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際政治而言,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的會面可謂是絕對的頭條新聞,而在同一天,美國海軍驅逐艦對敘利亞駐紮有俄軍的空軍基地發射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的消息則在「習特會」進行的同時傳遍了全世界。全世界排號前三的國家在這麼密集的時間內被如此激烈地聯繫到一塊兒,上一次可能還要追溯到越南戰爭時期。可以說美國在敘利亞的這次正式動武傳遞了太多的信息,以至於想要說明白都有些難度,筆者這裡說的,大抵還是偏向軍事的角度。
不愧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像以色列或者土耳其之流,要麼悄悄的進去打槍的不要,要麼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作為搞吃了吐。在發動這次導彈襲擊之後幾個小時之內,美國政府就痛快地把此次行動的基本輪廓給大家描繪了一番。此次行動是美軍在昨天當地時間的凌晨發起,參與的是美國海軍常駐西班牙的第6艦隊第60驅逐艦中隊的兩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波特」號和「羅斯」號。攻擊的手段是大家已經司空見慣的「戰斧」巡航導彈,按照美軍的說法,共有59枚導彈發射,其中有23枚命中了霍姆斯附近的沙伊特機場,餘下的36枚雖然沒有明確去向,但大部分應該攻擊了其他的敘利亞武器倉庫。
從美國公布的打擊效果照片來看,這次襲擊應該混合使用了用來攻擊大面積暴露目標的子彈藥和攻擊堅固目標的穿透彈頭,圖中的彈藥儲存點和機堡可以算作每個一發導彈,而防空陣地和廠棚則可能是用少數導彈發射的大範圍撒布的子彈藥來進行覆蓋,從圖中被打擊目標的分佈情況和性質,可以推斷命中的導彈數量約為20-30發。
沙伊特機場是敘利亞軍隊在中部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擁有3000米長的跑道和數十個加固機堡。由於該機場既要承擔敘利亞北部地區的部分對地打擊行動,又要出動戰機支援臨近的霍姆斯地區戰鬥,因此該機場原本就同時部署有米格-23、蘇-22等戰術飛機以及米-24等武裝直升機,而當俄軍介入敘利亞戰事後,這裡不僅增加了俄軍的卡-52和米-28武裝直升機,俄軍工兵還修築了第二條跑道,增強了機場的出動效率。按照美國方面的消息,美方在襲擊前曾經通知俄羅斯按照俄羅斯媒體的報道,此次襲擊雖然沒有造成俄軍傷亡,但造成了駐紮此地的敘利亞政府軍的傷亡,也造成機場上多架飛機被毀,甚至有消息稱只有5架飛機幸免於難,而機場的彈藥庫等設施則更是在此次襲擊中嚴重受損,將嚴重影響該機場未來的行動。
按照美國總統的說法,這次襲擊是針對4月4日敘利亞政府軍對敘利亞西北地區使用化學武器的一次報復襲擊,從時間上看基本屬於是「臨時起意」。這個理由在我們看來也許有些牽強,畢竟屢次造假的敘利亞所謂人權組織在歪曲事實上劣跡斑斑,此次的化學武器事件也導演得漏洞百出得和一些五流神劇一樣。但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由於西方媒體對巴沙爾政權的固有偏見,儘管事情僅僅發生了3天,各種疑團尚且處在越傳越大的階段,但西方輿論界已經迫不及待將這次事件辦成了「巴沙爾獨裁政權殘殺本國無辜平民」的鐵案,並且強行觸碰到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所謂干涉敘利亞戰局的「紅線」,並且要求新總統特朗普給出一個滿意的交代。從這個角度看,面對民意滔滔,特朗普臨時動用美軍武裝力量對敘利亞發起一次「懲罰」,就完全說得通了。
從此次參與行動的美軍部署上說,其運作特點也符合「臨時起意」的特點。參加行動的兩艘導彈驅逐艦都常駐西班牙,例行的任務就是在地中海進行巡邏任務,其中的「波特」號在此次打擊前已經離開西班牙一個月之久,且期間經歷了11天的北約聯合軍事演習和對希臘的一次訪問,且一路上只接受過一次油料補給;「羅斯」號3月29日離開西班牙時,還在西班牙近海進行了數天的防空演習,正式前往地中海時,化武事件尚未發生。兩艘艦雖然屬於同一部隊,但在海上的組合幾乎是臨時的,加上發射的導彈數量並不多,應該只是兩艦正常攜帶的「戰斧」導彈(因為這兩艦還要擔負北約在地中海的反導任務,180個發射單元里有很多裝的都是防空導彈)。根據目前的猜測,很可能是在化武時間后1天,即4月5日,美國決策層開始考慮利用現有手段進行一次打擊,因此就調動在地中海日常部署的艦艇發起了此次打擊。而且此次打擊只打擊單個孤立機場,既不打擊敘利亞的指揮機構,也沒有打擊之後的後續行動,基本屬於是一鎚子買賣。如果說這次行動有什麼明確的軍事意義的話,那就是「伊斯蘭國」的武裝部隊利用襲擊后機場對地支援能力出現空白的當口發起了攻擊,對於正在敘利亞北部引導庫爾德武裝攻擊「伊斯蘭國」的美軍而言,並不是一件樂見其成的事情,但沒辦法,即使是特朗普,也拗不過「政治正確大於天」的規律。
臨時抽調編組攻擊部隊、一次性打擊、打敘軍不打俄軍……這一系列特點,不由讓筆者想到了另一場軍事行動:炮擊金門。儘管兩次軍事行動在大多方面都沒有可比性,但有一點卻是很明確的,那就是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打擊,打擊的動機是政治原因,打擊的效果,算的也是一筆政治賬。
這筆政治賬該怎麼算呢?不少人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與此事聯繫起來,特別是特朗普還親自向習近平通報了軍事打擊的消息,讓不少人覺得這個襲擊就是一次給習大大的「下馬威」。要筆者說,這樣的考慮多少可能有,但比例應該非常非常小。畢竟敘利亞並非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對敘利亞政府的支持,更多是對主持國際公義和與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問題上互相支持的考慮。要說這樣一次打擊行動做給中國看,顯然是過於間接了。比起敘利亞,無論是南海、東海還是韓國,美國都有的是可以破壞中美關係的行動選項,選擇敘利亞來惹事實在是過於牽強。
至於俄羅斯,首先這自然是對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存在的一次重大挑戰。一方面,這次襲擊中,俄軍在敘利亞的防空系統沒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攔截行動,顯示了俄羅斯在敘利亞防空布置的薄弱(俄軍部署在敘利亞的S-400首要目標還是保衛赫梅明空軍基地和拉塔基亞),也是對俄軍公開的一次武力炫耀。但「打敘軍不打俄軍」顯然是不希望給俄軍以口實,同時也希望在未來的行動里留有餘地——畢竟就在曼比季,什麼附加裝甲也沒有,打着美國國旗的美軍悍馬和斯崔克裝甲車還在和俄軍一起執行任務呢,這要是真給俄軍來個三長兩短,美國大兵的命是要還是不要了?因此對於俄羅斯而言,這次打擊「敲山震虎」的政治信號顯然是相當明確的,而且因為不打俄軍,俄羅斯想要在其他領域報復還有不少的難度。當然,敘利亞政府怎麼看,美國是肯定不會關注的。
俄軍在赫梅明空軍基地部署了S-400和「鎧甲-S1」防空系統,對巡航導彈有較強的抗擊能力,但遠水難救近火,遭到襲擊的兩個敘利亞基地在這些導彈掩護範圍之外。S-400系統的48N6E導彈雖然號稱有250公里射程,但那不是用來攔截超低空目標的射程,實際對「戰斧」這類導彈,S-400的射程要打好幾個折扣
至於美國國內的輿論,筆者覺得也是這次行動極為重要的一個動機之一。對於一直被美國媒體「批判一番」的特朗普而言,敘利亞的「毒劑事件」算得上是一個機遇。對他而言,事件的真假同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恰當的回應這一事件來挽回國內輿論上的形象。此次襲擊后美國國內的輿論變化可謂很好的參照:導彈打擊后,美國國內媒體里既有要求特朗普「幹得好不要停」的,也有指責他行動非法的,表明特朗普在這件事兒上,已經多少奪回了一些聲望了。
現在特朗普和五角大樓尚在「鬥爭」,因為「夾帶」里沒有足夠的候選人,現在五角大樓的100多個重要職務無法填滿,而五角大樓官僚們提出的填滿這些職務的人往往是特朗普不待見的。所以這次軍事行動,某種程度上似乎可以視為特朗普「馴服」五角大樓官僚集團的一個新辦法。
這次襲擊當然會對美俄關係以及在敘利亞的「合作」造成影響,比如俄軍就表示不在執行美俄在敘利亞上空的達成的各類規範,在地面作戰中本來就沒有多少是美俄合作也可能會更加少見。不過從更大的局面看,美俄在巴沙爾政權的去留問題上有着根本分歧,所謂的合作也僅僅是針對伊斯蘭國的一些小動作,因此對美俄而言,如果這次導彈打擊沒有對俄軍造成什麼損失,反正未來也不會有什麼合作的損失,雙方實質上的利益受損都很有限。
儘管如果不出意外,這次耗資數千萬美元的導彈秀可能只是為了讓特朗普給美國人民一個交代而已,從敘利亞的宏觀戰局、各方的力量對比甚至未來的發展來看,這次打擊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在人類文明已經顯然遭遇了極端宗教勢力的嚴峻挑戰之時,無論是國際輿論還是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依然免不了為這些小小的輿論事件所左右,這大約也是美國這次動武所暴露出來的悲哀之處。
近日,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公開了一份有關殲-20的分析,在這一報告中,美國下了如下的定義:作為中國第一種隱身戰鬥機,殲-20具有為中國提供一系列之前無法想象的空戰選擇的潛能,並且強化了中國的力量投送能力。而另一邊,所謂俄羅斯PAK-FA戰機項目可能被「凍結」的消息傳出,也讓人們對當代世界五代機的「三國演義」有了新的認識。
實話說,美國智庫對殲-20的分析並無新意,畢竟美國智庫所能接觸到的分析材料並不會比中國的軍迷更多,而中國軍迷圈中也不乏有識之士,能對中國航空工業上的最新產品的技術特點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在相同的技術知識下,對相同的戰機進行分析,只要分析不出大錯,基本所得的結果就大同小異。儘管筆者並不覺得在這些武器的分析上盲從西方的結論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很多武器上,西方自以為是的分析還會出現不小的偏差。但在殲-20戰機的性能上,來自美國權威智庫的分析還是有不小的價值的。畢竟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大批量裝備五代機的國家,其針對其他國家五代機的分析和判斷,要比那些沒有實際研製、製造、使用五代機的國家要準確得多。
有消息稱,俄羅斯最近正在重新考慮T-50大量生產的必要,原因很簡單,在近期俄軍根據他們搜集到的F-22和殲-20數據為假想敵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空戰推演中,T-50的表現完全不像是真正的五代機……
從這個角度說,美國對中國五代機的評價之高,至少說明在美國人眼中,殲-20預計會成為一款強勁的對手,也是對殲-20戰機最有分量的外部評價。目前的殲-20戰機已經開始了小批量生產,按照中國空軍目前的規劃,無論是否有殲-31這一級別的中型五代機,殲-20的最終產量都會達到相當巨大的數量。這一切都得益於殲-20研製和生產中充沛的資金和中國航空工業在近年來在從材料到機載設備上長期追趕西方技術的成果。
不過目前的俄羅斯遇到的情況不太一樣,與T-50戰鬥機立項研製時的2003年不同,如今的俄羅斯經濟既沒有大的起色,一度依靠高油價賺取的石油美元時至今日也不復存在,加上最初談成的俄印聯合研製因為印度從中獲得不了想要的技術,導致印度出資的計劃陷入僵局。雖然俄羅斯的軍工系統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技術實力,但從哪兒來籌集這麼多的資金,又快又好地完成T-50戰機的研發工作,並迅速將其投入批量生產呢?
殲-20已經進入低速生產階段,從成飛新建的廠房來看,未來該機的生產速率要求是非常高的,不過從戰鬥機生產的客觀規律來看,至少短期內,該機不大可能按照設計最大產能生產。
隨着殲-20加入解放軍空軍,外界逐漸開始認識到其實際性能。美國權威智庫、軍方和俄羅斯軍方不是網上的「鍵盤俠」,不會根據照片和模型就信口開河,說什麼「殲-20的隱身性能不行」之類的昏話。至於網上經常有人扯談說什麼殲-20的發動機性能不如F-22,其實通過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更合理先進的總體設計方案,並非不可彌補。
美國目前正在大量生產F-35戰鬥機,該機的隱身性能雖然比F-22和殲-20差一個級別,但遠比T-50要強。因此雖然該機的總體推重比性能還不如大部分三代機(僅為0.86),依然能對非隱身的四代機構成壓倒性優勢。
當然,以俄羅斯的經濟體量,真要是把T-50當做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不顧一切地集中資源開展攻關,研製成功T-50理論上並不是不可能的目標。但當下的俄羅斯面臨的,不僅僅是科研攻關的壓力。隨着蘇聯解體前生產的蘇-27、米格-29、蘇-24、蘇-25等一系列作戰飛機已經接近壽命晚期,用全新的戰機將他們替換掉,防止空軍現役機隊大幅度萎縮,已經是俄軍這幾年不得不做的事情,雖然俄羅斯成功地藉助印度的外貿訂單開發除了蘇-30SM和米格-35兩款性價比不錯的多用途戰鬥機,冷戰末期開始研製的蘇-34也在最近幾年開始批量生產,加上利用T-50部分技術研製的蘇-35,俄軍換代的戰機型號上並沒有出現斷檔,但換裝戰機比研製戰機所需要的資金更多。按照俄軍近年來每年超過50架的各型戰鬥機的換裝規模,每年光是相關的採購經費就要花掉數十億美元,如此一來,可以用於T-50研製的經費就少了不少,想要大批量換裝需要的資金就更加沒有着落了。尷尬的是,由於俄軍的舊戰機已經老化到不換不行的地步,這時候明知道更新戰機會擠佔T-50的經費也毫無辦法。
2016年珠海航展上中國展示KLJ-7A相控陣雷達,作為中國出口型雷達,其實際性能與美國為F-16設計的出口型AESA雷達APG-83相近。出口型雷達的性能當然要大大低於本國自用型雷達, 但在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雷達研製水平卻是可以拿來比較的,殲-20的火控雷達技術水平與美國最新型雷達並駕齊驅是很正常的推斷。
按照目前的規劃,俄羅斯在2011年時樂觀估計的2020年前裝備48架量產型T-50戰機的想法已經無論如何都不能實現了,甚至連T-50能否在2020年前完成國家試驗投入量產都存在變數。按照俄羅斯最新的規劃,只要2025年前T-50能夠投入量產那就算完成任務。這樣一來,T-50的服役時間要推遲、產量要推遲,而其技術水平即使在當下也不算最高,到了2025年的時代,必然會處於一個更加尷尬的狀態下。
儘管俄羅斯方面有考慮通過僅僅少量裝備T-50,更早直接開發5.5代以後的戰機的手段,在2030-2040年前後重新佔據新一代戰機的技術制高點,但一來這一想法在目前還遠不能真正執行,且會讓俄軍在各國五代機大量服役的時候處於劣勢,二來屆時中美等國的技術水平也會進步,而俄羅斯反而會因為五代機的技術掌握較晚,在研製5.5代戰機時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
T-50公布前,外媒繪製的想象圖。國內熟悉俄羅斯航空技術儲備情況的消息源表示,在看到T-50實際模樣的時候,他們都非常驚訝,因為俄羅斯掌握的技術本不應該做出如此「低端」的五代機,只能說,在T-50項目上,俄羅斯實在是過於心急、保守和摳門了。
近期有傳聞稱,沈飛中型隱身戰鬥機吸引到了重大投資,其研製工作終於進入快車道。傳聞新的3.0版原型機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放大,並使用國產新型中等推力發動機。未來某種意義上,該機可以視為空戰性能強化的F-35。
正所謂「一步遲,步步遲」,新中國歷史上曾經因為基礎不足和各種政治運動的影響,導致中國在研製俄標三代戰機和四代戰機時都明顯比國際上的時間晚,也因此讓中國空軍再上個世紀末期幾十年中都面臨著主戰裝備的代差,直到最近才勉強算是追上。相比之下,還沒有嘗過「遲到」戰鬥機滋味的俄羅斯,可能也需要在未來感受一下這一糟糕事實的體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