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崩潰:洪都拉斯造了一座橋,橋剛建好,河跑了

喬盧特卡大橋

在河流上建造橋樑是各國再正常不過的做法,建造橋的目的就是為了跨越河流的阻擋,但是洪都拉斯境內的一座橋卻孤零零地站在河岸上,旁邊的河水從它旁邊流過,似乎是嘲笑它站錯了位置。

那這座橋為什麼會修建在河水的旁邊,而不是修建在河流上方呢?故事還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這座無處可去的大橋叫做喬盧特卡大橋,在它旁邊奔流而去的河水就是喬盧特卡河。在上個世紀時,當地政府想要在喬盧特卡河上修建一座橋,但是當地經常會遭受颶風的侵襲,每當颶風來臨時當地的降水量會暴漲,風力也十分強勁,對大橋質量的要求非常高。

為了完成這一座橋,當地政府找到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專家來設計橋樑,要求這座橋樑可以抵禦任何颶風,並能夠在颶風結束後正常使用。

建築專家們接到任務之後,研究了很多種辦法,也設計了很多種方案。幸不辱命地在1996年時成功建造了這座大橋,當地政府官員還親臨了大橋剪綵儀式。

大橋修建成功之後,給當地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只是在大橋修建成功之後的第二年,就果不其然地遇到了颶風。

喬盧特卡大橋

1998年,洪都拉斯遭遇了一場較強的颶風,被命名為「米奇」,這裡多說一下,一般情況下,颱風命名是穩定不變的,根據颶風命名表的順序排列。但是,一旦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為了防止它與以後的颱風同名,颱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從命名表中刪去。被刪除後空缺的名稱,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而「米奇」就是被命名表除名的颶風。

颶風「米奇」早在當年的10月份就開始形成,由於當時的海洋溫度較高,海水10米以下的水溫都達到了26攝氏度的高溫,再加上形成的地方遠離陸地,有充足的時間醞釀,所以這場颶風在登陸時,強度達到了颶風等級最高的5級狀態。

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地區遭受了最大的降雨襲擊,當地的降雨量到了912毫米,相當於北京市兩年的降雨量。

颶風「米奇」不僅給洪都拉斯帶來了大量的降雨,而且還停留在當地好幾天,導致當地的降雨量達到了驚人的1900毫米。

這場颶風有多恐怖呢?這麼說吧,它在當時以最大持續風速290千米每小時創下新紀錄。造成了至少1.1萬人死亡,超過1.1萬人失踪,同時還有270萬人無家可歸,150座橋樑被沖毀,洪都拉斯境內70%-80%的交通運輸網絡,8.5萬套房屋損毀。

但是,喬盧特卡大橋在這場颶風中表現非常出色,不僅沒有被摧毀,甚至保存非常完好。只是沒想到,颶風沒有摧毀大橋,卻讓大河悄悄地改了道,使得喬盧特卡大橋的位置變得非常尷尬。

河流之所以任性改道,原因就是颶風期間當地的降雨量過大,導致雨水不斷沖刷土地,使得河水含沙量較高。

另外,由於降雨量較大,而降雨又會通過各種渠道匯聚到河流中,以至於喬盧特卡河的流量非常大。然而喬盧特卡河流過的地方地勢平緩,流速較慢,以至於河水中的泥沙會不斷淤積在其中一側,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一般是右岸河床較深,而南半球則是左岸河床較深,右岸河床較淺。

就這樣,在這場颶風之後,喬盧特卡河中的泥沙不斷聚集在其中一側,而又沖刷着另外一側, 就這樣河流改道了。

改道後的河流位於喬盧特卡大橋的一側,喬盧特卡也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孤零零地站在河岸上,看着旁邊的大河。正是因為這一現象,所以國外有人將喬盧特卡大橋稱之為「無用之橋」。

多說一句,之所以亞馬遜河沒有修建大橋,就是因為亞馬遜河地勢非常平坦,在雨季時經常會發生改道現象。再加上當地經濟落後,修建大橋不划算,所以才至今沒有修建大橋。

像洪都拉斯的喬盧特卡大橋這樣的案例在世界上並不罕見,比如:過去黃河也經常改道,使得原本的大橋失去用途,只是許多大橋都是發揮了一段時間的作用之後,當地的河流才改道,而不是像喬盧特卡大橋這樣剛建好不久,當地河流就不給面子的跑掉了。■

黃河歷史上的改道次數之多,變化之大是絕無僅有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