北溪管道」的做法會讓美/西方公眾認為:烏克蘭的底線遠遠低於西方所能理解並接受的尺度,俄烏雙方還會有更多極端的招式和策略可以使用,如此,戰爭還將繼續,並且朝更更加極端的方式發展,西方是無法忍受、無法配合的,不如盡早退場

4. 西方政客無法向民眾交代:如果北溪管道確實是烏克蘭炸的(實際上,無論烏克蘭如何辯駁,基本已經實錘),則西方民眾對烏克蘭的同情和支持會急劇下降。西方政客將需要考慮如何跟進:是否開啓進一步的調查?是否公開追責、譴責?是否要為烏克蘭開脫?是否要因此而調整援烏政策?無論如何,都不能不予回應,不能不了了之,不能無所作為。這就給支持援烏的西方政客以很大的壓力。處理不好,可能會被反噬。不僅西方政府如此,經此一役,其他國家政府、民眾對烏克蘭的輿論支持也會被削弱;

5. 2024年的美國大選:拜登一定會因此被特朗普/共和黨攻擊,稱其無能,沒有駕馭外交的能力,被盟國(烏克蘭與以色列)牽著鼻子走,最終損害的是美國的利益。當前的環境下,美國左右民眾都更關注本國問題,拜登在諸多外交事務上不僅不加分,還扣分,只會影響他的選舉表現 

綜上,《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會極大損害烏克蘭的國際形象,改變美/西方民眾對俄烏衝突及烏克蘭的看法,削弱其對烏克蘭的支持意願及投入,並最終加速戰爭的結束。對俄羅斯的制裁可能還將延續,但對烏克蘭的援助卻將終止。俄羅斯將確立已有戰果,而烏克蘭不得不放棄丟失的東四州領土。當然,「形式」可能落後於「實質」——即各國名義上不認可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的吞併,但卻只能容忍之,逐漸將其作為既成事實(如同克里米亞一樣),並且放棄對烏克蘭的戰時援助。 

歷史也許將證明,《華盛頓郵報》報導是改變俄烏戰爭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事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