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

風雨如歌

以色列境內一枚飛彈殘骸

4月13日晚間,以色列的上空陸續出現一團團的火光,這些火光有的亮度弱,有的亮度強,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亮度弱速度慢的是伊朗的無人機,而亮度強速度快的是伊朗的彈道導彈。

在無數無人機、導彈和火箭彈的共同「演奏」下,以色列的夜空被徹底划破,形成了一幅「壯美」的畫卷。

為了「繪制」這幅畫卷,伊朗共計發射了超過500架無人機和40枚左右的彈道導彈,還有真主黨和哈馬斯的數百枚火箭彈作為配合。

而作為畫卷背景板的以色列,其實沒有遭受太大損失,以色列官方宣佈攔截了99%的來襲導彈和無人機,這個數字明顯是吹牛,並且刻意混淆了無人機和導彈,糊弄外行。

伊朗發射的那些低速無人機的確很難逃過防空系統的攔截,攔截率接近100%不奇怪,但導彈卻並非如此,Tiktok上光是導彈命中目標的視頻就不下20個,如此算來,對伊朗導彈的攔截率不足50%。

其中有好幾個視頻顯示,伊朗的導彈通過末端加速和機動變軌躲過了防空系統,命中了地面目標,說明伊朗的導彈技術是有幾把刷子的,這對以色列不是好消息,後面恐怕要學會和伊朗的導彈共存。

共存的成本可不低,有人計算過,光是為了攔截伊朗這次的襲擊,以色列防空系統就花了不下十億美刀的成本,這還不算美國幫忙出的那部分,隨著伊朗的導彈終端成品和技術持續輸出,等胡塞和真主黨也有了更多的導彈時,以色列的共存成本會高得嚇人。

說句題外話,這次Tiktok又充當了破壞以色列「聲譽」的角色(雖然猶太人本就沒什麼聲譽可言)。要是沒有Tiktok上面的諸多打臉視頻,以色列就實現了99%的成功攔截,難怪要封殺Tiktok,不封殺不行呀。

伊朗的戰術其實很簡單,先用無人機消耗以色列的防空系統,然後是比較落後的導彈跟進,最後是比較先進的導彈,戰術很簡單卻也很實用,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在打完第一波無人機後需要補充彈藥,伊朗的導彈利用的就是這個間隙。

此次受到打擊的以色列目標主要是三個:戈蘭高地的摩薩德情報中心、內蓋夫沙漠西南部的拉蒙空軍基地和內蓋夫東北部的內瓦蒂姆空軍基地。

伊朗之所以打這三個地方,政治意味比較濃。戈蘭高地的摩薩德情報中心為襲擊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提供了情報,轟炸大使館的F-35戰鬥機是從內瓦蒂姆基地起飛,拉蒙基地則是轟炸加沙的主要基地。

情報中心的損失不明,拉蒙基地和內瓦蒂姆基地只是跑道被炸了幾個坑,起飛功能中斷了幾個小時,部分建築和一架C-130運輸機疑似被破片擊中損毀。

總的來說損失不大,主要原因是伊朗的報復是出於政治目標,也就是對國內有個交代即可,沒打算真的開打,所以早在72小時前就私下通知了各方,以色列得以提前對三處目標的人員和裝備進行了疏散,最後被砸到的按照以色列的說法普遍是輕傷。

內塔尼亞胡在召開內閣會議後,決定放棄對伊朗的進一步報復,據說這個決定是在與拜登通話後做出的,拜登理由是,你沒受到什麼損失,而伊朗的大使館被你炸了,所以這個回合你贏了,沒必要報復。

但以色列會不會進一步報復,還得視後續走向而定,這一點後面會詳細說。

隨著打擊帷幕的落下,各方不禁鬆了一口氣,而在伊朗的導彈襲擊之前,局勢的走向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大打出手,第六次中東戰爭到來。

這個局面最符合誰的利益呢?

俄羅斯。

烏軍當前的狀況已經越來越糟糕,部隊不斷出現抗命,比如最死硬的第3「亞速」突擊旅,在阿瓦迪夫卡戰敗後就像丟了魂一樣,原先的那種死戰到底的士氣日漸喪失,竟然連續兩次拒絕了西爾斯基將他們調往恰索夫亞爾「救火」的命令。

烏軍第67旅更是被西爾斯基下令解散,這支部隊的前身是納粹武裝「右區」,原本應該十分死硬的,但是最近卻在恰索夫亞爾接連多次逃離陣地,導致西爾斯基十分不滿。

「右區」成員遊行

可以看到,即便是由民族主義者組成的部隊,經過兩年的大量消耗後,戰鬥意志和戰鬥力都有了明顯的下降,已經遠不如開戰初期那樣死硬了。

而只要第六次中東戰爭開打,美國只能選擇保以色列,烏克蘭會被斷奶,烏軍僅存的最後一點士氣都可能崩掉,俄軍將獲得極好的機會。

這個局面不是中美願意看到的,兩家都不想俄羅斯贏得太多,同時美國不想被以色列在中東拖下水,中國也不希望中東爆發大戰,伊朗也不願意開戰,我多次說過,伊朗在實現和沙特的復交後,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發展才是伊朗的第一要務,機會實在難得,不管其國內的左派還是右派,都不想偏離這個大方針。何況作為中東唯一的工業國,幅員遼闊的伊朗發展潛力遠超面積狹小的以色列,沒必要「畢其功於一役」,完全可以相信後人的智慧。

所以伊朗武裝部隊的總參謀長巴蓋里,在導彈打擊後就公開說「軍事行動已經完成」,顯然是不願意繼續擴大。

隨著伊朗的報復結束,第六次中東戰爭暫時是不會了,第二種可能性隨之到來:各方暫時鳴金收兵。

經過長達半年的軍事行動,無論是以色列這個國家還是IDF都到了極限,不撤軍不行了。

可怎麼體面地撤軍是很考驗以色列政府的,一旦沒有好的理由就貿然撤軍,等於承認戰敗,是極其丟人的「硬著陸」。

但從事後來看,以色列先在愚人節當天炸了伊朗大使館,還在同一天炸了NGO「世界中央廚房」的車隊,再以輿論壓力和「防備伊朗報復」為由從加沙撤走大部分侵略軍。

這一切是不是內塔尼亞胡在下一盤大棋呢?是大棋也好,單純的歪打正著也罷,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總之「軟著陸」實現了,以色列用過得去的理由實現了撤軍,保住了最後的面子。

無論中美還是伊朗,暫時都不用擔心「S3賽季」了,鳴金收兵對三方都是好消息,接下來可以繼續比拼戰略定力了,但對俄羅斯卻未必,當今的中東局勢和烏克蘭局勢是高度聯動的,兩者的關係成反比。

一旦中東局勢降溫,烏克蘭局勢就得升溫,美國勢必重新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投入,爭取讓烏克蘭先穩住。

雖然共和黨會阻撓,但如果中東局勢降溫,阻撓力度也會相應減弱,一些重要的援烏項目比如爭論了許久的600億美元,要是拜登願意做大交易的話,不是沒有通過的可能。

只不過,中東局勢是否真的降溫了,是要打個問號的,美國還有個很棘手的問題需要處理。

我們知道,由於戰事不利,以色列國內要求內塔滾蛋的呼聲很高,而他身上背的案子實在有點多,根本不敢下台,所以不斷通過軍事行動來展示強硬,給自己增強合法性,這也是加沙戰事打打停停,一直拖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內塔這樣拖,對美國就很不利了,等於被拖下水。忍耐力是有限的,在援助了半年後,民主黨也受不了了,舒默等大佬公開要求內塔和內閣中的極右翼分子下台,並在安理會的停火決議中投下棄權票,局勢於是達到高潮。

現在隨著IDF的大規模撤軍和伊朗的報復結束,局勢似乎有了好轉,但內塔及其極右翼盟友的去留,怎麼辦?要不要清算他們?

如果清算,內塔為了自保,完全可能再度大規模派兵進入加沙,讓局勢重新緊張起來,別忘了以色列目前並沒有結束戰時狀態,在加沙還留了兩個旅呢。

而內塔的那些極右翼盟友,比如本格維爾,更是手握大批私兵,在民眾和強力部門內部不乏支持者,有獨走的資本。

比如前幾天,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在加沙的家人就遭到了IDF的轟炸,導致3個兒子和4個孫子死亡,直接導致在開羅舉行的停火談判暫停。

後來披露的信息顯示,這是極端勢力的獨走,由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和南方司令部共同策劃,內塔和國防部長加蘭特事先不知情。

哈尼亞

對於伊朗的導彈襲擊,這些極右翼認為必須進一步報復,內塔做出不報復的決策,是頂著不小阻力的,美國要是敢打擊懲罰他們,他們絕對敢於再次獨走,裹挾著內塔報復伊朗,升級局勢。以色列目前國內的整體氛圍就是右傾的,他們升級局勢會得到不少民眾的支持,令美國處理起來很棘手。

但是不打擊懲罰他們吧,等於他們綁架美國大半年,最後什麼後果也沒有,下次肯定接著綁架。

對於這個大難題,拜登的解決方案是要求以色列提前選舉,目前以色列政壇支持率最高的是中間派的本尼·甘茨,他看上去不那麼極端,不會綁架美國,讓他上台最合適。

只不過,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本尼·甘茨支持率高不假,但以色列社會氛圍的整體向右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氛圍的根源來源於生存焦慮,以色列畢竟是個小國,沒有多少發展潛力。

今天美國健在,能保著以色列,明天呢?後天呢?保得住一時,保不住一世,更何況這次IDF在加沙的表現,已經證明以色列即使面對哈馬斯,也相當吃力了。

面對比哈馬斯更強大的對手,該如何是好?基於這種巨大的焦慮,以色列社會的氛圍才會加速向右,特別是極右翼,希望趕在美國衰落之前、以色列優勢尚存的階段完成開疆拓土,吃下約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島。

只要以色列的國土面積達到一定的規模,再加上其佔據的重要戰略位置(以色列所處的迦南平原是亞非拉三洲結合部,交通樞紐),不管誰成為新的世界霸主,都得在中東地區和以色列合作,以色列這個國家就真的活下來了。

這種焦慮是社會性的,除非完成領土擴張,或者美國「重返中東」,否則無法降低,只會越來越高。不管是哪個以色列政客都不會有太好的辦法,本尼·甘茨這種中間派,也只是拖一下時間罷了。

以色列這個大坑,不管美國願不願意,早晚都是要跳的,不過晚跳總歸比早跳好,「S3賽季」晚到比早到好,對我們來說亦是如此。

太早下場的選手,通常撈不到太多的好處,而越晚下場,能摘到的桃子越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