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啥老跟我們過不去

盧克文

經常看新聞的小夥伴應該有個感覺,好像美國總和我們過不去,平常各種小動作就不說了,即便是雙方元首互訪這種和諧時刻,美國國內也總有不同聲音。而且碰面也解決不了啥實質問題,往往大佬們聊天很愉快,轉頭就各幹各的。整體感覺就是,雙方不是一路人,勉強湊到一起拍了張合影,然後就分道揚鑣了。

特別是這兩年,美國各種騷操作,各種碰瓷,那個沒完沒了的勁頭,很讓人懷疑那個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國主義又回來了。

咱們今天從三個方面聊聊為啥美國總是咬著我們不放,看完本文,中美關係這事也就捋清楚了。

首先,美國並不只是針對我們,人家格局大的很,針對的是整個亞歐大陸,核心目標是防止亞歐大陸上出現任何一個有威脅的強權出現,這也就是從乾爹英國那兒學來的大陸均衡戰略。

那亞歐大陸可能會出現哪些強權呢?

歷史上,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中華帝國就是亞歐大陸的三個強權。羅馬帝國對應的是歐洲板塊,可以稱之為基督教文明圈,阿拉伯帝國對應的中東、中亞這一片,對應的是伊斯蘭教文明,中華帝國主要是東亞,東南亞這一帶,對應的是中華文明。

這三個強權只要有一個形成,美國的老大地位就保不住了,所以老美的策略就是不斷往這三個板塊摻沙子,讓他們互相對抗,沒法形成合力。如果內部有結盟的態勢,那就趕緊扔一個炸彈讓他們分開。

而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在地區樹立一個敵人,這個敵人足以威脅到其它人的安全,但是又不至於強大到能整合板塊,只要內部有這麼一個刺頭,美國就有理由以仲裁者的身份,隨時出手操控地區局勢。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了,俄羅斯就是美國給歐洲樹立的靶子,以色列是美國楔在中東的釘子,而在東亞,中國就是美國選定的武器。

當然了,選俄羅斯和中國並不是美國看不順眼,事實上,老美選的對手,往往是地區一哥,跟民族和種族無關。

比如二戰的時候德國要統一歐洲,那他就是美國的敵人,為了遏制德國,美國人甚至捏著鼻子和蘇聯合作,要知道,蘇聯當時可是要團結全世界的工人階級造資本家的反,搞不好就會引火燒身,就這也沒阻擋美國武裝蘇聯的決心。

亞洲就是日本,大家都記得日本二戰時候提的口號吧,大東亞共榮圈,小日本雖然體量小但是志向大,他要整合整個東亞儒家文明圈,你說美國能放過他嗎?

所以大家只要按照這個思路來看美國的行為,很多事情就好解釋了。

比如不少人可能不太理解美國為啥盯著俄羅斯不放,明明毛熊都半死不活了,別說統一歐洲,自己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就這美國還不放過,隔三差五就拿棍子捅兩下。而且蘇聯剛解體的時候俄羅斯可是拼命抱美國大腿,掏心掏肺地各種跪舔,對主動投靠的打手為啥美國還是要打翻在地呢?

其實美國打的是俄羅斯,眼睛看的卻是歐盟。

蘇聯解體後,籠罩在西歐上空的陰影就沒了,法德的第一目標就是整合歐洲。所以1991年蘇聯解體,1993年歐盟就成立了,統一市場和貨幣,還把原來蘇東陣營的小兄弟不斷收歸帳下,和俄羅斯也眉來眼去,歐盟有金融和製造業,俄羅斯有能源和農業,俄歐經濟互補,可以形成內循環,如果他倆聯合,歐洲這塊地盤就沒有美國啥事了。所以美國要搞事,用烏克蘭這根攪屎棍使勁攪和,讓他們湊不到一起。

東亞這邊就不用多說了,中國是東亞文明圈的老大,現在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單從經濟上來看,東亞、東南亞都在以中國為中心慢慢連接在一起,中日韓加東盟這個圈子如果形成,美國的半壁江山就沒了,所以積極挑唆小弟們搞事。台灣不用說了,日本在釣魚島,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各種上躥下跳,背後的邏輯都是美國在作妖。所以才有那個著名的論斷:「中國和周邊所有國家的關係,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

這就是美國搞我們的第一個原因,如果中國強大,肯定要整合東亞文明圈,對美國來說,這就是你的原罪。

說到這兒可能有小夥伴要納悶了,如果美國遏制中國是常態,為啥21世紀頭一個十年會形成中美蜜月期呢,兩家好的要穿一條褲子,什麼G2論,夫妻論都出來了。

這就涉及到咱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

美國現在能站在食物鏈頂端,依賴的一是美元,二是高科技。這兩板斧的形成既是美國刻意為之,也有個必然發展的過程。

美元不多說了,美國能在全世界呼風呼雨,靠的就是美元霸權,這個也是美國長臂管轄的基礎。

不過世界貨幣也是個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收鑄幣稅,從全世界汲取財富。另外一方面,如果貨幣國際化,必然會造成本幣升值,製造業成本上升,轉移是遲早的事。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全球化條件下,根本沒法阻擋這些產業流向成本窪地。

只有高科技行業,有知識產權,有專利,有技術壁壘,對成本不敏感,多高的成本都可以轉移到價格上,反正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天價都能賣的出去,這種產業才有留在國內的可能。

所以全球化條件下,貨幣強勢的國家,一般國內能留下的就是高端產業,這是個市場的自然選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也是為啥西方普遍工資高的原因,留在國內的都是產業鏈的頂端,沒啥可替代性,不懼競爭,所以給得起高工資。

所以貨幣國際化和科技立國本來是一回事,也是客觀規律,將來人民幣要國際化,不可避免地也會帶來低端產業轉移,如果不爬科技樹,高端產業上不來,跟著就是產業空心化。如果沒有製造業打底,貨幣國際化也就沒了基礎,這也是為啥我們咬著牙也得爬科技樹的原因。

咱們說回來,美元霸權和科技霸權,這兩個既是美國的拳頭,也是軟肋,如果這兩個軟肋被觸碰,美國分分鐘翻臉,管你是盟友還是敵人。反過來,如果你的存在有利於鞏固這兩個霸權,那美國人就會換一副嘴臉,把你誇得找不著北,讓你心甘情願給他做嫁衣。

二十一世頭一個十年的中國,就是這麼個情況。

當時的中美形成了一種不太對等的共生關係,中國負責生產低端工業品,美國負責消費,然後中國又把掙來的美元存回美國(買美國國債)。咱們經常說美國用紙換走我們的工業品,其實多少有點樂觀了,事實上咱們連紙幣都沒留下,人家用一張欠條換走我們的產品。

不過有一說一,這個對我們來說也沒啥辦法,也不光我們,全世界的國家都在掙美元,誰讓人家是世界貨幣呢,再不爽也只能是咬著牙讓人家收鑄幣稅。

為啥說這種共生關係支持了美元霸權和美國的科技霸權呢?

首先當時的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高。像歐元、日元、英鎊也算半個國際貨幣,所以歐盟日本他們在國際上做生意可以用本幣結算,手裡不用存太多美元。咱們的人民幣國際上不認,跟老外做生意都得用美元結算,別人來投資也得帶著美元,在資本和貿易雙順差的情況下,我們手裡儲存了大量的外匯,這些美元除了在國際上買原材料和糧食外,還有大量盈餘,這些錢怎麼辦呢?

您可能會說去世界各地買買買啊,買技術、買公司股權,買礦產,把這些錢變成資產。

這個倒也可以,事實上當年也確實這麼幹了,但效果卻很不怎麼樣,一方面歐美設置壁壘,高科技不賣給你,核心公司的股權也不讓你碰。另外一方面,咱們當時缺人才,金融玩不轉,國企出去投資一筆虧一筆,而外儲如果掉的太厲害,國際炒家很快會圍上來做空人民幣,鬧不好就跟98年東南亞國家一樣被血洗,所以後來也不太敢亂花錢了,這個咱們有機會詳細說。

那手頭的美元這麼辦呢?

只能是買美債了,儘管收益低,但是沒什麼風險,就跟咱們手裡有閒錢,最穩妥的辦法是存到銀行一個道理。

所以當時中美兩國關係的本質,就是美國印錢買中國的工業品,中國把掙來的錢存到美利堅銀行,美元轉了一圈又回到美國手裡,相當於美國人寫了張欠條就把咱們工業品買走了,如果操作得當甚至都不用開動印鈔機,你說這種好事誰會不喜歡啊。

多說一句,大家都買美債這事對美國至關重要。道理也不複雜,不買美債唯一的理由就是要把錢花掉(美元不太可能留在手裡,就跟你不會在家裡存現金一樣,所以要不就是買美債(存銀行),要不然就是要消費),如果大家都在花錢,市場美元多了是不是要貶值?貶值預期下大家是不是更得把手裡的美元換成歐元、日元保值?美元是不是會加速下跌?長期下去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就沒了。

這就跟銀行最怕儲戶擠兌一樣,減持美債就相當從銀行取錢,對銀行來說這是大忌,尤其是你還是紙幣的發行行,這也是美國一聽說有人減持美債就緊張的原因。

中國持有大量美債,那就是給美元抬轎子,客觀上支持了美元霸權,相當於銀行的大客戶,進門都是vip待遇,人家給你戴幾個高帽子,送點小禮品那不是很正常?

而在科技霸權上,中國根本沒有跟美國叫板的能力。中國當時生產都是低端工業品,跟美國沒有競爭關係。那時候不是有個說法嗎?兩億雙襪子換一架波音客機,這事想想就心酸。而高端工業品咱們主要是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研發和銷售這兩個利潤大頭在美國,咱們乾的就是利潤最薄的加工部分,也就是那個微笑曲線向下凹的那部分。像芯片和精密儀器這種高科技產品還得高價從國外買,沒辦法,咱們前面說了,你造不出來,只能是人家一口價。

所以這種分工對美國來說,就是我吃肉你喝湯,我坐著你站著,我指揮你乾活,我負責歲月靜好,你負責負重前行,你說這種分工誰會不喜歡?

而且那時候中國的實力還不夠強,沒有整合東亞的能力,所以美國人覺得挺好,摟著中國肩膀說咱倆單玩,照這麼個分工,玩一輩子都沒問題。

我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不過確實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是一邊幹著一邊找機會。

轉折發生在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為了救那些用高槓桿把自己玩壞的金融機構,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瘋狂輸出。儘管當時中國一邊增持美債給美元站台,一邊搞基建拉動世界經濟,算是幫了美國一把,但是自己也付出慘重代價,我們地方債務那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09年刺激經濟槓桿放的太大。

管理層也意識到這種共生關係不太靠譜,如果美國印鈔,美元大概率會貶值,因為我們外儲基數大,你吭哧吭哧乾一年掙的外匯,可能貶值10%瞬間就蒸發了,大家注意是蒸發,錢扔水裡還能聽個響,蒸發就是憑空沒了,你說可怕不可怕。

如果不想讓外儲貶值,那就得接著買美債,相當於美國挖坑你填坑,啥時候是個頭?

所以從201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和美元脫鈎。方法就是大量減持美債,變現的美元一方面換成歐元、英鎊、日元分散風險。另外一方面,不是提倡一帶一路嗎?我們把這些錢拿出去投資基建,轉移過剩產能的同時,把這些美元變成實實在在的資產,防止美聯儲偷摸印鈔導致的美元貶值。

而且2009年以後我們開始搞人民幣國際化,比如和貿易國互換貨幣,直接用對方的貨幣支付貨款,拋開美元這個中間商。同時在海外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有豐富的兌換和增值渠道,老外自然也願意持有。

此外還在國內搞人民幣結算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

搞自己的期貨市場有兩個好處,一是本國期貨市場成交的買賣用人民幣計價和交易,這就減少了美元的使用。

另外一個,期貨市場有定價的作用,有利於提高我們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定價權。比如鐵礦石和石油,按理說我們是大買家,應該有一定的定價權,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發言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期貨存在,期貨市場有平倉的操作,有很多虛擬交易,成交量一般是現貨市場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這麼大的成交量自然對價格有決定性作用,真實買家的意見反倒是沒什麼人在意。

期貨市場如果在國外,美國完全可以通過金融手段影響期貨價格,進而操縱現貨價格,人家玩虛擬交易賺快錢,到時候價格炒高,我們也只能是硬著頭皮買,畢竟石油、鐵礦石這種原材料沒了,工廠就沒法開工。

如果有自己的人民幣期貨市場,就可以反過來影響海外市場,要知道國際間市場是相通的,因為物流,交易成本等原因,市場間有價差是正常現象,但是價差不會太大,如果是價格差太多,很快就會有投機商通過各種金融操作吃價差,這個過程會伴隨價格趨於合理。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個自己的市場,相當於掌握了一部分定價權。而且如果市場做大,吸引買賣雙方都來交易,人民幣的需求就上來了,國際化也就水到渠成。

人民幣國際化這事,就相當於美利堅銀行的最大客戶挖美元牆角,準備另起爐灶單過,這老美能高興嗎?

而且從2010年開始,中國開始進軍高科技,搞產業升級,芯片、汽車、新能源、大飛機,這些領域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你中國要殺進來,美國人還吃啥?

所以綜合起來看,2010年以後的中國,挑戰了美國的美元霸權和科技霸權這兩個命根子。

第三個原因看起來不太重要,其實對民間影響極大,也就是美國經常炒作的民主問題。有不少人覺的這個純粹是美國找的藉口,其實也不全是,西方自法國大革命後,就把自由民主當做金科玉律,特別是自由人權,在西方就是宗教一樣的存在。

宗教啥特點?

很強的擴張性和排他性,世界上只有唯一的神,不信我的神,你就是我的敵人,要把你打服為止。

所以我們看歐洲中世紀,有一半戰爭都是因為宗教,那時候大家還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相互認同靠的就是宗教,信一個神就是一家人。如果因為信仰起了衝突,招呼一聲鄰國的家人們也會趕過來幫忙,所以當時主旋律就是群架。

最慘的一次是三十年戰爭,歐洲幾乎所有的大國都卷了進來,德國是主戰場,青壯年都被打光了。

戰後弄了一地雞毛,大家這才覺得不對,管別人信仰幹啥,自己過日子不好嗎?所以就坐一起簽了個協議,說了兩件事,第一是宗教自由,以後不能因為信仰不同就打架。第二,互不干涉內政,家裡兄弟倆打架,關起門來自己解決,外人別摻和。這個協議就是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實際上奠定了現代國家關係的基礎,我們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實跟這個條約一脈相承。

不過消停了沒幾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自由民主又成了類似宗教的東西,超越民族和國家。革命群眾格局打開,不僅自己要當家作主,還要幫助世界上其它地區人民實現民主自由。這也是為啥大革命後,歐洲那些國王聯合起來組成反法同盟,就是怕這股邪火燒到自己身上。

後來大革命產生兩個分支,不過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有一種宗教氣質,互相都要把對方吃掉,這種意識形態的對抗,也是後來冷戰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和蘇聯都掉宗教這坑裡了,非要逼著別人改信仰。反倒是我們,早早想明白了,成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忠實擁躉,大家湊到一起最重要是有錢賺,姓資和姓社有啥區別呢?

西方卻一直沒擺脫大革命的影響,經常對別人指指點點,動不動就想摻和別人的家事。比較過分的是法國,憲法里甚至明確表示,如果你的母國和法國價值觀不一致,你可以到法國尋求庇護,這事受憲法保護。這也是為啥我們掃地出門的垃圾經常被西方收留的原因,他們骨子裡把這個當做義務。

所以西方骨子裡並不認同我們的制度,就跟中世紀基督教對待伊斯蘭教一樣,看啥都帶著有色眼鏡。官方還好,畢竟都是政壇老手,不會因為這些虛頭八腦的事影響做買賣。比較一根筋的是老百姓和媒體,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各種槓精各種噴,反正也不用負責任,這就很容易把輿論帶偏。而西方選舉制度下,政府受輿論影響很大。而且有時候政客們也會利用這點緩解國內矛盾,比如現在的美國,內部撕裂的厲害,反華就是唯一能讓他們坐到一起的議題,這事也就成了政治正確,不管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碰到問題就拿這個出來救場,屢試不爽。

所以大家看,不管是特朗普的王八拳,還是拜登的裝傻充愣,風格變來變去,但是在反華這點上卻是一脈相承,原因就在於他們都需要找一個共同的話題團結國內的大多數。

所以從大戰略、經濟、政治三個層面,我們都是美國的敵人。二十一世紀頭一個十年只不過經濟上中美形成了共生關係,雙方獲得利益足夠大,掩蓋了其它兩個方向對抗,只不過中國崛起後,正在嘗試脫離這種不對等的共生關係,壓艙石沒了,根本矛盾浮出水面,美國也換了嘴臉,從各個方向圍堵我們。

我看現在有一些言論,討論中美能不能回到當年哥倆好的時代。

還真是回不去了,一方面,2009年以後美國放水上癮,形成路徑依賴,看這架勢是準備把印鈔當做長期國策,咱們要不改變,那就是舉全國之力替美國的通脹買單,誰都不會同意。

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產業升級也不可避免,咱們前面說了,貨幣國際化必然帶來低端製造業轉移,如果沒有高端產業填補,玩的再熱鬧也是空中樓閣。

而且咱們原來的低端產業既費環境又廢人,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資源可以浪費了,勞動力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就業人口大部分是大學生,他們需要的,不是進工廠當螺絲釘,而是坐在辦公室裡做設計、銷售這些高端工作,這些都得靠產業升級。

此外還要搞內循環,那就得靠老百姓消費,如果還像二十年前那樣,農民工苦哈哈幹一個月拿2000塊錢,他們是沒有餘錢消費的,內循環起不來,還得依賴外部市場,那又變成外向型經濟,海外有個風吹草動,咱們就得跟著感冒,明顯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正常狀態。所以還得升級產業,給大家提供高薪工作,老百姓購買力上來,內循環才有發動機。

只要搞產業升級,肯定和美國迎頭撞上,都狹路相逢了,再聊以前哥倆好還有啥意義?

而且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一帶一路的線路,這就是連接歐亞大陸的紐帶,美國連東亞都想拆碎,現在你要把亞歐大陸連一起,順便還帶上非洲一角,你說這美國老大能高興嗎?

所以長期看,我們和美國的鬥爭關係還得持續很長時間。

壞消息是面臨的困難不小。

美國一直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依靠美元霸權、國外駐軍、技術專利、資本大鰐,他能控制很多國家。像日韓這種,儘管也跟我們做生意掙錢,但是他們家裡美國駐軍,真要撕破臉,肯定還得跟著美國走。

還有歐洲,法德肯定跟美國不是一條心,但是北約的存在就相當於美國在歐洲後背抵了一把槍,在安全面前,所有經濟問題都是浮雲,如果走向全面對抗,大概率都會站在我們的對立面。

還有產業鏈,看起來有些關鍵業務不在美國,實際整個體系還在美國掌控之下。

典型的就是芯片,表面看,原材料在日本,光刻機在荷蘭,代工廠在韓國和台灣地區,最大的買家是中國。整個體系看起來跟美國沒什麼關係,實際命門都掌握在美國手裡,像阿斯麥爾,雖然是荷蘭公司,但光刻機的很多核心零件都來自美日歐,那玩意就是西方工業體系的集大成者,領頭的還是美國,平常你正常做買賣老大不管,但是老大要收拾人的時候就得配合。還有日韓,惹了中國只是錢沒了,惹了美國可是命沒了,你說他們還有啥選擇?

所以短期看,整個西方都是我們的潛在對手,極端情況下會很遭。

好消息是我們處在上升期,美國處在衰落期。

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發生在內部,撕裂的太厲害,軍工集團、醫療集團、金融集團輪番趴在帝國軀體上吸血,精英集團和老百姓聊不到一塊,共和黨和民主黨內部又各自分裂成左派右派,算是亂出了新境界。就這麼個折騰勁,等之前攢的家底耗光,帝國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你現在出門前呼後擁,那是因為給小弟的好處足夠多,但這個都需要成本。

比如美國現在天量的國防預算,絕大部分都給了海外駐軍,要知道這個是純支出,全都花在美軍吃喝拉撒上了,對武器的升級換代一點作用沒有,長期看就是放血。

等這個成本你負擔不起的時候,小弟們沒什麼懸念都會跳反,到時候就是樹倒猢猻散,帝國加速崩盤。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堡壘都從內部攻破,歷史上大帝國的崩潰都是這樣,現在看起來,美國也逃不過這個輪回。

所以長期看,時間站在我們這邊,要做的就是穩住陣腳,見招拆招,只要咱們不亂,趕超也就是遲早的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