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慣美帝的臭毛病!

風留痕

美國財長耶倫的訪華行程結束了,儘管氣氛不錯,可除了達成了繼續深化溝通和反洗錢合作共識之外,似乎也並沒有取得更多的成果,結束會談後耶倫對媒體表示:不排除對中國綠色能源出口採取任何措施,包括可能徵收關稅。也就是說,美國又準備對中國發動「綠色能源戰」了。

在訪華之前,耶倫就對外放言:將就中國「新三樣」產能過剩問題向中國施壓,而訪華之時也確實反復強調了所謂的產能過剩。

在結束官方會談後,耶倫又公開指責中國政府的補貼推動了電動汽車及其電池和太陽能設備的生產,這些都是美國政府試圖在國內推廣的行業。

耶倫說:「中國(新三樣的產能)現在太大了,世界其他地區無法吸收這種巨大的產能。中國今天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世界價格。當全球市場充斥著人為廉價的中國產品時,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的生存能力就成了問題。」

隨後她就強硬表態:不排除對中國綠色能源出口採取任何措施,包括可能徵收關稅。

徵收關稅,這顯然是要在綠色發展和清潔能源領域裡對中國發動「戰爭」,也就是說,貿易戰還沒有停止,科技戰還在激烈進行之中,美國接著就要發動「綠色能源戰」,中美關係恐怕是「無解」了。

其實,美國人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就這「新三樣」來說中國也確實是太有競爭力了,之所以產能太強主要的是因為中國在應對氣候危機和清潔能源方面佈局和發展較早,決心也更大。

當美國忙著為中國挖「減排陷阱」的時候,中國卻將計就計繞開陷阱率先在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方面發力。

如今,不管是研發還是製造又或是利用,中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綠色發展是中國最早提出的理念,也是中國最早進行實踐的,中國在這一領域里保持領先地位也就不足為怪了。

耶倫說「中國(新三樣的產能)現在太大了,世界其他地區無法吸收這種巨大的產能。」這分明是胡說八道,難道全球市場上「充斥著人為價高的美國產品」就是合理的了?

目前人類面臨的最突出的公共安全危機就是氣候變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減排的關鍵不是「去工業化」,而是發展清潔或綠色能源。

中國的「綠色產能」正好可以為世界加快實現減排目標和綠色發展提供優質廉價的產品,可以說中國是應對氣候變暖的主導力量,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才心生忌恨。

近些年來,但凡中國在某個領域里有突破性發展,就被美國視為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和傷害,就要進行強力打壓。

中國成為第一貿易大國,美國就發動貿易戰。中國成為基建狂魔,美國就提出要與中國進行基建「競爭」,中國5G實現了彎道超車,美國就全力的進行封殺,中國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美國就要推動與中國科技脫鈎,中國航突航天取得了進步,美國就嚴厲的把中國排除在美國西方的合作體系之外。

光伏產品,美國早就對中國進行了強力的打壓。去年中國電動汽車一舉拿下全球第一,這又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和安全。

總之,美國就是見不得中國的好。就是要阻止中國對美國的追趕和超越,甚至於怕在GDP領域里被中國所迫或超越,美國政府都開始摻水造假數據了。

這一切都源自於美國第一美國優先或美國至上美國例外,總之就是美國永久性獨裁統治世界。

就算中國當初在這些相關的領域里有補貼也無可厚非,美國一直控制著高科技和尖端技術,一直對中國進行封鎖。要生存要發展要競爭,政府自然就會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而這也符合世貿組織「共同而有區別對待原則」。

關鍵是,美國定義中國補貼,美國何嘗不是?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以及「芯片與科學法案」,哪個不是補貼政策。不要說中國反對,連歐洲都對美國進行了嚴厲的抗議。

為此,中國日前就美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啓動爭端解決程序。理由就是,美國的《通脹削減法》就新能源汽車制定歧視性補貼政策,以使用美國等特定地區產品作為補貼前提,將中國產品排除在外。這「扭曲了公平競爭,嚴重擾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違反了世貿組織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規則,中方堅決反對」。

中國在世貿的訴訟是在耶倫訪華之前提出的,意思就很明確:一是中國不可能對美國妥協。二是如果說中國有問題美國也存在,這實際上是在提醒美國,在這個領域里動歪腦筋沒什麼好處。

美國近來之所以推出了中國新三樣產能過剩的概念,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在配合去中國依賴戰略。

在歐盟明確拒絕與中國脫鈎之後,美國就變相推出了去中國依賴或去風險,而這讓歐盟有所動心。

當中國的汽車產業第一次超越日德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歐盟也確實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在美國鼓動下歐盟也就動了要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的念頭。

日前拜登表示要動用一切手段應對中國電動汽車,實際上也是在間接挑動歐盟下決心與中國打汽車戰。

這一次如果歐盟能夠與美國聯手對中國發動綠色能源戰,對中國的傷害自然就會更大。

然而,這個綠色維新戰能否發動起來目前還很難說。

一方面正像耶倫所說的那樣,「中國太大了」,也「太便宜了」,這是競爭力的前提。正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北方」不買「南方」買。中國產品至少可以佔據全球南方市場,何況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沒有中國市場,又爭不過去 南方市場,而美歐市場畢竟有限,中國「過剩的產能」足以堵死西方綠色發展之路。

二一方面就是歐盟最終會否聯合美國與中國打這場綠色貿易戰還很難說。畢竟在這個方面美歐也有矛盾存在,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一度也引發了美歐關係的緊張。儘管雙方沒有形成貿易戰,可這個分歧矛盾還在。

對於歐洲來說,目前也並不想與中國完全決裂或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因為那就意味著會迅速的演變成陣營對抗或冷戰,歐盟承受不起這個代價。

歐洲經濟一直不振,如果與中國關係惡化,歐洲衰退危機來的會更快,與中國合作是歐洲走出衰退危機的唯一出路。

中歐在建立多極世界格局方面是一致的。歐盟要獨立成極,就必須擺脫美國的控制,或者說去美國依賴,擺脫美國控制加強對華合作是關鍵。

德國總理蒴爾茨在耶倫之後即將訪華,而5月份中法領導人將在法國會晤,這表明歐盟不大可能與美國一道對華發動綠色能源戰。如果美國單獨發起,那傷害就是美國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可商量,問題的關鍵是美國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中國一向提倡的是合作共贏或互利共贏。

在電動汽車也好,清潔能源領域也罷,儘管中國有優勢,或美國也有自己的優勢。真誠的合作優勢互補才能共贏,不是美國獨贏或美國優先。

但美國人霸道慣了。對於中國起訴美國對華歧視性補貼政策,《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撰文稱,拜登的歧視性補貼措施所展現的「強硬立場讓中國惱怒,這說明他做對了」。

克魯格曼解釋道:「美國的新產業政策確實有利於美國國內生產,而且……可能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定」。然而問題不在這裡,而在於「但這麼多國家裡,偏偏中國要抱怨定向補貼,這是一種極其厚臉皮的行為」。

《金融時報》評論員拉娜·弗如哈也以強烈的不屑口氣,譴責中國起訴美國的行為「虛偽」,理由是中國本身就是計劃經濟,工業體系中充斥種種補貼,所以沒有資格通過法律手段,追究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

這就是美國人的邏輯,這就是美國人的霸道,如果不徹底顛覆美國人的邏輯和霸道,美國將永遠咬住中國不放。

因此,這一次肯定不會慣美國人的臭毛病,中國就是要在各個領域里發展強大的產能,就是要徹底堵死美國霸權之路,擊敗或打服美國,才是中國復興強國的最突出的標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