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經濟為什麼越打越強?

貓哥的視界

轉眼,俄烏戰爭已經打了兩年,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陷入戰爭泥潭不可自拔。

很多西方國家預測的是,隨著制裁和封鎖,俄羅斯經濟,最終會被戰爭拖垮,就像當年阿富汗戰爭一樣最終選擇灰溜溜地撤軍。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俄羅斯經濟不但沒有被戰爭拖垮,而且反而越打越強了!

2023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佈,2022年俄羅斯的經濟規模達到 2.22萬億美元,重返世界前十,而且還超過韓國位居世界第九。

2023年全年的數據還沒出來,不過在去年12月份「普京年度總結」電視直播節目中,普京透露:

俄羅斯2023年GDP預計增長3.5%,加工工業預計增長7.5%,失業率不高於3%,年底通貨膨脹率可能達7.5%-8%。

此外,面對制裁,俄羅斯金融系統保持穩定,國家債務呈下降走勢,俄羅斯外債自460億美元降至320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

此外,俄羅斯企業利潤已增長24%,居民實際工資預計增長8%。

普京甚至預測,2023年,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將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五!

很多人想不明白了,打仗明明是個花錢和損耗國力的買賣,為啥俄羅斯經濟越打越強?近兩年俄羅斯究竟發生了什麼?

1、消失的寡頭

從建國以來,寡頭經濟就是俄羅斯的一大特色。

「寡頭」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時代,它指部分特權階級掌握大部分、甚至全部政治、軍事、經濟等權力。

俄羅斯的寡頭特色,起源於蘇聯解體時的「休克療法」。

當時葉利欽採用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給他們提供的餿主意——短時間內把原來全民所有制的經濟體系私有化,先讓它休克,然後再起死回生。

但是在私有化過程中,很快形成了兩極分化,少數人掌握了大量的國有資產控制權,形成了七大寡頭。

當年的七大寡頭壟斷了幾乎80%的國民財富,勢力強大甚至到了左右政治,扶持代理人篡奪政權的地步,俄羅斯民眾十分不滿。

2000年,普京接替葉利欽出任俄羅斯總統,開始整治寡頭。

普京的做法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對於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企業,普京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合法和不合法的)重新收歸國有,在普京的重拳下,7名寡頭中有6名逃亡國外或面臨司法審判。

剩下的那位寡頭是阿布拉莫維奇,他是一個既有商業頭腦又具有政治頭腦的人物,他懂得普京的政治遊戲規則:

不涉獵政治,只管賺錢;不干預政治,遵章守法。

所以他把資產變賣,把自己掌握的媒體的股份轉手給了政府,還請纓到偏遠地區當上州長,自掏腰包發展當地的基礎建設和經濟,還積極響應普京的改革計劃。

通過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示好,識相的阿布拉莫維奇迅速和普京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除了改造舊寡頭,普京還扶持了一批新寡頭。

比如鋼鐵業巨頭利辛、工業大亨普羅霍羅夫,金融及石油業大亨弗里德曼、盧克石油公司董事長瓦吉特·阿列克佩羅夫和鋁業大王傑里帕斯卡等等。

所以,雖然普京曾經提出「把寡頭作為一個階層消滅掉」,但並沒有真的把這個口號變為現實,而是對寡頭打一個拉一個保持平衡。

這樣一來,俄羅斯寡頭經濟基本面並沒有改變,只不過從過去獨立的寡頭經濟變成普京可以操控的寡頭經濟。

本質上還是換湯不換藥。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經濟是這樣的邏輯:

一方面,寡頭向西方提供俄羅斯廉價能源,西方通過寡頭向俄羅斯提供工業裝備、大宗商品(汽車)、奢侈品,資源與財富集中在寡頭手裡和西方搞外循環,創造就業和財富。

另一方面,普京利用對寡頭的掌控使其服務於國家戰略,並從寡頭的利益中切下一大塊蛋糕來維持俄羅斯政府的運轉。

雖然普京和寡頭合作可以維持俄羅斯穩定,但這種經濟模式,本身仍是不健康的。

第一是寡頭壟斷國家命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分利集團。

導致國家資源沒法完全服務於國家戰略,創造的財富也有相當一部分成為寡頭的私人財富,被寡頭轉移到國外大肆揮霍。

第二是寡頭的壟斷地位極大壓制了俄羅斯經濟的活力。

而且寡頭們和西方國家的經濟聯繫可以使西方國家很容易利用寡頭的渠道,對俄羅斯國內進行拉攏和滲透,比如俄羅斯有名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

第三是寡頭聽話是因為普京在,如果有一天普京不在了,繼任者能不能壓住寡頭還是個問題。

但萬萬沒想到,一場俄烏戰爭改變了一切。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西方對俄羅斯瘋狂制裁,其中就包括對俄羅斯寡頭的制裁。

美國、歐盟、英國等累計宣佈四輪制裁措施,將眾多「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寡頭被列入制裁名單,資產被凍結、遊艇沒收、豪宅被查封。

這樣一來,寡頭集團與西方的聯繫斷裂,寡頭在戰爭之後開始紛紛出逃境外。

前文提到的阿布拉莫維奇和弗里德曼,還有阿爾法銀行負責人彼得·阿文和雷諾瓦集團總裁維克多·維克塞爾伯格都跑到了以色列,利用以色列《回歸法》獲得了以色列身份。

你以為這樣就能傷到普京了?

恰恰相反,這是幫了普京大忙。

一方面,這些寡頭最喜歡把在俄羅斯賺的錢轉移到國外。

雖然普京出於拉攏和利用寡頭的考慮並沒有使用行政手段干涉,但心裡總體還是不爽的。

但現在西方國家制裁寡頭,也就嚇住了其他寡頭的資產轉移,然後這些錢就可以留在俄羅斯國內循環。

如果這些寡頭擔心自己在俄羅斯的安全的話(對普京來說,他們沒用了),完全可以把資產出售嘛,不過出售的價格,可就要打骨折了。

另一方面,寡頭出逃,導致龐大寡頭集團瞬間崩塌消失,替普京徹底掌控國家經濟命脈掃清了障礙。

當然,不願意走的寡頭,下場都不會太好。

2022年2月25日,俄氣的高管亞歷山大·秋利亞科夫被發現吊死在聖彼得堡家中。

2月28日,俄億萬富翁米哈伊爾·沃特福德陳屍在自家的車庫裡。

3月24日,俄醫療用品富翁瓦西里·梅爾尼科夫被發現陳屍在諾夫哥羅德家中。

4月18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前副行長阿瓦耶夫及他的妻女被刺死亡……

自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已有 12 名俄羅斯寡頭在神秘的情況下死亡。

也就是說,俄烏戰爭給了普京一個契機:

讓普京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完成自身經濟體系內部的深層次社會變革,所有的寡頭與買辦在一夜之間橫掃一空。

以往俄羅斯與西方的外循環經濟,也轉向與東方的外循環經濟。

沒有寡頭與買辦吸血,俄羅斯政府控制的企業可以賺的更多。

原因很簡單,同樣一筆貿易,原來要分一大筆被寡頭,現在整張餅都是自己吃,自然比之前寬裕得多了。

2、中國商品帶來的供給側改革

俄烏戰爭剛爆發的時候,其實中國人對西方對俄的花式制裁是理解不了的。

你說不賣芯片我可以理解,畢竟芯片可以用來造導彈,但你不賣貓糧,不賣麥當勞算是咋回事?

其實吧,西方國家想再複製一次蘇聯崩潰。

蘇聯崩潰的時候,其實經濟上的底子還是非常雄厚,遠遠未到崩潰的地步。

但因為長期畸形的輕重工業失衡,導致社會商品長期短缺,人民對此深惡痛絕,再加上東歐劇變導致的蘇聯經互會商品互換鏈條斷裂,更是是加劇了這種短缺。

於是人民就覺得生活困難,蘇共有責任,結果被葉利欽一忽悠,就把蘇聯搞解體了。

這次西方制裁俄羅斯,就是想通過制裁讓俄羅斯重回蘇聯那個商品短缺時代。

引發俄羅斯民眾不滿,期待他們像推翻蘇聯那樣推翻俄羅斯政府,然後不戰而勝。

但是這次,形勢不一樣了。

蘇聯解體的時候,中國雖然也能生產一些蘇聯需要的商品,但質量一塌糊塗。

中國商品也不是沒去過俄羅斯,但很快就因為質量差而把中國商品的信譽給敗光了。

這種「中國產品質量差」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為啥前些年中國商品明明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但在俄羅斯就是打不開局面?俄羅斯人寧願花高價去買歐洲貨?

就是因為這種刻板印象。

就像為啥今年Iphone15印度版質量門事件一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中國人的認知中,印度不可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

但俄烏戰爭開始後,西方商品來源斷了,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讓中國商品來填補這個空缺。

那咋辦?

沒辦法,捏著鼻子用吧!

但是一用就發現,真香!質量又好,價格又便宜!

於是,中國工業產品潮水般湧入俄羅斯,迅速填補了市場空缺,滿足了俄羅斯民眾的各種需求。

在歐美品牌撤離後,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份額激增至38%,成為了當地人的新寵,歐洲品牌份額則從27%跌至6%。

中國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等產品紛紛闖進俄羅斯家庭,讓他們感受到了中國製造的魅力。

連超市的可口可樂,都變成了中國的可口可樂了。

2022年,中俄貿易額高達1900多億美元,到了2023年,已經超過220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這些貿易有九成已經實現了本幣結算。

九成本幣結算代表啥?

代表雙方拿著對方的貨幣都能花的出去!

意味著自己絕大部分需要的東西,對方都能提供!

如果我們去中俄邊境的口岸就會發現,集裝箱五顏六色、鱗次櫛比,叉車吊車熱火朝天、有序運作,一排排汽車嶄新亮麗整齊擺放,俄羅斯各個地區的商人紛至沓來提貨。

最關鍵的是,來自中國商品不僅滿足了俄羅斯人的需求,保持了俄羅斯社會穩定,而且來自中國的供應鏈,直接激活了因為制裁而凍結的俄羅斯經濟體系。

在俄羅斯碩果僅存的能源工業和製造業當中,非常依賴來自西方的技術、零部件和設備。

比如俄羅斯雖然能產汽車,但國產化率只有可憐的35%,而且這些國產化的零部件所需要的機床也絕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

西方國家對俄制裁後,俄羅斯很快陷入了物價飛漲、商品短缺、工業生產部門缺乏機械零件的窘境。

就連進口機床也被遠程鎖死,生產無法持續,帶來的工作崗位消失、技術人員流失。

我們都知道經濟需要流動起來才有活力,當生產無法繼續,工人無法獲得工資,沒錢消費的時候,經濟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中國站出來了,要不要看看我家的?

於是中國的9000米自動化石油鑽機、天然氣化工廠(AGCC)急冷塔、50萬噸/年聚乙烯環管反應器等等開始大批供應俄羅斯。

而且針對俄羅斯的低溫環境,還專門開發了俄羅斯專用的低溫車載鑽機、低溫軌道鑽機、連續油管作業設備、壓縮機、固井車、壓裂橇、鑽頭和螺桿鑽具、高壓管匯、活動彎頭、旋塞閥、橋塞等系列產品。

有了這些設備,俄羅斯才有底氣靠著豐厚的石油資源,和西方周旋。

就連西方國家退出後的遺留的製造業,中國也幫助俄羅斯把相關資源給盤活了。

俄羅斯去年出台了一項法案,賦予俄羅斯政府以低價購買西方資產的優先權。

所以俄羅斯以1盧布的價格,從法國雷諾手中買下了其在拉達品牌母公司AvtoVAZ的多數股權。

以1萬盧布的價格(約合人民幣800元)買下了現代在俄羅斯的汽車工廠。

以1歐元的價格買下了日產在俄羅斯子公司的所有股份。

簡單來說,俄羅斯基本相當於不花錢,就完成了西方車企在俄羅斯資產的國有化。

但問題在於,沒有零配件供應鏈,咋生產呢?

沒事,有中國呢!

比如從雷諾手中拿到伏爾加車廠之後,安排俄羅斯企業卡瑪斯和中國江淮合營,開始生產新一代的「莫斯科人」汽車。

只不過,這輛新版「莫斯科人」汽車,為啥看起來和江淮2021年產的SUV思皓X4一模一樣呢?

別問,問就是殊途同歸,英雄所見略同。

此外還有奇瑞在俄羅斯推出的歐夢達S5其實就是奇瑞艾瑞澤5,俄羅斯的電動車Evolute其實就是東風風光E3,都是這種玩法。

雖然這種把外國車直接「換標」的行為有點丟臉面,但卻的的確確救活了俄羅斯汽車業。

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保持了技術團隊,提供了工作崗位,讓俄羅斯經濟在制裁中重新獲得了激活。

如今,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俄羅斯的各行各業。

其中受西方制裁影響最重的工業設備領域,67%的俄企選擇從中國進口來替代,只有21%選擇從外部進口。

其他備用零件方面中國進口佔比已經達到63%佔據第一,原材料和半成品領域中國也以52%的數據佔據第二。

可以說,是來自中國的商品和零部件,盤活了俄羅斯的經濟。

這樣一來,相當於俄羅斯經濟被動接受了一次供給側改革。

俄羅斯人民消費熱情高漲,從食物到數碼產品,從家電到油料,從汽車業到房地產,幾乎所有行業的銷售都一幅火爆局面,甚至都開始漲價了,就連旅遊業也不例外。

在消費拉動下,俄羅斯經濟潛力與活力徹底被激發出來,呈現出了一種異常的「戰爭繁榮」局面。

所以,俄羅斯經濟越打越強的原因就是兩點,而且說起來都是西方的神助攻:

——被西方乾掉的寡頭,讓國家的資源與財富增量循環從寡頭集團徹底拿回到克里姆林宮手裡,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讓俄羅斯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資源;

——西方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被中國商品替代,相當於給俄羅斯經濟做了一次徹底的供給側改革,激發了俄羅斯經濟的活力。

任何一個國家要乾掉盤根錯節的寡頭,要徹底驅逐西方商品用中國商品替代實現供給側改革,絕對會讓這個國家引發天翻地覆的大震蕩。

但是一場戰爭,在西方神助攻下,俄羅斯兵不血刃就實現了這一切。

所以,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俄羅斯經濟不但沒有被龐大的戰爭消耗拖垮,俄羅斯老百姓反而日子慢慢好起來。

商品越來越豐富,價格反而更低,基層福利也在完善,就業率也越來越好。

如此一來,開戰之初的此起彼伏的抗議沒有了,原本鄉下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願意冒險就去前線戰鬥,不願意的還可以去拖拉機廠手搓坦克,失業率急劇下降。

標普全球報告顯示,俄羅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2023年11月的53.8升至12月的54.6,進一步超過50這一經濟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

這是俄羅斯製造業PMI自2017年1月以來的最高值。

3、有趣的人類大規模社會實驗

很多人發現,近些年,國際形勢已經變了。

過去,世界主流是「和平與發展」,而現在,開始轉變為「安全與發展」。

簡單來說,世界經濟的邏輯,不再像之前那樣追求成本最低、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最「安全」,最「可控」。

做生意賺多賺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誰做生意。

說白了,西方國家現在搞的是一種「基於價值觀」的經濟活動。

咱倆價值觀相同,哪怕少賺點,我也和你做生意;咱倆價值觀相悖,哪怕能賺大錢,我也不和你做生意。

但問題在於,這樣不符合經濟規律啊!

資本追求的是什麼?

是無障礙流動,是利益最大化,是成本最小化,是消除貿易壁壘。

可現在西方國家的玩法,是用行政權力,要硬生生把資本的天性,徹底扭轉過來,談何容易?

西方國家的這種做法能不能成功?

誰也不知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一場大規模社會實驗,恐怕得不到結論。

巧了,近年來,這場大規模社會實驗,正在進行當中,最牛的是,這還是一次「比照試驗」。

一方面,歐美在意識形態掛帥的背景下推動了產業鏈去中國化,並且以「去風險化」為名搞了事實上的「脫鈎」。

在這一計劃中,美國佈局了三步棋:

第一步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芯片科學法案》以及《通脹削減法案》。

在加大制裁中國企業的同時,採用或懲罰、或補貼的方式力促產業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回流美國。

第二步是美國提出了「近岸生產」和「友岸生產」的概念,取代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普遍使用的「在岸」和「離岸」的概念。

把需要的商品供應鏈強行向東南亞、向墨西哥、向歐洲轉移,企圖通過去中國化重塑產業鏈。

第三步是拜登搞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

這玩意就是個「環中國貿易協議」,企圖通過設立新的標準和機制,形成排除中國的「貿易小圈子」,並加快產業鏈向IPEF的集中,實現對中國的「脫鈎斷鏈」。

正是有這三步棋,對中國的出口帶來了很大打擊。

近兩年,美國傢具、鞋靴、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份額主要流向了東盟,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資本密集型商品的份額相當一部分流向了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等國家。

2023年,中國佔美國進口的比重從2017年的21.9%下滑至前三季度的14%,中國也失去了美國第一大貿易國的地位。

歐洲那邊也差不多。

在過去,中國和歐洲的經貿非常互補,雙邊貿易額高達9000億美元,給中歐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說是互利共贏。

但現在,因為歐盟頻頻跟著美國脫鈎斷鏈的旗幟起舞,進入2023年,中歐貿易就開始負增長。

前三季度(1-9月),以美元計價,中歐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7.7%。

而且從進出口數據來看,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降幅,遠大於進口的降幅。

歐美與中國脫鈎斷鏈帶來什麼後果呢?

是居高不下的通脹!

從2022年開始,美國通脹就開始飆升,通脹率一度逼近10。

歐洲那邊也好不到哪去,2022年通脹一度飆到9%,2023年整個歐洲也在遏制通脹與尋求經濟增長間進退兩難。

貨幣緊縮政策導致歐元區經濟疲弱,民眾生活困頓不堪,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多行業大規模罷工迭起。

涉及的領域包括零售業、服務業、餐飲、醫療、運輸等,導致歐洲經濟增長基本停滯。

這一切都說明,去中國化重塑產業鏈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必然要帶來大通脹。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和中國正常做生意的發展中國家反而沒有通脹。

另一方面,就是前面講過的,俄羅斯受制裁影響徹底把價格昂貴的歐美商品掃地出局,市場開始了全盤中國化,結果反而使經濟越來越強了!

兩廂鮮明的對比,那麼對於全球其他國家而言,該做什麼選擇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我們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越來越深入人心,取得豐碩成果。

根據最新的數據,2023年1至11月,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7.65萬億元;

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0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8%;

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8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5%。

注意,這還是中國主要輸出基建的情況下的數字,我們相信,隨著我們產業升級穩步實現,中國企業出海空間還很廣闊,中國商品的海外市場也很廣闊,歐美大部分商品的海外市場早晚會被我們替代。

像歐美那種以意識形態掛帥,強行排斥中國商品的,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4、俄烏戰爭的展望

俄羅斯經濟越打越強,最沮喪的還是西方。

你想啊,用盡了能想到的一切辦法,對俄實施1萬多種制裁,最後的結果居然是神助攻,幫助俄羅斯完成社會改革以及經濟改革,這還怎麼弄?

這實在讓人感到灰心喪氣。

當援助烏克蘭取得勝利的希望變得越來越小的時候,烏克蘭也就難逃成為棄子的命運了。

而且,這個可能性已經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了。

2024年1月4日,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萊德表示:

美國一直明確表示希望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意味著烏克蘭「應該自力更生」,因此美國認為「沒有必要在以前的水平上繼續提供援助」。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4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也證實:

美國政府已經用盡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資金,除非美國國會通過新的援助計劃,否則華盛頓根本「沒錢」。「華盛頓期望國會盡快批准再向烏克蘭撥款」。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3日也表態稱:

美國沒有更多資金援助烏克蘭,進一步撥款需要國會批准。

看到沒?

無論是美國國防部,還是國務院,或是美國白宮,都開始把援助的責任往國會甩。

但是美國國會呢?

12月剛以51票對49票的結果,直接否決了白宮白宮推出的1100億美元的捆包軍援撥款法案,其中包括了對烏克蘭的6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同時共和黨還通過投票擱置了相關法案的討論,讓澤連斯基鬱悶不已。

相反,稍早些時候,美國國會批准了一項單獨給以色列撥款約143億美元的法案,法案未提及援助烏克蘭。

看來,相比烏克蘭這個野孩子,美國更在乎猶太親爹。

那烏克蘭怎麼辦呢?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表示:「歐洲和世界各地的盟友」繼續援助基輔對美國來說很重要。

簡單來說,就是我的錢要援助以色列,支援烏克蘭的重任,就交給歐洲了。

但歐盟也不願意當冤大頭啊!

2023年12月份的時候,歐盟委員會曾有意敦促成員國在峰會前就對烏援助達成一致。

從2024年到2027年為烏克蘭提供500億歐元援助,並另外提供200億歐元的武器購買援助。

不過,這一提案引發了激烈爭吵,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私下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說,考慮到各成員國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匈方建議將此事從即將舉行的歐盟峰會議程中刪除。

俄羅斯媒體評論說,「一場批評甩鍋遊戲已經開始」。

在美國的敦促下,最近德國倒是給烏克蘭送上了最新的一批軍援,不過澤連斯基看到援助清單後,徹底怒了。

這一批軍援包括1套無人機偵察系統、10架小型無人機、30具榴彈發射器、6輛高機動巡邏車、8輛軍用卡車和10萬個急救包。

至於烏克蘭渴望已久的坦克、步兵戰車、火炮和戰鬥機,一點都沒給。

另外,軍援清單裡面倒是有烏軍當前最需要的155毫米口徑炮彈,但數量僅為250枚……

250枚?

還不夠一個小時打得好麼?

也許,這批援助作用最大的,就是那10萬個急救包了,畢竟這非常適合傷亡慘重的烏軍部隊……

從這種羞辱式的援助就能看出,歐洲已經看明白了,隨著形勢變化,繼續援助烏克蘭恐將是一筆賠本的買賣,那麼對烏軍援的力度和積極性自然要大幅度降低了。

此外,據媒體傳言,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三國(這三國都是與烏克蘭接壤的北約國家)向俄羅斯秘密保證,表示其領土不會用於北約任何行動,並且呼籲俄羅斯克制。

顯然,這些曾經強硬反俄的國家,在烏克蘭即將成為棄子的形勢下,已經開始想留後路了,以防俄羅斯佔領烏克蘭後,對他們「秋後算賬」。

這些事實都證明,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自己強大了,再凶惡的敵人最終也是紙老虎。

在戰爭中越打越強的俄羅斯就證明瞭這個真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