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第三波爆發,政府實施叫停書展等一系列措施。
北京自6月11日起爆發第二波疫情,但只花了26天,就擊敗疫症,感染人數再次歸0。香港政府抗疫的最大問題,不是表面看反應慢的問題,而是畏首畏尾,決策不夠快速決絕。
北京這次抗疫是在試驗一種「新常態」,是假設未來有一段長時間,要與病毒共存,如何可以不用早前武漢完全封城的方式抗疫,但能有效地對抗病毒。我早前提過,北京除了常規流行病學追蹤手段外,還用了健康碼和大量檢測兩招,這些香港有沒有用的工具,還可以再加論述。
1、健康碼
健康碼是內地一個應用程式,下載後會追蹤你有無去過高危區,有無外遊和接觸史,若有就變成紅碼,很多公共場所都不能進去。這是一個高效工具,但對個人私隱入侵度較大,正常情況下香港難以實行。
但澳門的做法可以參考。澳門已發展了自己的健康碼叫「澳康碼」,澳門人在澳門用「澳康碼」,返廣東轉用內地的「粵康碼」。「澳康碼」可以說是一個溫和版的健康碼,不用掃碼追踪個人行動軌跡,私穩度高。「澳康碼」顯示綠碼只是自我聲明無病徵、無外遊紀錄、無接觸史。「澳康碼」顯示紅碼在澳門不能進入賭場和政府機構,也不能出入境。
澳門一日有12萬人次出入境(約佔10%人口),因為有很多澳門人在珠海居住,又有大量外勞。「澳康碼」加7日有效的核酸測試,確保有必要跨境人群可以繼續往來。另外「澳康碼」也可以為萬一出現大流行但要維持社會活動作準備,到時加入掃碼追踪功能,可以容許必要的人群流動。這些事情香港即使不會馬上做,但也要事先思考準備,以應付疫情可能不斷流行的新常態。
2、大規模檢測
北京的大規模核酸檢測成為常規手段。在這一次疫情的26天中,北京日檢測量擴展到50萬人次(香港目前每日檢測能力只是7500多人次,和北京的差別極大)。而北京在上一輪疫情時,最大的日檢測量是1700人次,但之後利用兩個月疫情低潮大力擴容。並採用「混合採樣檢測」方法,即5個樣本一起檢測,有陽性才再進行單個樣本檢測。由6月11日到7月7日,北京得以完成超過1100萬人次的檢測量。
澳門的檢測能力也遠比香港高,澳門早在5月時的核酸日檢測能力已達6000人次,約佔澳門總人口的1%,而香港的檢測能力只佔人口的0.1%,換句話說澳門檢測能力是香港10倍以上。香港不加大檢測力,就令追蹤調查更困難。
3、香港檢測的強制性和便利性
北京有疫情就整個小區強制檢測。而澳門早已要求老師、社工、跨境人士做核酸測試,所以才做這麼多檢測,但香港並無此要求。
檢測不足是香港重大短板。要大大增加檢測能力,要考慮使用「混合採樣檢測」方法,要強制在高危區檢測,要在那些地區設大量檢測點方便市民。政府需要做的事情,遠比單單是加強限聚令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