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那種「很擅長熬夜」的朋友,他們不僅晚睡,第二天精力還不錯……
很多人也熬夜,但基本零點之前就睡了;有的人則經常半夜一兩點才睡,比周圍人都能「熬」。
近日,浙江大學刊發的一項新研究提示,擅長熬夜的人可能有個優勢——有更好的認知能力。
下面是該研究及專家觀點,告訴你夜貓子人群有哪些「天賦異稟」,並支招如何保證睡眠質量。
擅長熬夜腦子更好使?
在這一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26820名參與者,重點收集了兩項數據——認知能力表現、睡眠信息。
對參與者認知能力的測試,通過以下方式展開:
一組參與者有10067人,需要完成4項測試,包括推理、配對、反應時間和前瞻性記憶;
另一組參與者16753人,僅需完成兩項評估,配對和反應時間。
對睡眠信息的獲取通過問卷進行,重點收集了參與者的睡眠時長、質量和睡眠類型:
睡眠時長,包括短(<7小時)、正常(7~9小時)和長(>9小時);
睡眠類型,包括早起型、中間型、夜貓子;
睡眠質量,包括從不失眠、有時/通常失眠。
主要結論:
研究人員分析了睡眠對認知表現的影響,結果發現:
睡眠時長在7~9小時之間時,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測試表現最佳;睡眠時間短的人,整體認知得分較低;較長的睡眠時間對認知也有負面影響。
睡眠類型對認知表現同樣有很大的影響,與早起型相比,中間型和夜貓子型認知能力得分更高,尤其是夜貓子型。
這意味著,夜貓子與更好的認知功能有關,他們在推理能力和反應能力等方面表現更好,這種認知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只能顯示出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關係。
你的睡眠也許天生慢人一步
或許你早已發現,人們的睡眠節奏並不完全一致:有人早睡早起,像百靈鳥一樣勤勞;有人晚睡晚起,像貓頭鷹一樣神秘……
據記載,拿破侖、丘吉爾、撒切爾夫人等名人每天只睡4個小時,「天生」就是工作狂。美國猶他大學在研究這類人群時發現,有一種突變基因(DEC2)會使人們的睡眠時間縮短,一個家族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25小時,而且活力十足。
2019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學者又發現兩種突變基因,會導致某些人睡眠時間遠低於平均水平,但他們依然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除基因外,晚睡還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年齡還年輕。相比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的生物鐘調節系統對晚上的光照更加敏感,也就更容易晚睡。
「夜貓子」需要調過來嗎?
廣東省人民醫院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醫師歐瓊提醒,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人們可以減少或推遲睡眠時間,睡眠仍需保持在一個相對恆定、規律的時間範圍裡。
如果你的家族成員天生睡得晚,並且晚睡不影響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可以根據個人情況決定是否調整。
大多數人晚睡是因為刷手機、玩遊戲導致的睡眠拖延,並非天生的「晚睡型選手」,這種情況就需要改一改,以便與生物鐘相符合。
歐瓊提醒,一些研究中提到的睡眠時間極短、白天精神仍然好的人群,只是極個別現象,普通人群不建議模仿。
適合多數人的兩個睡眠要點
好睡眠最直觀的檢驗標準是:起床後身體舒服,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做事有效率,能勝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或許你早已深有體會,到點睡覺,睡眠足夠,精力就會綽綽有餘,一旦違背則力不從心。
目前有兩個公認的調節睡眠的影響因子,一個是生物鐘,另一個是睡眠自我平衡。通俗點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影響睡眠的兩個關鍵因素是「規律」和「睡夠」。
睡得規律
有時我們明知道到點該睡覺了,卻遲遲不願放下手機,有「晚睡強迫症」的人不妨試試下面幾招:
1、床只用來睡覺
告訴自己,床只用來睡覺,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手機、看電視、看書等。可以先在沙發、客廳活動,等真覺得累了再上床睡覺。
2、培養睡前習慣
睡前用特定的行為取代強迫性晚睡的行為,建議的行為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腳、洗熱水澡、聽一些舒緩輕柔的音樂、室內光線充分調暗等。
3、早上起床的時間盡量規律
不管是週末還是工作日,早上要準時起床,以維持規律的生物鐘。中午午睡不宜超過半小時。
睡得充足
通常,兒童青少年每天要睡8~10小時;成年人每天睡7~8小時;老年人腦代謝變慢,一般需要睡5~7小時。以下方法可幫你盡量做到睡眠充足:
1、晚上10~12點就寢
過晚睡覺容易失眠,臟器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復。建議晚上10~12點就寢,睡前兩小時內不要做劇烈運動,必要時可戴上耳塞、眼罩。
2、睡不著不必硬睡
有些人是失眠導致的睡眠不足,這種情況要在困了之後再躺上床,若睡不著不必硬睡,躺下超過半小時還不能入睡可起床,待有睡意時再躺下。
3、做事有計劃
讓一天作息張弛有度,不僅利於提升效率,還有利於保持積極心態,到了晚上,大腦興奮度會自然降下來。■
來源:生命時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