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德國「修理咖啡屋」 (repair cafe)蔚然成風,將壞了的東西修好再用, 既環保又實用。「修理咖啡屋」源自荷蘭,如今歐美多國已有四百多家「連鎖店」。
環保意識強烈的德國,近來「修理咖啡屋」 (repair cafe)蔚然成風,有修理需求的人和手巧的修理達人齊聚一堂,在輕鬆氛圍下,邊喝咖啡邊動手,改掉東西壞了就丟的惡習。
一起動手是關鍵的一環,「修理咖啡屋」裏不是顧客關係,而是互助關係,自己也動手,下次或許不必假手他人,甚至還能幫人,自助人助也。
歐美社會最荒謬的現象之一是,不管是錄影機、吸塵器、玩具、破洞的毛衣、還是缺腳的倚子,因為人工貴,故障送修的成本通常高得離譜,不如買新的划算,所以大多數人被迫消費,無度製造垃圾,只肥了業者的荷包。「修理咖啡屋」抵制的,正是業界行之有年的「計劃性報廢」 (planned obsolescence) 。
許多人都有人心不古、從前的東西比較勞靠的感覺,其實這不是感覺,而是事實。iPhone的使用者應該知道,每當新升級問世,舊款蘋果產品就會碰巧出現問題。多年倡導「人本經濟」的克里斯提安.克萊斯 (Christian Kreiß) 教授,專門研究計劃性報廢,他的結論:「四、五零年代的許多產品確實比現在堅固耐用。」
去年他發表一份綠黨委託的研究報告,詳述製造業如何在產品中植入弱點或採用劣質材料,縮短產品壽命週期,刺激需求,最典型的例子是內建計量器的噴墨印表機,列印固定數量後,自動壽終正寢。根據他的研究,在德國,每人每月因此浪費的金錢高達一百一十塊歐元(約合一百五十美元),經常只是區區幾毛錢的塑料部件壞掉或消耗品用完,整台機器就必須報廢,原因只是該部件或消耗品已被策略性停產。計劃性報廢的產品設計,是資本市場的生存之道,但毫無節制追求穫利最大化的結果,是對地球資源之巧奪濫用,環保成本已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修理咖啡屋」源自荷蘭,厭惡丟棄文化的前環保記者瑪婷娜.波斯瑪 (Martine Postma) 五年前在阿姆斯特丹開了第一家店,提供修理工具及耗材,鼓勵社區鄰居帶來不知該如何處置的故障物品,讓義務幫忙的技師修理,送修者頂多支付零件的費用。咖啡屋嚴守非營利原則,經營成本來自政府補助或個人樂捐。任何想共襄盛舉的人,都可以得到她的開店秘笈。
惜物的觀念加上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不變真理,「修理咖啡屋」很快得到各地熱烈響應,如今歐美多國已有四百多家「連鎖店」,荷蘭及德國最密集,小小荷蘭就有兩百家,全德國超過八十家。
雖名為咖啡屋,實際上是鄰里互助機制,多是一個月營業一或兩個下午,有的依附在社區活動中心之下,有的窩居在麵包店、後院車庫、或個人藝術工作室的一角。修理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有些也不是一次就能搞定,但咖啡屋提供的社交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重建大城市越來越稀薄的鄰里互助精神,是同樣寶貴的意外收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