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402年,一個落難的王子,逃到了馬來群島,在最狹窄海峽的北面登陸了。
不要誤會,這個王子不是剛剛被朱棣趕下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而是被追殺的印尼巨港王子拜里米蘇拉。
拜里米蘇拉登陸後,在一棵滿剌(là)加樹(Malaca)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鹿逼到絕境,小鹿被逼急了,竟然反身一踢,將獵狗踢進河裡。
拜里米蘇拉聯繫到自身的處境,覺得這是一個吉兆,於是決定不逃了,下令在這裡建城,開啓自己的王朝。
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滿剌加王朝。
然而,建國伊始,萬事皆難。這一片雖然是無主之地,但同樣強敵環伺,不但要面臨南下的暹羅人的威脅,還要對付南方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勢力和亞齊人。
國小力弱,想生存下去,必然要抱一個大腿。
說大腿,大腿就來了。
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隊來到了滿剌加。
很多人猜測,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然而,大海撈針,哪有這麼容易。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其實主要是為了向南洋國家宣示正統,畢竟古代對於禮法看得很重,朱棣哪怕再粉飾自己,一個「謀朝篡位」的帽子是摘不掉的。而下西洋之後,所有新朝貢國認知中的大明皇帝,第一印象就是朱棣,到時候誰敢說朱棣不是正統?
鄭和到了滿剌加之後,受到了拜里米蘇拉的熱烈歡迎,不僅好酒好肉好招待,還帶著嬪妃重臣,跟著鄭和船隊來中國進貢(抱大腿)。
朱棣對滿剌加國王的到來非常開心,雖然朝貢國不少,但國王親自來捧場的很少見,於是朱棣宣佈,冊封他為滿剌加國王,還寫了一首詩來表揚他:
王好善義思朝宗,
願比內郡依華風。
出入導從張蓋重,
儀文裼襲禮虔恭。
《明史·滿剌加傳》是這樣記載的:「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復命慶往。」
從此,滿剌加算是抱上了明朝大腿,堪稱明朝第一迷弟。
而鄭和也按照朱棣的指示,開始在滿剌加建立「滿刺加官廠」。
官廠並不是工廠,而是類似東廠西廠那種辦事機構,作為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各個分艦隊來往各國,最後回國時都要在滿剌加港集結,然後編隊集體回國。
為了保證安全,鄭和還在滿剌加建立了城堡,建築結構是排柵加牆垣,開四個城門,設有更鼓樓,駐兵巡邏,官廠有軍隊駐紮並由太監管理,稱為「外府」。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設立的官廠有四個,分別是:滿刺加、蘇門答剌(印尼蘇門答臘)、古里(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忽魯謨斯(伊朗霍爾木茲),而最核心的還是滿剌加,因為這裡是唯一立有大明鎮國石碑的地方。
在這四個關鍵港口,明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海權覆蓋,整個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都在中國艦隊的掌握之下,這四個官廠之內,每年有好幾百艘船隻順著季風前來貿易,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歐洲人擠滿了港口。
中東的椰棗,菲律賓的糖,非洲的象牙,蘇門答臘的花椒、豆蔻等等產品,先是匯聚到各個官廠,然後再匯聚到滿剌加港一起運回中國,滿剌加儼然是整個印太地區商品的最大集散中心。
那真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啊,掛著日月旗的艦隊馳騁於碧波之上,日月不落,照我大明。
在明朝的支持下,滿剌加王朝也迅速膨脹,全盛時期的國土範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是南洋數一數二的大國,據說明朝皇帝還曾把漢麗寶公主嫁給滿剌加第六任統治者蘇丹曼速沙(《馬來紀年》自己記載的,中國正史無記載)。
而滿剌加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滿剌加港,既處於海峽的關鍵位置,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得滿剌加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重地。
然而,有興盛,就有衰落。
十五世紀末的一個夜晚,大明帝國的首都,北京,雲黑如墨。
車駕郎中劉大夏站在圖檔庫前,手裡還緊緊攥著大明帝國皇帝關於調閱《鄭和出使水程》的詔書。
《鄭和出使水程》是鄭和下西洋的原始資料匯編,包括鄭和寶船的造船圖紙、航海日誌,還有船隊所用的導航海圖等,都是大明帝國絕密級的技術資料。
這部《鄭和出使水程》就在劉大夏的圖檔庫中,但他不願意交給皇帝。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
就這樣,《鄭和出使水程》隨著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而徹底被燒毀了。
一同被毀的,還有大明最繁榮的海外港口——滿剌加。
1511年,大明正德六年,葡屬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率領一支由18艘艦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組成的艦隊,兵臨滿剌加王朝的首都滿剌加港。
此時的滿剌加城,大明的軍隊早已撤走,只剩一部分打破海禁政策南下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根本敵不過船堅炮利的葡萄牙人,抵抗了一個月,滿剌加港被葡萄牙人佔領。
攻陷港口後,阿爾布克爾克下達了搶掠和屠殺的命令。行動持續了一整天,劫掠珍寶數以萬計,無數滿剌加人、中國人,死在了葡萄牙人的屠殺之中。
還好,滿剌加蘇丹馬哈茂德沙阿倒是提前從城中逃出了,萬般無奈之下,遣使向明朝求援。
然而,此時的明朝,已經不是朱棣時代那個如日中天的明朝了。
正德皇帝的地理老師死得早,他根本不瞭解世界版圖,錯誤地認為葡萄牙(佛郎機)也是南洋一國,毗鄰滿剌加,還以為這是兩個小國之間的菜雞互啄,並沒有放在心上。
反而是正德皇帝對葡萄牙人很有好感,雖然沒有答應葡萄牙人繼續以滿剌加國的名義延續朝貢體系的請求,但同時也答應了葡萄牙使者入京,而且對於使者火者亞三極其寵幸(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中就提到過他的故事)。
於是,幫滿剌加復國的事情,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一直到正德駕崩,嘉靖上位,明朝高層才對滿剌加重新重視,認為「佛朗機非朝貢之國,又侵奪鄰封,獷悍違法。」(一直到這個時候了,還以為葡萄牙和滿剌加是鄰居呢)
但是,大明此時的主要力量,還都在應對北方邊患,對於萬里之外的滿剌加,實在是有心無力。
於是,大明高層提出了處理方案:
「既而兵部議,請敕責佛朗機,令歸滿剌加之地,論暹羅諸夷,以救患恤鄰之義。」
簡單來說,就是訓斥葡萄牙,讓他們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如果不聽,就讓暹羅(泰國)出兵把葡萄牙人趕走。
這樣一來,大明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履行宗主國義務,還不用靡費錢糧,豈不美哉?
但問題在於,此時的明朝,對暹羅的影響力,也沒那麼大了。
暹羅又不傻,大明不知道佛郎機人是歐洲來的,暹羅還不知道麼?躲還來不及呢,怎麼會因為滿剌加和葡萄牙開戰?
於是,這個聖旨送到暹羅,暹羅七推八推也就不了了之了。沒過多久,大明王朝陷入了蒙古、朝鮮和東北的長時間拉鋸戰爭,再也沒有關注過滿剌加。
而葡萄牙人,則開始了在滿剌加長達130多年的統治。
為了不再體現滿剌加和明朝的朝貢關係,葡萄牙人還把這個地方改了個中文譯名:
馬六甲。
貳
不過,葡萄牙也並沒能一直佔據馬六甲。
1641年1月,荷蘭佔據了馬六甲,成為佔領馬六甲的第二個西方國家。
再往後是英國,1795年,英國進兵馬六甲,佔領馬六甲港,從而控制了整個馬六甲海峽。
自此,馬六甲又開始了長達100多年的英佔時期。
而這,就是英國在東南亞海上霸權的開端。
如果我們翻翻英國殖民史,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
英國在殖民時代,似乎非常熱衷於在全世界佔港口,而且其挑港口的眼光也是極其毒辣,無論是作商貿中心還是作侵略跳板,都是極好的。
咱們從近到遠(距英國)來看。
首先就是直布羅陀,這是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城市和港口。雖然直布羅陀的面積只有5.8平方公里,總人口不足3萬,但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海上要衝,佔住這裡,就能扼住直布羅陀海峽。
然後是岡比亞班珠爾港不僅扼守非洲大陸的最西端,而且還是岡比亞河的入海口,沿河就可以深入非洲腹地。
再然後就是南非德班港,這裡扼守非洲南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是歐洲前往亞洲繞不過去的關鍵航線支點。
再往東就是印度孟買港,孟買是當時難得的深水良港(風帆時代的標準),所以早早就被葡萄牙人佔據,英國人沒辦法,然後趁著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卡瑟琳的時候,特別要求把孟買港寫入嫁妝名單。
就這樣,孟買港成了英國殖民印度的橋頭堡。
從孟買出發經過馬六甲,就到了中國香港。
香港維多利亞港最妙之處,在於夾在港島和九龍中間,港島充分抵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洶湧波濤,使得維多利亞港雖然港闊水深,卻難得地波恬浪靜,說它是世界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毫不誇張。
而且,香港在珠江口附近,沿江而上拓展勢力範圍非常方便,這也是英國為什麼不要已經成熟的廣州港,而只要當時還是一個小漁村的香港的重要原因。
再往東就是美洲了,因為動手比西班牙人晚,所以英國只這裡佔據了北美地區的東海岸,這裡條件最好的紐約/新澤西港也歸了英國人所有。
為啥英國人這麼喜歡佔港口?
原因很簡單,因為港口,才是海權的基礎。
「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世界」。
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完成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並於1890 年出版的時候,英國人早就已經把他的理論實踐了300年了。
在書中,馬漢總結了過去幾百年海權國家爭霸世界的幾個關鍵要素:
1、必須是海洋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且具有強烈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2、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能確保自己的航線安全,並同時能切斷敵人的航線。
3、擁有越多越好的海外良港作為支撐,因為航線越長,維持航線安全的成本越高,而海外良港可以大大降低這種成本。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中國在17世紀後丟掉海權,似乎也並不奇怪了。
原因也很簡單,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大陸國家。而且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都有「北重南輕」的政治傳統。在南宋之前,甚至都很難對南部蠻族進行非常有效的統治,一直到南宋時代北方漢人大舉南下,才開始大力開發南方,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儘管如此,哪怕到明清時期,南方成了財富重地,中國北方也都是政治核心,這就導致北方的統治者為了平衡朝堂之上的政治局勢,會刻意壓制南方,更不會鼓勵南方去利用自己優秀的海港條件開闢海洋事業,帶來政治上的不可控因素。
等到中國南方真正成為國家發展重心,已經是空調、抗生素和自來水發明之後了。
所以,在封建時代「北重南輕」權力決策機制之下,曾經世界第一的大艦隊,拆毀了。寶貴的航線海圖,燒了。而好不容易建設的海外良港,都一一廢棄了。
而英國則不一樣,英國原本就是一個海島國家,島民先天具有征服海洋的慾望,而隨著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英國人也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全球最強大的艦隊,在全球挑選了一個又一個良港作為基地。
海港的優良直接關係到海軍力量的強弱,而海軍力量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世界海權制霸戰中的勝負。布滿全球的優良海港,非常有利於英國艦隊補給、維修,對延伸英國海軍戰鬥能力有很大助益,海軍強大了,英國開拓萬里波濤,將國威布於四方,海權自然也就形成了。
同時,海外良港,也是海外貿易航線和海外殖民地征服之路的關鍵一環。
我們稍微梳理一下英國霸權時期在海外佔據的海港,就會發現他們擁有非常類似的條件:
第一是靠近主航道。
我們知道,地球面積70%是海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船隻可以在海上隨便開,因為沒有探索的航道,誰也無法排除哪裡有暗礁,哪裡有旋渦,所以為了安全,大部分船隻都要沿固定航線行駛。
這一固定航線,往往是各大港口之間的最短路徑,如果需要繞路,那這個港口就沒什麼太大意義了。
比如,從英國繞好望角再到孟買,再到香港,這一路基本上都是沿著大陸的突出部航行的,這就是主航道,而英國搶佔的這些海港,也基本都在這些突出部之上。
第二是港闊水深。
先說說港闊,意思是有良好避風條件的水域面積較大,一般是不大不小的海灣地形,船隻可以從容進港停泊,不用擔心泊位不夠。
再看看水深。
我們都知道,船隻越大,噸位越大,吃水越深。
小港口,深度有限,哪怕再疏濬,也只能停泊千噸小船。而大港呢?停泊幾十萬噸的巨輪,也不存在什麼問題,這就是巨大的運力差別,背後就是巨大的成本差別。
而且,因為水深,先天適合戰列艦、航母這類「決戰兵器」靠泊,對於一個國家的威懾力而言,是決定性的。
第三是廣闊的腹地。
一個港口不能只考慮其航行作用,更要考慮它對內陸的輻射作用。一個良港,其背後的腹地必然要居住大量人口,承擔得起發達的經濟,才能讓良港真正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看到,香港輻射珠三角,紐約港輻射整個東海岸地區,不論是利用這些資源發展貿易,還是佔據港口後對內開始軍事擴張,都是完美的選擇。
第四是具有優秀的內陸運輸條件。
水運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一次運輸達數百噸到數千噸的水運,成本大約是陸運的十分之一左右。
那麼同樣,一個良港不僅要有港口,還要具有向內陸運輸物資的良好條件,那麼一條大河就必不可少了。
紐約港就是這樣的存在,一條哈德遜河,能讓海運來的物資,較快擴散到整個東海岸地區的每一個角落。
這麼來看的話,英國人在稱霸的時代,是非常有章法的,佔的海港都是萬里挑一之選,也為後來者打了個樣。
後來者是誰呢?
美國。
我們看到,19世紀末期,美國經過了100多年猥瑣發育後,真正開始全球海洋擴張。
當然,因為此時海外殖民地都瓜分得差不多了,所以美國只能選擇把家門口的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作為突破口。
美國人的眼光和英國人差不多,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島嶼眾多,不僅有優良的海上避風港,而且擁有通往西歐、亞洲和非洲的海上航線,經濟、軍事價值極為重要。
於是,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
戰爭的過程乏善可陳,隨著西班牙雪爾維拉艦隊的沉沒,一個帝國覆滅了,一個帝國興起了,美國佔據了加勒比海最關鍵的海港:古巴聖地亞哥灣。1903年,美國又強行向古巴租借關塔那摩灣,一直佔到現在。
然後,美國牢牢控制了這一區域,並徹底將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變成了自己的「內陸海」。
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摟草打兔子,還佔據了西班牙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戰略大港:關島和菲律賓的馬尼拉灣。
從此,關島和馬尼拉,也就成為距離美國最遠的海外港口,成為美國經略東亞的兩個重要橋頭堡。
後來的故事,我們基本上都知道了,美國控制了巴拿馬運河,掌握了連通兩洋的鑰匙。拿到夏威夷群島,佔據了太平洋核心位置。然後又在二戰中用50艘驅逐艦向英國換來了大西洋一系列島嶼港口。1966年,美國又向英國租借了位於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亞港,建設海空軍基地。
自此,美國的海外港口佈局基本完成。通過巴拿馬運河將兩洋連為一體,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戰略機動性大大提高,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一系列海軍基地,也為美國強大海軍的崛起提供了條件,最終成就了如今的美國海權霸業。
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美國和英國關於利用海港、建立海權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英國是先佔據海外港口,然後以港口為支點、以貿易為名擴張自身權力,將港口城市作為貿易樞紐、戰爭基地,隨後向內陸延伸其影響力,最後通過破壞對象國主權完整來實現地緣政治影響,最終實現殖民統治。
而美國呢?則是通過在關鍵位置建立軍港,通過軍事威懾來控制一個地區的經濟命脈,並控制該地區的海權,而一個一個軍港連成網絡,就形成了美國的海洋霸權。
相比來說,雖然蘇聯一直企圖與美國分庭抗禮,但自始至終,都沒有像英美那樣建立過全球海權。
為啥?因為蘇聯的海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以俄羅斯最關鍵的港口聖彼得堡為例,這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屬於上海級的定位,但港口實在是一塌糊塗,聖彼得堡這地方雖然靠海,但波羅的海是個大內海,嚴重偏離主航道,商船一般不往這裡跑。
那如果作為軍港呢?更慘,要想去大西洋,就要先經過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傻,然後再經過波蘭、德國和丹麥,再穿過英吉利海峽才能到達大西洋,這一路上都是敵人,很容易遭遇攔截。
南邊的黑海,也是個大內海,受困於土耳其海峽,咱們都記得當年瓦良格號過土耳其海峽有多難吧?
而東邊的海參崴,雖然從大清手中搶走了,但這裡同樣是個內海,出大洋要通過美日韓的監視,更不要說每年還有4個月冰凍期了。
現在知道蘇聯哪怕冒著激怒中國的風險,也要提出在中國建立中蘇聯合艦隊的要求了吧?就是想打開一個新出海口。
結果,到蘇聯滅亡,也沒徹底實現。
就算蘇聯後來好不容易在越南搞了個金蘭灣,也只是個軍港,沒法發展經濟。
所以,蘇/俄就天生跟海不和,是個真正的陸權國家,命中注定沒法實現海權稱霸。
叄
相比蘇聯,中國雖然傳統上是個陸權國家,但其實和法德一樣,都是海陸兼備的,隨時可以轉換成海洋國家,建立自己的海權。
這一點,比俄羅斯要強很多。
但是,中國式海權,和葡萄牙人、英國人乃至美國人的海權,又不一樣。
簡單來說,中國實現海權的路徑,已經從過去歐洲國家殖民式佔領或美國的霸權式控制,轉變為海外港口項目合作,不訴諸武力和佔領,而是謀求通過長期的、系統性的投入,來拓展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和形象認同感。
為什麼?
因為建立現代世界海權的邏輯,已經變了。
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再想像過去那樣赤裸裸地搶一個海港,已經不現實了。而在美國虎視眈眈之下,如果用軍力去強迫一個國家開埠,同樣會掉入美國羅織的「中國威脅」陷阱。
那怎麼辦?
港口擴建項目合作。
這種路徑,是中國戰略需要決定的。
首先,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工業國家,需要從海外大量進口糧食、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相較於其他貨物,這些大宗商品更加依賴海運。
所以,中國需要更多靠近資源能源產地的港口,作為中國供應鏈上的戰略支點。
其次,如果按照廣義理解,港口不僅僅是物流碼頭,還包括堆場、海關、商檢、海事、物流、銀行、商場、房地產、學校等等附屬區域經濟,它們一步一步向腹地延伸,深度嵌入港口產業園區的經濟運行之中。
你會發現,這些區域經濟,都非常依賴於基建。
對於一些小國來說,想利用港區來發展經濟,也想把具備開發價值的港口擴建,使之成為國際貿易航線上的關鍵一環。但問題在於,港口建設需要高技術、海量資金,而且港口建好後,有沒有船來停靠?能否長期盈利?這都是問題。
這些小國其實不排斥西方國家投資合作,但西方國家,已經沒有大基建能力了。
而與中國合作呢?這些都不是問題,中國有充裕的基建產能,有投資基金,更有強大貨運量的需求,與中國的合作,顯然是一筆共贏的買賣。
第三,一個港口不僅僅是港口,還包括後方的市場。
別忘了,在這個全球化退潮,主要國家紛紛竪起貿易保護大旗,甚至威脅要與中國脫鈎斷鏈的今天,中國如果繼續依賴傳統西方市場,結果必然是危險的。
為了「中國式去風險化」,只能提前開發新興市場。
要想富,先修路,對於沿海國家來說,修建港口,是改變這些地區人民生活模式,提升其生活水平的關鍵一環。待他們完全依託於中國創造的經濟生態,那麼中國的商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進入這些新興市場了。
你想像一下,一個在中國建設的港口中,負責為中國商品進行登記報關的工作人員,耳濡目染之下,難道不想買一輛比亞迪汽車、搞一台Mate70 pro麼?
所以,現在中國頻頻投資外國港口,看似是在花錢,但卻是在為未來掙錢做鋪墊。
中國是這麼規劃的,也是這麼幹的。
如今,中國在歐洲、印度洋、非洲等地都建設了一系列優良港口,也成為了中國新海權的關鍵環節。
比如,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位於素有「海上十字路口」之稱的愛琴海,輻射歐洲大陸、中東和非洲,在希臘語中為「扼守通道之地」。
但因為希臘作為「歐豬五國」,實在是沒能力開發,不得不找到中國,尋求中國的投資。如今,中國已經獲得比雷埃夫斯港35年的經營權和67%的股權。
而在一帶一路的關鍵目標非洲,中國一口氣合作修建了幾十個港口,光聽聽名字就知道有多大的規模了:
埃及的蘇伊士、塞德港、達米埃塔港;
蘇丹的蘇丹港;
阿爾及利亞的捨爾沙勒港;
厄立特里亞的馬薩瓦港;
等等等等。
再往東,中國在印度洋佈局的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孟加拉的吉大港、緬甸的皎漂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大家都已經比較熟悉了。
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全球承建港口項目55座,收購港口項目14個,投資主建港口項目21項,租賃港口項目5個。
如果不是這麼一個一個梳理,恐怕大部分中國人都不知道我們在海外搞了這麼多事情。
當然,梳理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似乎中國的全球港口戰略似乎缺了一環?好像沒有拉美地區的港口?
的確如此,因為拉美地區是美國後院的原因,中國在拉美地區開展港口項目合作的進程,遠遠不如非洲那麼順利,也就在巴西有那麼幾個港口,其他的大部分國家都很難搞。
不過,現在這一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最新的秘魯錢凱港,開港了!
11月14日晚,中秘兩國元首視頻出席開港儀式,一下子把全球的目光拉到了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秘魯小城。
錢凱港位於秘魯首都利馬以北約80公里處,小城雖小,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背靠南美大陸,面朝太平洋,港口最大水深達17.8米,能停靠18000標準箱的超大型集裝箱船!
錢凱港建成後,將一躍成為拉美在太平洋地區的第一大深水港!
目前,中企擁有錢凱港60%的股權,而且還有30年的獨家經營權。
在美國後院開這麼一個港口,曾經讓美國十分不滿,向秘魯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取消獨家經營權,還好最後秘魯扛住了壓力,保證了錢凱港順利完工開港。
那麼,中國為什麼要投資錢凱港?
因為,這裡是中國佈局拉美地區的一步棋。
我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拉美地區地形很特殊,西海岸基本都是一溜山脈,基本沒啥良港,良港基本都處於東海岸,比如里約、聖保羅等等。
而西海岸僅存的一些港口,也基本都是馬士基、APL這樣的外國航運巨頭運營,其經營的航運網絡並沒有直接往來南美和中國的航線。
這就導致,中國無論是從拉美地區進口鋰礦還是牛肉大豆,還是向拉美地區出口各種商品,要麼付出燃油和時間的代價繞路拉美南端,要麼從東海岸港口轉運,然後走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一是要花錢(4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的通行費,要想不排隊,還要花錢買「優先通行權」),二是太窄太淺導致通過量有限,只能用「巴拿馬船型」,要想運大宗物資,只能用更多的船。
這都大大增加了海運成本。
而錢凱港開通之後呢?拉美地區的農產品、礦產就可以走泛美公路,通過穿越安第斯山脈的隧道直接運到錢凱港裝船,中國在南美西岸各港攬收的一般貨物和中國以及東亞的貿易往來,也可以以錢凱港為中心進行轉運,從南美洲出口至亞洲市場的貨物運輸時間將從35天縮短至25天,直航時間大幅縮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如果你嫌高速公路運費還貴的話,別急,中國可是基建狂魔,從巴西境內修一條貨運專線甚至「兩洋鐵路」貫穿大西洋和太平洋,直達錢凱港,也根本不是什麼難事,這樣巴西的鐵礦石就可以源源不斷運到中國,再也不怕澳洲卡脖子了。
與此同時,錢凱港還將成為拉美地區新的樞紐港和太平洋門戶港,提供太平洋海運的新選擇,徹底改變整個拉美地區的貿易邏輯。
過去,拉美經濟極度依賴美國,畢竟無論是他們的牛羊肉還是玉米,無論是咖啡還是毒品,都主要供應美國。
而現在呢?除了毒品之外,無論是車釐子還是牛油果,無論是鐵礦石還是草泥馬,都可以暢通無阻地抵達上海、韓國、日本等消費市場,這樣一來,就為拉美國家打開了一扇通往亞太經濟一體化的窗戶,打破拉美國家被美國「經濟圈養」的命運。
除此之外,錢凱港還有助於中國拓展拉美市場。
現在特朗普上台,第二次貿易戰迫在眉睫,那麼中國就必須考慮新的市場,用增量來換存量。
目前,東盟、俄羅斯、中亞市場已經被中國佔領,增量不夠;非洲太窮;歐洲跟著美國走,唯一剩下的,也只有拉美地區了。
拉美市場雖然不如西方市場,但別忘了,這裡也是有4億多人口的,人均GDP大多能達到1萬美元,和中國沒差多少,消費能力是很強的。
有了錢凱港,非常有利於中國手機、汽車、電腦、機械設備、服裝、小商品以極低的成本大規模出口拉美,用新興市場的增量,來彌補因為歐美貿易壁壘的損失。
說白了,國際的角逐,歸根結底還是資源和市場的爭奪,而錢凱港,就是中國對於這場爭奪極為關鍵的一步落子。
肆
500多年前,中國人丟失了萬里之外的滿剌加港。
這一後果帶來的影響,是怎麼估計都不為過的,以至於500多年後,中國還要為當年的短視而還債,「馬六甲困局」的新聞,時不時還要見諸報端。
500年後,中國已經深刻認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開始了自己新海權的征途。
中國新海權,以貿易為依託,不重復西方船堅炮利掠奪殖民地的老路,而是高舉合作共贏大旗,不僅更容易贏得相關國家的支持,而且還可以對舊秩序發起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從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到吉布提的吉布提海軍基地。
從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到馬來西亞的皇京港。
從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港,到秘魯的錢凱港。
一個個港口像一串珍珠項鍊一樣,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成為中國一個個新的「滿剌加」。
這一次,中國人再也不會丟掉他們,絕不會。
誰要搶,先問問中國那290萬噸的海軍,答不答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