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開始是2018年3月22日當地時間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備忘錄開始的,到今天已經三年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聊下目前的情況。
先說一個結論,貿易戰對中國是有損害的,但只是光靠貿易戰,是不可能逆轉中國發展速度超過美國這個基本態勢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2019年開始全面發動對華科技戰,標誌性事件就是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同樣在2019年,美國還把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科大訊飛等企業也列入到了實體清單。
而現在我們體會到的,還有2020年開始進入一個高峰的輿論戰,就是以疫情和新疆為核心對中國進行攻擊,試圖在中國內部製造矛盾,同時在西方社會內部進行反華動員。
其實現在看來,在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三部分中,貿易戰部分是相對更接近均勢的,相比之下在科技戰和輿論戰方面,我們的劣勢要大一些。
先回顧下貿易戰加關稅的過程,
第一輪加徵關稅:
2018年7月6日,美國正式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
第二輪加徵關稅:
2018年8月23日,美國對第一批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的剩餘160億美元也加徵了25%的關稅。
2018年12月1日,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達成共識,同意舉行為期90日的談判,並在談判期內暫停新增貿易措施。
2019年3月1日最後期限到期後,美國方面宣布已有重大進展,並延長暫停新增貿易措施的期限。
第三輪加徵關稅:
2019年5月5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對另外價值約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該措施於5月10日起正式對到達美國港口的中國商品生效,最終實際是6月15日生效。
2019年6月29日,兩國最高領導人在G20大阪峰會上舉行會談,同意重啟經貿磋商,美國不再對中國產品加徵新的關稅。
第四輪加徵關稅:
2019年9月1日起,美國對餘下價值3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稅。
之後因為中國用關稅進行反擊報復,美國將這3000億美元商品出口稅率增加到15%。
之後在華盛頓時間2020年1月15日,中美兩國在白宮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同時美國把第四輪加征關稅的3000億美元商品稅率下降到7.5%,但是前三輪的保持25%的稅率不變。
2020年9月15日,世界貿易組織裁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屬非法。
請注意,貿易戰現在還沒有結束,其對中國帶來的最大威脅就是產業鏈轉移。
首先在2020年12月,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宣布會繼續保持對華關稅,將與盟友共同制衡中國。其次,貿易戰帶來的深遠影響還在繼續,並沒有停下來。
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台灣和越南成為此次貿易戰的最大受益者,尤其是越南,受中國對美出口產能轉移的影響,這兩年越南的出口和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發展,還有另外一個受益者就是印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蘋果向中國大陸以外轉移產能是現在進行時。看兩則新聞:第一則是3月10日印度媒體的報導,蘋果印度公司在給印度IANS通訊社的聲明中證實,將在印度開始 iphone 12 基本型的生產,不過 iPhone 12pro,pro max,mini 等其他型號依然是從中國進口。蘋果目前已經和台灣緯創和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生產 iphoneSE, iphone XR和iphone 11手機。此新聞的背景是2020年蘋果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大幅提升了一倍,從2019年12月的大約2%提升到了4%的水平,帶來對擴大本地生產的需求,同時蘋果也有分散供應鏈把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的意願,媒體援引消息人士報導蘋果計劃在印度生產7%-10%的iphone,不過有分析師認為這過於樂觀。
第二則是台灣《中央社》3月10日援引越南媒體報導,2021年鴻海集團準備在越南增資7億美元,而到2020年底鴻海集團在越南累計投資總額為15億美元,今年一年的投資金額就達到了去年底之前累計值的接近一半,顯示投資金額大幅增加。報導援引富士康越南總經理卓憲宏談話,到去年底富士康已經為越南提供了3.5萬個就業機會,今年的7億美元投資將會再帶來1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越南媒體的報導,富士康在越南的營收2019年為30億美元,到2020年猛增到60億美元,而今年預計營收超過100億美元,而遠期目標為3到5年內營收達到400億美元。根據路透社去年11月的報導,蘋果要求合作夥伴鴻海把部分ipad平板電腦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以分散供應鏈布局,而同時在去年11月下旬,鴻海集團公告通過新加坡FoxconnSingapore Pte Ltd.在越南投資2.7億美元設立Fukang Technology,位於越南北江省光州工業園區,生產和加工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顯然這是和蘋果的要求相呼應。
我到鴻海集團官網查詢了下,鴻海2020年營收為5.356萬億新台幣,大約1875億美元,越南地區營收今年突破百億美元,雖然佔比依然還是很小,只有大約5.3%的樣子,但是若實現3到5年內的400億美元營收,那佔比就有差不多20%甚至以上了。
台系廠家往印度和越南轉移產能,其實很大程度就是蘋果的安排,其實蘋果一直是最為支持中國製造的品牌之一,蘋果的iphone手機長期幾乎是在中國100%製造,只不過2017年才開始在印度生產,主要供印度市場銷售,但是年產量比例極低,2019年印度市場的iphone銷量只佔實際全球銷量的大約1%,如下圖2019年iphone在印度的銷量實際不到200萬部,而蘋果在全球的銷量在大約2億部的規模,佔比只有大約1%,當然隨着印度市場本身iphone銷量在不斷增長,另外也在開始出口少量iphone,蘋果在印度生產的比例在漸漸提高,但是依然是滿足印度本地銷售為主。
類似的還有蘋果的ipad,到目前為止也是100%在中國生產,其中成都是最大的製造基地,而如上面的新聞所示,蘋果將在2021年在越南開始生產ipad。
但與此同時,蘋果也在把部分產品的代工從台系廠家轉移到中國大陸廠家,作為一個「對沖」,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是立訊精密大規模的代工蘋果的Airpods系列,當然類似的還有歌爾股份也在生產Airpods,立訊精密的營收在過去的幾年也呈現出了爆發性的增長,目前已經是中國大陸代工廠家的龍頭。
2010年立訊精密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當年公司的營收只有10.11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為1.16億元;2017年,立訊精密營收228.26億元,凈利潤16.9億元;2020年,立訊精密實現營業總收入918.70億元,同比增長46.9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33億元,同比增長53.44%。
另外就是比亞迪開始進入了蘋果ipad的生產代工領域,2020年9月15日,由於供應鏈傳出比亞迪將為蘋果代工生產新發布ipad的消息,比亞迪出現了漲停。
國內有券商預計比亞迪代工ipad的收入從2020-2022年將分別為100億,400億,600億人民幣,當然注意了這三個數字都是整數,也就是個預測,但可以看出代工ipad帶來的規模增長空間確實驚人。而之前蘋果採用的主要是鴻海代工高端ipad,仁寶代工平價的ipad,都是台系廠家。
其實由於比亞迪在電子代工和零部件領域的持續發展,即使其電動車發展不是很順利,也能夠支撐該公司的持續發展,比亞迪在電子製造領域的持續投入,是會逐漸地結出果實的。
另外大陸的手機品牌公司,也開始在有意識的培養本土的代工產業鏈,像今年一月供應鏈就傳出消息榮耀將用深科技和比亞迪為其代工手機,而小米也首度開始讓藍思科技代工手機,下圖是3月18日,位於湖南湘潭的藍思科技湘潭園區舉行開園儀式,該公司代工的首台小米手機下線。湘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曹炯芳,藍思科技集團董事長周群飛,小米集團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分别致辭。
從長期看,部分組裝產能,尤其是蘋果公司的組裝產能向印度和越南的轉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從總體的情況來看,我們也不需要過度悲觀,首先產業轉移不會一朝一夕完成,而是需要時間,以全球最大的鴻海為例子,即使3-5年內完成了產能轉移的目標,其越南廠佔其全球營收的比例也還是在20%左右,中國仍然會是其全球最大的組裝地,因此對於我們來說,是有產業升級的時間的,說實話我們早晚要走過這個階段,從代工組裝為主走向以品牌和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為主。
第二點即使是代工領域,轉移的也只是代工中的「中低端」,高端的旗艦產品,由於價格更高,同時對品質要求更苛刻,製造仍然是放在中國生產,並沒有那麼容易被取代,要注意到中國製造其實也是個品牌,和印度製造,越南製造放在一起,是能夠產生溢價的,尤其是目前中國的智能製造水平,是越南和印度短期內不可比擬的,因此即使從長期來看,中國的組裝製造仍會長期存在。
我們的組裝產能向外轉移的最大風險其實就是蘋果產業鏈的轉移,而蘋果是一家一貫追求高品質和大產能的企業,注意同時做到這兩點並沒有那麼容易,這也是蘋果一直長期堅持iphone,ipad等戰略產品幾乎100%中國製造的原因,即使蘋果目前為了應對中美局勢變化在向外轉移產能,但我認為長期內中國將仍然是蘋果最主要的生產基地,除非印度製造和越南製造達到和超過了中國製造的水平。
第三點就是中國大陸本土的代工廠家在逐漸取代台系廠的份額,同樣的在中國大陸的代工產能,中國大陸獲取的價值比例在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這個轉移損失,而這個替代不管在蘋果代工,還是在國產手機品牌代工中都在發生。
除了以上的三點之外,我們還有兩個關鍵的要素,那就是品牌與技術升級。
中國的組裝產能向外轉移,其實主要是集中在蘋果為首的外資品牌公司,因為他們是需要大量對美國出口的,而中國的消費電子品牌目前是中國電子產品製造的基本盤。
所謂代工,決定權和控制者是在下游的品牌客戶那裡的,下游品牌想讓你轉移,你就得配合轉移。像華為,其手機就是全部在中國製造,在越南和印度都沒有廠,背後就是代工的決定權在華為自己手裡。
控制了品牌,你想讓台系廠代工還是在大陸廠代工;想讓代工廠在中國大陸生產,還是在越南,印度生產,都是可以有決定性的發言權的。
華為,榮耀,小米,OPPO, VIVO等在美國市場銷售比例很低,而在中國大陸本土銷售的比例都是最高的,這五家本土大廠目前也都沒有在越南生產的計劃,即使他們有這個計劃,也不會全部放在國外生產,畢竟作為中國企業,基本盤還在中國,還有個社會責任在。
像韓國的三星手機,在韓國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情況下,至今仍然有大約10%的三星手機在韓國組裝製造。
不僅如此,中國品牌在全球勢力越大,還可以打擊越南和印度製造,像越南和印度現在最大的手機製造廠都是三星,如果三星在手機領域持續份額衰退,那印度和越南製造的手機產量也會受到影響。
除了品牌以外,還有個關鍵項目就是技術,組裝代工在全產業鏈中的價值一般不會超過5%-10%,上游的光學,聲學,顯示屏幕,半導體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帶來的利潤和價值是遠遠的超過代工產業的,還更能大大的帶動服務業相關產業的發展。
這幾年我國對越南的出口猛增,其實就是出口上游的生產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到越南生產的結果。
因此,貿易戰帶來的最大風險:產業向外轉移,我們是有辦法的,也是有時間的,低端產業轉移不會在一朝一夕間完成,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想着更高水平的產業進軍,更何況我們還有減緩轉移過程,以及留住部分低端產業的方法和措施。
從而實現保持我們經濟增速繼續快於美國的有利戰略態勢。
在這裡,我還想說下貿易戰以來的國內輿論變化,貿易戰今天還在繼續,三年過去了,應該說中國的老百姓也體會到了,其實很多事情,尤其是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很可怕。
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就是一個例子,尤其是中興事件爆發之後,我記得當時國內出現了不少熱門的文章和熱門的演講,
這些文章和演講的特點都是基於「中國失敗了,我們要反思」或者「中國失敗了,我們要吸取哪些教訓」,然後順着反思和吸取教訓這條路,又開始說中國人自大,缺乏科學精神和傳統,民族劣根性之類。
我當時看了這類文章,覺得其中至少有兩個地方是錯誤的,第一個錯誤是沒有看到中美競爭的長期性,僅僅遭受了些挫折就認為中國輸了。
2018年只是貿易戰剛剛開始,我國國民心理面對美帝的經濟進攻多少抱有不確定感,甚至是有恐懼感,擔心經濟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還有人擔心是不是中國會被從國際體系中排擠出去,而中興事件更是在不確定,擔憂和恐懼情緒之外,又帶來了失敗的情緒,這種打擊更導致當時國民內心的貿易戰受挫感上升到了一個尖峰。
其實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這只是中美交手的序幕而已,
中興事件確實是一個挫折,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就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當年不管是抗戰,還是抗美援朝,中國和敵人的差距都很大,也有打敗仗的時候,但最終勝利的是我們。
在貿易戰的情況下,2018-2021年中國的出口出現連續的增長,以美元計算,中國的出口2018年增長9.9%, 2019年增長0.5%,2020年增長3.6%,今年的出口增長預計會非常的好,前兩個月出口增長了60.6%。
我覺得這些人,雖然是專家,學者,知名媒體人,卻根本的沒有真正的看清中國經濟的真正競爭力和韌性,在文章中,在演講中只講敵人的強大,卻不提我們也有自己的力量。
我們平時做項目,比較經常用的就是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點都要進行分析,如果在分析中,只有描述敵人如何強大的「劣勢」分析和「威脅」分析,卻對我們自己的優勢和機會沒有提及,那我會認為這個分析是不合格的,是不足以支撐我們拿下項目的。
我記得當時有個很火的演講,說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因為中國對美國出口遠遠大於美國對中國出口,所以即使美國加徵關稅,我們卻沒有辦法等額度還擊,所以「這是美國對中國做出最具羞辱性的行為,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對美國市場依賴太深。」
其實事實證明是有很多辦法的,不然何以按照美元計算,我國2020年出口比2018年還增長了14%以上?
巨量的貿易是對雙方都帶來好處的,很多商品美國對中國進口依賴很深,2018年8月20-27日(六個工作日),美國USTR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辦了聽證會,大批美國公司出席了會議。358名美國各行業代表中,有95%表示反對加徵關稅。
下圖是我當時下載的會議記錄。
下面是我當時翻譯的當時的部分會議記錄,看下為什麼參會的300多名美國公司代表大部分反對徵收關稅。
1:美國Master Brand Cabinets的公司:
我們有1.1萬名員工依靠國際供應鏈生存,中國目前是唯一既有產能又有很強製造工藝的國家。
美國的製造商工人不具備這樣的技藝,而且也不想學(估計是因為要求很精細)。
2:美國 Homewerks worldwide的公司:
我們公司只有60個人,不可能自己搞製造。
我們考察了很多印尼的工廠,但是他們沒有一家能夠達到我們的技術規格要求。
意大利手工技術倒是夠強,但是他們根本不願意承接中國的落後產能。
所以我們目前暫時找不到中國的替代國。
3:美國International Housewares Association說:
中國以外不僅沒有替代來源,而且也根本沒有人在這方面投資(因為競爭不過中國);
而且從開始投資建廠到正式運營需要2年的時間。
4:美國Broan-NuTone公司說,我們公司有1000名員工,從中國買的是低功率電機,這個本來就是老技術,對美國不構成威脅,而且該種產品目前在中國以外找不到替代來源。
5:一家叫做Continental material的公司從中國大量購買釘子和訂書釘,他們遇到的問題是,很多類型的釘子和訂書釘量很小,只有中國的工廠在做。
還有個問題是釘子和訂書釘中國份額極高,中國以外的產能很小。
6: Max Home公司說,如果徵收關稅,那麼我們認為美國的工廠會搬到墨西哥,因為可以把中國產品從墨西哥進口到美國,反正從墨西哥進口中國產品是tax free的。
7:Moen公司說,我們是做水管的,目前只有中國有足夠的設備和人工來進行生產,我們雖然在研究從中國以外的國家採購,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家合適的。
8:對iRobot公司的聽證內容,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是美國的專業機器人製造商,他們的掃地機器人和擦地機器人都很熱賣。
問:對中國徵稅是否讓你們的市場份額受損?
回答:是的,我們目前在嘗試從別的渠道採購中國零部件的替代品,但是價格都明顯高出中國製造的零部件。
9:47 Brand, LLC公司
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才把公司的運營和生產轉移到海外,如果現在要轉移回美國的話,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
10: Dagne Dover公司:
我們首先嘗試過產品在越南進行製造,但是最終發現中國工廠具備更高的工藝技術(skill)和更完備的供應鏈。
11:這家叫做LeatherMiracles,LLC的美國公司對中國工人的評價更高。
這家公司是做皮革製品的,在陳述中說中國的工人具有非常高超的皮革處理手工技能。
然後委員會問:有沒有可能把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回答:我們已經看過很多地方(looked many places),但是中國工人更加優秀,我們的第二,第三,第四選擇即使加起來也沒辦法和中國工人比。
Chinese labors are way better with no comparisons than the 2nd, 3rd and 4th put together.
12:5N Plus Semiconductors是做半導體的公司
給美國衛星供應產品,該公司是僅有的兩家認證供應商,提到其需要的材料,中國供應了全球的65%,處於壟斷地位。
我猜測他說的material應該是指稀土。
13:Transdesic International,Inc.公司
這家公司從中國進口水泥,我們需要的某種水泥全世界只有中國在生產。
而且水泥產品美國國內的生產金額只有5億美元,我們從中國進口2.4億美元補充,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壓根對水泥產業並不是很看重了,本來就是要清退產能,提高關稅是幫助中國加速淘汰落後產能。
14:Personal CareProducts Council
這個是個人護理醫療產品協會,這個協會申辯的理由是,大量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醫療產品並不是中國公司生產的,沒有必要徵稅。
15:PMC Organometallix,Inc.
這家公司是做化學穩定劑的公司,但是全球化學原料只有中國,一家德國公司和一家法國公司製造,如果對中國產品全部徵收關稅,那麼德國和法國公司肯定會跟着漲價大撈一筆。
問:確定如果中國公司產品價格提高,德國和法國公司會跟着漲價嗎?
答:是的,這樣的事情之前就發生過。
16;Mitsubishi ChemicalAmerica
這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三菱化學美國公司,他們也跳出來反對徵稅。
三菱化學強調,我們在美國有20個分支機構,雇傭了24000名美國員工,
尤其是主要的田納西工廠,我們支付給工人的平均工資高達6.5萬美元
我們沒有辦法在中國以外找到同等產能和質量的供應來源,如果徵稅25%,那麼我們只能選擇自行支付關稅。
另外我們從中國進口化學材料已經四年了,從未有任何IP(知識產權)被盜的情況。
問:如果徵稅的後果是什麼?
答:我們只能選擇自行吸收關稅,另外這是逼迫我們將美國工廠轉移到中國。
17: RV Industry Association
該行業協會的企業會員生產了美國98%的拖車(trailer)
中國供應商響應速度極快,從訂單到完成生產只需要3個星期,但是美國國內的供應商需要8-9個星期。
18:Motor& Equipment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馬達和設備製造協會說,很多企業和中國供應商是簽訂的長期合同,沒有辦法撤銷,如果徵收關稅那麼只能自己支付。
19:Arrowhead EngineeredProducts
這家公司設計和生產弓箭的箭頭,70%的產品在中國製造,由於具有對客戶的危險性,因此供應商並不能隨便更換。
20:Auto Care Association
美國汽車保養協會,說我們這個汽車保養行業雇傭了460萬人,相當於全美國勞動力的6%。
問題:汽車養護產品有沒有中國以外的替代來源?
回答:美國78%的汽車養護產品是中國製造,11%來自墨西哥,5%來自加拿大,2%來自德國,然而質量上面並沒有非常大的差別。
21:Newpark DrillingFluids, LLC
鑽井用的泥漿(drilling fluid),中國生產了全球42%,印度生產了18%,摩洛哥生產12%,墨西哥生產了4%。
別的國家在產能上無法替代中國,而且質量上也需要考慮。
22:Petroleum Equipmentand Services Association
美國石油設備和服務協會說,由於石油生產設備非常複雜,因此尋找其他供應商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徵稅那麼我們只能自己承擔費用。
問題:需要多長時間尋找其他供應商?
答:1-2年。
當然,也有支持的廠家,這些公司主要是因為遭遇了中國同行的競爭,迫切需要關稅保護,例如Element Electronics,反對對中國產電視機零部件徵稅,但是卻支持對電視機整機徵稅。該公司在加州有電視機生產線,也是目前美國唯一一家電視機生產商。
該公司承認“we can’t sustain without Chinese components”,也就是根本不可能離開中國的電視機零部件供應,但是又明確希望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電視機整機徵稅,以便於和中國和墨西哥製造的電視機競爭。
問:為什麼你們只能從中國採購?
回答:因為整個亞洲只有5-6家工廠,而我們需要的零部件剛好全部在中國工廠製造。
另外美國的創業公司強烈反對對中國進行徵稅,創業公司Brilliant home technologies在聽證會上說: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利潤非常微薄,現金流很緊張,產品基本從中國進口,我們完全無法承受關稅打擊,如果要把工廠設置在中國以外,那麼需要幾百萬美元現金和幾個月的時間,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根本無法承受。
而且我們在這裡不只是為我們BHT公司自己說話,也是為全美國的創業公司說話。
美國唯一的一家電腦製造商 BakUSA Technologies說,我們現在在給微軟做OEM,零部件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從中國進口,像PCB電路板,全球85%的產能都在亞洲。我們沒得選擇。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ssociation公司說:在我們領域,美國市場只佔全球10%,而其他市場例如亞洲市場卻猛增了28%,如果對中國進口產品徵稅,他們大不了不賣給我們了,可以很容易的賣給其他市場,因為該領域美國市場佔比並不大,不會為了我們而轉移工廠。
一家叫Wooster Brush Company的公司說:我們已經很儘力的保證就業了,我們採用減少工作時間但是不裁員的辦法來保證美國本土的就業機會,但是我們本來利潤就很薄,無法承受關稅衝擊,如果徵稅只能裁員。
另外我們很早就試圖在印度尋找合適的替代供應商,用了五年的時間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生產出來的質量實在太差。
問:從印度進口的concern是什麼?
回答:質量和產能都是問題,第三個問題是物流運輸。
Fourhands傢具公司說,我們公司在美國有250名員工,我們並不是中國製造2025的高科技產品製造者,公司的傢具只能在中國用手工生產,如果徵稅我們沒得選只能漲價。
HFdesign的公司說,因為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稅,導致我們產品成本上升,很多公司取消了訂單,我們在中國的供應商生產的產品是根據我們的要求定製的,全球沒有任何其他公司能生產。
問:你們有沒有試過在中國以外尋找供應商?
回答:我們曾經試過尋找歐洲的供應商,但是他們的產能完全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另外教會他們know-how需要耗費時間,估計要好幾年才能逐漸爬坡達到目前的產能,這個損失我們無法承受。
美國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dustry的公司說,我們雖然認為在中國有知識產權的問題,但是也不能用關稅來解決,我們是代表我們的客戶來抱怨的,我們很多客戶是醫院和學校,對中國徵稅導致我們只能漲價,這會導致病人和學生多支付費用。
Trayton America的公司說,我們公司是做傢具的,我們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有技能的工人做這個,只能從中國工廠進口。
Standard Textile的紡織品公司,我們在中國建設了獨資工廠,100%股權。
我們的競爭對手的進口關稅只有6.7%,而我們由於只能從中國工廠進口,關稅稅率是25%,這讓我們無法和競爭對手進行競爭。.
並且短期內我們不可能把工廠從中國搬走,我們考察了很多國家,沒有地方的基礎設施能夠滿足我們的建廠要求,除了中國。如果強行搬廠,那麼造成的損失我們要用10年的時間才能恢復。
美國Vapor Technology Association公司說,我們有一萬名員工,Vapor(吸入劑)技術本來就是中國發明的,他們非常了解這個技術,短期內我們不可能在美國尋找供應商,因為整個供應商准入過程需要2年的時間。
美國建材和玻璃纖維製造商Owens Corning公司在聽證會上說:中國生產了全球65%的玻璃纖維材料,我們也進行了評估,如果從中國以外的工廠進行採購,將會花費5500萬美元和18個月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歐洲競爭對手會大大獲利。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也在聽證會上反對徵稅,原因為大量美國半導體芯片設計公司,依靠美資公司在華的工廠生產芯片,如果徵稅將會對美國最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造成損害。
還有美國公司講起了故事,一家叫做Bell Sports的公司,該公司有500名美國員工,生產頭盔,由於消費者是價格敏感型的,因此如果價格上升會極大的影響他們購買頭盔的行為,然後該公司代表講了個頭盔保護了他們消費者生命的故事。
還有美國自行車供應商聯合會,更是強烈反對徵稅,理由是美國進口的1800萬輛自行車中有94%來自中國,價值高達11億美元。
另外美國3億輛自行車中,60%的零部件是從中國進口。根本不可能找到進口替代來源,只能漲價。
一家叫做Demdaco的公司說,我們給美國14000家禮品商店供應節日禮品,他們大部分都是small business,如果我們漲價,那麼他們根本不能承受。
美國accessories council的公司說,我們的供應商財力不夠,他們根本不可能把工廠搬到中國以外的地方,而且我們的產品主要就是賣給中低收入者,不從中國買,那麼必然會影響這些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很多中國企業也參加了聽證會,當然都是反對,江蘇貝爾建材說,我們在美國沒有工廠,如果要在美國建廠的話,需要2年的時間。
當然還是有部分美國公司支持對中國徵稅,例如美國AltaForest product公司就支持對中國徵稅,原因很簡單,該公司的原料(木材)主要從北美採購,而來自中國的進口在猛增,從2014年的92個集裝箱增長到2017年的293個集裝箱。
總結了下,301聽證會美國公司反對理由有以下幾個:
1:大型公司可以考慮搬廠,但是普遍需要數百萬,數千萬美元,以及1.5-2年左右時間,損失非常大。另外新的供應商准入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准入一個供應商,或者准入一個產品,光是工程師和設計人員往來中國的飛機票和住宿費,以及樣品費用都是不小的成本開支,一旦更換供應商意味着投入完全作廢。
2:很多領域中國佔了全球一大半的產能,而這些產能是中國過去幾十年持續數十億美元甚至數百億美元投資的結果,全球不可能也沒有意願在短時間內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投資這麼大的產能,因此只能接受關稅上漲,也只能從中國公司買。
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控制了大部分產能,因此中國公司被徵收關稅,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一定會針對美國市場漲價。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電子元件MLCC電容,因為日本廠商從較為低端的大尺寸領域退出產能,造成市場價格暴漲,從2016-2018年連續暴漲,這還是中國,中國台灣廠商瘋狂擴產補充產能空白的情況下。
同樣的還有三星從液晶面板領域退出產能轉向OLED,造成液晶面板市場價格在2016-2017年猛漲,讓京東方賺了不少,凈利潤猛增。
3:很多領域在中國以外完全找不到合適的替代商,要麼就是量很小只有中國公司才生產,你找別的國家的工廠別人也不會為你專門生產這種「小量」產品;
要麼就是生產工藝和工人技能導致質量和產能達不到中國的水平;要麼就是基礎設施無法滿足中國工廠的水準。
還有就是不少產品是完全訂製品,除了中國公司未必有其他國家供應商願意定製。
4:不少產品美國需求並不大,市場只佔全球10%甚至不到,中國供應商不做你的生意也沒啥損失,也根本沒有意願為了你搬廠,倒是美國進口商會承受巨額關稅。
5:美國公司需要高價從中國買零部件,但是歐洲,日本等同行卻可以從中國買到便宜的零部件,這讓美國公司的競爭力大大受損。
6:美國的中小型公司和創業公司,尤其是硬件創業公司,主要零部件都要從世界電子製造基地的中國買,由於創業公司利潤率本來就很低,現金流也非常緊張,
根本無法承受供應商漲價25%的衝擊,也無力負擔搬遷工廠和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很可能就此倒閉。
比如某創業公司千辛萬苦,總算好不容易接了個千萬美元大單,但是該訂單的產品是基於中國供應商的零部件進行設計,並且在中國生產,如果突然徵稅25%,那麼要麼客戶接受漲價,要麼客戶取消訂單,這是創業公司無法承受的。
7:很多產品涉及到用戶的生命安全,因此沒辦法隨便更換供應商,出事了賠不起,如果徵收關稅的話只能漲價,但是漲價會影響客戶購買選擇,客戶對生命安全不利。
8:大量美國公司和中國供應商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如果取消訂單將會面額高額損失。
有的產品在中國之外找不到產業鏈生產;注意,即使這麼多公司在聽證會反對,美國最終還是選擇徵稅,可見美國方面的決心,以及其對戰略利益的判斷,而征關稅也確實對我國對美國出口和產業鏈對外轉移帶來了壓力。
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只要你市場競爭力強,客戶一樣是對你有很強的依賴性的,並不是就沒有辦法。
除此之外,還有國產品牌和技術升級;主動降價降低關稅影響;漲價但是和美國進口商分攤關稅成本;出口到其他國家再轉出口到美國;開拓其他出口市場例如歐盟,東南亞分擔風險等各種手段….
事實證明,在美國對中國出口全面加征關稅的情況下,結果中國2020年對美國的順差依然超過3000億美元,而看總出口中國更是連續每年增長,說明了中國製造的強勢,加征了關稅,結果最後還是要買中國製造,中國製造出口還連創新高,這怎麼能說是對中國的羞辱呢?
同樣在這篇演講裡,進入第二部分,開始「吸取教訓」環節。
是這麼說的,「首先,就眼前的教訓看,主要有兩點:一是盲目自大的情緒。一百多年來我們被西方侵略、壓迫的太久,心中的大國情懷不僅強烈也更為迫切。必須承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在某些領域的進步與發展甚至走到了世界前列。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產生了一種舉國的自豪感,同時也伴隨着一些自大情結。中美貿易戰,尤其是『中興事件』不啻為一劑強烈的清醒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與美國之間存在的巨大技術差距。」
說實話,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違背事實,也很不專業,那段時間的各種輿論都是很像的,不是說中國企業不誠信,不講國際規則,就是說中國人盲目自大。
我首先就不認同中國人集體性盲目自大這點,難道在貿易戰和中興事件之前,中國人集體覺得自己超過美國了嗎?
國內主流也就是認為經濟總量會在2025-2030年超過美國,至於科技超越還要在那之後。
尤其是在中興事件涉及的半導體領域,當時國內不管是政府,半導體產業界還是媒體界,有誰認為和美國差距很小了嗎?舉一個例子?既然一個例子都舉不出來,何來的盲目自大呢?
說中國人盲目自大,上淘寶,天貓,京東之類的服裝網店去看一看,封面的模特一大堆白人,白人模特在中國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每年賺走大量金錢,只要你說這種現象不正常,馬上就會一大堆人告訴你是因為人家長得好看呀,
全球有哪個集體「盲目自大」的種族是會覺得自己長的比其他種族醜的?
這一點我不想展開講,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自不自大,事實上不僅跟貿易戰的起因毫無關係,也跟「中興事件」的爆發毫無關係。
把毫無相關性的東西強行聯繫在一起,是很不專業的表現。
如果說當年美國人挑起貿易戰和制裁中興,是因為中國人自大,那現在美國人對華壓制不斷升級,是因為中國人越來越自大嗎?
如果說當時我們要吸取的教訓是不要自大,那麼中國出口金額在這幾年連續創下新高,是因為我們吸取了教訓,越來越謙虛了嗎?
既然我們越來越謙虛了,那美國打壓怎麼還不斷升級了呢?這根本就沒有什麼相關性。美國不斷發動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對中國的壓制強度越來越高,就是因為中國在越來越強大,實力在日益接近美國,這才是根本性原因。
如果我們要吸取什麼教訓,第一點是我們對卡脖子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累計投入太少了,這些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沒有長期的持續投入是不行的;
第二點是我們的國內企業長期對產業鏈自主化重視程度太低了,只知道從經濟效益的角度思考問題,不願意給國產供應商機會,沒有意識到可靠供應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幾年尤其是科技戰爆發后,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大量企業開始給予國產供應商機會了,我看過很多各種的訪談和供應鏈新聞,非常多的國產供應商談到了這一點:
在以前要想進入國內大企業的供應鏈,要求非常苛刻,你必須要提供比國際巨頭的更好的產品,更好的價格,否則哪有動力把你作為新供應商引入呢?而在科技戰爆發后,紛紛開始給予國產供應商機會了,願意讓國產產品試錯和共同進步了。
第三點是由於長期生活在和平與發展的環境里,我們國內企業界對國際市場和政治的變化缺乏警覺性,沒有意識到中美關係變化可能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沒有認識到美國“本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本質,以至於貿易戰,科技戰缺乏早期預警。
中興明明在2016年就已經被美國處以巨額罰款,而當時美國採取的打擊手段就是斷供,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值得警惕的嚴重事件,而當時國內的普遍認識還停留在是因為中興不遵守規則,不誠信,中興自己太愚蠢才被美國處罰,美國不讓往伊朗賣東西,我不賣就好了,我誠實的接受美國長臂管轄調查就好了,根本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也沒有認識到這起事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2016年的第一次中興事件能夠成為國內的早期預警,那麼國內的科技企業就能夠多爭取幾年的時間準備產業鏈自主化,而事實上直到2018年中興事件第二次爆發,國內還有很多精英和學者,依然不去仔細研究背後真正的原因,也不去閱讀美方的文件去了解他們為什麼又處罰中興,就又開始條件反射的指責本國企業不講誠信,不守規則。
其實2018年美國對中興進行制裁,理由是因為中興對30多名員工發了年終獎,在美國商務部發的denial order裡面有詳細的描述。
“In sum, through those two letters, ZTE informed the U.S. Government that the company had taken or would take action against 39 employees and officials that ZTE identified as having a role in the violations that led to the criminal plea agreement”
中興於2016年11月、2017年7月向美國政府提交的兩封信中稱,公司已經或即將對此前認定違規的39名員工進行了處分。(在美國商務部官員的採訪中,說協議是4人開除,剩下35人也要扣獎金)
“In fact, and as ZTE now admits, the letters of reprim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mber 30, 2016 letter were never issued until approximately a month after BlS’s February 2, 2018request for information, and all but one of the pertinent individuals identified in the November 30, 2016 or July 20, 2017 letters received his or her 2016 bonus.
2018年2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要求中興通訊提供階段性報告,要求提供向美國政府提交的兩封信中提到的所有員工的職位,權責,工資和獎金信息,也就是美國人要進行檢查,結果2018年3月中興通知美方,4名員工倒是開除了,但是總共39人中只有一個人扣了獎金,美方拒絕令原文是這麼說的「中興通訊承認,直到被要求階段性報告一個月之後(註:即2018年3月),距離2016年11月中興發出的第一封信已經15個月了,中興並沒有對員工執行處分,除了一名員工之外,所有相關員工都拿到了2016年的獎金。」
而在中興的內部信中,是這麼說的:
「2018年2月底3月初,公司首席出口管制合規官和公司外聘的第二家律師事務所陸續收集到信息,顯示公司對某些員工的獎金扣減計劃並未及時執行。
2018年3月5日上午,公司首席出口管制合規官和公司外聘的第二家律師事務所向我報告此事並建議採取一系列行動,我同意並安排迅速採取行動。
同日下午,趙先明總裁確認支持這些行動並強調該等行動須做到透明和實事求是。公司快速安排第二家律師事務所開展相關情況的調查(以下簡稱“調查”),同時公司對員工紀律處分履行情況進行內部核實。
2018年3月7日凌晨(美國時間3月6日),公司主動向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和監察官報告相關情況。
2018年3月8日,公司對相關在職員工發出懲戒信,並對扣減2016年獎金作出安排,將從2017年度的獎金中扣減。2018年3月14日,對離職員工寄發懲戒信,將在中國法律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應扣獎金的追索。」
那4個員工被開除了,這個倒是問題不大,爭論的焦點,就是這35名員工扣獎金是否在當初的協議內,對此澎湃新聞採訪美國商務部新聞官雷內爾(Will Reinert)。
記者:2017年中興通訊簽署的和解協議中,是否明確包含「解僱4名高管,並以減少獎金或譴責的方式處罰另外35名員工」這條,且是強制性的?
美國商務部新聞官:我對於「35名員工」這個條款不清楚,但我知道有「解僱4名高管」這條。
記者:但美國商務部在最新表態中,明確表示中興沒有做到「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這條是一大過失。請問這一條款在2017年的協議中是否存在?
美國商務部:稍等。(離開約2分鐘)是的,這(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是他們簽署的協議內容之一。
記者:在2017年協議文件中明確寫到的?
美國商務部:是的,就是他們簽字的這份文件。(指的應是中興提交的信函)。
非常明顯的,2018年的中興事件,是因為沒有扣獎金引起的,而且中興是在2018年2月收到美方要求提供階段性報告的信后,通過自己的首席出口管制官和外聘的律師事務所調查后發現應該扣的獎金沒有扣,而在2018年3月主動的通知美方。
所以問題焦點是,扣除35名員工的獎金是否明確的寫在當初協議內,美方和中興的說法並不一致。
我認為從邏輯上講,中興根本沒有必要冒着被美國罰款幾十億人民幣的風險,就為了30多名員工發獎金,中興的年終獎並不高,普通員工一般就幾個月工資,幾萬元人民幣。就為了給員工發幾萬年終獎,寧肯被美國罰款幾十億人民幣?我真的不認為中興會對員工好到這種地步。
最大可能性就是中興對協議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是內控水平不行導致沒有意識到應該在2017年就對涉及員工的2016年獎金進行扣除,直到2018年2月底3月初才被首席出口管制合規官和外聘的律師事務所發現有問題,
並且在3月初主動通知美方,並且立即對員工發出懲戒信,安排從2017年的獎金中扣除。
是美國人抓住這一點,說你最早在2016年11月發給我的信中就說要處罰了,但是現在都2018年3月了還告訴我沒有處罰,而且還是在我2018年2月要求你提供階段性報告之後一個月才告訴我的,這就是違背了承諾,違反了協議。
因此,說中興企業能力差,我沒有意見,不管是內控合規水平,還是研發自主化水平,說實話中興都做的不怎麼好,但我反感的是國內有些人在2018年居然還以為中興被制裁的本質原因是中國企業不誠信,不守規則,並且把中興2016年第一次中興事件中的表現張冠李戴到2018年。
事實上了解到中興2018年事件的來龍去脈,就應該意識到美方不過是在借題發揮,尤其是中興事件剛好發生在貿易戰爆發后,而中興事實上成為了美方在貿易談判中獲取利益的一張牌。
實際上在2018年被打擊的並不只有中興,就在2018年1月9日,華為在美國召開的發布會本來是要宣布和AT&T的合作,因為美國18位議員寫信要求調查安全問題而作罷。
美國手機銷售渠道幾乎被運營商霸佔,將近90%的智能手機是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市場就必須選擇與其合作。這次華為選擇的運營商 AT&T 在美國擁有 1.36 億手機用戶,是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結果美國政府擋在門外。
華為公司又做錯了什麼呢?
2018年10月11日,美國能源部在當天對中國核電工業發布禁令:
包括對中廣核全面禁運,技術,設備,材料全部禁止出口給中廣核及其子公司。以及對中國國產的華龍一號以及國產化的CAP1400核電站全面禁止出口零部件設備和材料。
中興並不是當時被美國限制和制裁的唯一廠家,到2018年底的一年時間內,美國方面發布各種禁令和限制涉及到的公司有:
全球無人機領域老大大疆創新;
中國最大的安防廠家海康威視;
中國最強電子科技公司華為;
全球通訊設備四強,中國集成電路前三的中興;
全球核工業一流公司中廣核;
負責華龍一號項目的中核集團;
中國最大的國有電子科技公司中國電科;
中國最大軍工和航天集團之一的航天科工……
難道這些企業被制裁,被限制,被打擊都是因為不講誠信,不守規則嗎?
我們長期以來沒有吸取一個教訓,沒有認識到一個真理,那就是發達國家的誠信,法治,人權和規則更多是對內的,對外的時候都是國家利益至上,這是一個無比簡單的,被大量事實多次驗證的結果。
在2018年的中興事件,國內不少學者,媒體人,知識分子,不去做研究和調查事情的原委,
沒有對美方原始報告和內容進行分析,沒有閱讀各種原始文檔,沒有以及中興應對行為的詳細客觀描述。
就條件反射式的認為對方講法治,講規則,認為對方對中國公司和中國人的行為肯定不帶有任何國家利益和種族歧視色彩,因此有意無意的完全採信對方的說法,用極大的寬容去美化對方的行為,反而一邊倒的指責和苛求本國公司和公民,這就是犯了認識上的錯誤。
三年過去了,值得慶幸的是美國的各種強度越來越大的施壓行為,已經徹底的扭轉中國國內的輿論生態,現在再說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是因為中國企業不誠信,不守規則,已經沒有人會信了。
而恰恰相反的是,美國以制裁伊朗為由,對中興兩次進行處罰,逮捕華為的CFO孟晚舟,動用本國法律強迫要求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個人也必須進行制裁,否則進行罰款和限制人身自由,進行長臂管轄,這才是不遵守國際規則的行為。
2020年9月,世界貿易組織也明確裁決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違反貿易規則,官方認可了這是美方不遵守國際貿易規則。
最後我還想說一點,世界的局勢變化,對於國內的產業發展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2018年的貿易戰和科技戰帶來的經驗,就是打破了國內對於世界的一些錯誤認知,認識到產業鏈自主化的重要性。
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還會有很多重大事件發生,對於國內的產業界來說,必須要提前未雨綢繆,準備好應對即將發生的重大變化。
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中美關係走向何方並不能預測,尤其是統一台灣將在這一時間段內完成,我們是一定要實現國家統一的,裡面一定會涉及到中美的交鋒。
從現在的表現來看,由於台灣在未來一定會統一,因此台灣局勢一定會在某天發生變化,而且現在美國越來越傾向於把台灣作為一張牌來打,因此對於國內的產業鏈來說,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考慮產業鏈去台灣化的問題,否則在未來發生突發事件時,供應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舉個例子,1962年美蘇曾經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原因是蘇聯的船隻向古巴運送導彈,
台灣距離中國大陸也很近,美國現在也在不斷的向台灣銷售和運送武器,而我國目前還處於忍耐的狀態,那如果未來某天我國由於統一的迫切需要,又或者美方銷售的武器超過了我方忍耐的極限,我方不再容忍這一行為,對運送武器到台灣的船隻進行檢查呢?
再舉個例子,目前中國大陸並沒有對台灣真正的採取經濟上的制裁措施,那如果哪天統一序幕展開,會不會先從經濟着手進行制裁?既然是制裁,怎麼可能會不受影響呢?
再比如,我們說統一台灣有各種模式,北平模式,天津模式,上海模式等等,但不管哪種模式,如果在這期間,你的重要供應商是在北平,天津,上海城內,你會不會受到影響?
如果說2018年的貿易戰和中興事件,給我們的教訓是產業鏈不能單純的只考慮性能和價格,也要考慮供應安全,這樣才不會在美國突然的決定下驚慌失措,那麼在台灣方向,在這個未來一定會統一,局勢一定會在某天相比現在的狀態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國內企業不能再把錯犯第二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