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還是菜單?高華美國夢的殘酷真相

觀雨大神經

我在早年創業的時候曾和一個做皮鞋生意的大哥合作過。

這位大哥的人生經歷在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我看來頗為傳奇,他在賣皮鞋之前是個廚師,給國家領導人做菜的那個級別。

所以我特別喜歡聽他聊天,他總是能蹦出很多跟他的職業不相稱的政治智慧出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過的這麼一句話:

你看「政治」這兩個字哈:「政」字,一正一反,沒有中間位置可以站;「治」字,水面上漂著一個台,今天風和日麗,明天就可能狂風暴雨。

他跟我說這些的時候,是想告誡我以後不要摻和政治上的事。

不過很顯然,他純屬是多慮了,這種高端局壓根就不是我們這種小老百姓有資格去考慮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比喻非常巧妙,所以這句話至今仍經常在我耳邊響起。

迷霧中的車禍

今年2月初,美國華人圈曝出了一個重磅新聞:

美國時間2月12日凌晨,福茂集團(Foremost Group)董事趙安吉因車禍去世。

福茂集團是美國著名的航運公司,由趙安吉的父親趙錫成在1964年創立。

趙錫成膝下有六個女兒,人們對這六姐妹印象最深的是身為大姐的趙小蘭。她曾擔任過美國的交通部長,經常出現在國際新聞中。

趙安吉的年紀最小,其知名度雖然比不上大姐,但也是家族企業的頂樑柱。

她在2018年接手福茂集團,至今已執掌該公司達6年之久,是典型的美國上東區華人名媛(上東區:紐約曼哈頓最昂貴的區域之一)。

趙氏家族在美國政商兩屆都有著極其深厚的關係,所以也被稱為「華人第一家庭」。而趙安吉作為家族企業的新任掌舵人,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這種重要人物的突然離世注定會讓人們覺得事情並不簡單,更何況該事件本身確實存在著諸多疑點。

根據各大媒體在3月8日發出的通稿,事故發生的原因是趙安吉在駕駛車輛時不慎掛錯倒擋,把車倒進了自家牧場的池塘裡,不幸溺亡。

原文是這樣的:

車輛急速倒車,翻過堤壩墜入一個池塘。

朋友接到了趙安吉的求助電話。趙安吉說,在進行三點轉向(在狹窄道路掉頭)時,她沒有正確地掛前進擋,而是掛了倒擋…

這篇通稿的敘述還是比較詳細的,只是它發出的時間離事發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個月。

在這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裡,公眾接收到的信息充滿了各種矛盾與混亂。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會記得媒體最開始報導這個事件的時候,說的是一輛違規的卡車在十字路口撞上了趙安吉乘坐的車輛。

當時美國的很多媒體都用了「car crash」這個詞,這個單詞本身就有「碰撞類車禍」的意思。

現在這個消息的源頭是哪裡,已經不可考,也沒有人追查。

更令人疑惑的是警方在該事件上的態度變化。

2月29日,美國著名媒體CNBC曾爆料稱:

布蘭科郡的警長辦公室表示該事件並非一場「典型事故」,警方正在進行「刑事調查」,為此他們還給德薩斯州檢察長寫了封信:

「儘管初步調查顯示這是一起不幸的事故,但警長辦公室仍將這宗事故作為刑事案件進行調查,直到他們有足夠的證據排除犯罪活動。」

一般來說,如果警方認為這個事故「非典型」,那就說明他們至少是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痕跡。

按常理,受害人家庭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非常希望警方能夠徹查。

然而趙家的反應卻有些「意外地平靜」,他們除了通過官方渠道表達哀悼外,就沒有再向外界傳達過更多的信息。

結果到了3月6日,警方突然改口,表示車禍的調查結論沒有任何改變,一直都是意外事故,他們也沒有計劃過要進行所謂的「刑事調查」,媒體之前對那封信的理解是錯誤的。

媒體說那好,麻煩你們公佈一下信件原文給我們看看。

這時候警方表示對不起,這個不能公佈;同時被拒絕公佈的,還有所有與案件相關的進一步的信息。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該事件盡快以意外事故的結論來結案,而包括趙安吉家人在內的所有相關方似乎都在配合這股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就是那些認真辦案的美國基層警察。

即使現在已經發出了通稿,但也依然存在著一些疑點:

  • 首先就是剛才提到的:通稿出的時間太晚。吃瓜群眾有理由懷疑有人利用這個時間安排好了包括「對口供」在內的各種事情。
  • 二是出現「掛錯倒擋後再加速衝刺」這種操作的概率實在太低,讓人難以理解。
  • 三是按照通稿的說法,趙安吉誤操作的過程是她在落水後通過電話向友人介紹的。但人在那樣緊張的情況下還有心情介紹自己誤操作的過程,這其實是非常奇怪的。

值得一提的是,事故車輛是特斯拉的model x,目前還沒有看到特斯拉的相關回應。

一般情況下我是不太喜歡陰謀論的,因為這類論調只是單純的理論推導,缺乏證據支撐,主打的就是一個信不信由你。

但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些事情是注定不會有證據的。

比如說四年前同樣是富翁的愛潑斯坦,就是在一次疑點重重的「自殺」中說沒就沒了。

而且不要說富翁的命案了,就算是幾十年前的那起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的肯尼迪總統遇刺案,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

所以在一些敏感事件中,陰謀論的空間是客觀存在的。

而如果僅是從理論上去推測的話,這場車禍背後的原因就有四種可能:

  1. 單純的意外。
  2. 婚姻矛盾,可能涉及到財產的爭奪。
  3. 家族內部矛盾,可能涉及到家族權力和利益的博弈。
  4. 美國政治漩渦,受害者可能不幸成為了美國高層鬥爭的犧牲品。

考慮到趙家現在這種完全不想徹查的態度,第四種可能的概率並不小。

不過在討論這個可能性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趙氏家族在美國政壇的生態位。

美國夢的天花板

趙錫成和他的家人無疑是「華人美國夢」最成功的典範。

1958年,職業是遠洋貨輪船長的趙錫成隻身從台灣前往美國。

之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1964年建立了福茂航運公司,並在幾十年的打拼後成長為行業巨擘。

他的家族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為美軍的後勤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美國政客朋友圈的重要一分子。

2001年1月31日,在美國時任總統小布殊的提名下,趙錫成的大女兒趙小蘭宣誓就職美國勞工部長。

這是美國歷史上的首個華裔部長,可以說是海外華人的巔峰。雖然還比不上印度人統治英國的成就,但畢竟也是進入了西方大國的權力中樞。

2017年1月31日,趙小蘭再次入閣,這一次是擔任特朗普的交通部長。

一個華裔女性兩次入閣,世所罕見。

趙小蘭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除了因為其自身的優秀和家族的實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的婚姻。

她在1993年與比自己大11歲的共和黨肯塔基州參議員麥康奈爾結婚,成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在這之後,麥康奈爾就得到了來自岳父家的大力支持。據媒體報導,趙氏家族光是給麥康奈爾的私人捐款就超過了100萬美元。

權錢協作,相得益彰,喜獲「聚寶盆」的麥康奈爾在從政的道路上如虎添翼,最終在2002年選上了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

從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趙氏家族是共和黨的鐵桿,而趙小蘭的這段婚姻就是該家族最重要的政治籌碼。

事實上她能在2017年再次入閣,就跟特朗普意圖安撫麥康奈爾這位黨內大佬有很大的關係。

而趙安吉的婚姻對家族也很重要。

她在2009年嫁給了大自己26歲的華爾街猶太富翁布魯斯·瓦瑟斯坦,成為了他的第四任妻子。

不過該婚姻僅維持了9個月,這倒不是因為雙方的感情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在結婚9個月後,這個大富翁就因心臟病歸了西。

2012年,趙安吉又嫁給了大自己12歲的華爾街金融巨頭吉姆.布雷耶,成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布雷耶是科技圈的投資大佬,他投過的項目包括現在如日中天的Facebook。扎克伯格見了他都得喊聲大哥。

看下來我們會發現,趙氏家族通過這兩個婚姻同時聚集了政商兩界的大量資源。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這個局面堪稱繁榮。它符合人們對「成功」和「豪門」的所有定義,「華人第一家庭」可謂實至名歸。

但繁榮之下,卻是一個凝視著所有人的深淵。

政治的水一直都是很深的,它本質上就是一個大家拿刀分蛋糕的遊戲。

在蛋糕足夠分的時候,大家無論再怎麼爭執,刀都是切在蛋糕上的,無非是切多一點還是切少一點的區別。

但當蛋糕不夠分的時候,這刀就指不定會切到誰身上了。

那麼蛋糕什麼時候會不夠分呢?

身在局外的普通人很難看懂大佬圈子內部的利益糾葛,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些外在的現象來推測出他們內部的真實情況:

當各個陣營裡的「中間派」越來越難有立足之地的時候,就說明蛋糕已經越來越不夠分了。

那麼趙氏家族所屬的共和黨陣營現在是個什麼狀態呢?

「四分天下」

共和黨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在2015年的時候分成了較為明顯的兩個陣營:

「建制派」和「茶黨派」。

所謂建制派,就是主張維護現有體制的政治勢力,一般由各個組織的精英階層組成。

簡單的說就是一群位高權重,同時又比較保守的官僚。

這些人的理念是:鬥爭是可以鬥爭的,但要有底線,不能破壞了規矩。

茶黨是什麼意思呢?

「茶黨」這個名稱聽起來像是個搞茶葉的,而實際上他們確實是搞茶葉的。

當然了,這裡指的是他們的起源。

「茶黨」並非一個政治團體,而是一種民粹主義運動,它的起源是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當年美國還沒建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1773年,波士頓的民眾為了反抗英國對殖民地的高稅收政策,一鼓作氣把英國東印度公司船上的茶葉全給倒海裡去了。

該事件間接引發了兩年後的美國獨立戰爭。而因為當時主要幹的事是倒茶葉,所以參與該事件的人就被稱之為「茶黨」。

這本來只是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名詞,但在2009年的時候,美國人因為反對奧巴馬政府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就把這個壓艙底的「老古董」又翻了出來。

這一年「茶黨」再次建立,不過它只是一個鬆散的民間組織,主要作用就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發洩不滿的平台。

而反對奧巴馬的人自然大多是共和黨人。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黨派」就成了共和黨內部的一大派系。

和建制派那些以維護現有規則為己任的高層官僚不同,茶黨派的主要構成就是一群對現實失望,整天想著推到重來的底層掀桌大佬。

一開始,共和黨高層覺得這些底層茶黨「民氣可用」,可以把他們動員起來為共和黨的競選添磚加瓦。

結果這幫人被動員起來後,不僅添了磚瓦,還添了尊大神出來,他就是:

讓美利堅再次偉大的夢想家,沒人比他更懂的懂王,特朗普。

隨著深受底層白人支持的特朗普在2016年正式入主白宮,共和黨內部變得更熱鬧了。

圍繞著懂王這個中心點,共和黨從此二分為四。

以下就是目前共和黨內部的四大門派:

  • 反對特朗普的溫和保守派。

這個派別在「保守」的立場上並不激進,他們不僅明確反對特朗普,而且在很多立場上跟民主黨接近。

  • 自由主義保守派。

這個派別基本上就是剛才提到的建制派。他們對特朗普的支持是有的,但不多,更多的是一種貌合神離的合作狀態。

  • MAGA派。

即「讓美國再次偉大」派。這個派別看名字就知道是特朗普的死忠。這些人沒有什麼特定的意識形態,主要的訴求就是「緊跟特朗普,尋找新出路」。

  • 國家保守派。

這是共和黨中最激進的保守派,他們雖然也支持特朗普,但一旦他們覺得特朗普在保守的立場上還不夠激進,就會踢開特朗普自己重開一局。

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他們的區別就是跟懂王的遠近親疏。簡單的總結起來就是:

站在懂王對立面的、和懂王貌合神離的、和懂王抱在一起的、比懂王還懂王的。

那麼這個局面跟趙氏家族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的政治靠山麥康奈爾是建制派的代表人物,跟懂王的關係就是屬於貌合神離的那個狀態。

這類人可以說是共和黨內部的中間派,既支持懂王為共和黨衝鋒陷陣,又防著他把共和黨變成「特朗普黨」。

在2016年的時候,麥康奈爾還是特朗普的盟友,他們共同維護著共和黨在美國的領導地位。

但是到2020年美國選舉時,雙方就出現了裂痕。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特朗普拒絕承認拜登獲勝的選舉結果,他想掀桌。

這就觸及到建制派的底線了。

你們爭歸爭鬧歸鬧,但不要掀桌啊,規則還是要維護的嘛,咱老爺們的遊戲還是要長長久久地玩下去的嘛。

麥康奈爾的立場自然也就是趙氏家族的立場。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選舉風波達到頂峰,他號召粉絲們大鬧了國會山。

麥康奈爾對此的評價是:「試圖破壞我們的民主」。

僅一天後,趙小蘭就宣佈辭職,成為了騷亂後首個辭職的特朗普內閣成員,也是所有辭職的美國官員中級別最高的那一個。

至此,兩派算是徹底鬧掰了。

我們現在回過頭看,會發現趙氏家族選擇的政治立場其實頗為符合我們常說的「中庸之道」。

局勢穩定的時候就像個好好先生一樣盡可能誰都不得罪,局勢陷入混亂時就像個裱糊匠一樣盡量去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

那麼問題來了,站在這麼一個中間立場上,有沒有風險呢?

在歷史故事裡,爭奪王位向來是你死我活的大工程,動不動就給你來個血流成河。

而美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代表,它的政治博弈往往給人們一種「君子之爭」的感覺。

投個票而已,不至於鬧出人命。

但這種祥和的局面是有前提的:

蛋糕總體夠分。

現代社會之所以比古代社會更溫柔,本質上不是因為現代人更高尚,而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更強,做出來的財富蛋糕更大。

在蛋糕夠分的情況下,各派之間確實有一些討價還價的妥協空間。

但隨著全球範圍的經濟不景氣以及越來越高的「霸權維護成本」,美國國會餐桌上的蛋糕已經開始不夠分了。

既然不夠分,自然就需要吃掉對方的那份才能活下去。

所以現在的美國無論是總統競選還是議會鬥爭,都早已不是什麼君子之爭,而是生死博弈。

在這種情況下,中間派就非常尷尬了,「誰都不得罪」很容易在一夜之間變成「誰都得罪」。

各讓一步?你是想害死我們嗎?

那麼在趙安吉遇難的前後這幾天裡,美國的國會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極限黨爭

2月6日,麥康奈爾在美國國會宣佈了一個事:民主黨推動的一項法案「完蛋」了,它將不會被參議院通過。

這是個什麼法案呢?

它的主要內容是對烏克蘭和以色列進行援助,總金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

這個法案要在參議院通過,當然需要獲得參議院中足夠數量的共和黨人的支持。

所以作為共和黨領袖的麥康奈爾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

那麼麥康奈爾本人對這個提案是個什麼態度呢?

作為一個傳統的精英政治家,麥康奈爾認為美國理所應當地要干涉世界上所有跟美國利益相關的事務。

所以他對這類對外援助的項目一直都是支持的。

但在國會山的外面,共和黨的「意見領袖」特朗普就完全是另一個立場了。

特朗普奉行的是孤立主義,其他國家的事情能不摻和就不摻和,因為太浪費錢。如果一定要援助,除非是以貸款的方式,反正不能白給。

我們作為吃瓜群眾在看到這個法案的時候,一般會從「該法案對戰爭的影響」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就烏克蘭這個水平,給再多的援助也沒用;也有人認為只要有了這筆援助,烏克蘭就可以反敗為勝…

不管觀點如何,這類看法都屬於「局外人視角」。

從這個角度出發,你會覺得對外援助法案是一個跟美國內政關係不大的項目。

它頂多關係到澤連斯基和內塔尼亞胡的生死存亡,並不會影響美國國內政客的日常生活,所以自然也就不應該和美國國內的事情存在多大的聯繫。

但如果從「局內人視角」去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什麼叫「局內人視角」呢?

這1000億美元,我能分到多少?

這就是「局內人視角」。

曾有共和黨議員對長期的援烏項目說過這麼一句話:

「事實上,只有20%的資金是通過直接預算援助的形式直接交給烏克蘭政府的。」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援烏資金,是先進入到美國國內某些大佬的口袋裡,然後再以裝備和物資的形式送去烏克蘭的。

這裡面的水有多深就無需多言了,畢竟這是一個軍隊採購一個普通咖啡杯能花700美元、熱水壺能花1280美元、馬桶圈1萬美元、手推車17萬美元、9只山羊600萬美元…完事了審計員的飛機還能墜毀的國度。

不過這畢竟是國家的錢,所以分配方案必須要得到足夠多的人同意才能落地。

這要放以前,兩邊互相勾兌勾兌,妥協一下,約好這次我吃,下次你吃,基本上還是能夠達成共識的。

一起搞錢嘛,不寒磣。

只是現在美國的國債總額已經超過了34萬億美元,今年僅利息就需要支付8700億美元,佔到了GDP的3.1%,比他們自己的國防預算都還多了。

蛋糕已經所剩無幾,每多切一塊出來都極其不易。

如今民主黨要利用自己的執政地位一下子分掉1000個億,那麼等以後輪到共和黨上台時,國庫里還有沒有存貨呢?

那就不一定了。

麥康奈爾這樣的高層精英當然可以旱澇保收,但國會山外面那些共和黨的「沉默的大多數」就沒那麼好的待遇了。

對於他們來說,民主黨切的蛋糕是橫竪分不到自己頭上的。既然如此,那就乾脆掀桌咯。

從2月6日的情況來看,麥康奈爾顯然是屈服於了黨內壓力,沒有去運作參議院的同僚支持該法案。

2月12日凌晨,趙安吉遇難的消息傳出。

2月13日,參議院對法案的態度突然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22名共和黨人與幾乎所有民主黨人一起以70比29的投票結果通過了該法案。

當然了,為了給大家一個台階,最終通過的法案在項目上進行了一些微調,總金額從1000億美元出頭降低到了950億美元。

而事件的餘波並未就此結束。

2月28日,麥康奈爾突然宣佈自己將在今年11月份提前辭去共和黨領袖的職務。

在解釋提前辭職的原因時,他直接提到了趙安吉的去世:

「當你失去親人時,悲傷的過程會伴隨著某種反省…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人生旅途中留下的對世界的影響…」

那麼在這20多天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推演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以下的推論純屬理論上的猜測,請大家酌情觀看。

作為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國會裡的很多共和黨人都會聽他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為所欲為,完全不考慮黨內的洶洶民意。

事實上他這幾年跟民主黨的合作已經有些過度了:

  • 共和黨彈劾拜登,他反對;
  • 民主黨要提升政府債務上限,他同意;
  • 在邊境政策和外交政策上,他站民主黨。

你麥康奈爾姓拜嗎?

麥康奈爾的基本盤畢竟是共和黨,現在自己都快激起黨內的眾怒了,所以對民主黨的這個「千億大蛋糕」就實在是愛莫能助了。

一個共和黨領袖,總不可能真的為民主黨去上刀山下火海吧。

但民主黨很需要這個項目。

澤連斯基和內塔尼亞胡的死活暫且不談,這1000億美元可不是小數目。很多人的下一頓飯有沒有著落,債務會不會爆雷,都指著這口。

而且萬一今年選舉失敗,民主黨以後什麼時候才能吃上這麼大的蛋糕就不好說了。

於是一個一直在左右平衡,盡量誰也不得罪的麥康奈爾,突然之間就成了決定很多人命運的關鍵人物。

而現在麥康奈爾不想上刀山下火海,怎麼辦?

那就開出一個讓他無法拒絕的條件。

麥康奈爾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不給他一點足夠力度的震撼是沒有辦法動搖他的選擇的。

但你也不可能直接把刀架到這麼一個元老級大咖的脖子上。

不過他的後盾,那個「外來的」黃皮膚家族,就是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目標了。

對他們下手,一方面不會對美國傳統的精英圈子造成什麼影響,另一方面又足以給麥康奈爾足夠的震撼。

當然,現實肯定要比理論複雜得多。在美國混到一定層次的人,身上往往都會背上一些「要命的干系」。

凡事皆有代價,地位和利益的另一面就是責任和風險。

大佬們能夠歲月靜好,靠的並不是自己身家清白無懈可擊,而是整個體系處在一個平衡狀態中,有各種力量在保護他。

對手只要打破這個平衡,「要命的干系」就會發揮作用。

雖然這些純屬坊間猜測,但趙氏家族在美國確實面臨著這樣的情況:

趙小蘭雖然已經兩次入閣並為美國的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她和她的家族卻從未真正得到過美國傳統白人精英的信任。

早年就有民主黨議員在社交媒體上攻擊她是「麥康奈爾的中國妻子」。

近幾年,作為共和黨意見領袖的特朗普對她也是頻繁的「口吐芬芳」,不僅無端指責她出賣美國利益,甚至還在社交媒體上用嘲諷的語氣稱她為「COCO趙」。

這體現的其實就是盎撒精英的真實想法:亞裔永遠不是「自己人」。

可以說在這個國家最核心的餐桌上,是沒有亞裔的位子的。

而正如他們的國務卿布林肯所說:「如果你不坐在餐桌前,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你以為你是肱股之臣,其實只是一個行走的存錢罐。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看到的:

在趙安吉被發現出事的一天後,麥康奈爾就帶領部分共和黨人在參議院支持了民主黨的法案。

而這也讓麥康奈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站在共和黨的角度上看,麥康奈爾的行為突破了底線,背叛了組織,不管背後的原因有多麼不得已,他都沒有資格再繼續擔任參議院的共和黨領袖了。

所以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麥康奈爾在兩周後宣佈了自己提前辭職的決定。

而目前在接替該職務的呼聲最高的幾個候選人中,沒有一個是中間派。

這對於民主黨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潛在的打擊。因為在未來的諸多重大問題上,他們將失去一個可以跟共和黨好好溝通的橋樑。

3月6日,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之一,特朗普在黨內最大的競爭對手妮基.黑利宣佈退出共和黨初選。

同一天,麥康奈爾公開宣佈支持特朗普競選總統。這是特朗普開始競選這麼久以來,麥康奈爾首次表示支持。

至此,民主黨親手打垮了共和黨內部最後的中間派。

目前特朗普繼續朝著白宮強勢邁進,美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共和黨向「特朗普黨」轉變了。

除非布林肯出手搞物理超度…不過那樣的話就是墨西哥劇本了。

結 語

現實世界是複雜的,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解讀出不同的道理。

就拿趙小蘭這個最成功的「美國夢」來說。

美國能讓趙小蘭這樣的第一代移民(8歲移民美國)進入權力中樞,體現的是一個移民國家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而趙小蘭並非普通人,她是豪門之後,同時還和美國政壇大咖結為夫妻。從這個角度看,她的「美夢成真」體現的又是美國社會的階級性。

趙小蘭自擔任美國政府要職以來,在崗位上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實現了兩度入閣的壯舉,表面上看已經進入了美國最頂層的圈子。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得不到美國白人精英的真正信任,這體現的又是美國政治的虛偽性。

你願意從哪個角度看,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客觀上來說,正如麥康奈爾在美國的兩黨博弈中扮演著一個「橋樑式」的角色一樣,趙氏家族在中美兩國的交流中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橋樑是天然的中間派,這和他們自己的主觀立場無關。

因為橋樑的作用只是提升雙方的溝通效率,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橋樑」自己是不會去給自己加戲的。

而也正因為如此,「橋樑」這個角色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安全的。畢竟無論雙方的關係如何,提升溝通效率總是一件好事。

但反過來講,如果這個世界連「橋樑」這樣的角色都容納不下了,那就說明形勢已經非常嚴峻。

我在以前曾說過這麼一個觀點:

「立場」這個問題,在和平時期顯不出太大的重要性。因為在一個穩定的大環境中,無論持什麼立場的人,都可以在既有的規則下進行合作。

但大環境一旦進入「亂世」,甚至是戰爭狀態,「立場」就會馬上變成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在「治世」中左右逢源會被認為是能力和成功的象徵,但在「亂世」中左右逢源則很容易成為全民公敵。

因為「亂世」中沒有規則,難以共贏,各個陣營都不得不去直面成敗與存亡。

所以如果世界真的要進入「亂世」,那麼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最好的應對策略都是:

選擇方向,買定離手,想留的留,想走的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