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開年,大事頻發!中國應對耐人尋味……

震穀子

2024 年還沒過完第一周,世界就發生了不少的大事。有悲慘的離去,也有劇烈的衝突。

但在地緣衝突以外,一些看似波瀾不驚的事情正在聚合成一股影響未來的浪潮。

一是從今年 3 月 1 日始,中國和泰國將永久互免對方公民簽證,想去就去,想回就回,就跟跨省一樣,基本可以算是史上首次。

二是在 2023 年,卷了一整年價格戰的中國車企們,全年交出了一份3000 萬銷量的成績單,同時也把中國推上了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的位置。

這兩件事乍看並無聯繫,但若把底下的暗流與灰線梳理清楚,一場涉及中日泰三國的產業變局拉開了序幕。

互免簽證消息一出,飛泰國的機票搜索量瞬間暴漲近 2 倍,但泰國旅遊業剛經歷過低潮,最樂觀的預期暫時也只是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真正方便的則是可以自由往返於兩地的企業老闆和高管們。中泰產業合作,即將進入歷史上最好的蜜月期。

泰國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在這場合作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自然就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泰國的落地與融合。一邊是爆發式的產能,一邊是亟待改造的產業鏈條,二者的合奏,將響徹庭宇。

不過,當年中國摩托車產業在泰國一度佔據 90% 市場份額卻又被日本狠狠打敗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正在向中日發出豪賭的泰國,會成為「南方的合肥」,一賭翻身?還是又一次成為「東方的底特律」,留下爛攤子呢?

泰國是第一個與中國永久互免簽證的東南亞國家。

1 月 2 日,泰國總理宣佈從 3 月起永久互免對方公民簽證。

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泰國旅遊業要爆發了。但其實,在剛剛過去的 2023,泰國旅遊業經歷了無比跌宕起伏的一年。從去年初疫情開放後的「小陽春」熱潮,到年中因為各類安全事件而大受打擊,再到年底通過延長免簽重新吸引中國遊客,以及如今渴望通過永久免簽恢復元氣,走得著實不易。

從這段經歷來看,泰國旅遊業實際十分脆弱。雖然服務好、風景好,但一次外部信任的松垮可能就會導致其重傷。

因此,互免簽證當然有利於旅遊,但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雙方在自由往來之後的製造業合作。這是一個全球產業鏈被深度重組的時代,誰能先一步抓到機會,誰就能掌握下一個十年的話語權。

泰國製造,實力一直被多數人低估。事實上,泰國一直是東南亞的汽車製造中心,被稱為「東方的底特律」。汽車工業,而非旅遊服務業,才是泰國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產值佔GDP的12%,產量世界排名前十。泰國每年產出接近 200 萬輛汽車,超一半都出口到海外。2022 年,電子和汽車相關產品分別佔泰國出口總額的 16%和11%。

就在泰國總理宣佈互免簽證幾個小時後,A 股上市公司中原內配(002448.SZ)、芯碁微裝(688630.SH)等公司宣佈,將赴泰國展開投資與建設。

這些落地泰國的新投資,集中在電子和機械設備、建築材料等領域。例如中原內配,主要做的就是汽車內燃機零部件,並佈局氫能及燃料電池系統。它們大概率是為當地的電子信息和汽車製造產業鏈上下游添磚加瓦的。

事實上,僅僅去年12 月份,就有金田股份(601609.SH)、生益科技(600183.SH)、滿坤科技(301132.SZ)等11家公司披露將在泰國設立子公司、新建生產基地或者增資等投資進展。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數據顯示,中國是泰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2023年上半年,泰國外商投資申請額達3644億泰銖(約729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

顯然,跟旅遊一樣,赴泰投資也再一次形成一股熱潮。

汽車製造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都屬於自 2023 年開始,泰國將要重點打造的五大產業。剩餘三個分別是生物循環與健康產業、數字產業和創意產業。

經歷過這幾年的沉痛打擊,泰國徹底意識到不能只靠脆弱的旅遊服務業來支撐經濟了,必須要在硬核的科技製造競爭中站穩腳跟。

而從現有的產業基礎來說,最快的轉型方向,就是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承接以中國企業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冥冥中,與十幾年前安徽合肥破釜沈舟豪賭半導體產業鏈的時代抉擇,形成了遙遠時空上的共鳴。

2023 年的國慶假期,來到泰國的不僅有中國的遊客,還有開進了泰國總理府邸的比亞迪海豹。當泰國總理鑽進駕駛座,上下撫摸,臉上露出笑容的時候,電視轉播鏡頭那頭的日資車企老總們估計都傻了眼。

此情此景,恰如當年馬斯克把特斯拉開進了紫光閣,把工廠搬到了上海。

儘管總理一再強調不是在為比亞迪打廣告,只是表達自己對泰國發展電動汽車的支持。我思索了一下,確實,要真想宣傳,高低不得整一台仰望 U8,才配得上他的身價啊。

這樣的場景並不多見。貴為一國總理,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舉一動都是有象徵性意義的。就算是要為什麼產品背書,似乎也輪不到中國汽車企業。但這輛比亞迪的轎跑,就這樣光明正大開到了總理的面前。

而比亞迪出現的時間也很微妙。2023年前三季度,泰國每賣出十輛新能源車,就有八輛來自中國。比亞迪ATTO3(元 plus)在泰國的銷量遙遙領先。

只不過,特斯拉當年刺激的是中國車企,如今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威脅的則是雄踞一方長達60 年的日本人。

泰國至今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但它通過在關鍵時刻放開對外資車的進口和引進,形成了一條成熟的汽車生產鏈。

1962年,泰國降低了進口零部件組裝(CKD)方式生產整車的關稅。與此同時,本田、豐田、三菱、鈴木、日產等八大日本汽車製造商都看中了泰國的氣候、交通、稅收、勞動力成本等優勢,紛紛在泰國投資,建立了多家CKD組裝工廠。

那一年,幾名泰國工人用從日本進口的零件組裝了第一輛泰國製造的豐田汽車。60 年後,豐田甚至把研發中心都搬到了泰國。

2023 年初,當時的豐田CEO豐田章男飛往曼谷,慶祝豐田在泰國的子公司成立 60 週年,並稱泰國為豐田的「第二故鄉」。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泰國為了拯救本土汽車生產鏈,只好放開了外商投資汽車工廠的股份佔比。自那以後,泰國汽車產業就成為了日本汽車的「後花園」。2005年底,日本車企在泰國的銷量佔比達到91%。而在泰國國內的一級零部件供應企業中,泰國本土獨資企業僅佔23%。

「第二故鄉」這四個字,確實見證了日本汽車業在泰國這 60 年的櫛風沐雨。

然而,不久之後,豐田章男突然宣佈引退。這位掌門人的離開,就像時代隱喻,那個曾經稱霸東亞的汽車帝國,在舊時代的霧色中漸漸變得模糊。而新時代的玩家,正開著一輛又一輛新能源汽車衝破朝霞,高調進入戰場中央。

最早奔赴泰國的中國玩家,是上汽和長城。這同時也是自 2018 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攪動泰國汽車產業的第一個階段,試水與探路。

2019 年,最早入局的上汽正大(上汽集團和泰國正大集團於2012年成立的合資公司),適時推出了首款電動汽車MG ZS EV,當年立馬就吃掉了 90%的市場佔有率。

2021 年,長城汽車在泰國羅勇府收購了美國通用汽車的生產線半年之後,下線了第一台哈弗H6 HEV,僅僅用了兩個月就打敗了本田 CR-V,成為泰國緊湊型SUV 銷冠,一度吹響了在新能源時代對日本車企發起總攻的第一聲號角。

《財新》報導稱,一名上汽正大人士表示:「泰國其實很適合新能源汽車,常年溫度較高,不用擔心低溫續航縮水,同時國土面積不大,對續航里程要求不高。很多人嘗試了新能源汽車後就回不去了。」

政策的廣泛支持主導了第二階段。2021 年,泰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潛能被徹底解放。泰國提出了影響後續行業發展的重要目標——「30·30」,即計劃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要佔到其汽車總產量的30%。

但沒有自有品牌的泰國,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別忘了,日本人用 60 年在這裡造了一條成熟的燃油車生產線。泰國的算盤就是,花錢補貼中國的新能源車進來銷售,等到時機成熟,再等中國人去主動改造原有的生產線,從而實現本土化生產。

用大白話來講就是,泰國花錢請中國人來卷中國人,再卷日本人,最後實現泰國人的願景。

2022年6月,泰國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EV3.0」(2022年—2023年),一邊以關稅優惠促進口,本土消費起飛(對售價不超過200萬泰銖約合40萬元人民幣的純電動汽車,整車進口關稅減徵40%);另一邊借助補貼(對每輛電動汽車給予最高15萬泰銖約合3萬元人民幣的市場補貼),推動外國車企最終到本地佈局電動汽車產能。

減稅+補貼的組合拳,簡直就是王炸。就在「EV3.0」政策出台僅僅兩個月後,比亞迪就帶著元 PLUS 正式登陸泰國,雖然售價高達百萬泰銖,換算成人民幣還要比中國賣貴了近 10 萬元,但是該高端車型仍然在泰國賣爆了,人們深夜在 4S 店外排起了長隊,只為一開門就能買到它。

有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前人,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泰國迎來第三階段的大爆發,也就不足為奇了。

2020 年,整個泰國只賣出了 1000 多輛電車。而到了 2023 年前三季度,這個數字已經飆到了 50347 輛,且八成都是中國電車。

事實上,人口7000萬、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的泰國,已經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銷量第一的市場。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整理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向泰國出口11.7萬輛,同比幾近翻倍,佔當期出口總量近10%。

而且,在這一階段,泰國也確實迎來了心心念念的本土化生產落地。

中國新能源車企從過去只是出口到泰國,正式切換到了在泰國也能生產出自己的車和電池了。

這是具有拐點性意義的一刻。泰國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中國速度」。

2023年3月,比亞迪泰國工廠動工,這是其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規劃年產15萬輛整車,將在2024年投產。

11月4日,上汽正大首輛深度本地化生產的純電動汽車下線,標誌著上汽正大進入了泰國的電動汽車製造領域。泰國總理也參加了該車型的下線儀式,《財新》報導稱,「泰國政府原以為可能要到2024年下半年投產。」

11月27日,長安汽車稱,泰國基地計劃於2025年一季度投產,分兩期建設,總投資200億泰銖(約合40.5億元人民幣),設計年產能20萬輛。

11月29日,廣汽埃安披露,其泰國工廠目前處於籌建階段,總投資額達23億泰銖(約合4.6億元人民幣),設計年產能達5萬輛。工廠分兩期建設,預計第一期於2024年7月建成。

11月30日,哪吒汽車在泰國工廠投產的首輛車型正式下線,計劃在2024年第一季度開啓大規模生產。

長城汽車的歐拉好貓已在泰國工廠試生產,預計最晚2024年初實現本地生產。

除了整車,還有電池。

10 月 31 日,上汽正大投資 5 億泰銖建設的首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工廠正式揭牌,年產能達到 5 萬塊電池。

《財新》的報導則指出,長城歐拉與從長城汽車獨立出去的動力電池公司蜂巢能源合作。2023年7月,蜂巢能源泰國模組PACK工廠開工建設,預計年底投產,電池產品還將供應哪吒汽車。

哪吒汽車在泰國的另一電池供應商是國軒高科。2022年12月,國軒高科與泰國PTT集團旗下能源解決方案公司Nuovo Plus合資成立泰國新國軒公司,建設電池模組及PACK生產基地,這一工廠預計在2024年投產。

……

事實上,泰國所有的減稅和補貼動作,歸根到底就是要引入成熟完整的電動汽車生產鏈。這在最新的「EV3.5」政策計劃中寫得非常明白:從2026年開始,享受激勵措施的企業整車進口和本地生產的比例需達到1:2,到2027年這一比例要達到1:3。

換句話說,你不能只是把在國內賣不掉的車拉到泰國成交,還必須在當地生產更多整車,拉動當地發展。

日本人當然也沒有坐以待斃。豐田章男的引退,就是在解放豐田的思維和現實桎梏。這不,11 月初,泰國總理稱,泰國將與豐田合作發展該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和泰國財政部消費稅廳將在稅務上提供支持。

2023 年聖誕節過後第一天,泰國政府發言人猜·瓦差洛表示,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和本田技研工業公司將分別向泰國投資500億泰銖(14.45億美元),五十鈴自動車公司將投資300億泰銖(8.67億美元),三菱汽車工業公司將投資200億泰銖(5.78億美元)。總共 1500 億泰銖的投資,將支持泰國汽車從油車向電車轉型。

長安汽車、奇瑞汽車、小鵬汽車等多家車企均已計劃2024年進入泰國市場。未來,在泰國的這場登陸戰只會愈演愈烈。

隨著中泰電動汽車的崛起,原本集聚在中國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也在瘋狂湧向泰國。

有多誇張?首先,全球60% 的PCB 產能都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其次,中國國內排名前十的 PCB 企業無一例外都宣佈了在泰國新增或補充產能的計劃,且絕大部分都是 2023 這一年內公告的:

鵬鼎科技的泰國公司去年10月完成註冊登記;東山精密的泰國項目已在去年7月奠基;景旺電子也發佈公告稱,擬赴泰國投建PCB生產基地;滬電股份的泰國生產基地已開工;去年11 月底,深南電路發佈公告稱,泰國工廠總投資金額127418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擬選址泰國洛加納工業園內……

最新公佈的,是開頭提到的生益科技,將投資 14 億人民幣在泰國投資新建覆銅板及粘結片生產基地。覆銅板是製作印刷電路板的核心材料,也就是產業上游。而印刷電路板又是僅次於半導體和 LCD 的全球第三大電子零部件產業,各種電子設備都離不開它。

可以說,搬家到泰國,這件事情已經貫穿了PCB這條扼住全球電子產品咽喉的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使其徹底發生了轉變,從集聚中國,到擁有了泰國分身。

除了汽車製造和電子設備,中國流向泰國的投資建設還有第三個產業,修鐵路。

跟之前討論越南的時候一樣,貫穿整個東南亞、連通到歐洲的泛亞鐵路將成為改變區域格局的關鍵一環。它會大大延伸中南半島國家與亞歐大陸的深度貿易聯繫,也會給中國等大國留下關鍵的物資輸送通道。

而當中泰高鐵終於開始修的時候,中老鐵路已經率先通車,驗證了泛亞鐵路的商業價值。中老鐵路拉動了旅遊消費,還為當地創造了11萬個就業機會,從萬象到昆明的每噸貨物運輸成本得以降低了40%-50%,境內的運輸成本也能降低20%-40%。

這可把泰國給饞哭了。雖然中泰鐵路預計要到 2028 年才通車,不過中國也把一些高鐵技術轉讓給了泰國,相信如果政治環境一切順利,中泰高鐵乃至整個泛亞鐵路的全線貫通也會加速。

歸根到底,中國與泰國的深度融合,算是踩中了全球製造業洗牌升級的風口,但關鍵還是得看泰國最終能給到多大程度的支持。砸錢補貼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專業人才培訓、市場環境建設都是大難題。

不過,積極行動的泰國起碼讓中國人明白了兩件事:

一是市場主體利益的驅動比政策扶持的轟炸更會加速產業的新佈局;

二是雖然全球化沒有退潮,但「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中國加一」等區域性調整已經非常劇烈,出海尋找生存空間,已是一道必答題。

這些將是塑造未來至少五年的全球貿易格局的核心邏輯。中泰免簽只是又一次振動了風暴的翅膀。■

參考資料:

財新週刊:中國車進泰國

財聯社:A股企業扎堆「挺進」泰國!兩公司今宣佈赴泰建廠 上月十餘公司擴大對泰投資

中國汽車報:泰國:「亞洲底特律」猛攻電動化

伯虎財經:中國高鐵,搶灘泰國

時代財經:500 億電子巨頭,砸 18 億泰國建廠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