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和台灣一體,才能利益最大化

溫伯陵

一、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徐州、大同、洛陽、南京等等,但也有一些「兵家不爭之地」,位於中國東南角的福建,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往往是一個大型地理板塊的交通樞紐,或者憑借山河地利成為某個地理板塊的戰略支點。

徐州位於魯中南山地丘陵的南端,夾在山東和江蘇之間。在亂世爭霸的時候,如果北方政權得到徐州,便能順勢南徵逼近長江,如果南方政權得到徐州,可以順勢北伐,進取山東和河南。

大同是內蒙古和山西、河北和陝西的交匯點,哪個政權得到大同,便是得到四面出擊的基地,華北爭霸戰爭的戰略主動權。

洛陽周圍有伊闕、虎牢、孟津、小平津等八座關隘,地理條件雖然不如長安,但也是一個完整的地理板塊。隋唐時期,洛陽還是大運河的交匯點,直接控制通濟渠和永濟渠。

一旦得到洛陽,不論是北取河北、南下江淮、西入關中,或者駐守洛陽經營河南,都是很方便的。

南京背靠長江,和徐州一樣,都是北方政權南徵的戰略支點,南方政權北伐的前進基地。

杭州憑借大運河最南端的地位,千年以來都非常重要,歷代王朝都要派大員到杭州,維護大運河的暢通。

現在回頭來看福建,有什麼呢?

福建既不是大型地理板塊的交通樞紐,也沒有山河地利,讓它成為一個地理板塊的戰略支點,純粹是歷代王朝的東南邊緣地區。

亂世爭霸的時候,南方政權往往立足江浙,農業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福建,幾乎不能給北伐提供幫助。一旦北方政權成功南下,福建又可以傳檄而定,幾乎不用爆發大戰。

這樣一個地方,有什麼可爭的?

即便拋開天下格局不談,只論福建,那也根本無險可守,像個四面透風的老房子。

福建的門戶是兩座關隘。

仙霞關在南平市浦城縣以北,處於福建、浙江、江西的交界處,號稱「南北經途,皆出於此」,但歷史上一直屬於浙江管轄。杉關在南平市光澤縣以西,是江西和福建的重要通道。

如果說福建有什麼門戶要地的話,其實只有仙霞關和杉關。

福建境內還有兩條重要水系。

其中一條是閩江水系。

發源於南平市浦城縣的建溪,流經蒲城、建甌以後抵達延平。發源於光澤縣的富屯溪,流經光澤、邵武、順昌到了延平。發源於建寧的沙溪,流經寧化、清流、永安、三明後也到了延平。

三條大溪在延平融合成閩江,一路向東,流到福州入海。

建溪的源頭靠近仙霞關,富屯溪的源頭靠近杉關,這意味著從浙江和江西而來的外敵,一旦攻破仙霞關和杉關,便能沿著閩江水系順流而下,抵達福州。

對於福建來說,閩江水系打通了出省的通道,卻給地域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另外一條是晉江水系。

晉江由東溪和西溪融合而成。東溪發源於永春縣,西溪發源於安溪縣,兩條大溪融合成晉江以後,經泉州流入大海。

雖然福州和泉州都屬於福建,但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的交集,其實並不多。

福州通過閩江水系溝通福建北部,泉州通過晉江水系就能溝通福建中部,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泉州便有了獨立於福州的資本。

真正打通兩大水系,貫通福建南北,還要等到新中國修建鷹廈鐵路,有意思的是,杉關也在鷹廈鐵路沿線……

所以福建的內部環境就是這樣的,從仙霞關和杉關可以順利抵達福州,泉州遇到機會便要另立山頭,而福建其他地方幾乎沒有關隘險阻,浙江和江西隨時可以繞過仙霞關和杉關進入福建腹地。

主打的就是易攻難守,山頭並立。

在古代亂世爭霸的時候,出兵爭福建費時費力,不出兵爭福建,福建也遲早是勝利者的。

那還有什麼可爭的?

二、

從漢到唐,福建基本沒有重要記載,直到唐朝末年,福建才真正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

這次露臉,幾乎全方位證明了福建的地理劣勢。

公元885年,黃巢起義已被撲滅,但秦宗權隨之崛起,從黃河到長江、從大海到函谷關都是秦宗權的勢力範圍,可謂是縱橫中原。

河南的光州刺史王緒,為躲避秦宗權的兵鋒,便統帥五千人馬南下渡江,經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贛州)來到福建,隨後攻克汀州和漳州,進駐泉州南安縣。

看吧,王緒和光州將士直接從江西進入福建,沒有任何阻礙,甚至沒有經過杉關和仙霞關。

但是因為遠離故土,王緒逐漸有些不自信,非常害怕失去一軍統帥的地位,便經常無緣無故的殺戮有功將士——「見將卒勇略踰己及氣質魁岸者皆殺之。」

越不自信越依賴暴力,越依賴暴力越不被眾人擁護,這是一條深刻的歷史經驗。

於是依賴暴力維護地位的王緒,最終被大將王潮聯合光州將士們逮捕,王潮被擁立為新統帥,準備北歸光州。

結果剛走到沙縣,泉州的張延魯帶著父老鄉親們追上來,攔住王潮和光州將士們說:「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你們蠻守紀律的,不如驅逐廖彥若定居泉州吧,我們帶路。」

王潮覺得不錯,便調頭回到泉州。

整整用了一年時間,到公元886年8月的時候,王潮才攻克泉州,殺死廖彥若。當然王潮兌現了承諾,得到泉州之後,「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服」,把泉州治理的井井有條。

那時的福建,歸福建觀察使陳岩統治,陳岩是軍人出身,號令嚴明,所以王潮不敢進攻福州。但陳岩成為福建觀察使只有兩年時間,根基不穩,也不願意和王潮開啓戰爭。

除此之外,福州和泉州並肩而立,恐怕陳岩和王潮都知道,對方不是什麼良善之輩。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潮主動低頭,給陳岩寫信請降,陳岩接受王潮的善意,任命王潮為泉州刺史,福建出現福州陳岩、泉州王潮的雙頭並立局面。

公元891年冬,陳岩病重,給王潮寫信,請他到福州繼任福建觀察使。

雖然他們兩人沒見過,但在唐末藩鎮割據的環境下,可能陳岩也知道,福建這個地方,除了擁兵佔據泉州的王潮,恐怕別人都接不住。

陳岩的用意,王潮自然明白,於是接到陳岩的書信,王潮就出兵直奔福州。

但是沒等王潮的兵馬走到福州,陳岩的妻弟范暉就自立為留後,王潮下令進攻福州,又打了整整一年,王潮才驅逐范暉,攻克福州,隨後厚葬陳岩,並把女兒嫁給陳岩之子陳延晦,用這種方式招攬福州的人心。

等福州徹底安定以後,汀州、漳州投降,福建全境歸入王潮麾下。

公元893年冬,唐朝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而那時鎮守杭州的錢鏐已是鎮海節度使。

一個觀察使,一個節度使,足以證明在唐朝眼中,福建的地位不如浙江。

公元897年,福建觀察使已經升級為威武軍節度使,但那年冬天王潮去世,並放棄親生兒子們,把職位留給弟弟王審知,次年唐朝任命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但那時錢鏐早已兼中書令,成為使相,浙江的地位仍然比福建高一等。

從此以後,王審知憑借福建創建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

到了公元945年,閩國爆發嚴重的內亂,南唐命何敬洙為建州行營召討馬步都指揮使、祖全恩為應援使、姚鳳為都監,統領數千兵馬進攻建州。

唐末的建州便是現在的南平,仙霞關、杉關、閩江水系上游都在那裡。可以說,建州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係閩國的興亡。

結果,閩國兵馬在建州大敗,閩國君主王延政投降。

自汀州和漳州進入福建,以泉州攻取福州,以杉關丟失基業,王氏閩國的興亡過程,完整驗證了福建的地理劣勢,那就是一個四面透風的老房子。

再過四百年,朱元璋攻取福建,又重走了一遍南唐的路。

公元1367年,朱元璋一邊命徐達和常遇春統帥25萬大軍北伐,一邊任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統兵攻取福建,同時命湯和與廖永忠統帥水軍,到海上追擊浙江軍閥方國珍。

同年12月,胡廷瑞攻破杉關,進駐邵武。湯和與廖永忠擊敗方國珍,自海上攻克福州。

這樣一來,福建的陸地門戶和海岸重鎮,都落入朱元璋之手。

公元1368年春,胡廷瑞攻克建寧府(南平),徹底奪取福建的門戶要地,而湯和與廖永忠沿著閩江逆流而上,攻克延平,生擒割據福建的陳友定。

奪取閩江水系,福建其他地方便傳檄而定。

三、

福建做為兵家不爭之地,確實少了很多傳奇故事,但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福建是兵家不爭之地,所以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上都較少發生戰爭。

那麼福建便成為亂世流民嚮往的樂土,移民的最佳選擇。

以泉州為例,唐憲宗的元和年間(9世紀初)只有2.45萬戶,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年間(10世紀末)已經9.65萬戶,到了宋神宗的元豐年間(11世紀末)更是達到20萬戶。

不到三百年的時候,泉州人口暴漲十倍,絕大部分都是北方遷徙而來的移民。編撰《武經總要》的宋朝宰相曾公亮,其祖輩就是河南光州人,後來追隨王潮遷居泉州。

人口暴漲給福建帶來充沛的勞動力,但福建的山地丘陵佔90%,可以用來農耕的土地非常少,正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這就導致福建從「人少地多」的落後狀態,迅速成為「人多地少」的內卷狀態。

在生存的壓力下,福建開始轉型,利用大海發展起海外貿易。

而因為福州的閩江入海口比較窄小,停船或出海,都不如地勢平坦、沒有島嶼阻擋的泉州,於是泉州成為福建發展海外貿易的主角。

自宋朝開始,泉州的造船業便發展起來,基本上五十天能造十五艘出海的大船,而且是載重量大、隔艙數多、抗風性強的尖底大船,根據打撈上來的宋朝沈船分析,這種船的長度能達到34米、寬度11米。

所以那時的人就說——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船通夷域。

經過多年的海外貿易,福建打通了三條航線——

其一是自泉州出海抵達台灣,然後以台灣為中轉站,駛向日本和菲律賓。

其二是自泉州出海,在浙江寧波短暫停留之後,繼續向東北方向航行,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做貿易。

其三是自泉州出海到廣州,經越南、菲律賓抵達印尼的蘇門答臘,然後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做遠洋貿易。

那海外貿易有什麼貨物呢?

從泉州出口的貨物,主要是紡織品、瓷器、鐵器和銅錢。

紡織屬於中國的成熟產業,泉州更是號稱「不減吳蜀」的紡織大城,宋朝時泉州每年都要上貢五千匹棉布,元朝時摩洛哥商人說,泉州綢緞的質量,比杭州綢緞都要好。

紡織品做為出口的主要產品,其實是題中應有之義。

泉州瓷器最著名的是德化窯和泉州窯,燒制的青瓷、白瓷、彩釉瓷非常受外國商人的歡迎,每年大量出口,以至於現在日本、菲律賓、印尼、埃及、伊朗都發現了宋元時期的泉州瓷器碎片。

至於鐵器,早在唐朝時福建就有了冶鐵業,進入宋朝以後,福建開辦了七個鐵廠,其中三個在泉州,造出來的鐵器小部分運到內陸銷售,大部分出海銷往國外。

因為冶煉行業發達,福建鑄造的銅錢質量很高,國內外商人都願意用福建銅錢做貿易中介,所以福建銅錢便大量出口,成為當時東南亞的通用貨幣。

從泉州進口的貨物主要是香料,例如乳香、檀香、肉豆蔻、胡椒、沈香、檳榔、蘇合油等等,這些香料可以用做藥品、也可以在烹飪時調味、還能做成熏香去除異味,用處非常廣泛。

早在唐末五代的時候,王審知就「招徠海中蠻夷商賈」,大量進口香料,做為給唐、後梁、後唐等中原王朝的貢品。

宋朝重文輕武,再加上醫學、烹飪技術的極大進步,導致文人士大夫和庶民百姓都對香料的需求巨大,於是香料進口貿易蓬勃發展。

以公元1155年為例,泉州就從佔城進口了種類繁多的香料——

沉香390斤、附子沈香150斤、上箋香3690斤、中箋香120斤、箋香頭塊480斤、箋香頭239斤、上速香3450斤、中速香1440斤、象牙168珠、澳香300斤、犀角20珠、玳瑁60斤、暫香120斤、細割香180斤、烏里香55020斤。

這只是從佔城進口的,把所有進口香料都加起來,可想而知有多少。

而為了管理進口貿易,宋朝和元朝都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對進口的香料和其他貨物抽取十分之一,貿易繁榮的時候,泉州的稅收甚至能佔到國庫總收入的5%。

這是福建經濟最輝煌的時期,也是泉州這座城市最輝煌的時期。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定居泉州的波斯武裝「亦思八奚軍」叛亂,割據泉州並試圖進攻福州,由此掀起福建的十年戰亂,雖然陳友定鎮壓叛亂割據福建,但福建和泉州已經元氣大傷。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規定片板不許入海,廢除了「私營」海外貿易,把所有海外貿易都納入「國營」的朝貢體系之下。

結果外國商人再不能來泉州貿易、明朝商人也出不去,明朝經過「鄭和下西洋」的短暫輝煌之後,中外商人在禁海令下不得不進行走私貿易,最終除了養肥一群「倭寇」以外,明朝幾乎沒有得到好處。

在這樣的背景下,泉州徹底衰落了,福建也一蹶不振。

四、

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經驗來看,福建在內陸的存在感不強,但在海洋上能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

兵家不爭之地,決定了福建沒有問鼎天下的資格,靠近海洋的地利,決定了福建是中國出海的橋頭堡。

就像明末清初時期,海盜出身的鄭芝龍能做海洋霸主,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成立隆武政權之後,卻不能以福建為根據地,完成反清復明的宏業。

其子鄭成功同樣不能以福建為根據地反清復明,卻能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公元1683年,施琅擊敗鄭克塽收復台灣,隨後清朝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這樣的機構設置,把福建和台灣捆綁起來,成為獨立且完整的挺進海洋的地理板塊。

正因為有台灣拱衛,福建才能在浩浩蕩蕩的「下南洋」運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很可惜,清朝的重心完全放到內陸,又因為「小族凌大國」的種族問題,不敢在出海的問題上放手發動漢人,徹底失去了馴化東南亞的歷史機遇。

現在,我們又面臨同樣的問題。

台灣沒有收復,福建便不是最佳的出海地,將來一旦收復台灣,把台灣和福建捆綁起來,福建的地位必將提高一大截,在新的時代重新成為我們挺進海洋的橋頭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